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064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二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青岛模拟)秦朝郡治的分布按现今省区计,北方省区共34地,南方省区共13地。汉平帝时各郡国治所分布按今省区计,北方省区共71地,南方省区共26地。这表明当时()A.北方经济发展程度更高B.北方郡国并行制的实行C.南方经济开发更早D.南方交通设施完善【解析】选A。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郡治分布及增长速度北方整体上优于南方,说明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而使统治者对北方更加重视

2、,A正确;题干信息与郡国并行制度的实行无直接联系,排除B;题干信息反映南方因不占经济优势而不被重视,故强调南方开发较早及交通设施完善不符合题意,排除C、D。2.西汉中期以后,为了加强对手工业、工矿业的管理,防止私造钱币,中央政府设立了工官9处,铁官46处,实行专营统管矿产和铸币权。政府还建立完善了工商贸易立法。以上举措()A.意在规范社会经济的秩序 B.全面落实工商官营体制C.是新儒学日益成熟的体现 D.照搬了工商食官的传统【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故选A;“全面”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新儒学是汉武帝时创立的,当时并没有成熟,排除C;

3、材料中提到的只是对工商食官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照搬,排除D。【加固训练】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A.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B.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D.统治者实施德主刑辅政策【解析】选A。由材料法家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而儒家则要求讲道德仁义,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和争论,故选A;儒学正统地

4、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挑战,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儒两家关于盐铁专卖的观点,不能得出当时社会环境宽松自由和实施德主刑辅政策的结论,排除C、D。3.(2020九江模拟)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财产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解析】选C。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5、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也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C;“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但无法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与算缗告缗令目的不同,排除A;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增加财政收入,但无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与算缗告缗令目的不同,排除B;“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为了休养生息,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与算缗告缗令目的不同,排除D。4.南宋出现“夫四民交致其用(相互交换获得所需),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的观点。这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四民观念发生彻底变迁 D.商品经济发展达到顶峰【解析】选B。据材

6、料“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说明有人反对重农抑商,即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故选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A;出现反对重农抑商的说法不是彻底变迁,排除C;据所学,南宋之后古代商业仍在继续发展,因此不是达到顶峰,排除 D。5.下表为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通商抑末洪武年间11宣德至景泰年间13嘉靖年间72隆庆至天启年间60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 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解析】选A。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通商”出现的频率增加,而“抑末”却降低,这反映出明朝对商业的政策出现了变化,由“限制商业发展”转变为“逐渐放松对

7、商业的限制”,即商业政策发生了倾斜,故选A;“抑商”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并不能说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终结,并且该政策在明朝并没有终结,排除B;“通商”出现频率增加,并不能代表明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排除C;“通商”“抑末”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商业和农业的态度,并不代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拔高训练】明代洪武年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纱”。到正德年间,政府又强调“商贩、仆役、倡优、下贱者不许服用貂裘”。材料表明明代这一时期() A.农民的社会地位切实有所提高B.政府依然延续传统的经济政策 C.商人的社会身份处于社会底层D.官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有提升【解析】选B。材料

8、说明明代政府一直对商人的服饰穿着实行歧视性政策,延续了传统的抑商政策,故选B;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商人的压制,没有体现农民地位的变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社会地位,排除C;材料是对商人的政策不是对官员,排除D。6.明太祖实录记载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该政策的实施()A.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C.禁止了官民对外贸易 D.阻碍朝贡贸易的发展【解析】选A。材料记载的是“海禁”政策的内容,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海禁”政策抑制了资本的原始

9、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排除B;根据材料“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可知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并没有完全禁止,排除C;因为海禁政策禁止国人未经官方允许私自出海贸易,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形式来完成,于是“朝贡贸易”伴随“海禁政策”而出现,排除D。7.明代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入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其意在说明()A.海禁政策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B.海禁政

