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郁达夫 走进精彩课堂 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人之于秋,往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催生了无数优美的文字。古今中外秋思之作,着眼点各不相同:哀秋者有之,怨秋者有之,喜秋者有之,颂秋者有之。欧阳修的秋声赋这样写秋声:“淅沥以潇飒,奔腾而澎湃”;峻青的秋色赋这样写秋色:“欣欣向荣”“灿烂绚丽”;毛泽东的六盘山这样写秋形:“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而郁达夫先生巧运文思,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写出故都秋色、秋声、秋味,使故都的秋在咏秋佳作中,独具一格,脱颖而出。1学习作者抓住季节和地域特色写景的方法。2体会文中五幅秋景图,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作者在秋景中
2、寄寓的情感。4揣摩本文精警的语句,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1字音识记(一)正音混混沌沌(dn)一椽破屋(chun)落蕊(ru)平平仄仄(z)橄榄(n ln)房檩(ln)譬如(p)颓废(tu)驯鸽(xn)(二)多音字夹(ji)夹袄(ji)夹板()夹肢窝 折(zh)折腾(zh)折叠(sh)折耗落(lu)疏落(lu)大大落落(l)落下很远(lo)落枕着(zhu)穿着(zho)着急(zho)着数(zhe)长着树2音形辨识zh(柘)木开tu(拓)陪chn(衬)cn(忖)度q(歧)途q(崎)岖落m(寞/漠、莫)冷m(漠)m(模)棱两可pi(陪)伴bi(蓓)蕾pi(赔)偿l(喇)叭sh(漱)口咳sou(嗽)3近
3、义词辨析(1)清闲悠闲 辨析:“清闲”是指清静闲暇。侧重指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是指闲适自得。侧重指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例句:神木县投资亿元造福乡亲的八旬老人訾贵林,1993年离休后,他不甘_,抓住神府煤田大开发的机遇,兴办煤矿企业。戴花、穿裙子等等奇怪的另类行为,已经让你充分感受到斐济这个岛国的风情了,而飘扬在四周的人们高亢的歌声则完全带出了岛国_逍遥的情调。答案:清闲 悠闲(2)幽远悠远 辨析:“幽远”是(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例句:2007年7月26日天池旅游主打歌曲天池轮回出炉,歌曲集中体现了天池的道教文化,歌词流畅,韵味_,旋律优美。天
4、水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人祖庙。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高深_;而朝房、碑廊沿横轴对称分布,规划统一,且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这是现存全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场所。答案:悠远 幽远(3)萧条萧索 辨析:“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经济)衰微,不景气。“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例句:对于春天的感觉一向寥寥,我更喜欢秋风沁骨的寒意,冬雨夜敲窗的落寞,感慨于它们的_和寥廓,似乎拓展了生命的深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在2008年前后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我们应该正视佩佐夫的“中国大_预言”,宏观调控应特别谨慎。答案:萧索 萧条(4)实足十足 辨析:“实足”:确定是足数的。“
5、十足”:十分足。例句:参加会议_是一百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劳多得的机制使人们干劲_。答案:实足 十足(5)工夫功夫 辨析:“工夫”指“时间、时候”。“功夫”指“本领,技能”。例句:他今天没有_来学习了。除了上半场进攻队员连续一脚传球_还让人眼睛一亮外,下半场中国队长时间陷入被动,越秀山体育场的近万名球迷也发出了不满的嘘声。答案:工夫 功夫(6)不单不但 辨析:二者都可用在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的上半句前,但具体用法不同。“不单”,主要有两种用法:相当于“不止”,如“超额完成任务的不单是这个班组”;用法与“不但”接近,相当于“不单单”。“不但”是个连词,用在递进复句的上半句前,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
6、“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例句:他_教孩子识字,还照顾他们的生活。他_以身作则,而且乐于助人。答案:不单 不但(7)颓败颓废 同:都有“衰败”的意思。异:“颓败”指衰落,腐败。侧重于景象、风俗等,多用于形容物。“颓废”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侧重于精神、情绪等,多用于形容人。4教材指瑕(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饱”与“尝一尝”矛盾。“饱”是“足足地、充分”的意思,“尝一尝”则是“吃一点儿试试”的意思,是“饱尝”就不能“尝一尝”。因此,二者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中。)(2)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7、(“将近”与“余”放在一个句子中,到底是“将近十年”呢,还是“十余年”呢?表达不够明确。因此,应将二者去掉其一,使其表意明确起来。)(3)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叫”后缺少宾语“它”,“使”后缺少宾语“之”,应分别在它们后面补上“它”字和“之”字。)(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两个表示递进关系的虚词“并且”和“还”连用,成分多余,因此,将“并且”删去,使行文更加简明流畅。)(5)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
8、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最好也没有”中的“最”使用不当。“最”是副词,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因此,将其改为“再”,使其更加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6)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在这个句群中,“但”字前后的两部分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来连接,因此,将其改为“而”更合乎语法规范。)(7)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
9、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一个分号间是转折关系,不能用分号停顿。第二个分号前谈的是江南的秋色,意思已经说完,可用句号。“苏州上海杭州”之间应有小的停顿,改为“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之间应有小的停顿,可改为“厦门、香港、广州”。)5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想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
10、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洪水等刊物,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
