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
2、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A.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B. 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C. 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D. 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将诸侯及贵族所属的臣民收归自己,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D选项
3、正确。A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封建统治尚未建立;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周王将土地和臣民收归于自己,没有提及贵族特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贵族特权在西周之前已经得到确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
4、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4.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刘交为楚王,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三郡三十六县,是西汉初年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由此可知汉初在地方上实行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A项在春秋战国时已经瓦解,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初分封同姓王,是郡国并行,不是郡县制,排除B;根据材料“刘邦封刘交为楚王,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三郡三十六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维护刘氏天下的地位,分封了一些同姓王,形成了汉初地方的的郡国并行制,C项符合题
5、意;D项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故选C。5.从汉至元,通过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如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的图片“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故D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唐朝时期在地方推行道州县体制,ABC不符合题意,排除。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 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 唐朝门下
6、省具有审议的职能C. 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 唐朝制度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可知中书省丞相奏请,被门下省官员驳回,最后建议作罢,说明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故B正确。根据材料中“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表明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因此该项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唐朝的三省同属一个级别,各有分工,职能不同,相互牵制和监督,因此该项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君主立宪特征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而唐朝中枢机构的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B。7
7、.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 推恩令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应推举六名孝廉”,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是孝廉,故C正确;推恩令是汉代削弱地方王国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依据,不符合题意,排除B;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科举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应推举六名孝廉”,联系所学察举制的内容分析解答。8.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
8、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绥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打破了贵族特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D. 实现了社会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自科举制设立以来,草野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的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他家的荣华富贵就止于他这代了,反映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特权,故B项正确;AC项属于科举制的作用,但并非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的表述明显错误,平民和贵族地位不可能平等,排除。【点睛】紧扣关键信息“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结合科举制
9、的影响分析解答。9.如图反映了明朝内阁制度建立及演变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六部已无任何权力B. 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C. 内阁严重制约皇权D. 内阁的权势和地位日趋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内阁从侍从顾问一直到部权尽归内阁”可知,图片体现的是内阁的权势和地位的提高,D正确;六部属于中央正式机构,无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排除B;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C错误。10.故宫中某机构遗址有这样的文字说明“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职(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 跪
10、受笔录,上传下达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职(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可以看出,皇权达到顶峰,该机构是军机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A;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1.史书描述某一工具:“甃石(砌石)以截溪流,置车于中,轮郭上系竹筒数十,溪流自为激运,以次汲输于田,不假人力,而灌溉沾足。”这一工具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置车于中,轮郭上系竹筒数十,溪流自为激运,以次汲输于田,不假人力,而
11、灌溉沾足”可以看出,该工具是不需要人力的灌溉工具,C项是筒车,不需要人力的灌溉工具,故选C项;A项是翻车,需要利用人力,排除;B项是冶铁工具,排除;D项是播种工具,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置车于中,轮郭上系竹筒数十,溪流自为激运,以次汲输于田,不假人力,而灌溉沾足”,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2.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荀子王制说“修堤渠,通沟浍使民有所耘艾”。这反映出当时A. 铁犁牛耕得到推广B. 注重精耕细作C. 小农经济形成D. 国君重视农业生产【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是从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和水利灌
12、溉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材料涉及到耕作方式,但没有反映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形成,排除C项;D项材料有所涉及,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自给自足B. 土地私有C. 男耕女织D. 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可知,空缺方框一栏只能填写“铁犁牛耕”,因为与之相对应的一行信息揭示的都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故选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不是耕作技术,排除A;
13、土地私有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耕作技术,排除B;男耕女织属于家庭生产的模式,不是耕作技术,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等相关概念,能够区分“耕作技术”、“生产资料”、“生产模式”等容易混淆的概念。14.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A. 西周B. 秦朝C. 南北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北齐书,可以判断该技术出自南北朝,故选C。大约在东汉末,我国已可能出现了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
14、,使这种新的炼钢方法趋于稳定,操作更加方便、实用。西周和秦朝在南北朝之前,排除;明朝在南北朝之后,排除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冶金业15.图为邮票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部分)。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产于河南禹县神垕镇,因纪念夏禹大会诸侯的古钧台而得名。由于钧瓷的高超艺术造诣,北宋徽宗年间,指定它为御用品。由此可知,钧窑属于A. 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民间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精美手工业品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钧瓷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依据“高超艺术造诣”“指定它为御用品”可知是官营手工业,A正确;家庭手工业主要是供应家庭消费,错误;此时的民间手
15、工业产品不如官营手工业精美,错误;工场手工业此时尚未出现,错误。【点睛】认识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各自地位(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16.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答案】C【解析】【详解】“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
16、”“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对于市的管理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故C项正确;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宋代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北宋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故D项错误。点睛:古代城市发展17.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C.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D.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排除;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的信息,排除;
