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6 ,大小:336.50KB ,
资源ID:649871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98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教学论文__地理课堂教学基本程序与方法.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教学论文__地理课堂教学基本程序与方法.doc

1、地理课堂教学基本程序与方法 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方法来实现。无论是传统的或现代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局限性,有优点也有不足,所以“教学有法”但“法无定法”,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来优选教学方法。 根据教师对学习的控制程度和学生学习的独立程度,可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五种基本类型。 表中列出的两大类、五种基本教学方法是按教师对学习的控制程度递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递增的次序排列的。各种基本教学方法出现“变式(指具体教学模式有非本质的不同)”时,常被命名为不同名称的教学方法。表中所说的“难度”大小是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言的,并非专指一定类

2、型的教学内容,即使一些类型的知识在学生刚刚接触时比较难,但经过多次学习,同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就降低了。 (1)“一般的教学程序(教学模式)” 内容是按实施的顺序排列的,它只表明各类型教学方法的一般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际采用的教学程序。 (2)表中按次序排列的五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是依次递增的,排列在前面的教学方法是其后面的一种教学方法的基础。因此,一般地说,只有在学生适应了次序在前的一种教学方法之后,才可以采用次序紧接其后的教学方法。但是选择教学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在学生适应了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方法之后,也不可排斥对学习能力要求较低的教学方法。 (3)

3、“问题教学法”是各种基本教学方法的特例。 它以提出并研究、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为特征,按照教师对学习控制的程度、学生学习的独立程度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分属于各种基本教学方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则是研究法的特例(变式),前者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和要求用于小组讨论、练习的时间须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为特征,后者以注重学习讨论为特征。 (4)五种基本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讲授法:虽然学习同一课题花费的教学时间少于其它四种教学方法,但只能实现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识记地理知识或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但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应用。因此,只能在确有必要时采用。 启发式谈

4、话法:虽然学习同一课题花费的教学时间较少,但学生不能自行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步骤。也不需要确定各个步骤的相互关系,因此不能全面掌握独立探求知识的方法和高层次、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自学辅导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不够强,不适于学习难度较大的新知识;学习课题花费的教学时间较长;若教师缺乏必备的教学能力,则容易形成简单的模式:阅读复现教材,既流于形式又浪费时间,不能完成应达到的较高教学目标,而仅停留在识记水平。 研究法:必须在学生已逐步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具备了独立研究能力的前提下采用,且不适于学习难度较大的新知识;学习课题花费的教学时间较长;若教师缺乏必备的教学能力,也容易只让学生阅读复现教材,仅停

5、留在识记水平。 发现法:必须在学生已具备较高的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前提下采用,且适于采用该方法的课题和问题有限;学习课题花费的教学时间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高;在学生程度不齐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且容易放任自流。 (5)采用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必须掌握其本质特点,充分发挥其功能,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宜实现较高层次教学目标的方法,也可以递次实现较低层次的目标。 优化原则和程序 1原则: 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导”结合。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注重以“导”代“教”。教师须具体分析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状况:教师本身的基础和特长;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学

6、习基础、思想基础、知识面、智力和能力水平;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特点、知识类别、地位和难易程度;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的现状和经教师努力可以改善的程度。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考虑教学时间的限制程度,优选教学方式、方法,以期对任何一部分教学内容所选取的教学方法都达到优化。 2程序: 首先考虑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各个课题(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选用的教学方法,再从整体上用调整,选定每个课题的教学方法,拟出实施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1)哪些教学方法适宜实现该课题预定的教学目标? (2)按照该课题的难度(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确定)适宜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3)如果各课题均采用在上述两个步骤下选出的教学方法,课堂教

7、学的时间是否够用? (4)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并合理分配各课题的教学时间,应当为每个课题最后选定哪种教学方法? (5)采用哪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哪些直观教学手段?以哪些具体步骤实施已选定的教学方法? (6)拟定实施方案。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作的优选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一般需要考虑备用方案,以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时间的盈、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课后教师应进行自我总结,力求经几次改进,设计出最优方案。 教学操作要点 (1)掌握优选教学方法的规律 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教学方法的规律,讲授地理事实材料,一般可采用讲授法;讲授地理基本原理,一般应采用层次较高的

8、教学方法。 同一类内容,处在教材的不同阶段,选择教学方法的变化规律?由于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初始阶段终了阶段),同一类内容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难度逐渐降低,因此对于地理事实材料可由详细讲述逐渐过渡到精讲或直接让学生找出答案;对于地理基本原理,教师应逐步放手,由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采用各种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 针对不同年级的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规律:无论对于任何年级,各类教学方法均在优选之列,但针对不同年级,优选教学方法应有不同的特点。 (2)明确选择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的原则。 选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必须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且具有其它成本较低廉的

9、手段不能替代的效能,切不可追求形式。 (3)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要教给学生如何听讲、观察、阅读、思考、质疑、讨论、概括、总结学习内容、分析、回答各种问题、作各种练习、以及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等等。 (4)学生的自学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绝不能放任自流。 五阶段导学式程序 导学式教学法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指针,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借鉴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按低、中、高三级能力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地理教学过程分为“引导、自学、讨论、总结、创新”五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0、以全面完成地理科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项任务,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开拓型人才为目的。陕西王成瑶老师以高中地理“自然资源概述”为例,说明了具体做法。 引导阶段第一 教师首先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提出富有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和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景。 例如本课开始就可提出:“当今世界面临哪四大问题?”(回答后接着设问:)“何谓资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资源问题?如何解决?”(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应用教材分析进行课题谈话,使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课学习的目的意义与计划、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顺利进行下一阶段教学创设前提条件

11、。 自学阶段第二 其程序是:教师展示自学提纲一学生自学教材学生质疑教师巡视、答疑达到第一次教学平衡。 自学提纲主要由识记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组成, 例如: 什么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哪几种? 按照能否再生的特性可分为哪几类?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的多数内容在教材内可以直接找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划重点,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待老师讲解、答疑。这样,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寻求问题的答案,避免了中差生不愿意读书、预习的毛病。 自学时,教师可以积极巡视课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适时口述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分析、研究,重点对

12、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使全体学生了解教材的全貌,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养成看书自学的习惯,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讨论阶段第三 其程序是:教师展示讨论提纲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达到第二次教学平衡。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提纲,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提出问题(包括学生在自学阶段提出的属于本阶段能力层次的问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并在共同讨论、剖析典型实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高一层次上努力。 例如,学生对什么是自然资源,都认为没有问题,为此提问: 棉花、钢铁、沙漠、冰川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石头是不是自然资源?请说明理由。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运用科学的思

13、维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经过认真看书,共同讨论、互相争论,并从讨论过程中,或从教师的引导、评价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毛病。 在讨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资料,传授怎样获得答案的必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适时对讨论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如发现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不牢,因而无法进行讨论时,应及时采用谈话式或其它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点拨,或者留在下一阶段重点讲解。这样,通过信息再反馈,调整教学,使

14、学生初步理解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总结阶段第四 是教师对地理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疏导,将复杂多样的地理知识归纳成序,成为系统,便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学生在上述自学、讨论过程中获取知识是不断穿插进行的,比较零散。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纲要图表(提纲挈领式、表格式、结构式等)进行总结串讲,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共同感到困难的问题,把知识概念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系统地组织、加工、编码,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之目的。 创新阶段第五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准确的再现和创造

15、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地理知识和初步创造能力的过程。其程序是: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或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教师协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教师引导学生论证假设、得出结论达到教学平衡。 研究的题目主要由应用、创造等高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组成,例如,可向学生发问: 我国要建立一个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该基地应建在何方?为什么?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组织材料,应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和研究这些具体的地理问题,得出了工业布局接近原料地,以及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节约能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和如何改善管理、奖励发明创造等具有独创性的初步设想。这样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于社会实

