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六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21916年,严复在畴人诗中说:“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其才可为善,著论先孟轲日去禽兽远,用礼能贵和。人皆得分愿,后舞间前歌。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所忧天演涂,争竟犹干戈。藉云适者存,所伤亦已多。”据此诗可知,严复A抨击儒学阻碍了社会近代化B批判进化论在社会中的运用C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D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3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
3、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人物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
4、力,万万不会维持。”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挽救清王朝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6熊月之曾专门研究过徐家汇公学的办学传统。他认为,早在19世纪中叶学校草创时期,创始人就构建了体育、智育、德育并重的体系。当时学校既讲授西学、法文,也讲授经史子集。这反映该校A深受经世致用传统的影响B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C利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D是近
5、代西学东渐下的产物7下表为严复1895年所发部分文章简表。这些著述反映出此时A变法维新思潮势不可挡B民族危机已空前加深C民主革命形势不断高涨D君主立宪是必然选择8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A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B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C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D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9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
6、,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10下表流行话题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时段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11920年蔡元培在我的新生活观中指出:“什么叫新生活?是丰富的,是进步的。学问虽然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学了以后,眼光一日一日的远大起来,心地一日一日的平和起来。生活上无形中增进许多
7、幸福。”蔡元培上述有关学问与新生活的观点A为国民开启了生活新篇章B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C促进了求真务实学风形成D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12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1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
8、明新文化运动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14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15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进化论出现新的发展趋向B进化论宣传主观色彩强烈C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D学习西方的实用主义倾
9、向16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17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其目的是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C挽救国家民族危亡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18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
10、。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C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19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表明孙中山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D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20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宣传社会主义的高潮,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也认为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以后,政治革命已经取得成功,接下来将实行社会革命,应致力于民生主义的实行,因此不遗余力地宣传社会主义。这表明A孙中山转变为社会主义者B社会主义已受到社会关注C马克思
11、主义得到广泛传播D革命派代表无产阶级利益211924年5月1日,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亲到大会演讲。他指出:工人“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对这一情景的正确解读是A新三民主义为其奠定思想基础B它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产物C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D这说明孙中山已接纳中共纲领22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B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C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
12、治原则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2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A表明新中国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24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第II卷本卷
13、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
14、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蘇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15、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
16、家思想西传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教育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劳动使人“筋骨竦,气脉舒”;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提倡“昼勤农圃,夜观书史”式的教育方式。摘编自杜成宪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等材料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
17、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说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意义。(10分)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历 史
18、 答 案第卷1【解析】“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D正确;A不符合洋务运动特点;B和C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D2【解析】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主张用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材料中“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批判孔子学说愚弄人性,主张学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故A项正确;严复主张进化论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批判儒家思想消极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批判的是儒家思想阻碍近代化,并没有提及全盘西化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3【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
19、”,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李鸿章、郑观应的主张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章太炎的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政治、思想近代化。材料中的人物虽然主张不一样,涉及领域也不一样,但是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只有李鸿章的主张涉及近代工业,也只有他的主张是为了挽救
20、清王朝,排除A、D项;材料没有民主政治,排除B项。【答案】C5【解析】“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主意识,这体现了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B正确;AC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排除。【答案】B6【解析】19世纪中叶徐家汇公学既讲授西学、法文,也讲授经史子集,说明该校受西方文化影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排除A;徐家汇公学是天主教会创办的,B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而徐家汇公学是19世纪50年代天主教会创办的,C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7【解析】1895年初,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势必扩
21、大侵华权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体现在严复文章中的“常病”、“练军实”、“卫民”等处,B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严复文章的社会反响,A项错误;严复旨在宣扬变法维新,并不主张革命,C项错误;君主立宪的方案在实践中并未成功,不适合中国,D项错误。【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严复和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胡适,理解是不同的。严复面对民族危机强调“国群自由”,即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胡适强调的是“为我主义”,即个人主义、个体自由。严复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族革命,而胡适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主运动。所以二人的言论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本题答案选C项
22、。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中严复与胡适是在谈论西方的自由思想,并没有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排除B项;指明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是严复和胡适,排除D项。【答案】C9【解析】据材料“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是要求统治者和人民不能隔绝,要有沟通和互动; “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即实行民主政治;据上分析,此论点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正确;据所学可知“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信息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处于兴起之时,材料更强调的是“西方的公举和公论”,即兴民权,因此A理解片面;材料强调的冯
23、桂芬“之说”,据所学可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C错误;据材料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等信息,不能判断其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D错误。【答案】B10【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正确。【答案】D11【解析】仅凭一篇文章及其一个观点,很难说由此“开
