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91.50KB ,
资源ID:65262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262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梳理(人民版必修二).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梳理(人民版必修二).doc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人民版必修二基础知识梳理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 、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列举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2)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2.列举中国古代水利成就。(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2)“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4)唐代: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5)明清:改进灌排工具。3.生产工具的演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主

2、要表现在:原始社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后来出现骨制耒、耜、石斧、石锄、石铲等。商西周时期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但有少量青铜农具,后来出现了中耕农具等。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秦汉时期,铁农具向边疆传播,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耦犁和耧车。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4.土地制度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在生产力水平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氏族公社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逐渐演变成国有制,土地归国王所有;在此制度下,具体推

3、行了井田制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以下特点:(1)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形式,主要有屯田制和均田制等。明朝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农民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说明封建土地所有

4、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田庄手工业(1)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田庄就是这样的社会单元。(2)手工业在田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3)在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就能够满足一般的生活需要。2.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2)商代,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还有负责指导

5、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商代出土文物中有“玉蚕”。(3)周代,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纺织生产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4)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发展。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5)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6)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闵粤等地区,丝

6、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3.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出土了小件铜器,它们都是小件工具或生活工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和青铜镞,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青铜镞,表面有一层含铬氧化膜,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青铜防锈蚀的技术。(2)冶铁炼钢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

7、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4.陶瓷业(1)原始时代的彩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釉陶。(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青瓷器。(3)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4)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

8、工艺发明,并在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5.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酿酒、编织等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主要指青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业,有的则是在原有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部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如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为采矿、冶炼、铸造等部门。另外,原有手工业部门的创立与发展往往带动

9、其他部门的出现与发展。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业制造和兵器制造应运而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冶铁业发展技术为例: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皮囊鼓风冶铁;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炉温;北宋以后用焦炭为燃料。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古代冶铁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3)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6.分朝代整理我国古代手工业重要成就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经营形态由官营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产生、发展和鼎盛。战国时期

10、能够制造钢剑。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西周丝织品中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丝织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秦汉时期:青铜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东汉瓷器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丝绸之路开辟,丝织品远销西亚、中亚和古罗马地区。魏晋南北朝: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隋唐时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远销海外。丝织品外销数量增加,深受亚、非、欧各国人民喜爱。宋元时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了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元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烧制出

11、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著名瓷都,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开一代未有之奇;明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发明了珐琅彩;能根据国外客户的要求,烧制瓷器。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未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古代中国的商运(1)汉代:汉代商运活跃。四民月令中的记载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虽然没有提到专门的市场,但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 “四民”指士、农、工、商。(2)唐代商旅往来频繁。(3)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4)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

12、了会馆。其中,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2.“市”的发展(1)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3.关于“商人”。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商人的活跃,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大的都市,往往汇集了商船,水上运输,规模宏大。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出现了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许多官吏也参与争利,以致朝廷

13、不得不严令限制。商人也时常面对人身财产安全风险。4.商业都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2)汉代的都市也因为商业的集中,出现了繁荣景象。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即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著名商业都市,有建康、山阴、襄阳、郢州、交州。(4)唐代除了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广陵也是“雄富冠天下”。(5)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夜市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6)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5.我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

14、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3)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4)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5)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1)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表现: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15、,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2.明清:“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中国资本注意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 国内市场狭小,没有自由劳动力(2) 缺

16、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3) 推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4)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主要原因(1)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它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即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它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少有活力,抑制商品经济。(2) 解体原因: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及掠夺原料。外国廉价商品的输入,使洋纱取代土纱,洋布取代土布,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破

17、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劳动力;原料的掠夺、收购和农民购买商品的需求,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可见,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特点(1) 历史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小农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也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 特点: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

18、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从一开始就受到双重压迫,在其夹缝中艰难生存。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先天不足”表现在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表现在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且地区分布不合理。3.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的简要过程(1)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2)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新开设的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民族资本企业有50多家。(3) 甲午战争后,帝国

19、主义列强大量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渝令各省办厂。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4.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两条途径 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也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基础的发展。 二、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年形成兴办实业潮的原

20、因和特点形成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有所减少,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特点:部门上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 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2) 区域上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3) 时间上极为短暂。2、国民党统治后

21、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 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 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3、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是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独立、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因素如下:(1) 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2)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3) 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4) 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5) 由于上述因素而导致的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