17、当时苏州经济繁荣,商品应有尽有,反映了明代商业发展繁荣,故选。18.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A. “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B. “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C. “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D. “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事末”主要是指从事商业会导致社会治安混乱,故A项正确;“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不是压制商业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9.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
18、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A. 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后期江南一带去农从事工商的人增多,农、工、商结构有所变化,但结构并未彻底打破,另外士的变化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政府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执行的经济政策,明代
19、政府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点睛:“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是解题的关键。20.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 )A 禁绝商人下海贸易B. 规范船只制作标准C. 减轻百姓造船负担D. 限制沿海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材料“禁民间海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限制沿海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故D项正确;“禁绝商人下海贸易”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显然不是说明规范船只制作标准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减轻百姓造船负担的目的,故C项错误。故选D。21.“光
20、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形成以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首相成为政府首脑。下列英国首相产生的程序,正确的是A. 普遍选举国王批准议会任命B. 党内选举本党获议会多数国王任命C. 国王任命当选政党领袖本党获议会多数D. 议会提议党内同意国王任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国王批准首相之前,要经过党内选举和议会选举两道程序,但都与议会任命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故B项正确;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
21、果,故C项错误;依据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担任首相的前提是其所在的党通过选举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与议会提议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名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常考的地方如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发展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君主立宪制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君主立宪制成熟。在英国责任内阁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22.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
22、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A。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名师点睛】英国首相、国王、内阁及议会之间的关系(1)
23、首相是内阁首脑,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23.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被取消,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源是A. 工业革命的发展B. 资产阶级的积极争取C. 国王权力的削弱D.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答案】A【解析】工
24、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从而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因此,1832年议会改革的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均不是根源,排除。点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一定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反映。24.1788年,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宣称,在“自由的共和国”“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1787年宪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三权独立平等与相互制约B. 大法官除犯罪终身任职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D. 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
25、则”体现的是人民主权,其中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最能体现人民主权,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三权分立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为保障司法权的独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25.萨姆亚当斯曾打趣地说:“我跨进这座楼房时吓得绊倒在门槛上了。在我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全国性政府,而不再是一个各式各样权州的薄弱联盟。”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美国实行了A. 联邦制B. 三权分立C. 总统制D. 两院制【答案】A【解析】美国联邦制规定中央政府权力较大,地方权力较弱,A正确;B、C和D属于中央政治运行特点。26.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
26、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A.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B. 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C.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D. 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造成政府停摆,说明总统与国会间存在制约,所以C项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A项不符合史实;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不过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B项错误;这一事件不是制度影响了效率,而是坚持原则,防范专制的美国传统,D项错误。27.恩格斯说:“1871年德意志
27、帝国宪法是按照俾斯麦的手段剪裁的。”这实际上说明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A. 具有专制主义色彩B. 具有民主主义色彩C.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D. 议会掌握着立法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个人的意志特点。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他的思想在宪法中大量体现,说明个人权力在国家行政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因此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色彩。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28.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而德意志在帝国成
28、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国A. 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B. 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C. 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D. 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英国的选举权比德国选举权少,一定程度上反映经过改革之后的德国在政治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C项正确。不能简单通过选举权的比较,推断德国政治民主化水平高于英国,且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选举权只是民主权利中的一种,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排除B。D项说法错误,德国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9.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
29、中可以得知行业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A.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中重工业发展速度和比重增长最高,轻工业比重基本没变,农业比重下降,这体现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革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项错误。1960年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与材料时间
30、不符,故D项错误。30.“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这首诗反映了建国后我国A. 农业改造轰轰烈烈开展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到积极支持C. 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答案】B【解析】【详解】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的措施,“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到积极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改造、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排除AC;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的是1953-1956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十万
31、企业尽合营”,结合所学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分析解答。31.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A. 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B. 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D. 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答案】D【解析】从企业分配利润时资本家红利只占205%,而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来看,企业利润绝大部分被国家和集体获得,表明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