24、启”国民生活的新篇章,A项排除;虽然材料说学问有益于改变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说“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显然夸大了其作用,B项排除;“求真务实”是指对学问本身的态度,与材料不相符,C项排除;对D项的理解,要将这段话放在当时的背景中理解,中国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即读书是为了做官,“为新生活而读书”这为人们指出了读书的又一方向,当然,这只是读书用途之一,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更符合时代需要,蔡元培观点的意义,就在于有益改变为“读书做官”的传统旨趣,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所以,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说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25、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信息,故A错误;材料讨论的是政治改革,不是采用俄国道路,故B错误;温和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答案】D13【解析】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C项正确;由“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A、D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C14【解析】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示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
26、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错误。【答案】B15【解析】依据材料“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可知,陈独秀在宣传进化论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故B项正确。自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就有此做法,新的发展趋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中的中实用主义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答案】B16【解析】根据材料“科学一
27、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故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排除A;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并非注重科学的普及,排除C;新青年不是科学类杂志,排除D。【答案】B17【解析】孙中山晚年认识到中国当时需要的不是“为个人争自由”,而是“要用到国家上去”“国家要得完全自由”,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背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反帝的主张,即实现民族独立,目的是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故答
28、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排除A项;孙中山表达的是对当时中国个人自由和民族独立的看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现民权,排除D项。【答案】C18【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吸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预防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的看法不是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排除B项;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D项。【答案】A1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而材料中“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
29、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表明孙中山是比较理性的。故答案为B项。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不足主要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排除。【答案】B20【解析】根据“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宣传社会主义的高潮”,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主义已受到社会关注,故B正确;孙中山宣传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孙中山转变为社会主义者,排除A;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孙中山不可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错误。【答案】B21【解析】材料信息
30、体现出反帝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因此这一情景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答案为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B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C项;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非接受中共纲领,排除D项。【答案】A22【解析】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反映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有利于扩大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正确;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符合,故A错误;毛泽东发展了列宁主义,不是否定了列宁主义,故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
31、,故D错误。【答案】B23【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新中国建设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排除A;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错误。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故C错误,选D。【答案】D24【解析】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2、相一致,故C项正确;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C第II卷25(12分)【解析】本题涉及到的是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从材料中“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可以看出在背景上主要是内忧外患;从“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可以看出多元趋势和整合趋势。我们可以围绕着这些内容来谈。【答案】观点: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论证:第一:背景:由于内忧外患,晚清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改变僵化保守的态度,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 多元趋势:出现了抵抗派、洋务派、维
33、新派、革命派等。 第三:整合趋势: 将西方学说与中国思想、文化有机结合,如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康有为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宣扬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结合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儒家大同学说。结论:综上所述,晚清思想界逐渐呈现多元(多派并存)、整合的时代趋势,这一系列的思想变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26(20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得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根据材料中“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34、得出: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强;根据材料中“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出:耶稣会士的传播。(2)根据材料中“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得出: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根据材料中“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得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3)注意“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儒家思想传入西方
35、,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儒家思想传入西方:根据材料中“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得出: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结合第(2)问及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最后总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耶稣会士的传播。(2)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3)评析: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
36、,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27(20分)【解析】第(1)小问的第一问,“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能得出颜元认为劳动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筋骨竦,气脉舒”可得出认为劳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主张学习农业知识;“提倡昼勤农圃,夜观书史式的教育方式”能得出主张将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第二问,颜元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等劳动教育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的思想;“筋骨竦,气脉舒”
37、等思想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后世的教育有深远的影响;清楚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轻视劳动教育的做法等角度分析回答。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可得出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之一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大工业生产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可知与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前期探索有直接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期至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也不断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在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
38、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初期经济的发展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思想:认为劳动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认为劳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主张学习农业知识;主张将生产与教育相结合。评价: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轻视劳动教育的做法;有利于人的发展;推动了后世教育的发展。(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大工业生产阶段;工人运动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前期探索等。意义: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