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二历史同步素材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074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二历史同步素材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二历史同步素材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二历史同步素材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二历史同步素材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岳麓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二历史同步素材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岳麓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二历史同步素材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岳麓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教学素材一、课后习题解析与探究同:都关心人民疾苦。异:一是目的不同,民本思想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明清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二是主张方面的不同,明清民主思想提出了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原因:一是人民是国家统治的根基;二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君主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自我测评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括: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提倡男女平等;主张社会变革,关乎国计民生;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关注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2、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进步意义表现为: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其后数百年问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二、【拓展阅读】李贽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

3、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迫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李贽具

4、有突出的反对孔孟儒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决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

5、”的区别。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非常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

6、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

7、)。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他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说:“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

8、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明夷待访录)。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天子应该“公其是非于学校”,企图通过加强法治、加强学校舆论来限制君权。此外,他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对垂死的封建制度是个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的影响。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

9、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他认为明末一部分知识分子束书不观、脱离实际、游谈无根,“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是一种误国误民的不良风气。因此,他主张学以致用,认为著书立说应该有益于当世,“凡文之

10、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亭林文集)。他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开创了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优良学风,对清代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顾炎武还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分子参政的“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清儒学案亭林学案)。顾炎武还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作了区别,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里所说的“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

11、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他认为,“保国”与“保天下”不同,“保国”即保卫旧的封建王朝,“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一般人不必关心;“保天下”即保卫本民族及其文化,则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正始)的著名论点。梁启超把他这种爱国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顾炎武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人曾有很大的影响。人教网三、认识深化1、中国的古代科技的特点: 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

12、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2、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的科技在16世纪以前(明代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我国古代科技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集体的智慧得到了不断地进步。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

13、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这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同时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

14、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归根结底是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4、宋元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特征及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成就:(略) 特点:开创性;实用性;广泛性;继承性。影响:科技发明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并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5、对“明朝时,我国的传统科学技术仍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这句话的理解一方面应肯定其地位,仍是世界领先;另一方面说明了其属性:传统科技,实际上是与西方已经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比较而言的。代表性成就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是对中国

15、传统科技的大总结,它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也反映出中国经济未能在传统农业、手工业基础上实现根本性突破,仍处于封建农业为主体的文明时代。6、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 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已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诞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技术是建立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

16、验的产物,没有上到理论高度;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科技与机器大生产密切相连;理论研究为主,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在本质差异上的具体表现。 原因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而中国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早在13世纪,西欧各国便产生了一些综合性大学;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皇权专制的奴才,以儒学为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思想文化状况。中国从秦汉时期就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明清时

17、期更是登峰造极;而西方则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发展;西方的专制王权奉行重商主义等措施,客观上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从而推动了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7、题例: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试举例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并分析中国辉煌文化出现的原因。事例: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朝时,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隋朝时,李春设计和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时,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

18、欧洲早800年;唐朝时,天文学家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北宋时,沈括制定“十二气历”,比英国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元朝时,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制度从形成、发展,到鼎盛,始终走在世界前头。这一时期,中国虽然出现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经济上: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继续发展,而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北方,即使一向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得到发展。对外关系上:中国汉、唐、宋、元统治者,都实行开明的对外友好交往政策,与欧、亚、非的许多国家交往频繁。上述这些因素,都

19、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简析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古代中国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了近代却逐渐衰落,笔者现就此作一阐述。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17世纪明清之前,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几个文化发展的高潮:商代文化在古代世界有特殊地位,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到了隋唐时期,其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二.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0、。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与不断加强、教育不断地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明之前,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华民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给科技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三. 中国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1. 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2)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

21、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3)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4)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5)中国科学技术满足于实际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6)教育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2. 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1)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3)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4)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四. 理论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等。例如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传到欧洲后,却极大地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