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70KB ,
资源ID:65424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42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练习: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练习: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解析:B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说明原来兄弟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为父子间小家庭的观念,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故选B项;夏禹死后启继位,“公天下”到“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利于王权延续的稳定性,但C项“

2、保障”“可持续发展”表述不正确,排除C项;“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体现不出“优胜劣汰”原则,排除D项。2.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解析:A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西周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分封制下中央无权直接管理诸侯国内部事务,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

3、。3.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解析:A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应选用有德之人,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商人尚鬼并不等同于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排除B项;“从未”说法绝对,排除C项;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排除D项。4.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基于下表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

4、)时间事件周襄王元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周显王三十五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互相承认为“王”周显王四十六年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也同时称“王” A.宗法破坏,等级不再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解析:B据材料“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及各诸侯王争相称“王”等信息可知,王室衰微、礼乐制度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不能体现;题干没有体现王室内讧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走向统一”与材料诸侯争相称王的信息不符,D项排除。5.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

5、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 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解析:D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刑罚制度完备,但却明确提出贵族犯法可以缴纳罚金免刑,这实际上说明当时社会等级色彩浓厚,故选D项;西周时已建立比较完备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西周宗族治理即宗法制度,这与材料中刑罚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的刑罚制度及贵族免刑,没有涉及礼,排除C项。6.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

6、出陷坑。这反映了当时()A.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B.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解析:D材料“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说明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搞偷袭,靠光明正大的正当手段取胜,体现了周代礼乐制度在诸侯国中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D。材料信息不涉及战争的破坏性问题,排除A项;春秋晚期,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学,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确实反映了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一面,但是材料突出的是后半部分,即楚国没有乘胜追击和对晋国的帮助,排除C项。7.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

7、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C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统治,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而非“已经”瓦解,排除B项;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当时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C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的战争属于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

8、兼并统一战争,排除D项。8.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表明()A.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B.诸侯国强化对地方管理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诸侯争霸战争逐渐平息解析:B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表明诸侯国对新扩张的土地管理加强,故选B项;“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不符。9.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

9、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解析:D秦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以巩固大一统王朝。材料中的“公室”“王室”称“县官”,去掉“郡邦尉”中的“邦”称“郡尉”,体现了由分封向郡县的转型;“边塞”称“故塞”体现了秦统治区域的扩大,故材料中“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体现了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D项正确;材料涉及称谓变化,没有涉及字体的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A项错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对儒家“焚书坑儒”,B项错误;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措

10、施,C项与材料无关。10.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解析:C材料限定“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变化,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周秦之变”就是指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故C项正确;西周是血缘世袭,秦朝是朝廷任命,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周秦之变”相反,应排除;D项不属于政治体制的变化,应排除。11.“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

11、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解析:C依据题干可知,“秦罢侯置守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C项。12.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解析:D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汉初社会经

12、济亟待恢复,材料表明统治者通过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就能为官,与材料信息反映的“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不同,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13.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A.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B.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

13、道、礼佛、崇儒D.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解析: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故选B项;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排除A项;唐太宗实行三教并行的统治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排除C项;康熙帝时期平定三藩之乱,排除D项。14.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地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

14、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D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15.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

15、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16.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D.是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解析:D“王与马,共天下”说明东晋的门阀政治是在国家分裂的条件下,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倚靠世家大族,

16、所以是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故选D项;士族的崛起,并非取代皇权政治,排除A项;“王与马,共天下”,是对皇权政治的挑战,不能说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排除B项;琅琊王氏可以和皇室力量势均力敌,不利于政权的稳固,排除C项。17.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C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这有利于缓和社

17、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政府采取手段保护弱势群体是有为的表现,材料未遏制土地、财富集中现象,不能体现防止贫富分化,材料体现了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但形成完备社会保障体系不正确,排除A、B、D三项。18.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族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新唐书百官志“巡察六条”续表记述出处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新唐书百官志“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选左右台及

18、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新唐书循吏传序“十道巡察制”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究察风俗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致使其官阶显赫D.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解析:D根据材料中“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十道巡察制”等信息可知,巡察职权并未弱化,反而加强,从职能来看主要是监察官员,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监察范围广泛,但并没有体现巡察者特权泛滥,B项错误;官阶显赫在材料中不能反映,C项错误;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对官吏的监督,D项正确。19.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

19、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解析: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里,并不一定会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20.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

20、这项措施()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解析:A由材料可知通过禁止通婚的举措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B项表述绝对;修订姓氏录旨在削弱以关陇士族为主的世家大族集团力量,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一举措促进社会流动,不利于阶层固化,排除D项。21.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解析:B题干

