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78.50KB ,
资源ID:65189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518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加练半小时》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58练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加练半小时》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58练 WORD版含答案.doc

1、训练目标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内涵。2.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小题精练1(2016北京西城高三期末)“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注:小人或奸人)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段话的主旨是()A中体西用B托古改制C民主共和D全盘西化2(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1月月考)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张之洞

2、“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3(2017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4(2016三明二模)1905年,粱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

3、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A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B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延续C适应了当时“排满”的反清革命D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5(2017泉州高三模拟)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6(2016淮安四模)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4、这反映康有为()A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B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C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D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7(2016大连二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时局发生变化B变法遭遇挫折C朝廷极力阻碍D皇帝软弱无能8(2016四川“联测促改”活动二模)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

5、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大题优练9(2017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材料二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

6、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答案精析1A劝学篇乃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所著,“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说明依据劝学篇所提倡的思想以批驳“邪说”。中体西用符合劝学篇的思想,故A项正确;托古改制属于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属于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全盘西化属于新文化运动激进知

7、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2D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圣人之道,是人的思想和意图”,可以改变的“是法律和制度,是机器和工具,是那些奇技淫巧”,由此体现出张之洞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主张学习西方的器械的“中体西用”的观点,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D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影响,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十九世纪末,而李鸿章认识到工商业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行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中国“受人凌辱之原因”,与挽救民族危机关联不大

8、,故C项错误;从材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意识到通过发展工商业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4D1905年戊戌变法早已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中华民族内涵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故B项错误;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观是把满族也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并不适应反清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中华民族内涵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故D项正确。5B“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说明了其并不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宜效英之存虚君”即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说明不主张革命,故C项错误;题中未提到科学与人

9、权问题,故D项错误。6A康有为认为社会改革“须循序渐进”,反对进行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正确;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为“至公至平之理”,并没有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康有为支持社会改革,反对的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由此可见,康有为没有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故C、D项错误。7A本题从公车上书和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时间着手分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认为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而1899年戊戌变法运动兴起,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认为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可见其

10、思想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局的变化,选择A项符合题意。8C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没有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李鸿章对康有为佩服,并且寄意于他,只能说明他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李鸿章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没有反映他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故D项错误。9(1)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付诸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2)特点:向西方学习;中西文化的融合;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或答以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为武器亦可给分)。贡献: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培养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