11、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等。6背景资料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两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
12、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7结构图示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作家为什么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去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有三: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与“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
13、新意来。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2为什么写“都市闲人”?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3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呢?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而作者的情感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生
14、平经历、禀性气质及所受的文化熏陶等有关。这就是古人常用的“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可结合郁达夫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本人的生平经历、个人气质等方面分析以寻求答案。答案:(1)社会环境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烟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
15、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4.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却在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之后,插入第12段这样一大段议论,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呢?提示:筛选中心句,要找出各句之间的关系。想要搞清议论的作用,宜从散文“神”与“形”上考虑,理解选材在表现主旨和章法布局
16、方面的作用。答案:(1)“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2)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给“故都”再添色彩,也更显示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从行文章法看,作者把文笔由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5.文章以“故都的秋”为题,联系全文思考,“故都”即是“北平”,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作者为什么又在文中多次提到故都的秋之外的南国之秋?提示:从题目入手把握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章表达的重点所在。另外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内容与文章
17、重点的关系。答案:(1)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题,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散文的抒情性。它不仅交代了写景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都”与确定描写内容的“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以此为题,明确而深沉。(2)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突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切眷念与真挚的热爱之情。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句
18、子的结构入手抓主干。有许多句子,需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3.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一)方法归纳(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提示段意。主要抓住
19、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此类句子主要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明了大意,然后分析其修饰语、限制语,这样把握句意就不难了。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饰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结合语境阐发法: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
20、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勾连,从而准确把握和阐发语句的含义。结合事例推断法:文章中的事例引用部分虽然不像中心句那样明确地表现文段的主旨,但中心句绝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二)例题再现(2007全国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
21、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
22、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
23、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
24、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_(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文中句子含意的理解,须结合全文思考。(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是作者对戈壁描写之后的感悟,它与前文有一定的因果关系。(2)在写法上构成了对比,对比的目的是突出大西北对人的成长起的作用。答案
25、:(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地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的环境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三)亲自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什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
26、下事往往如此。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做“贱”的。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
