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6讲地球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b(2)岩石圈的范围b2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b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2)内部圈层各层特点内部圈层范围特点地壳地表莫霍面很薄的固体外壳,分硅铝层和硅镁层。平均厚度约17 km,大陆约33 km,海洋约6 km(往往缺失硅铝层);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自上而下穿越莫霍面时地震波速度突然增加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呈固态。上地幔的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震波在往下穿
2、越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地核古登堡面地心分外核和内核。外核的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内核可能为固态(纵波速度加快)2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图示如下:地球的结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和下表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平均172 900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3、;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液态)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2018年6月浙江学考)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软流层2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横波传播速度最大B内部物质组成均匀C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解析:第1题,是地壳,是地幔,是外核,是内核。第2题,中横波传播速度不是最大,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中横波消失,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由铁、镍组成。答案:1.A2.C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
4、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据此回答34题。3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分布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4“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A软流层B岩石圈C莫霍面D古登堡面解析:第3题,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科学家通过统计多次地震发生时不同地方接收到地震波的情况,从而推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进而推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所以选A。第4题,地壳和地幔的边界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面,所以选C。答案:3.A4.C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外部圈层特点大气圈密度、气压
5、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有降有升水圈由固、液、气三态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范围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外部圈层比较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续表概念组成其他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2020舟山质检)读秀丽的黄果树瀑
6、布景观图,回答13 题。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
7、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答案:1.B2.C3.B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45题。4图中代表岩石圈的是()ABCD5下列关于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圈层一定是水圈B圈层一定是大气圈C圈层彼此独立,互不联系D圈层厚薄不均,是由岩石组成的解析:从图中可知,为岩石圈。地球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地壳厚薄不均,陆地厚,海洋薄,由坚硬岩石组成。答案:4.C5.D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内核D外核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
8、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解析:第1题,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 km,根据震源深度20 km,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项正确。第2题,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项正确。答案:1.A2.A(2
9、020杭州选考适应性考试)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3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AA表示岩石圈,由固体组成BB表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CM表示古登堡面DF、G表示地核,F由非固体物质组成4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B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CM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在N界面下横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则完全消失 解析:第3题,根据圈层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M、N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
10、堡面;A为地壳;B、C之间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F、G表示地核,分别为外核和内核。第4题,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下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地震波可以通过软流层。答案:3.D4.C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56题。5图中序号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BCD解析:第5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
11、圈、生物圈、大气圈。第6题,“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答案:5.C6.B(2020浙江省“超级全能生”选考科目联考)北京时间2017年3月14日13时55分,印尼哥伦打洛省发生里氏5.6 级地震,震源深度79.2 km。据此回答12题。1本次地震发生在地球的()A岩石圈B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2地震有时会引发海啸,地震和海啸对哪个圈层影响最小()A岩石圈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解析:第1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根据震源的深度可知,A选项正确。第2题,地震对岩石圈和生物圈影响较大,海啸对生物圈和水圈影响较大,地震和海啸都对大气圈影响较小。答案:1.A2.C3下
12、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地壳水平运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选A。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4“瀑布风景”图片体现出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5个B4个C3个D2个答案:B5地球圈层中最活跃且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是()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D岩石圈答案:B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12月5日8时02分在河北唐山市丰南区(39.31N,118.0
13、4E)发生里氏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67题。6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之时横波首先到达地面D地震发生在海洋中不会危害人类7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解析:第6题,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放射出能量,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中时,地球内部能量的巨大释放可能引起海啸等次生灾害,对人类产生危害,故选A。第7题,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地震深度为10千米且位于陆地,结合地壳的平均深度的知识可知,该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答案:6.A7.A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89题。8有关图中圈层的
14、叙述,正确的是()A软流层存在于层的上部B分界面为莫霍面C层在海洋下缺失D分界面为古登堡面9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A生物圈B水圈C圈层D圈层解析:第8题,图中两层为地壳,地壳与地幔(图中层)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图中)。硅镁层在地壳中的分布是连续的;软流层存在于地幔(图中层)的上部。第9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是生物圈。答案:8.B9.A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1011题。10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11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
15、地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推断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这与我国地势高低有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11题,M较周边地区低,N较周边高,根据两地区大致位于长江沿岸,可以判断选D。答案:10.C11.D(2020浙江黄岩选考模拟)读地震波波速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1213题。1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13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C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A圈层最可能为熔融液态DB和
16、C圈层共同构成了岩石圈解析:第12题,纵波波速较快,能通过固体、气体、液体,而横波波速较慢,仅能通过固体,故A、B、C选项均错误。第13题,C为地壳,海洋地壳厚度小于陆地地壳,A选项错误;B为地幔,横波可以通过,B选项错误;A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熔融液态,C选项正确;构成岩石圈的是C圈层和B圈层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D选项错误。答案:12.D13.C当地时间2019年5月24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喷发近5分钟,火山灰弥漫整个岛屿,巴厘岛机场取消了5架航班,另有9座村庄被掉落的厚重火山灰覆盖。据此回答1415题。1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错误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球的
17、内部圈层结构B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下15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气体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第14题,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故D符合题意。第15题,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
18、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内部圈层也有关系,D错误。答案:14.D15.B16(2020绍兴质检)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B为,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DE_,FG_。(3)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4)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1)根据A、B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其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2)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C为地壳,DE 为地幔,FG为地核。(3)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
19、部分。(4)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地壳地幔地核(3)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报道,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已于2015年完工,它是目前世界最大深水钻井船,也是我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9 144.1 m,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材料二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1)上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20、哪些?(2)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地壳较厚。(3)写出界面的名称及其上部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解析:(1)图中显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属地球内部圈层。(2)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依靠地震波。地壳分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两部分,大陆地壳较厚。(3)界面为莫霍面,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7 km,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 km。(4)其钻探深度9 144.1 m,而大洋地壳平均深度为7 km,故钻探深度可达到地幔顶部,地幔顶部横波能通过,为固态。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陆地(3)莫霍面。35 km。(4),地幔,岩石,固态。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