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33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宋明理学理学形成背景1理学内容2理学特点3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4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5儒家思想法典化6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西学东渐7黄宗羲思想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9明清之际西学东渐10明清之际思想控制日趋严密11清代儒学影响的扩展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解析:C根据材料“
2、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主流思想、主流观念、主流信仰,其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A、B、D三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再结合所学可知,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这种情况直到宋明理学出现才得以改变。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重建儒家理论体系,呈现出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弥补了儒学这一缺陷,故C项正确。2.(2019中原名校质评)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
3、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程的观点是性善习远,有继承孟子的性善论的方面,同时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含义为克己复礼,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佛教的天命观,故D项错误。3.(2019广东六校联考)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因此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
4、学()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D.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解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材料中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就是继承传统儒学,如重视论语孟子,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做法,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故选B项。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早期儒家强调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儒家思想,排除D项。4.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
5、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解析: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说知与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朱熹主张“先知而后行”,经过对比可知王阳明心学更加注重道德实践,D项正确。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均强调理,只是二者求理方式不同,故A项错误。B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朱熹主张“先知而后行”,并非知行脱节,故排除C项。5.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
6、道德价值观念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解析:A引文中对士人、农民、商人等同样对待,认为“百样手艺百样好”,且强调认真实践与陆王心学中“四民业异而道同”注重身体力行的道德观念相符,故A项正确。据引文内容无法判断时间,B项排除;C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据材料内容可知引文保留了对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D项错误。6.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解析:A材料反映
7、出对于违反儒家人伦的以下犯上的弟或妹“殴兄姊”的行为,虽未致死,也要判二年半或三年的“徒刑”,而对于兄或姊“殴杀”弟妹及兄弟后代的,虽罪行严重,但只判较轻的“徒三年”,由此可见,宋代刑律受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项错误;材料不是体现无为的道家思想,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强君权的措施,D项错误。7.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解析:A根据材料并结
8、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实学兴起,一方面是对明亡的反思,另一方面是西方实用科技传入的影响,其指向是理学的空疏和不切实际的学风,A项正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主流仍是理学,故B项错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并不是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8.(2019湖北联考)清朝康熙帝积极尊尧舜之道,行孔孟圣学,黄宗羲没有“戎狄豺狼”的种族对立观念,而是认识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这反映出()A.黄宗羲对清初君主的统治表示了认可B.清初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民主的气氛C.清初统治者注重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D.黄宗羲要求限制君权的思想得以实践解析:A依据所学知
9、识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但由于“康熙帝积极尊尧舜之道,行孔孟圣学”,黄宗羲认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说明是对清初君主的统治的认可,故选A。材料未反映清初思想界出现了民主气氛,B项错误;“传承”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D项中的“实践”说法错误。9.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
10、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解析: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统一的标准,如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涉及“明末清初”“五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三个时期,这表明不同的时代对李贽的评价是不同的,王夫之批评李贽重私欲,轻人伦,体现明清之际主流价值导向;五四时期颂扬李贽意在反封建专制及礼教束缚;改革开放后,思想进一步解放,对李贽评价呈多元化倾向,故B项正确;还原历史人物要根据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史料来进行,而不是根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人物评价具有主观性,故C项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信性的程度要根据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所处时代远近,故D项错误。10.
11、(2019河北衡水二调)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解析:C材料中,“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等体现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重,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这有利于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上层社会大力支持方面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属于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12、,故排除。11.“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 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 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谥号用来表明一个人的行迹、功劳,行迹越正,功劳越大,谥号越好,反之越差。古代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明清两代得到追谥的官员人数较多,说明明清时期官员的生前行为更加符合统治者和封建道德准则的要求,反映了对官员思想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谥号问题与官僚机构膨胀和行政效率提高
13、关系不大,故A、B两项排除;“追谥准则渐趋完善”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12.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士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据此可知()朝代科数八旗举人人数顺治朝2112康熙朝16635乾隆朝271 090A.儒学影响得以扩展B.满洲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选官注重地域平衡D.政府崇尚以文抑武政策解析: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代沿用明朝八股取士,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八旗子弟录取人数增加,表明儒学对其影响不断加强,故A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南京模拟)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14、,回答问题: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材料二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
15、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的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
16、)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后两句得出宋明理学使得儒学系统化和理论化并成为官方哲学。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理学自身的发展、科技发展及科举制的推动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总结;第二小问,“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强调通过内心反省克服人的私欲,恢复人的善性。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
17、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培养了人的气节,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社会的教化。答案:(1)内涵:把封建伦理纲常抽象化为“理”,强调“存天理,去人欲”。影响:使儒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并发展成为国家哲学(官方哲学)。(2)原因:吸收佛道思想;科举的推动;北宋科技发展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助推了封建士大夫对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深层思考;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理解:理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是与生俱来的,须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3)积极作用: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性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清)启蒙期之思
18、想界,极复杂而极绚烂。其所以致此之原因有四:第一,承(宋)明(理)学极空疏之后,人心厌倦,相率返于现实。第二,经大乱后,社会比较的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第三,异族入主中夏,有志节者耻立乎其朝,故刊落声华,专集精力以治朴学。第四,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清代学术概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赞成或者反对的观点均可,但要结合史实说明)解析:解答本题要先依据材料提取相应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赞成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承(宋)明(理)学极空疏之后,人心厌倦,相率返于现实”提取观点,从明清儒学的实用性以及程朱理学理论性角度进行论证;反对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异族入主中夏”来概括观点,从清朝取代了明朝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的角度阐述答案。答案:赞成或者反对的观点均可。赞成的观点和说明示例:观点:明清启蒙思想相对于宋明理学来说是儒学的新发展。说明:宋明理学强调理和气,致力于提高个人修养,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明清启蒙思想家则对社会现实做出大胆的批评,强调学以致用。反对的观点和说明示例:观点:异族入主中夏的说法是错误的。说明:清朝取代了明朝,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只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说清朝是异族,这个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