16、践,既加深和丰富了原有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主要是创造条件,及时帮助学生,提供发现的线索和依据,并引导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与活动,使学生顺利地开展发散性认识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优良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思维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 本阶段还可延伸到第二课堂中去,通过野外观察,实际操作,写作小论文等,可以发掘优秀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冒尖”,便于发现和培养创造型人才。 以上五个阶段教学一环扣一环,步步引导、层层而上形成统一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这一整体必然产生整体机制,从而发挥其更大的功能。首先,引导和自学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组成,是学习的基础;讨论、总结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内

17、部联系,是教学的关键;通过这四个阶段,完成了地理“双基”教学,使学生建立了教材知识体系;其次,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阶段教学,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知识,课外掌握的知识和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教学成为开放的系统,可以达到更完善的知识教学功能,形成具有多方联系的教学知识体系;最后,在上述两个知识系统形成过程中,或以两个知识系统为基础,实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项功能。整个系统以信息(教材)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反馈为调节积极运转,有序进行,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多种感官并用,多渠道获取信息,做到了当堂学习,即时反馈,学

18、堂消化,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了课外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旅游式教学法 旅行式教法,跟我国人文地理经典古籍之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追溯历史,汉代的史记货殖列传,随后的水经注、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瀛涯胜览和徐霞客游记等杰出著作,都是古代的人文地理的经典。它们产生于司马迁、郦道元、法显、玄奘、郑和、徐霞客等古人旅行考察的纪实。既然古典人文地理源出旅行,其教授采取旅行式更是合乎自然,有法可循了。 根据历史启示,现实需要,学科特点,教学规律而设计的旅行式教学,提供了课堂教学有效途径。在教学实施进程中,教师可因教材、学生、环境等多因素制宜,不拘一格,创造性运用。惟应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旅行

19、式教学,限于课堂环境,构设旅行历程,变通直观内容。以图例注记,示地理事象,替代实地行程直观。因此,必要自制挂图或手绘板图,边授边填,在其上展示旅行直观内容。简言之,教材内容应显示于地图上。 第二,施教不离教材,重视课堂巩固,减轻学生负担。此教法,因重组教材,应将重点、难点、关键知识分列各教学环节之中。鉴于教材体例跟教师实授有所距离,学生对听课内容,难免遗忘。所以在教学中,应于课堂用好课本。办法是板图同课本插图对照,讲一个区域,即揭示课文之所在,最好将部分内容,师授与学生讲读结合,以利当堂消化教材,省却学生课外复习时间。此项于初中学生尤为重要。 第三,充分备课,谙熟教材,熟记教学环节,乃成功的前

20、提。由于教材重组,讲中有绘,引导对照,掌握情绪,环节较多,如对教材不熟,仓促开讲,则易影响进程,抑或疏漏教材。 第四,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的活动,提倡研讨,扩大效果。由于教材对口专业,学生年龄稍长,大部分教材不难读懂,故此教法,除益于职业而诱发学习热情外,还需训练学科的自学能力,诸如学生设计旅行路线,方案,讲述区域内部分内容,新信息充实教材,鼓励学生提问,师生共研解答等,都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旅行式教法,行程连贯,交通变换,扩大观察角度,增加教学趣味性。一路讲来,集名类知识于一个区域系统,既呈现知识有序,系统联贯,覆盖面广,结构自然等优点,又便教学和谐,图文结合,记忆深刻,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

21、性。 中等教育地理课人文地理教材中的地域系统,直观性强,教学难度高,增加趣味性,唤起积极性,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学科知识形成的历史过程,宜采用旅行式教法,依地图串连区内外教材内容,沿途讲来,引起听课兴趣,容易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环节“以图带文”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地理插图不仅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现行地理课本内都配有足够数量的插图。地理教学大纲也特别强调学生读图、运用图的能力。然而,一般化的教学往往重文轻图,对插图一带而过,学生学过后,多数只能背一些条文,对图仍感到陌生,这是我们一些学校地理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一般比较形象直

22、观,直观的东西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被人理解,而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一般是比较牢固的。假如我们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这个工具,并贯注于教学各个环节,那么不但会有助于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而且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改观。张栋老师以高中地理上册“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对以图带文教学的环节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 第一环节:讲插图,串联要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共有插图47幅,它分布在该章各节的情况如下表: 由于插图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而且内容丰富,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可把教材中的标题作为纲目,以插图为线索,讲清讲透各幅插图的内涵和外涵,尽可能地将该图所涉及的内容要点式地串联起来,以图带

23、文,图文结合,把知识附着在图上。 通过讲插图、串联要点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太阳辐射及其能量的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掌握太阳辐射的情况,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气温的时间变化和水平分布等基本知识,达到本节的教学目的。 第二环节:练插图,巩固知识 这里的练是指学生平时的作业练习。通过课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练习,可以把知识理顺,让知识再现。它是巩固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练习中,同样应把重点放在插图上,以图带文层层设问,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巩固已学知识,并通过查、读、分析图,养成运用图的习惯,逐步培养用图的能

24、力。 在练图时,一要注意体现课文重、难点和知识缺陷;二要选择有启发性、综合性较强的内容;三要设问多样化。这样既可以达到落实知识的目的,又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三环节:用插图,培养能力 地理知识非常广泛,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同时,复习(特别是单元综合复习)还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方法。地理课的复习方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以图为工具的复习方法较为简便,而且行之有效。用图表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形象准确,脉络清晰,规律性强。只要在复习中教师充分强调用图这个工具,就可以把地理知识的各个方面融汇起来。为了造成浓厚的图的环境,除了课本插图以外,还可以配合以教学挂图和

25、黑板板图。这样时间长了,学生脑子里装的图就多了。多次反复的结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 综合复习阶段的用图,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教材中的插图全部搬出,只须要抓住教材中的关键插图和章节中的主体插图,并善于抓联系,抓综合,就能使学生学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四环节:考插图,检查效果 考试(包括单元、期中、期末考试)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水平、增强智能的一种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这个教学环节。那么出什么样的试题为好,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目前的题型很多,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启示(1986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有1

26、8幅图),除了配以其他必要的文字题型外,应以考图为主,以图带文。因为有关图的试题,最能检查教与学的真正效果,最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以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天气与气候为例,考试中就可出这样一道试题: 绘出冷锋天气、暖锋天气示意图,并进行比较: 这道题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它要求学生有绘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把知识学活,而且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图文系统四部曲”教学设计 甘肃庄浪一中李维仓老师把课文系统与图像系统的教学设计为四个基本过程,简称“图文系统四部曲”。该教学法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娴熟掌握从图像到课文、从课文到图像多层次多角度

27、全方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技能,畅通图文知识相互转化的思维渠道,深刻领会课本文字语言的图像特殊语言的内涵深意,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内容,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果,使知识结构整体化、系统化、立体化。 1、教学结构模式 教学结构模式如图所示。 “图文系统四部曲”教学模式图 2、读图以图释文理解课文 运用图像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向导”,是沟通课文与图像的“桥梁”,是图文结合的“媒介”。由于学生认识过程有阶段性,起初理解课文的能力超前于理解图像的能力,惯读书不惯读图。因此,图文系统教学的始步应先文后图。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将文字表达形式转化图像形象语言的过程

