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标标准内容要求网络导航体系构建核心价值核心素养3.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1.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感政治认同: 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科学精神:明确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3.责任担当公共参与: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文化1内涵(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
2、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知识拓展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2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3、。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3载体(1)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2)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画里话外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具有多样性,建筑是文化载体之一。4功能(1)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
4、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知识拓展从地位上看,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来源,一定的文化反映、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反映、反作用于实践;从性质上看,先进的文化对经济、政治起推动作用,落后、腐朽文化对经济、政治起阻碍作用;从对象上看,文化影响经济、政治、社会和个人发展;从过程上看,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是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
5、展起来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识拓展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发展,在交流借鉴外来文化中丰富。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认识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2正确态度: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知识拓展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辩证否定和扬弃,坚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和发展。3当代价值(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中
7、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作用(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深度学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8、,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要求(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拓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考点一文化的内
9、涵与功能1.文化的内涵从产生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从反映的对象来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从内容上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从性质上看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是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是落后文化;而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文化文明区别从内容上看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
10、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的发展过程从词性看文化是中性概念,既有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文明是褒义概念,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3.文化载体(1)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要被人们感知,需要有自己的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2)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化形式有不同的载体,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表达和记录文化的基本载体。(3)文化
11、与其载体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提醒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记载和传承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4文化的功能(1)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同,只有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先进文化。
12、(3)不要过分夸大文化的功能,文化对于人和社会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拓展比较“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区别含义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比如,对于文学、艺术、自然、政治等方面的兴趣、爱好,属于精神追求范畴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获得途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健全人
13、格感染力和感召力震撼人心增强精神力量物质力量侧重点只停留在主观领域,侧重精神感受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侧重推动实践发展标志词欣赏到、感受到、体验到、体会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增强、鼓舞、激励、振奋、促进等联系人们通过学习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5.人的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2)人的发展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会有所不同。(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文化的内涵和载体1(2020浙江卷)文字和书写的发明,使人类的经
14、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编撰和阅读书籍成了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累积、传承、增长的重要方式。这说明()A书籍一直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B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媒介C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离不开文字和书籍D书籍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B解析: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A错误;“编撰和阅读书籍成了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累积、传承、增长的重要方式”,表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媒介,B正确;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积累和传播经验,C错误;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D错误。文化的功能2(2020浙江卷)积极推进美育村建设,是浙江美丽乡
15、村建设的创新举措。美育村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品位,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这说明()A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是同步的B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乡村也就全面振兴了C文化建设对乡村全面振兴有重要意义D文化建设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C解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A错误;乡村全面振兴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乡村不一定全面振兴,B错误;“美育村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表明文化建设对乡村全面振兴有重要意义,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建设对
16、乡村全面振兴的意义,D强调是怎样进行文化建设,与题意不符。3(2020天津卷)阅读一本好书,能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充沛内心的力量。有的人遇到生活的磨难,却在书籍中获得了勇气;有的人囿于琐碎的日常,却在书籍中拓宽了天地;有的人尽管身处贫穷,却在书籍中收获了精神财富。读好书()A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生B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C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D既能产生精神力量,也能产生物质力量A解析:读一本好书,能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充沛内心的力量,说明读好书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生,A正确;B中“根本途径”的说法错误;C中“决定”的说法错误;D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
17、化为物质力量。4(2020江苏卷)“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乡约,说的是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吃了没有,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明朝泰泉乡礼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成为流行的交往礼仪和习惯,并延续至今。由此可见()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 B C DB解析:材料中对乡约从北宋到今天的叙述,表明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正确;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错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也会在实践中被文化塑造,正确;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
18、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错误。5(2020浙江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周期性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利用文字、语言图片、影像等媒介形式传播英雄事迹和精神,民众在视觉和听觉的震撼中、真善美的体悟中产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接受健康文化影响的过程往往是被动的价值观是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A B C DC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符合题意;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错误;“民众在视觉和听觉的震撼中、真善美的体悟中产生
19、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说明价值观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健康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深远持久的影响,不符合题意。6(2020江苏卷)烟雨画舫、亭台楼榭、琵琶纸伞,这些风物被视为江浙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审美情趣,根植于我国江浙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厚的经济基础,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升华,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品格。它优雅灵动、崇文尚德、务实进取、开放包容从历代先贤名士到当代富有家国情怀的改革者、创业者以及无数劳动者,他们用智慧、雄心和创造成就了这片土地的富庶,也让这方文化熠熠生辉。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有人认为,独特的
20、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文化的繁荣。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该观点。解析:本题属于辨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解答时首先明确江浙一带的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区域文化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离不开人民的实践和创造。答案: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江浙一带的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江浙一带优厚的经济基础和人们的政治参与对该区域文化的繁荣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江浙独特的区域文化离不开人民的实践和创造。考
21、点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文化、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区别侧重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其中,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特点精神现象,人类社会特有,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联系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都属于文化现象。中华文化侧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2.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
22、成分表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力;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地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
23、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3.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联系两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区别内涵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