22、弱点,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 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 关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途径:(1) 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 外国侵略者利用在华攫取的种种特权,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等手段,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3) 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4) 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减免大量美国货的进口税,导致美货充斥中国市场。2 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发展束缚的表现:(1)甲午战争前, 民族工业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封建势力摆布的地位;(2)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其中以

23、厘金的危害为最大;(3)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还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工业。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斗争中求发展:斗争原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为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斗争事例: 济南惨案后,全国反日会通过了抵制日货的决议;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银行、钱业两公会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团结御侮; 一二八事变后,民族资产阶级捐款捐物,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24、索中曲折发展1、 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力量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这一切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 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制定的时间1953年6月。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25、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的路线。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其伟大意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形式和必由之路。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改造实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改造的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农业的改造。(必要性:农业的落后阻碍了国家

26、的经济建设,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国家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手工业的改造。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造的完成及其重大意义。从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国家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对一部分工商

27、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4、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八大的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作。八大召开的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八大

28、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5、中共八大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开始出现的曲折和失误。曲折和失误出现的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思想的指导。曲折和失误的表现。“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又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曲折和失误的实质和影响。“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6、

29、中央对失误的反思、纠正错误的措施和成效。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7、“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1975年1月,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农、工、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并进行全面整顿。但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

30、破坏。“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20年探索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第二,进行社会

31、主义建设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从这个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量力而行,遵循经济客观规律,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第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的狂热和集体领导的被破坏,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并维持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的重演,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党外的民主监督。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二、伟大的历史转折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二十世纪50至70年代的经验教训、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十一届三中全

32、会的召开和做出伟大决策的历史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

33、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始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3、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

34、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都有困难。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自发秘密的尝试和责任制的推广。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消息传开,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包产到组也开始试行。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1980年9月的中共中央文件,首次突破资本主义的观念。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5、农村改革的意义。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

35、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6、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及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根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

36、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也迅速推进。之后,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发展中不断增强。9、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0、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11、经济特区的设立。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1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5月,

37、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13、从1985年起,中央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1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90

38、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15、对外开放的前提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原则平等互利;对外开放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及其意义。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途中发表重要谈话。谈话的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

39、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步,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及其意义。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主要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

40、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4、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及其意义。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决定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41、。决定的意义。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此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5、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及论断提出的伟大意义。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断提出的伟大意义。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

4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中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世纪。6、到20世纪末,中国已初步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互接互补,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

43、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

44、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

45、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6、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

46、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7、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8、服饰的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9、服饰变化三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第二个阶段

47、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10、中国四大菜系及形成的原因中国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形成的原因: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活跃为各地饮食文化交流融会提供了条件11、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四合院(北方地区)四合院的欧化(租界)新式住宅(京津地区)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12、习俗风尚变革的背景

48、及特点。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13、将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内容分为“衣、食、住、行、风俗”五部分进行比较,再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细分为“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为此,可设计了以下表格:近代物质生活现代物质生活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衣食住行风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

49、的进步1、近代交通工具更新: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以人力、机械动力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这一切与城市乡村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2、人力、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表现形式:人力车、自行车、电车、公共汽车。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交通的中枢。3、近代中国先进的交通工具是火车、轮船与飞机;这一时期交通工具的变化与洋务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密切相关。4、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应用受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存在差距,使得交通工具发展呈不平衡性,且受到制约。5、邮政通信的发展。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经历由试办到正式办理,涵盖范围

50、不断扩大,辛亥革命后邮政工具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开创邮电合一新时代,独立发展。6、电信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到外商垄断对外电信交通,再到国民政府时期收回部分电信主权,电信事业逐渐完善沟通了城市与乡村、内地与沿海、边疆之间的联系。7、电话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通信设施逐渐完善,普及率迅速增长,目前中国电话用户已居世界第一。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邸报2、 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内因:a: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b: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

51、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3、 大众报业发展的特征: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4、 各种报业的发展状况:a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b商业报纸c政论性报刊d通俗性报刊5、 结合资料卡片分析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6、 近代广播的发展状况:a注意几个第一: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b播放内容的变化:7、 电影的发展状况:a:发展阶段b:国产电影的发展:记住重要的作品及著名导演和演员8、 电视的发展状况:a:电视问世时间;b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的出现;c电视节目内容的变化。9、 互联网出现的原因:当今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10、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11、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对人们工作、学习等的影响。13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