28、。先文后图据文助图皆为以图释文铺路搭桥。学生从课文中获得一定数量的地理知识后,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富有感性材料的图像。借助图像直观语言的钥匙,打开课文抽象语言的锁头,把两类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体系。 以图释文,就是根据图像上反映出的地理事象的特点、规律、成因等感性知识“印证”课文内容“核实”课文内容的过程,据图释文的目的在于认识课文,解释课文,增强理解能力,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图像化。 3、析图以图释文深化课文 以图释文程序是图文系统教学的初步阶段。如果仅滞留在对已有知识的认定核实阶段,说明图像的运用效率不高,所蕴藏的潜在智能资源未很好开发,这就需要析图这一环节来完成寻“

29、宝”探“藏”,启智开能的任务。以图思文,就是根据对图像上显示的地理事象的判读纵横分析,把图上的地理知识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经过思维“加工厂”加工、处理,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影响特征规律产生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来龙去脉。不仅知其然而且明晓其所以然。加深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获得新知识。 析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更重要的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分析和综合说明图像的技能技巧。分析和综合对立统一。只分析不综合,犹如渔民只撒网不收网,劳苦而功微。同理,没有分析的综合,只是言之无物的形式主义的综合。分析要精辟透彻,抓住实质。综合要高度概括,纲举目张。善于综合分析,学得

30、的知识必定是完整的,有条理的,系统的。每分析一幅图像总会有知识“新意”的涌泉喷发,求知道路上经常滋生知识的新鲜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会与日俱增。 4、疑图以图索文活化课文 地理教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理性知识应当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即“索理于文”。但是,图像是地理知识的源泉,从各类图橡中直接摄取地理知识,知识的营养成分会更丰富。因此,变“索理于文”为“索理于图”,对图文系统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思维的变通性、多端性、敛散性、顺逆向性等等,具体落实到图文系统教学中就是要做到质疑问难,设图释难,借图索文,活化教材文字内容。地理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思路、推敲结论

31、。让学生亲身探索未知知识境界,难免困难重重。一旦经过苦思冥想悟出其中道理,哪怕是米粒大的发现,定会兴奋无比。 疑图需要有问题作“驱动力”,有动力思维的“马达”才能频频运转。由于人的思维过程一般是从问题起步,所以疑图应有创设问题的情境,从疑难问题开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揭开学生的探索心扉,继而将疑问转移到图像上变为疑图。通过疑图启迪学生理解各种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错综联系。活化“死图”的同时更活化了“死”的地理知识,使思维的发展水平推进到更广阔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层次。 5、忆图以图代文表述课文 图像系统好像地理知识的“百货架”,把学习得来的散碎地理知识有机、系统

32、、分门别类地安置在这个特有的“货架”上,知识就不易遗忘混淆。学生长期在读、析、疑图的认识环境中熏陶,久而久之,图像被一幅一幅地输入储存在大脑内,构成大脑图像知识体系。积累一定数量的图像,并不能说明知识很富有,关键看有无管理使用的本领。善于使用,“死”图可以变“活”图,“哑图”可能说会道。不善使用,历时不久图像痕迹将会从大脑中悄然消失。因此,熟记各类图像,目的重在随机变通灵活应用。只有当提及某地理事象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和形成原因时,学生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准确自然地显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图像,通过对图像“语言”的再忆联想进而默述课文内容。借图忆文,忆图述文,表述地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

33、境地。例如,当提起板块构造学说,脑子里立即“复印”出一幅“六大板块的构造示意图”。六大板块的边界范围,分布轮廓似荧屏清晰地呈现。一提起马来群岛常有火山活动、地震现象,依据六大板块脑图,能迅速说出马来群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极不稳定,导致火山地震的产生。倘若再问西太平洋岛弧深海沟的成因,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只要紧扣细思一幅脑图,正确结论不难得出。 “图文系统四部曲”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教学过程,应循着由简单到庞杂、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递进完成,富有成效地抓好图文结合各环节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养成爱读图、勤析图、会疑图、能忆图的思维品质,力求知

34、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 看书读图解题教学法 由黑龙江齐齐哈尔李一泉老师实验并总结的看书读图解题教学法,又叫读解式教学法。它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指导,以传统的地理教学为基础,以各革新教学法为参考,结合地理教学现状,融诸法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控制性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 1、教学模式 读解式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系统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读解式教学法认为传统的地理教学法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都应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革新教学方法,是吸取其长处,结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最佳教学方法,创造理想

35、的教学过程。 “读图解题法”最显著的特点是: (1)直观性强。它以思考题“引路”,把生动形象的图与思考题紧密配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听觉、视觉、大脑左右两半球等生理机能的作用,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之上,使抽象思维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 (2)强调学生自己读图解题,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和辅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推理、判断、归纳、综合等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3)反馈及时,不仅有利于排除各种内外干扰,调控教学平衡,而且,更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防止易错之点,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处于最优状态,获得最佳效果。 读解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既要学会,

36、又要会学,既重视教学效果,又重视教学过程。 2、教学步骤 (1)四步骤法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看书读图,寻求真知; 师生共解,及时总结;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2)五步骤法 而湖南祁阳二中刘家骥老师把课堂要传授的地理信息,变换成系统的图(即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表等)与思考题,运用投影手段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解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他把这种教学方法设计为五步骤程序: (3)解释 每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去看书读图,寻求问题的真知要点,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获得正确结论。一个问题解答完后,再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既有看书读图的沉思寂静场面,又有师生共

37、同解答的活跃高潮,教学气氛起伏相间,教学旋律有强烈的节奏性。最后的巩固练习约十分钟,基本上可以当堂完成规定的作业。 读解式教学法认为创设情境,就是激发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出问题就是发出信息序号,明确目标。看书读图是充分运用视觉知能,感知、思维和记忆,是保证最大信息量的接收、编码和储存。师生共同解题是行为的初步表现,是明正误,是信息的反馈和及时评价,是强化。巩固练习,是运用,是知识的迁移,是智能的外现,也是指令信息的输出。 3、教学要求 第一步,解决学生由不学到爱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看书读图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第二步,主要是培养学生由爱学到会学的问题,使学生会初步归纳和提炼教材,培养

38、回答问题的能力。 读解式教学法强调向45分钟要质量,不搞预习,不留课外作业,使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自己支配。为使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师编印了相应的教学辅导提纲。提纲中的问题后留有空格,便于学生作答。每课后又有题型多样的练习题,它把教材上的练习与思考和填充图的内容协调起来,作为课堂练习。 读解式教学法既把地图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又把地图作为学习知识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征;既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感情融洽,教学气氛好,学生不知疲倦地学,教师不辞辛劳地教,教学过程经常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具有时间省,信息传递效率高,教学效果好等优点。 4

39、、教学操作 (1)教师运用“读图解题法”,首先要设计、编绘好图与题。在制成投影片时,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和思想性等原则。 此外,还要做到: 编绘的图与题必须教学目的明确,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尽量舍去。复杂的内容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运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力争做成动片,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客观规律与本质。绘图力求生动形象,千万不能“失真”(或只在允许的范围内“失真”)。 根据教学大纲把课堂要传递的信息按系统、分步骤地转变为图与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之点,要想方设法突出,必须使图、题紧密配合。 对思考题的设计,既要对学生读图解题有启发,能起“引路”、提纲挈领等作用,又要文字精

40、炼有趣,难度适当。 (2)教师有了图题配套的好灯片,也就有了运用“读图解题法”的蓝图。 上课运用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读图解题为主线。教师每展示图与思考题时,必须让学生自己在思考题的引导下,通过对图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综合等,找出正确的答案,或发现新的问题,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务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学生解题可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指定,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一般由中上成绩的学生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只要与本课时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善于调控,力争完成课时教学计划,实现教学平衡。 学生遇到难题不能作答时,教

