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诊断性检测历史考试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个,每题2分)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 政权更替频繁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
2、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 浓厚的宗族色彩B. 强烈的等级意识C. 浓重的神权色彩D. 发达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尊尊”是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发达的礼乐制度,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D。3.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
3、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井田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看出是周武王将黄帝之后进行分封,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2012年1月8日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4、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名分制度,因此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排除;C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 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地方政治体制,排除。【点睛】“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是解题的关键。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 周天子为鲁国大
5、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 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把伯禽分封到鲁国,从宗法关系上看,周王相对于各封国的诸侯来说,就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又分封若干小国,诸侯国相对于各分封小国来说是大宗,那些小封国就是小宗,因此C项正确。A错在周天子为鲁国大宗。B错在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D错在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大宗和小宗
6、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家国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或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学生要正确辨别二者的关系。示例: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简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6.“天子独以
7、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A. 皇位世袭B. 皇权至上C. 皇帝独尊D. 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秦代以前,民间都用金或玉作材料来篆刻印章,印章使用龙虎钮,喜欢怎样用就怎样用。秦代建立后,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
8、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7.嬴政登上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A. 御史大夫B. 太尉C. 尚书令D. 参知政事【答案】A【解析】嬴政是为了避免皇权被架空而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仅仅是军事方面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
9、除;尚书令起不到监察百官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参知政事是宋代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C. 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D.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所谓的“封建政治”主要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因此是以血缘为主的贵族政治;“郡县政治”主要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和中央官制,因此是以官僚政治为体系的政治,因此A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错误,不符合郡县制特点;
10、C选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选项错误,分封制保护的不是封建统治。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郡县政治”和“封建政治”的内涵,之后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其各自的特点,对应着材料的叙述来一一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9.前不久,中国多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郡的长官称监狱使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自春秋时就在一些诸侯国内实行了,故错误;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故错误;排除含或的选项,正确,故答案
11、为C。10.如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 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 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D【解析】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11.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
12、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说明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以孝廉作为选官标准的察举制。故答案为C项。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隋朝时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D项。12.“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处的文字应该是()A. 中书 B. 尚书 C. 门下 D.
13、 行省【答案】A【解析】【详解】由“定谋画、出政令”“临百司、统万机”“其事权不可不专”可知该机构权力很大,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应为元朝时所设的中书省,故A项正确;BC项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下的行政机构,排除;材料“宰相之府”可以说明D项错误,排除。1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后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了唐朝A.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 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C. 中书省权力远远超越门下省 D. 给事中负有起草诏敕职责【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后诰敕没有
14、颁行”中可以看出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受到一定限制,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排除;依据所学知识,唐朝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魏征供职于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关键句子“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联系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的职能分析即可。1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该学者所谓“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15、的理念是()A. 公平竞争 B. 以文治国 C. 分科考试 D. 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开创了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它体现了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以文治国的理念,故B项排除;C项是科举制的考试形式,排除;D项体现出了等级思想,不符合题意。1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答案】D【解
16、析】宋代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并且受受通判节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是转运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州官”不拥有封地,官位不可世袭,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州官”是指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产物。16.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A.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 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
17、成冗官局面C. 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现的是宋的二府三司制。从“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说的是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因而C项符合。A项与B项只是从局部上概括,不及C项全面,所以不选;D提高行政效率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名师点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
18、兵)、枢密院(调兵)。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17.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某朝”指A. 西周B. 西汉C. 唐朝D. 元朝【答案】D
19、【解析】据材料“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规定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权力受中央制约,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将权力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18.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作用的是()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
20、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故A项正确,排除;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加强了丞相的权力,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C项正确,排除;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排除。19.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A. 皇权旁落,丞
21、相专权 B. 干弱枝强,地方割据C. 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 元行暴政,农民暴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荒臣专,威服下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的观点是皇权旁落,丞相专权,导致元亡,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元朝的暴政,故D项排除。【点睛】“主荒臣专,威服下移”是解题的关键。20.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 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C. 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 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
22、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此时废中书省,权分六部,废除行省,权分三司,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的机构调整,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21.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诗文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可见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无法处理繁巨政务,朱元璋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选拔
23、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是明成祖开始采取的措施;票拟权更是之后随着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获得的;明朝早在建立时已设立六部。故正确答案为A。22.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A.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B. 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C. 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D. 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也在强调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内
24、阁大臣不等同于宰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只是在法理上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可知是君权和相权相互节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设丞相,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
25、,排除A;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制,三省制长官均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B;元朝时设中书省,中书省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C;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因此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与材料观点相背离,故D项正确。24.清代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 军机大臣独掌决策 B. 军机处等级森严C. 军机处人员素质低 D. 军机处保密性强【答案】D【解析】根据“有官而无吏”,不能直接得出独掌政务决
26、策权,事实上,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故排除A。“官而无吏”说明事务都要军机处内的官吏来处理,这有利于防治人多泄密,同时后勤工作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也有防泄密的考虑,故选D。能够理政的都是官员,材料不能得出他们素质低,故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等级森严,故排除B。25.“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民”,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蔚蓝色的海洋成就了古希腊人民的民主,这表明A.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起决定作用B. 凡是濒临海洋聚居的民族都会有民主的传统C. 海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文明的发展D. 瀕临海洋地区是民主政治发展最合适的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蔚蓝色的海洋成就了古希
27、腊人民的民主”,说明海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希腊地区文明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起决定作用”说法错误,排除;B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26.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然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是指改革()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度,使有产阶级开始获得权力,打击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故C项正确;A项扩大公民基础,排
28、除;BC项主要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排除。27.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论的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克利斯提尼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我看着,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为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和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故正确;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则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排除;所以答案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克利斯提尼改革”。28.以下对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9、)A. 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新形式B. 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 在城邦内部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D. 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民主全盛时期的到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广大奴隶,妇女和儿童以及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能参与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 B D三项表述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实,排除。29.十二铜表法第十一表规定“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仅仅四年之后,该条款即被废止。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判决B. 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C.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和妥协D. 广大奴隶的持续
30、反抗【答案】C【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颁布的,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但也保留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题中材料即反映了这一点;这一法律的通过并未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因此四年后废止了这一规定,这反映了平民与贵族的妥协,故C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此无关;B、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30. 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军到埃及后,与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并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恺撒归国执政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按照罗马公民法,法官会判决()A. 克丽奥佩特拉享有罗马籍B. 托勒密恺撒享有罗马籍C. 克丽奥佩特拉
31、和托勒密恺撒都享有罗马籍D. 克丽奥佩特拉和托勒密恺撒都不享有罗马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适用范围。从材料可知道当时仍是公民法,埃及等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们不适用公民法。所以本题选D项。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法二、材料题31.材料一:秦朝政治制度结构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2)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32、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材料四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里克利(4)依据材料四,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你同意伯里克利的话吗?理由?【答案】(1)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秦朝: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33、,巩固国家统一,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汉武帝设“中朝”,剥夺丞相的决策权; 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太祖以枢密院等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削弱,皇权加强。(3)时间:清朝雍正帝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6分)(4)人民主权 不同意。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
34、)材料一中第一幅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中央官制与地方制度,反映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第一小问,注意要求“君权与相权关系”实际上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位时中央机构的设置与调整。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相权削弱,皇权加强。(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根据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等方面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4)材料“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体现出雅典民主制人民主权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