27、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答:_ 解析:在具体语境中把握语句的含意是解题的关键。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有重点地阅读,理解,概括,归纳。从文章最后一段“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
28、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得出。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完成710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
29、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
30、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7上面几段文字写出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_【答案】(1)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果。(2)清、静、悲凉。8第段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_【答案】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这些描写细腻传神,景物的特点正暗合了作者落寞的心境,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9文中第段画
31、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_【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2)内容上,南、北国的秋雨对比,突出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10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这些著名的景点只点到为止,而着力描写那些故都秋天的平常景物?_【答案】作者选择的这些景物,从色、形、声、味等不同角度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清”“静”“悲凉”,而这一主题又暗合作者当时的心境。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将作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二)课外
32、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当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
33、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
34、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删节)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答案】(1)明朗 12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句的。引用这些诗句有什么好处?_【答案】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
35、意象十分丰富。13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写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_【答案】这是衬托的写法。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来反衬江南之冬的恰到好处;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写江南冬景之宜;引用诗句描写雪景,是为借衬;以己搁笔去散步,侧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推荐理由:本文是郁达夫随笔的代表作,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细密,中心显豁,情趣鲜明,真切、自然,没有虚饰。作者捕捉住典型的景物:冬草、冬雨、冬雪,突出了江南之冬和暖
36、、恬静的特征。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14请依照下面这句话,写一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主要是对例句结构进行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仿写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即可。当然要特别注意修
37、辞的恰当运用及语言的润色。【答案】示例:少年比起老年来,正像初升旭日与落下夕阳,白纸一张与经典一部,骏马飞奔与老骥稳行,初春秧苗与金秋硕果。15请为下列新闻稿拟一则标题,要求语言准确生动。(不超过20字)针对云南大旱,云南省水利厅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云南的水利设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一方面,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结果如何呢?云南目前已经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这还不是最差的,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而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
38、能力。_【答案】水利设施薄弱,云南自食恶果。干旱,给忽视水利建设的云南敲响了警钟。16下面一段文字在用词、标点和语言结构上存在毛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其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由于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维持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疾病。_【答案】“必须”改作“必需”;破折号改作逗号;括号放到“甚少”前;“生理功能维持”改作“维持
39、生理功能”;“因为”改作“如果”。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西哲维特根斯坦曾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诗意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读者诸多的联想或感悟。请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本次作文属于题意型作文,审题应主要集中在“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话上。既然出题者已界定这句话是名言,那么考生就应在内涵上狠下功夫,仔细琢磨,用心体味。因为,有些材料(特别是寓言和名言),其含义常常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只能触及皮毛,得出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更深层的含义,就要善于类比,巧抓“事”与“意”