41、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读图,从图中启发学生找出图与题的内在联系,或用更浅显的思考题步步诱导,或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弄清解题的思路,掌握解题的技巧。有些问题学生争论不休,或难以归纳、总结,教师都要及时发挥主导作用。 运用“读图解题法”的教学内容最好先让学生预习,以便为学生读图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预习可以放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放在教学过程中分段进行。 地理“读图解题法”既可以适用于上新课,更适用于上复习课、练习课;既适用于低年级上课,更适于高年级上课。开始运用此法的师生,可能不太习惯,但经过几次训练以后,就会尝到它的甜头。运用“读图解题法”不仅能发挥电教优势,提高学生兴趣,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

42、在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等方面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讲”、“练”、“复”三环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基础课。为了改进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安吉县报福中学吴培锡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讲、练、复”三个环节的探索和尝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个环节“讲”,就是讲重点、难点、基本概念。 讲授新课一般为二十五至三十分钟。 例如,在教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时,把七大洲和四大洋作为重点。在教七大洲时,结合书中东西两半球和七大洲面积比较两幅插图,让学生找出七大洲在东西两半球是如何分布的,比较七大洲的面积大小、形状特征,讲清七大洲

43、的分界线。这样,就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四大洋时,利用陆地与海洋面积比较插图,要求学生通过比较掌握各大洋的面积大小,提出太平洋面积大于世界陆地面积。另外,指导学生从位置、面积、水温、水体深度、岛屿、形状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掌握各大洋的特征、异同。此外,如大洋洲、美洲、拉丁美洲、海、边缘海、内海、海峡等概念与名词,并且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其所包括的范围和所处的位置两个方面加以区别。这样,使学生化繁为简,不死记硬背。总之,“讲”这一环节必须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力求做到使学生掌握重点,打好基础。 第二个环节“练”,就是认真看书完成作业。 认真看书就是在新课讲完之后,一般安排十至

44、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堂思考练习题、地图册将新课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目的使学生通过看书,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并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扭转那种“教师讲完”,“学生休息”的不良风气。同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强化和补救。 学生在认真看书的基础上,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和口答题,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作业不光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消化,主动掌握地理知识。只有认真完成作业,所学的地理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消化”,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 第三个环节“复”。就是复习巩固前面学过

45、的地理知识。 一般安排五至十分钟,放在第二堂课的开头,并采用提问等方式进行。这一环,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被看作可有可无而被忽视。实际上在教学中组织好这一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例如,上完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后,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素质,在第二堂课的开头可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地球的总面积有多少,何谓大洲? 亚欧两洲、南北美洲以什么为界? 拉丁美洲、美洲所包括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地球上有哪四大洋,说说太平洋与北冰洋的不同特征。 究竟是太平洋的面积大还是世界陆地总面积大? 内海和海峡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等等,供学生抢答,结果学生的兴趣浓厚,积

46、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经过反复实践,学生满意,效果很好。事实证明,课前复习组织得好,大有裨益。 三段式地理兴趣教学设计 由浙江师大地理系蒋祖云老师实验并总结的三段式地理教学法是依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和情绪特征提出来的,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主要方法。它主要抓住课前、课中、课尾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用新颖生动的语言,直观教具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段式地理教学法在课堂上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般在传受新知识时运用。其中课前是为课中服务的,是复习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的环节;而课尾是课中的总结,起巩固新知识的作用。三者中以课中为最重要。但是,三段式地理教学法不是机械的模式,它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变而改

47、变的,而且课前、课中、课尾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地运用这种方法,效果显著。 1、课前阶段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应稳定学生的情绪组织教学,把学生带入“地理意境”,形成第一个高潮。具体方法可采取: (1)设疑并进行启发。 要求学生立即回答,也可以设置悬念。如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古人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思考。 (2)出示教学挂图、模型、地球仪等直观教具并进行演示,借形象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兴趣。 如讲褶皱山和断层山时,可用塑料模型演示。而地理教学总是离不开地球仪和地图的,它们是最好的最重要的直观

48、教具。熟练地、多样地运用它们对地理教学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讲述地理故事和地理典故,以达到以情节吸引学生的目的。 如讲大洲和大洋时,可讲魏格纳在病房内看地图,发现美洲和非洲大陆轮廓的互补,之后创立大陆漂移学说,再讲述这个学说的影响,以加深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运用口诀教学法,加强教学中的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 如讲行政区划时,可朗诵行政区划口诀,即“两广两湖两河山,两宁、蒙、新、青、陕、甘,四江、云、贵、吉、福、安,北京、津、沪、藏、台、川”还可以用歌曲和诗歌。如讲东北平原时,可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和

49、高粱”;如讲长江时,可朗诵历代诗人赞美长江的诗句,借诗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先感知,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讲矿物和岩石时,教师先请学生传递观察矿物和岩石的标本,然后教师再讲,使知识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深刻,同时又符合教学原则。 2、课中阶段 当学生进入地理意境后,教师应恰当地把握时机,组织好教学,以形成第二个高潮。因为,当教师形成第一个高潮之后,学生的情绪由稳定逐渐过渡到波动,有意注意也逐渐松驰了,这时教学效果差。而要形成第二高潮,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1)用幻灯进行教学,使复杂的简单化,使抽象的具体化。 如讲地形的分布时,可放映幻灯,把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的地理特征显示

50、出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于无疑处生疑。 教师须把概念模糊或原理不明的地方提出来、使学生不想当然思考问题。如讲大运河时,学生一般认为大运河是从北向南流的。教师应指出正确的流向,纠正这种想法。 (3)比较对照各地理特征、地理景观、从而进一步分析其成因。 如讲黄河时,可指导学生比较黄河上游峡谷多、中游泥沙多、下游堤坝多的特点,进而启发学生思维,揭示出其在地貌、水文、植被上的原因。 (4)运用语言直观,开拓学生想象。 如讲位置和面积时,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曾母暗沙、漠河的自然景观的差异性以及黑龙江最东缘和帕米尔高原的时差情况,从而开拓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纲挈领。 即用

51、关键性的字、词、句,来概括整节或整章的地理特征,借以分清脉络。如讲青藏高原时,可用“世界屋脊”概括,同时抓住“高、大、新”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加以阐述。 (6)前后联系,温故知新。 如讲华北平原时,可联系东北平原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加深了新旧知识的理解和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7)设置意境,使学生进入地理意境体味课文的含义。 如讲东北的林海时,可假设某一学生乘火车进入林海,火车行驶二天一夜仍在林海中的“故事”启发学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3、课尾阶段 第三个高潮形式成于课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有回味的余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以读存趣

52、。 即用概括性的顺口溜总结本节课或本章所讲的主要内容,用教师领读或学生集体朗读的形式来增添教学气氛。如讲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后,可朗读季风三字经助兴。即: 冬季风,北方来,性干冷,强又冷, 影响广,降温快,刮大风,霜冻害; 夏季风,海上来,性暖湿,弱徘徊, 大阴贺,巴冈界,强和弱,旱涝灾。 (2)以设置悬念存趣。 如讲完时区和日界线后,用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间少一日的故事,给学生课后思索的余地,激发他们课余自己寻找地理知识参考书的积极性,扩大地理知识面。 (3)以提供乡土资料存趣,即联系实际存趣。 运用乡土知识教学是符合直观教学原则的。适当地结合乡土资料,传授乡土知识,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53、4)以填空白图存趣。 如讲完长江后,可展示长江空白图,让学生填写,即可巩固课中所传授的知识,又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讲练”三环教学法 为了体现“三个面向”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成都七中范学瀚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通过实践,逐渐形成了读、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简称之为“读”、“讲”、“练”三环节教学法。 第一环:“读” 是指学生的读书、读图、议论等几项自学性活动。 为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把“自学”正式引进课堂,把组织学生读书、读图和议论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加以安排,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也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