24、精华和糟粕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实质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古为今用”强调“取其精华”后应有利于实践5.从不同领域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自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
25、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眼实践发展,解决时代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处理国际关系,构建和谐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多角度认识文化现象(1)从性质上看,文化有优秀和腐朽之分。(2)从时效上看,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别。(3)从国别上看,文化可以分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4)从时间上看,文化又可分
26、为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5)从层次上看,文化可行为高雅文化、通俗文化。6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发展原因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法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需要改造或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
27、文化联系7.正确理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区别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联系(1)两者是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2)只有通过改造和转化,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3)只有把传统文化中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进行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推动整个中华优秀传
28、统文化内涵的创新和发展。(4)只有首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简而言之,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2020山东卷)透过下图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物是中华文化文脉赓续、博大精深的重要物证作为“活”着的历史,文物对研究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物在博物馆的展出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A B C D【思维建模】学科素养关键能力材料信息获取: 材料展示了几张文物图片设问信息获取: 事件限定为“下图”,角度限定为“看出”核心素养通过分析文物的价值,提升对文化载体的科学认知自主解答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不同
29、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代表性的文物,并且从未间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物是其重要物证;不同时期不同文物的不同特点能够反映当时的国情事情,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在不同时期有着灿烂的文明,并未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文物在博物馆展出够使当代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不能“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1(2020天津卷)徜徉古镇杨柳青,声声古琴音从青砖灰瓦间溢出,沿运河两岸流淌,一幅隽永的文化长卷就此舒展。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
30、;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声名远扬的木版年画,滋养着吉祥文化。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在世代相传中从未改变A B C DA解析:徜徉古镇杨柳青,声声古琴音从青砖灰瓦间溢出,沿运河两岸流淌,一幅隽永的文化长卷就此舒展。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承,正确;错误,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中“从未改变”的说法错误。2(2020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在此同来自古印度、古波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
31、、艺术汇聚交流,造就了独特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艺术形象美轮美奂。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以“敦煌文化民族瑰宝”为主题撰写演讲提纲。(不超过150字)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拟定演讲提纲。演讲提纲应围绕“敦煌文化民族瑰宝”这一主题,从敦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三个角度撰写,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不能脱离材料,并注意字数限制。答案:略。从敦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三个角度撰写提纲。结
32、合材料加以说明,语言顺畅,逻辑清晰即可。【备选题】(2019全国卷)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 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A B C DB解析:正确,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等中华老字号,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包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错误,“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的说法错误;错
33、误,文化的价值会受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3(2020全国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时代的变迁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A B C DB解析: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到“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华民族文化始终发挥着重
34、要的作用并不断焕发生机,这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正确;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但并不取决于时代的变迁,错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味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错误;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来自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正确。考点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侧重点或基本特征核心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基本内涵团结统一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爱好和平强调的是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勤劳勇敢强调的是吃苦耐
35、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自强不息强调的是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具体表现伟大创造精神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伟大团结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要求
36、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公民要在日常具体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3.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一种人们在处理自己所属国家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规范要求爱国主义爱国情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论性认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感情;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既高于作为重要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又高于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
37、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它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4.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原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等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
38、、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醒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要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年,毛泽东发出
39、“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了黄河水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
40、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思维建模】学科素养关键能力设问信息获取: 知识限定为“文化力量”,事件限定为“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角度限定为“原因”必备知识整合: 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素养通过分析黄河治理成功的原因,提升对国家政策的政治认同和对文化力量的科学认知自主解答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力量的知识,分析新中国黄河治理交出优异答卷的原因。设问属于原因类主观分析试题,知识范围为文化力
41、量的知识。解答本题应先回忆文化力量的有关知识,然后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材料的表述中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最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关于治理黄河的号召、思路和战略,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千百万黄河儿女发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兴修水利,治沙治水,恢复生态,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2020浙江卷)面对新冠疫情,广大医务人员为拯救生命不怕牺牲、逆行而上;科技工作者为研发疫苗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武汉人民为顾全大局不畏疫魔、坚守封城;
42、全国人民为战胜疫情团结一心、守望相助。这体现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A B C D2(2021山东日照高三月考)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2020年10月2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巨大贡献,深刻阐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精辟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启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
43、、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结合材料,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新时代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答案: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动员鼓舞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
44、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备选题】1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段话告诉我们对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A坚持拿来主义,全盘吸收B坚持排外主义,全盘否定C辩证对待,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D区别对待,吸收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文化C解析: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辩证对待,A、B、D错误,C正确。【误点纠正】对待传统文化要注意三点,一是批判继承,包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5、;二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三是古为今用。2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下列对爱国主义认识正确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爱国主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A B C DC解析:正确说明了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地位;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错误;正确地说明了
46、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误点纠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议题: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的弟子有若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
47、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关键能力提升】(1)解释与论证:在今天,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答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预测与选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答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核心素养培育】1科学精神:正确分析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科学精神。2公共参与:正确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措施,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2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