10、策一定程度保障国家安全C.明代对世界形势的了解片面D.对外贸易并非明朝发展必然需求【解析】选A。根据材料“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禁政策是导致寇贼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海禁政策不是长治久安之策,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没有体现保障国家安全的积极影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海禁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涉及明朝对世界大势的了解情况,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因为实行海禁政策使很多商人变成寇贼,从侧面反映了不应实行海禁政策而应开展对外贸易,排除D。【加固训练】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

11、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使商业行为变异【解析】选D。材料“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说明海禁政策使商业行为出现变异(走私严重),故选D;材料说明的是明朝海外走私的原因是海禁政策不是手工业品的优势 ,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走私活动“利润丰厚”,排除B;材料“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不是腐败行为,排除C。8.明朝万历十年告示中“近据碣石水寨盘获番徒一十八名,连船一只又获番僧二十六名,并船一只”。1720年罗马教皇派使臣到达北京,求见康熙皇帝,要求管理在中国的传教士,遭到拒绝。随后,康熙皇帝

12、下令禁止传教。这表明()A.康熙帝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尊严B.天主教势力已在中国形成规模C.大航海背景下的中西文化相遇D.罗马教廷在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解析】选C。明朝捕获“番僧”,清初康熙帝下令禁止传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中西文化相遇,故选C;西方传教士传教并未破坏中国主权,材料反映出康熙帝对西方的排斥,排除A;材料说明天主教势力已在中国存在,但没有体现出形成规模,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干涉中国内政,排除D。9.(2020晋城模拟)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

13、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牙行的出现()A.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B.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C.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选A。由材料“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可知政府设立的牙行主要负责管理对外贸易,故选A;政府管控中外贸易的行为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控制对外贸易的发展,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排除C;政府的严格控制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10.1757年,清政府断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宣布仅保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史称

14、“一口通商”时期。清朝实行“以官治商,以商治夷”的行商制度,设立了广州十三行专门担负外贸与外交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反映了广州十三行的设立()A.冲击了中国农耕文明和朝贡体系B.阻断了中外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C.使行商具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D.形成独特的外贸特区和洋务基地【解析】选D。“洋务”既指清末时期与外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事务,也指洋人相关事务,清政府“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当时闭关锁国状态下仅存的外贸与外交窗口,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独特的外贸特区和洋务基地,故选D;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中国农耕文明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朝贡体系的维护,排除A;

15、“阻断”一词过于绝对,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仅存的外贸与外交窗口,排除B;材料与行商的政治经济地位无关,排除C。11.1836年,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兰、法国商人各一家,还有“港脚”商人(主要是英印的所谓“自由商人”)11家。这反映出()A.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 B.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C.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解析】选D。根据时间信息“1836年”和“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有50余家还有港脚商人”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外国商人中英商占绝大多数,而中国实施闭关

16、锁国政策,即将受到严峻挑战,故选D;“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说法错误,排除 C。12.(2020咸阳模拟)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织机)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明清工商皆本思想受到压制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C.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 D.资本主义萌芽侵蚀传统经济【解析】选D。根据“机户不得逾百张(织机)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可知,明清时期政府对“机户”生产规模、收纳重税等

17、政策的限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手工业领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故选D;工商皆本思想并未大规模传播,谈不上受压制,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政府对手工业生产的限制、控制,并不是对经济的宏观指导,排除B;题干的内容与西方殖民和闭关锁国无关,排除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十三行”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

18、“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材料二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12分)【解析】本题是一个评述题,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就“十三行”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起到的作用、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19、特别是涉及中国近代其衰落的主要原因进行评述。结合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影响进行分析。答案: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十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1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

20、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嘉庆对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本题目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信息,其二是历史现象,其三是评价。就材料而言,通过材料“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可以提取出“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于“闭关锁国”这一历

21、史现象,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论述。就积极方面而言,闭关锁国政策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于外来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就消极方面而言,主要从生产力、贸易关系等方面总结。注意:历史现象可反映闭关锁国、天朝上国观念、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等;历史现象须同信息对应,不对应只给信息分数;评论应多角度。 答案:示例:信息: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2分)历史现象:体现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2分)评论:“闭关锁国”政策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于外来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锁国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国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致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限制对外贸易,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8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