54、手段。 1保证自学时间: 每节课前,一般保证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进行自学活动。多数情况是根据教材的分段把自学安排为二至三次进行。这样,一节课便往往依几次自学而划分为几个教学段落。 2提出自学要求: 基本的有: (1)留下读书“痕迹”,如有勾划、有批注等; (2)明确主要内容,即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找出教材重点,把它变为少数几个问题; (3)解答主要问题,即尝试自己去理解、掌握教材主要内容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或规律。 3进行自学指导: 主要有: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意义的教育;介绍一些读书、思考的科学方法;变换学生读书的方式(如粗读或精读、全读或选读、读读议议);用板书、板画指示主要内容,

55、或用提问、解题来促进认真读书等。总之,让学生在自学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充分发挥这十几分钟的训练性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考虑得周密,安排得适当,自学这个环节是会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的读书习惯、自学能力是可以逐渐形成和迅速提高的,自学的良好效果甚至会出人意料。 第二环:“讲” 包括教师的启发提问、板书板画、讲述讲解等多种指导性活动。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协调教材、学生、教师三方、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环节。所占课时,一般两倍于学生自学。 有了学生“读”的基础,教师进行讲述讲解,除应保持传统讲解法的精练、准确、生动、启发性、以及配合地图、运用板画等优点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6、 1一定要有选择、有重点。 切忌“不放心”,点点俱到、简单重复教材内容,而是只讲教材的大点、重点、关键点。一节课里,一般教师只着力讲二、三个主要问题;对教材中的一般性和小点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自学或放到作业练习中去,让学生自己去掌握。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跨好“大步子”或“中步子”,“小步子”则让学生自己去跨。这样既利于克服“满堂灌”、“抱着走”,也是教师信任学生、支持自学的应有态度和实际行动。 2力求从新的角度、用新的形式。 例如,自学“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两段教材后,要求学生列表对比两盆地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和农牧业特点;自学南美洲“三个地区”教材后,要求学生简答

57、南、北美洲地形有何异同之点;自学云贵高原“两类季风的交汇区”教材后,板画冷、暖锋剖面图,要求学生与昆明准静止锋剖面比差异;自学高中地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教材后,用下表将初、高中有关的教材内容对照、统一起来,等等。 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方式,应力求比自学有所变换和有新鲜感。 3力争有新的高度、新的趣味和吸引力。 例如,自学中欧“瑞士”教材后,不停留于教材的描述性水平,而要求学生分析“瑞士经济的特点及其成因”,引导学生联系高中地理中有关影响工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了新的高度。自学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暖温带”、“降水和灌溉水源问题”后,要求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地区

58、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能比自学更概括、更确切、从而更高水平地去掌握教材。自学“南极洲”一章后,提出“为什么南极地区会成为世界的寒极?”这是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的问题,它吸引着学生用新的眼光去学习教材,当帮助他们从中发现和归纳出“纬度高、海拔高、冰层厚、风速大”的答案时,可以说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了升华,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学和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五带的分布”后,归纳为模式图,把学生的思维和记忆方法引向规律性,提高了掌握知识的水平。自学“云贵高原的岩溶地形”后,用自动幻灯机放出路南、黄桷树、漓江等地的彩色景观照片,配合画面讲述岩溶地形主要类型,这样运用较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了趣

59、味性,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份量。 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水平,应力争高于自学,巧于自学、趣于自学。 4尽可能变教师单方面讲述为师生共同活动。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阶段,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状态,尽力使其思维活跃、情绪积极。例如,改变一讲过长的方式,采用短讲、讲讲问问、让学生听听答答、听听读读。又如,组织学生“加工地图”对课本插图上的重点内容进行突现性的选填、圈画、批注等,使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读图、填画融合起来。 强调注意上述几个方面,是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当学生由自学状态转入听取教师讲解指导阶段后,能够进而有所启示或醒悟,有所加强或加深,有所丰富或满足。也就是说,使自学所获有

60、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从而使“自学”与“指导”两大环节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否则,“自学”将难以持续,“指导”又会成为硬灌,改革就会落空。 第三环:“练” 是指学生的单元练习、阶段作业、综合练习、考查考试、评讲等知识能力的巩固提高性活动。它是“读”、“讲”两个环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教学全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面对高考,“练”就更受重视。具体作法: 1有目的地认真地把“练”纳入课堂教学,适时适量安排单元性课堂练习课。 仍要以学生为主体,也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堂练习课里,一般前2/3的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书面作业;后1/3课时里,允许学生查书查图,以利于及时巩固那些正处于动摇

61、状态的知识,或相互学习,或由教师示范性讲解典型题目、答题方法或要领。既注意巩固知识,又注意思考方法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训练。 2把“练”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体现于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生自学质量、讲述讲解等“读”、“讲”环节之中。例如,检查学生吐鲁番盆地知识的质量时,用填答下表(某地)的方式进行: 又如,自学“滇南热带风光”教材后,针对其气候特点,让学生比较景洪的气温、降水图与北京、武汉两地的图有哪些差异。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中,适当穿插结合历届高考的典型试题,以练促讲,效果甚好。 “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目的明确、选题适当、安排精细和训练全面。 “看、问、答、结、练”地理教学法 现代社会

62、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教育事业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把握好两点: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二是适应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技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积极性。正如古人所云:给人以鱼,只供一日之餐;给人以渔,供其终生享用不尽。 从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密切联系的观点出发,新疆易明教师在长期的中学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地理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分五个步骤: 一“看”:即让已有初步地理基础知识的初中学生在地理课上,先将这节地理课要讲授的内容,对照地图册看一遍书,并记下疑难点。与此同时,教师将这节课内容的大纲列在黑板上,以便学

63、生有针对性地看书识图(约1214分钟); 二“问”:在学生看书识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纲要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了解学生自学掌握的情况(约5分钟); 三“答”: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后,作出回答(约3分钟); 四“结”:教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侧重点地对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准确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对这一点的全部内容进行概括性地小结(57分钟); 五“练”:学生根据自学和教师的讲解在填充图或练习册上做练习,以巩固这一节所学习的内容(约5分钟)。 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看懂地理书和地图册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法的优越性在于: (1)改变了

64、过去那种上课教师满堂灌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3)通过这样的教学,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了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自学的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讲、读、练、评”四环教学法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成都八一四厂延风中学张清溪老师根据学生素质、基础知识、能力的特点和重理轻文的现象,在采取“积极引导和鼓励”、“保优(保护优生)、帮中(帮助中等赶优生)、辅差(辅导差生)和“不亲优疏差”的原则下,为了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逐

65、步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并总结了“讲、读、练、评”四环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讲:即新课精讲。 按大纲要求,讲清基本知识点,基本原理,讲透重难点。复习课,注意初、高中知识结合,把知识分类归纳,理清章节知识结构,讲清该专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答案要点,目的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由浅入深系统化,层层深入综合化,掌握规律灵活化。达到知识过手,促进知识迁移。 第二环,读:即读书与读图。 一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搞清章节重点段落、重点知识所涉及的地理事象,基本原理。强调读书,特别是后期复习中的重点读书更重要。 二是指导学生读懂教材中的各种地理图表和中学生地

66、图册,搞清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建立系统观点和三维空间概念。即落实点(具体地理事象)、查清线(如交通线路、经纬线等)、弄懂面(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总结特点,找出联系,分析原因,掌握规律。达到能填图、读图、绘图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开发智能,使学生由死记硬背变为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和运用。 第三环,练:即精练。 试题采取自己设计和精选题目两种方式。章节练习抓基础,即考查基本知识点的落实;单元练习加深度,即增加知识覆盖面,深化知识联系;综合练习加难度即加大综合性、灵活性、迷惑度。题目由简单到复杂,次数不易太多,其目的是打实基础,逐步加深,巩固知