32、。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企业利润的分配,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的管理,排除B项;到1956年底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C项。点睛: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2.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33、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是A. 中共七大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二大D. 中共十三大【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当前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正确;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A;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召开时间分别是1982年和1987年,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排除CD。33.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
34、:“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A. 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B. 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C.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 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答案】D【解析】材料“1981年3月4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出现的,故
35、B项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故C项错误。34.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数从120种下调至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从188种下调至23种,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数种70种下调至36种。这一调整表明A. 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B.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C.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以看出我国计划生产和管理、供应出口的商品数量减少了,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1984年以来中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中的“退出”说法错误;B项中“完成”说法错误;C项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35.从
36、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A. 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B. 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C. 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D. 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材料中国务院“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的措施,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故B项正确;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故A项错误;材
37、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故D项错误。36.“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A. 广东省B. 海南省C. 四川省D. 安徽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开放首先设立的是4个经济特区,其中广东占了3个,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广东,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3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
38、和国务院在下图所示A地的举措是A. 创办经济特区B. 确定为开放城市C. 建立特别行政区D. 开发与开放浦东【答案】B【解析】从材料给出的图片上看,位于长江入海口,杭州湾以北太湖以东的城市是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做出的举措是将上海设立为开放城市,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五大经济特区中没有上海;C选项错误,特别行政区目前只有香港和澳门;D选项错误,开发浦东是在1992年做出的决定。点睛:解答本题很容易误选D选项,因为想到上海最先考虑到的是浦东的开发,但是材料给出了明显的时间限制,80年代浦东还没有开发,因此只能选择B选项。38. 经过了以深圳特区建设为代表的第一轮
39、对外开放浪潮,1989年,邓小平说:“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 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这说明开发、开放浦东A. 是中国产业更新换代的标志B. 开发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C. 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风向标D. 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试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和题意无关,排除;开放浦东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上海浦东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故选B。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我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到1992年十四大,排除D。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
40、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二、材料解析题 39.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然而,“制无美恶,期于适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一县。华阳国志材料二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在行省以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必修一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
41、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四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请回答:(1)材料一提及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实行和全面推行各是在什么时期?请谈谈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推行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源自哪两国的什么法律文献?两者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无美
42、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认识。【答案】(1)制度:郡县制。时期:春秋战国,秦朝。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不同: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4)政治制度的设置要适应具体国情的需要,要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解析】【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一县”可以得出制度是郡县制。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最早实行是春秋战国时期
43、。全面推行是在秦朝。积极作用:结合郡县制的意义分析。(2)目的: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即可。影响:结合元朝行省制的意义,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3)依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文献是权利法案,依据材料四可以看出文献是美国1787年宪法。不同: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和所学可知,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4)可从符合国情、从国情出发、推动社会的进步等角度分析总结。40.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
44、,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马立诚、凌志军交锋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
45、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几次.选自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长征”的含义是什么?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这种“突破”有何积极作用?(3)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谈话”的社会背景.请分别从“改
46、革”和“开放”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该“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答案】(1)含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省份:安徽、四川。作用: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3)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或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深刻变化: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7、体制。开放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或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会有阻力,要坚定信念。(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新长征”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省份: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最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安徽、四川。作用:安徽、四川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3)背景:根据所学,回答邓小平南方讲话的背景解答即可,即: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根据所学,列举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在改革和开放方面的史实即可。(4)启示:可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定信念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