21、“不问家世严防”,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故选B项。22.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析:D据材料“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可知犬牙交错的特点打破了前代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根据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可知,地区间并非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行省设置

22、具有犬牙交错的特点,并未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趋势,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犬牙交错的行省设置不易产生分裂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由此得出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威胁的结论,故C项错误。23.“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

23、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中国古代人治社会皇权缺乏制约的必然结果,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24.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日益走向僵化B.考核内容侧重“经世致用”之学C.儒学遭到严格限制D.要求考生所学知识全面务实解析:D由材料“凡对策,须参详题

24、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可知明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对政务有全面了解,钱粮、水利都在出题范围中,由“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可知要求学生作答内容不得顾左右而言他,需简明扼要,反映了对考生还有务实的要求,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明代科举考试对考生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是科举制形式的僵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科举考试中策一项的考试要求,除此之外,考试内容还有经义和八股文、史、论、律诗等,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一直都是以儒家经典作为重要依据,故C项错误。25.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一现象()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

25、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A.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解析:A由表格信息可知,自康熙以来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时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地方官吏任期过短、调动频繁容易导致地方执政理念朝令夕改,不利于地方的长远稳定发展,故A项正确。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知县在地方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但不能确保地方吏治的清明,故B项错误;知县平均任期变短是中央对地方政策调整的结果,与列强的外来压力无关,故C项错误;知县平均任期变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不是

26、完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3分,27题14分,28题13分,29题10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交

27、融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材料三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4分)(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至少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6分)答案:(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

28、局动荡。(3分)(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4分)(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6分)27.察举制度的形成,大约是在西汉的文帝、景帝和武帝之时。九品中正制衰落之后,察举制在隋唐之际发展为科举制度。换言之,察举制便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

29、秦汉时期便不同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宰府孝廉,士之高选,不可求以虚名,但当察其真伪,以加黜陟。近者每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孝廉杂揉,试之以文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四汉之末叶,桓、

30、灵之世,柄去帝室,政在奸臣。抑清德而扬谄媚,退履道而进多财。力竞成俗,苟得无耻。或父兄贵显,望门而辟命。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3分)(3)材料三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4)概括汉朝为防止官吏利用察举之权贪污舞弊,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5)根据材料四,概括东汉末年察举制存在哪些弊端。(4分)答案:(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分,任意2点即可)(2)原因: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1、;儒生参政,儒学渐成主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分,任意3点即可)(3)进步:注重品行、才学,打破“世卿世禄”制。(2分)(4)措施:察举科目简化,明定四科,责令地方官吏严格考察;授试以职,实行“试任制”,被察举者试任官职,若不胜任,就要被撤销资格,而且推举的人也要相应受到处罚;被察举者需参加考试。(3分)(5)弊端:东汉末年的荐举对象:一是多钱财,二是显贵望门;官员举荐权为世家豪族所把持,被察举者易与察举人形成依附关系,削弱了中央集权。(4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

32、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

33、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

34、史原因。(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可知清朝统治者因其少数民族身份对华夷之辨比较忌讳,所以“剔除华夷之辨”;又因为清政府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出于对边疆地区、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对大一统思想又进行改造发展。根据材料“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可知,这种改造即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等。根据材料“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

35、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可从这种发展对政府统治,对政府边疆统治、国家统一,对民族关系,对人民控制等方面总结“影响”。第(2)问可从古代文化即“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方面回答;可从古代政治中“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民族的融合”等角度回答。根据材料“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可从近代史的现实背景出发作答。答案:(1)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3分)影响:维护清政府

36、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3分)(2)原因: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7分)29.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7、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汉114712117-唐6349672144272010541-两宋208284-821981514明79284-1571961012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部分)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西汉咸阳(4)、沛县(7)唐朝长安(28)、咸阳(7)、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两宋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衙县(3)明晋江(6)、余姚(3)、湖州(3)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

38、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整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的内容,可得出以下信息即“汉代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唐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区”“宋代分布较为均衡,并有逐渐南移趋势”,将之根据地域、时间等整合可成答案“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由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的内容可知,宰相主要集中在咸阳、沛县、长安、洛阳、陇西、开封等地,将这些地区归类,可知这些

39、地区要么为政治中心,要么曾为帝王之乡,可知答案。第二小问根据西汉、唐、两宋、明的社会特征,结合地域的变化,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如经济重心南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的影响;政治和军事中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即可。答案:特点: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2分)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为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备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区尤为密集。(8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