67、识,提高能力。 第四环,评:即评讲。 每次练习后的讲评试卷是重要环节。它是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查漏补缺,如何解题,提高能力的关键。因为学生在练习中往往出现审题不严造成过失性丢分,更多是基础知识较差,或灵活运用差,造成概念不清,表达不完整,要点不全,或张冠李戴等知识性的错误。对于一般性题目,讲清知识点;重点题目,较难的题目,要讲清思路,理清所涉及的知识要点;有的题目还要“借题发挥”,讲深透。目的是教其方法,开拓思路,使之能举一反三,减少失误,提高准确率。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法 了解高中地理教学情况,不少学生会讲,地理内容繁杂,很难掌握。问他们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有的学生讲,知道了“冷锋”,“暖锋”;有

68、的讲,学了“核能”,“太阳能”。基本上都只讲出些零碎的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至于能力提高,几乎没有学生提到。教师们也认为,地理教材内容多,知识面广,一节课教师讲还来不及,哪还谈得上能力培养。有些教师为了应付会考,干脆就只要学生在书上划杠杠,在课文中个别句子上做文章,难怪学生得到的只是些零碎的知识点。 现代教育论认为,既要坚持教师在教学中起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法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充分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深入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为了达到最有效的学习,应当向学生讲得越少越好,而对他们

69、自己去发现引导得越多越好。 单元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由于教学一开始就从单元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注重知识体系,就有利于发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成了体系,自然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单元教学冲破了单个课时的限制,从整个单元来考虑,使教师在时间利用上有回旋的余地。 地理课堂教学一般是以课时来安排教学的,即以一个课时为限,安排一定量的教材(一般是课本上的一节或半节内容)进行教学。实际上,一个课时就是一个相对的独立体。而单元教学与上述做法不同,它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来安排教学。根据一个单元内容的多少、难易的程度来安排课时,并对教学过程作统一安排

70、,每一课时不再是相对独立体,而成为完成本单元教育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怎样来实施单元教学呢? 首先是划分单元,一般以一个较完整的大问题作为一个单元。举例来讲,高中地理下册第十章分成两个单元,前两节是一个单元,即人口地理,后两节是另一个单元,即城市地理。 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分为自学、讨论、小结归纳和练习四个阶段。 1、自学阶段。 在自学阶段要求学生系统阅读整个单元的内容,如有条件还可发一点补充材料。如讲第八章时,就可介绍一点有关宝钢选址的争论文章。一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笔记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学生自己理出来的本单元知识体系;另一个是提出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也可以是由教材延伸而需

71、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指导并检查读书笔记,还可搞一些示范和交流。 2、讨论阶段。 讨论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步先通过讨论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进一步了解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搞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就是根据学生自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问题。教师要编排好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3、归纳小结。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对于较大的或共同性的问题,都要进行小结。小结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学生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当然,也可以边讨论边归纳小结,用板书形式表现。 如人口地理的知识纲要系统就可表达成下列形式: 4、练习应该多样化。 自学笔记本身就是重要的练习

72、,练习册上有些题目作为讨论的问题来处理。课外调查是培养学生能力、应用知识的好形式。调查可放在自学阶段,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包括课本上的,也包括学生在调查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调查也可放在教材授完之后进行,那就主要成了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步循环式”地理教学设计 自1985年以来,云南昆明盘s龙区地理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成果,在地理教学中普遍采用“四步循环式”地理教学法。区教研室李维枢老师对实验作了理论总结。 所谓“四步”是指“问题阅读评议练习”四个步骤。 第一步“问题” 也就是尝试教学法中的出示“尝试题”。根据地理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四步循环式”地理教学中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求教师在

73、新课一开始,便出示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新授课的特点,分别设计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导入新课的问题;一是根据课文重点和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后者尤为重要。它是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的关键。这里要求教师首先弄清课文的逻辑层次。小学地理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以一两个重点或专题自成一课。因此,在设计课文中的问题时,必须弄清课文的编排特点。如果课文中是突出两个重点,并且这两个重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表现为平行关系的,就要求设计两组循环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但要有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定开发智力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和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

74、阅读” 这就是尝试教学法中的“自学课本”这一步。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在这一步里,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尝试思考题来阅读课文和阅读地图。教师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思考,边作勾划或标记。在阅读中,应组织学生朗读那些具有儿童语言、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的段落。特别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写得生动形象。活泼动人的优美文字,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就能使学生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意味无穷。另外,让学生阅读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方位以及同与它有联系的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知道各种相关联的地理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掌握地图空间关系的能力。 第三步“评议” 在这一步中包括“议论”和“讲评”两个方面的内容

75、。 所谓议论主要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所出示的尝试思考题逐一回答。这就是尝试教学法里的“尝试练习”。学生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练习。当学生逐一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就是尝试法中的“学生讨论”这一步。 所谓讲评,就是根据学生在议论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有重点地提出其中几个主要问题加以讲解。这是尝试法里“教师讲解”这一步。根据小学地理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把工农业的发展,水利的开发,城市的新貌,铁路线的通车等和发展变化中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实行情况加以补充介绍。教师把收集到的这些最新资料,适当地加以补充,就会使儿童了解到祖国的新成就、新面貌,从而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 第四步“练习”

76、 学生通过“阅读”、“评论”这两步教学活动,已经感知和理解了教材。要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概念,教师还应当让他们通过“练习”这一步教学活动达到目的。这一步就是尝试法中“巩固性练习”和“课堂作业”。地理课练习的形式很多,如,笔答、口答、议论、读图、指图、填图、观察等。其中有些练习已经在“阅读和评议”两步过程中作了“尝试练习”。这里,练习的层次应高一层。 地理课四段教学法 由北京日坛中学杜育林老师实验并总结的四段教学法包括:提出问题、学生阅读、师生讨论、教师总结四个阶段。 第一段:提出问题 上课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最好能联系这一课时的内容,在黑板上写出学要习的章节和主题,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在笔记

77、本上抄出,便于学生思考和阅读。例如: (1)非洲和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 (2)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 (3)非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非洲是世界上最热的大陆? (5)为什么非洲是干燥的大陆? 在学生阅读课本以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思考题的思路、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方法,包括画出课本上的要点、简答在笔记本上等。关于思考题的命题要深思熟虑,要具备概括性和启发性,有一定深度,一般说来思考题也是知识重点。 第二段:学生阅读 学生根据思考题进行阅读,教师不是无事可做,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查图,要解决个别难认的字,如冰碛石的碛字,罗讷河的讷字,解决读音和意思,排除未带字典的困难。所以在学生阅

78、读课本时,允许学生互相讨论,但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随意谈笔,说些与课题无关的话题,二是坐着不讨论也不阅读课本,这就需要教师巡视全班,制止谈笔现象,表扬认真阅读讨论的学生。 学生阅读课本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另一目的是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加深理解和巩固所的基础地理知识。 第三段:师生讨论 既然是讨论,教师可提问题,学生也可以提问题。一般说来是按照思考题内容,由学生回答,在这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讨论时,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不能限于一问一答,应富有启发性,充分利用地图进行观察,使地理知识与地图结合起来。例如,学习埃及的农业地理时,在讨论过程中

79、向学生提出埃及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的地理条件? 讨论时要抓重点题,四五个讨论题不能平均使用时间,深度上也以重点题为主,因为讨论时间只有20分钟上下,必要时,可以由教师解答。 要注意教材之间的联系性,例如学习讨论中欧地理时,要注意五个思考题之间的衔接,教师可插话进行引导: (1)为什么说中欧的地势南高北低?有哪些大河向北流入海洋? (教师:一月时,东部和西部的河流要结冰,莱茵河下游不结冰,这与气候差异有关系。) (2)中欧各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 (教师: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高峰是终年有冰雪,这与瑞士优美的风景有关系。) (3)瑞士以什么工业最著名?以什么事业最发达?为什么? (教师:联邦德国的经济