40、的相似点,深入挖掘其内涵。“我贴在地面步行”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要沉稳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在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浮躁轻率,显得虚无缥缈,毫无依托。两个分句连在一起,便可以看出哲学家的观点:赞同沉稳务实的人生追求,拒绝浮躁轻率的人生选择。当然,考生也可以作反向立意。水眄兰情 李珂波心荡,冷月无声。夜晚的洛水柔柔地皱眉,蹙额之间,镜面倒映的全是东汉末年那个清瘦的身影,几千年后,曹子建依旧卷起画舸上的薄帷。穿越无数风花雪月的秋风骤然拽动了他那脆脆的思绪,万千浮华似梦般消融在一片片溶溶月夜之中。犹豫了千年,叹息了千年,抬头俯仰之间,思念得最多的,还是洛神。那个几乎完美绝世的女子,不
41、食人间烟火,吐气如兰,肤如凝脂,糅进了世间所有芷兰的绰约之处,她让那时的他忘却了陌上的红尘。这一刻,滚滚的红尘如涛,也只不过是一片片深秋的落叶。笑得悲凉,笑得凄惨。好像那一刹那,洛神的不经意一瞥,送他上了云端,满眼都是层层烟云雾岚,深厚的土地在他视野中渐行渐远。恨离别,再美也是烟花,再绚烂也是焰火,他依旧不能长期驻足于洛水之上,牵绊他的,仍旧是滚滚红尘。昨日的浪涛已经别去了数千春秋,只有那一叶扁舟的倒影还在摇曳。那个男子的身影隐隐绰绰,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在这里,然而在宫廷的政变之前,他的魂灵和思念早被碾成了齑粉,化成了缕缕相思。散乱的一卷汗青,他还是忘不了,放不下。走进了早已封杀他一生的“七步
42、之变”中,巫山云雨,忽成奢侈,泪水流成三千洛水,后人一瓢也不能饮。此刻,他失望、无奈、悲戚,却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令人叹惋。洛神,她始终是神,而他自己,不过一介书生,三尺薄命。不能御风于天际云端,只好游走于尘世,贴地而行,酌自己那杯涩苦的旧醅。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顺水而下,这舟这人终得直面现实。回归洛神的怀抱,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他的哭泣讽刺的是现实的可笑,奸雄之子,还是要在这个大熔炉中锻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七步已成,心却撕成千片,这时放下的,大概只有洛神,那粼波微步,那肤如冰雪可他不会忘,自己还得活在地上。听着涛声,忆着昨日的曹植,无法释怀,那是云端的水眄兰情,而我,依旧贴
43、在地面上缓缓前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的思绪沿着洛水的方向肆意飘飞,那么,我们的曹子建呢?点评:作者思绪飘飞,穿越历史,落笔成文。全文构思不俗,文化味浓郁。写曹植与洛神,相互对举,互为映衬,把文化散文的底蕴发挥到极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曹子建在洛神与人世间的切换,巧妙地扣合话题,藏而不露,韵味十足。(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
44、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幻想塑造奇迹 湖北一考生 主题词 幻想 未来 希望 幻想是挂在天际的一条彩虹,纵使虚无缥缈,却让世界在那一刻格外美丽;幻想是茫茫沙海中的海市蜃楼,即使是梦境般的虚无,却激励我们不断向前方挺进。幻想不是漫无目的空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某种希望,宛如一朵雪莲,绽放于悬空间某处峭壁,在最高处释放美丽。我们都有一颗纯真的心,乐于幻想是全人类尤其是我们90后所爱的追求。我们憧憬未来,因为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幻想也能实现,那便是无可取代的奇迹。孙
45、悟空的筋斗云翻出了直升飞机,哪吒的风火轮滚出了一条条汪洋大轮。千年的梦如今已是现实,它们是古人心中的梦,而当今的我们用智慧与双手筑造了奇迹。每一次幻想都有一段塑造未来的过程,此时的它或许如镜中花、水中月般遥不可及,但时间的车轮会把它送往未来加工厂,那里是一个个奇迹出世的地方。那里有爱迪生的电灯在传递光亮,那里有贝尔的电话在叮叮作响,一架架飞机在空中飞舞,画出一条条胜利的弧线,还有很多很多 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幻想,它们是我们人类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一旦它们实现,我们的世界将会万花绽放般,处处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般的美丽。幻想是美好的,它不是空想的无根无据,也不是抽象的泛泛之想,而是具体的有目的的愿望
46、。心怀幻想,享受奇迹绽放时的绚烂与幽香,感受奇迹的烟火在黑暗的天幕中嗡嗡作响,万分耀眼的辉煌。幻想的产生由于想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心怀幻想,怀的是那奇迹实现时的振奋之心。心怀幻想,我们紧握住幻想之线的端,顺着线的方向不断前进,拨开重重弥漫的迷雾,或许我们会发现线的另一端紧紧套住的是奇迹伟岸的身躯。心怀幻想,对未来充满无限祝福与希望,拥抱明天的奇迹,见证奇迹破壳而出的瞬间,享受幻想的过程,吸吮幻想的快乐源泉。这是一篇切合题意的文章,不难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在围绕“幻想”展开内容。1在表达项,本文的语言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使得文章既生动又形象,读来给人以流畅之感。2在发展等级,本文最大的
47、特点还在于语言。本文的语言完全在用诗的笔法写作,读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自然也会给人以笑感。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散文诗特色的文章。在短暂而又紧张的考场上,能写出如此美文实属不易。螳螂捕蝉“螳螂捕蝉”(tn ln b chn)这则成语中,蝉:知了。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边。比喻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在背后跟着算计他。这个成语来源于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吴王寿梦准备攻打楚国,怕臣子反对,下了一道命令:谁敢劝阻出兵,就砍下谁的脑袋。一些大臣认为,攻打楚国即使取胜,但后防空虚,别的诸侯国可能乘虚而入,结果仍然
48、不妙。因吴王已下了死命令,谁也不敢再去进谏。在侍候吴王的人中有个少年,也认为攻楚会造成后患,应该劝吴王别这样做。他当然不能直接劝阻,于是采取了另一种办法。一天,他拿了一只弹弓,在王宫后园寻找目标打鸟。到第三天,他的行动被吴王发现了,问他是否打着鸟,他说没有打着,但见到了件有趣的事。吴王很有兴趣地要他说出来,于是他说道:“我在打鸟的时候,看到园子里一棵树上有只知了。知了高高地停在树上,悲哀地鸣叫着,同时饮喝露水。这知了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背后。那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将要去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身后呢!”吴王插嘴道:“那黄雀要干些什么呢?”少年接着说:“那黄雀伸长脖子,正想把螳螂吃掉,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对准了它,即将把它弹死。知了、螳螂和黄雀这三只小动物,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它们的后面有祸患啊!”就在这个时候吴王才理解到,原来这少年是在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打楚国,以免造成祸患。他觉得这个道理讲得对,于是,他下令停止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