80、和瑞士的特点不一样。) (4)联邦德国经济有什么特点?以什么工业占世界重要地位,最大的工业区在哪儿?全国有哪几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都属于一个民族,原来是一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分为两个国家,那么民主德国的工业有何特点?) (5)民主德国以什么工业为主?工业与资源有什么关系? 第四段:巩固阶段 这个阶段在时间上不宜过长,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通过这一阶段,可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基础知识,明确重点知识,加深印象。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扼要地总结,指出规律,强调这一课的重点,最好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可记在笔记本上或课本上,也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的重点知识,收到当堂巩固的教学效果。 四

81、段教学法是有教学效果的,但也要防止单纯的解题,要注意新课开始时对整个学习内容的概括,思考题之间要有联系性和系统性。另一个关键是抓重点,解决难点,一定要课前备好课,深思熟虑提出思考题,讨论时要由教师起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的归纳和总结必须做到,不能删减。 “新四环”课堂教学法 中学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并通过具体的地理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的“教”是为了“育”,教育的重点在于怎样育,教育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去完成,重点是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去学习,最终目的不仅仅使学生学会,而是使学生会学

82、。本着这点,伊春二中李伟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致遵循预习精讲训练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实验并作了理论总结。 1第一环节:预习。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预习就是给学生101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教材先进行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某章节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地方,从而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做到知己知彼。 如:学生通过阅读“东南亚两种类型的热带气候”之后,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关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在世界气候一节中有所论述,但气候成因在本节教材中才有比较具体的解释。通过预习,学生已学会通过读课文能写出内容要点,能找出重点与难点,并能文图结合说明问

83、题,了解教材前后章节的联系。 2第二环节:讲精。 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有自学的本领,所以地理课的精讲还是十分重要的。精讲而不是泛泛地讲,应该讲重点、难点,同时利用好有关地理直观教具,如地图册、教学挂图、教材中插图及黑板略图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电视等,讲的时间不易过长,语言要简练,大约用1520分钟为宜。 如在进行南欧概述一节教学中,可利用幻灯,把南欧各国图、地中海略图、阿尔卑斯山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地中海式气候形成示意图等绘成幻灯底片,进行教学。教师讲述中不显枯燥,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南欧国家的分布知识及地中海地理位置的重要

84、性,阿尔卑斯山系结构、特点及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地中海式气候的成因及特点等问题。 3第三环节:训练。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活动来完成。可以采用提问、画图、填图、闭卷答题、开卷讨论等方式,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基本技能训练。大致用1013分钟为宜。 教师讲完“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及成因之后,让学生画一地球,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两极、热带、温带及寒带,同时再画出地轴与地球轨道面斜交665度的图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五带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这样分布?这样,通过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不易遗忘,从中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今后自学打下了良

85、好的基础。 4第四环节:总结。 每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环节,也可以指导学生到前面做叙述性的小结,但时间不易过长,一般35分钟即可。通过小结,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同对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可做说明。这样使当堂的知识,学生能当堂消化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开拓地理教学的第二课堂创造了条件。 如在进行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一章的教学中,通过总结可使学生知道祖国幅员辽阔,邻国众多,位置优越,海岸线漫长;加强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再用诗歌形式说出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两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

86、上天”。这样使学生口不离诗歌,加强对地理名称的记忆,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层次地理教学法 四层次地理教学法是西安五十四中常志深老师根据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自行设计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活动一般表现为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中不同的思维运动形式,四层次依次定名为直线式运动、波浪式运动、螺旋式运动和旋涡式运动。 第一层次:直线式是指感性知识在积累过程中的思维运动形态。 与直线式相对应的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直观教学过程。在直观教学期间,只要感知材料不超过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的感性知识几乎是以直线式的形态迅速地积累。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追求学生在知识量上的

87、增加,而不太注意逻辑思维的变化。在语言直观中,经常采用类比法、比较法、对衬或形象比喻等,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这种感性认识是发展过程,同样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但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是通过教材与地图的统一,教材与实物的统一,教材与模具的统一来实现的。常采用的方法有: (1)将教材中的地理事实和地理名称列成纲目; (2)让学生依照纲目读图、查图或圈图;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一一地镶嵌在地图上; (3)帮助学生速记教材中所提出的地理事实和地理名称。 例如在讲世界最大的一洲时,板书程序为: 世界最大的一洲:4400万平方公里 1位置: 2东亚岛弧: 、 、 、 、 。 3三大半岛: 、 、 。 4四

88、个端点: 、 、 、 。 第一步先让学生读书,填写出板书中要求填注的内容,并且记在笔记本上。 第二步让学生查图、读图、圈图、记忆。 第三步让学生认图(挂图)回答:亚洲的位置特点;东亚岛弧的名称;三大半岛的名称以及四个端点的名称。一般地说努沙登加拉群岛是最难记的了,于是问:“你认为这四个端点中哪个最难记?”连叫三四个学生都说:“努沙登加拉群岛最难记”。接着又问:“现在都记住了没有?”学生们都笑了。由于学生是在“感性劳动”中回答提出的问题,所以很快就记住了。突破了难点,其它的也就好记了。 第二层次波浪式,主要指理解过程中的思维形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把那些感性材料系统化、科学化,就要有计

89、划、有步骤地把知识的锁链向学生展开,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所学的东西记住。直述的教法不容易加深知识的理解,而启发式或程序式的发问、启迪、设疑却有利于理解的发展。程序中有矛盾,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起伏,不理解犹如波谷,理解了则上升为峰,随波逐流,则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一般的步骤是: (1)可在黑板上提出一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索、回答。 (2)以口述式向学生传递一些启发思考的信息,让学生一步一步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3)对基本理论上的问题一定要向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波浪式的教学过程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题要准确、科学或带点趣味性,且能在学生

90、的脑海里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或波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相继出现的矛盾中运动,推波助澜,如潮如涌地向前发展,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或教会学生综合、分析、推理、演绎或纵横交错的联想等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讲日本的气候时,板书只突出两点。 1南北差异。 2东西差异。 通过阅读课文,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南北气温上的差别和东西降水上的差异。然后再让学生回答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海洋性特征的认识(即大陆气团变性的原因),顺便提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有立度感的时间观念。再追加梅雨天气和台风影响,使学生对日本的气候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三层次

91、:螺旋式就是指巩固知识中思维活动的基本形态。 巩固知识不应当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当是确立抽象思维的过程,正如赞可夫所讲的那样,“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深度”。或让学生掌握一种知识的系统(相当于电脑中编排的程序),或以推理、演绎使知识再度升华,或者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意见上的分歧)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达到优差学生的同步提高。由于知识广度的增强,矛盾层次的多样化,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同螺旋式的上升一般;也只有像螺旋一样的重复、再现,才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例如,当日本一课讲完以后,提问:“通过学习你能说出日本国的地理位置都有哪些特征?”学生可以说它在亚洲的东部,大平洋的西侧;也可以说出日本

92、的近邻;还可以说它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又可以说它位于东亚岛弧的北部;用经纬度表示也可以这样既重复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又使获得的知识构成一个体系,从而抽象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等系统化的概念。 第四层次,旋涡式,就是指运用知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运动形态。 在学生运用知识解题、填图、构思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问题汇集在一起,就产生了思维运动中的旋涡,要征服激流中的旋涡,必须借助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不仅能回答一般性问题,而且能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节课讲得是否成功,就看学生能否冲出思维发展的旋涡,一旦陷入旋涡而不能自拔,学习的兴趣、积极性都会因此而受挫折,若

93、能冲出旋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怎样才能冲出旋涡呢? 一是要作好讲评,宣读正确答案,特别是有创造性的答案,使错误的答案得以纠正。 二是作好答题方法上的辅导,使学生学会多种多样的答题方法和综合、分析、归纳的解题能力。 三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例如:“中南半岛的各国首都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同学说:“靠河”;有同学说:“靠海”;也有同学说:“在平原上”。比较而言“靠河”比“靠海”的概念性强,因为万象和河内都不靠海。在平原上也是合理的,应该予以肯定。这样答案就出来了,一是靠河,水上交通便利;二是在平原上,农业经济发达,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雄

94、厚的物质基础,所以古代就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各国的首府,成为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在归纳问题时,必须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及其形成的原因。 四层次地理教学法是根据认识程序上的阶段性而研究出的一种模式化的教学法。它既规定了不可逾越的界线,又肯定了方法上的灵活多样性,在认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用的方法不拘一格,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四环四步三反馈”单元教学模式 实施单元目标教学,是运用布卢姆“掌握学习”策略的基本教学过程。通过反复实践,王介浩老师实验并总结出了单元目标教学模式,即“四环四步三反馈”教学过程。(介绍于教学与管理1992年第4期)其着眼点是面对全体学生。通过运用信息

95、反馈系统,去帮助每个学生解决学习中所犯的错误或克服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一方面给他们予以鼓励,以树立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单元目标教学的自我矫正系统,纠正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段所犯的错误。“四环四步三反馈”单元教学模式,是以单元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单元评价和掌握目标为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师生对应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四个步骤)。从课时教学目标到掌握目标为三次反馈过程。 第一环节单元目标 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单元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智能目标两类。我们用布卢姆“制定教育目标的策略和依据”,研究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统一制定各单元的目标。 1、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包括德育目标和知识

96、目标。教育目标是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知识中去,以知识为基础,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目标分类上它属于认识领域的分类体系,可分为五个等级。它同课时教学目标在分类和含义界定上基本一致。教育目标的顺序,按教学内容的先后编排,然后将各条目编制成单元教育目标双向行为细目表。在教学过程中,再将教育目标分解成课时教学目标(见每节课双向细目表)。制定智能目标的依据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和教学参考书中智能因素的要求提出。 以世界地理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为例,其单元教育目标是: (1)通过海陆廓形成的假说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海陆廓是地壳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形成的。这个变化仍然在继续着

97、。 (2)通过海陆轮廓形成的教学,启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和思考问题及主动学习的精神。 (3)通过世界气候的教学,认识世界气候类型多样性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即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规律,充分理解地球上的水热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平衡问题。 (4)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的规律,培养学生应用综合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判断有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世界居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6)通过世界的人种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展,不决定于种族,而是决定于生产关系和

98、社会的发展条件。 (7)通过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教学,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特别是要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 将以上教育目标编制成单元教育目标双向行为细 目表。 2、智能目标 制定单元目标,是实施单元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对应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骤,教师通过兴趣描述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定目标。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入第二教学环节。 第二环节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目标教学第二环节。其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第二步骤。它是单元目标教学的基础。每单元的课时教学完成后,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和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对本单元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把握整体要求,将单元目标教学推入到第三教学

99、环节。 第三环节单元评价 单元评价是单元目标教学的第三环节,对应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第三步骤。是以形成性测试(评价)为基础。目的是评价单元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的情况。学生通过反馈训练和自我矫正,将形成测试对错情况填写到自我评价表中,教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矫正谬误,不计成绩。单元评价的功能基本上是判定学生在一系列所要求的行为方面发生(或未发生)变化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应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学习”的要求,对于一少部分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教师可根据情况,设置情境,将单元目标教学推入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掌握目标 掌握目标是单元目标教学的第四环节,所对应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第四步骤

100、。它是以平行性测试的形式,对一少部分学生在第三环节还没有“掌握学习”而进行缺陷补偿的过程。通过第三次信息反馈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学习”,这是单元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 综合程序教学法 这是由南京师大周靖馨老师设计并实验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实验教学法。什么是“综合程序教学法”?简要地说: 第一、编写的程序作业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 第二、上课的过程和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要求灵活运用七项教学活动。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科学法系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现代教学论基础,综合程序教学法,(简称综序法)由教学原理,综合程序作业,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综序法课外活

101、动等六项要素所组成,这是综序法的一级系统。其中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是由七项教学活动(或称七项教学成分)以特定的程序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这是综序法二级系统;这七项教学活动就是: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质疑释疑,要求学习。它们是具有特定教学功能的整体,且为多质多层次多变量的“耗散结构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有开放、立体、综合的特点;它和注入式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与功能,迥然不同。 理论背景 为什么研究综合程序教学法? 1、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概括地说,传统教学法的优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材集中全面统一使用部编教材,而部编教材集中了全国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的智慧。

102、 第二,时间铃声一响大家就上课,铃声一响大家就下课,这与旧时代师傅带徒弟,开学馆,办私塾时间上来的不同。 第三,精力集中。四、五十个学生集中在班上课,教师讲课,由于事先备好了课,四十五分钟内就把疑点难点都讲了。这三个集中是传统教学法的重要特征,但是时至今日,传统教学法存在什么问题呢?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研究。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有四大缺点。 (1)运用这种传统教学法,师生授受地理知识和师生关系不佳。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的知识,或知识很少需要接受教师的知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

103、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 (2)传统的注入教学法不利于及时反馈,积极强化。 什么是反馈?这是借自通讯理论的术语,就是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它的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为此,教学工作要借鉴这种理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快拟定出控制下一步教学措施。反馈频率愈高,教学效果愈好;反之,教学效果就低。强化是心理学专门名词,标明一个过程,一些刺激在直接反应之后呈现,以增加在标准情况下反应的出现率,具有这种作用的刺激,叫做强化。 (3)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不利于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不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

104、不能靠灌,而是要开动学生的脑筋,让学生信服我们的祖国是最可爱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超过资本主义制度的。进入八十年代,发展学生智力是个大问题。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4)教学效果不容易得到客观的评定。例如,平时我们听课后进行评议,有的人提出某某老师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十分细腻,讲课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语言流利,是一堂好课。这其实未必见得,评定一堂课的好坏,不能光是看老师讲得如何,而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是否把教师的那些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的知识学到手了呢?如果学生并没有学到手,这堂课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至少是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客观的评定。因为教师唱独角戏,从头唱到尾。当然也有

105、的教师讲得比较生动,学生也接受了不少,但是无法进行客观评定,因为缺少评定依据。用新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对教师上课效果进行客观评定,因为它有反馈信息。 2、我国地理教学法研究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要突破这三多三少的状况,要有一个根本的变化,不能再因循下去。 三多三少是指 (1)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 (2)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 (3)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 提出三多三少是有科学根据的。必须认真研究解放三十多年来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讲三多三少就是不要教师个人的宝贵经验,大家都应该很尊重优秀教师的教学经

106、验。同时也重视一般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把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要经过三种品格的考验: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来看,要看有没有教学的必然性,掌握了教学的必然,才能获得教学的自由;另外还要看你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通性;还要看有没有重复性,今年行,明年行不行。教学经验能经得住这三种品格的考验,就不是一般的经验了,这已上升为理论,就更宝贵了。这三多三少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通性,不能让其继续存在下去。建议领导组织力量,改变这种三多三少的情况。 指导思想 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 (1)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学原则,贯彻三个方面。 (2)继承我国有益的教育遗产,发扬我国各科教学法的优势; (3)适当参考国

107、外教学法一些学派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我所用,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4)借鉴教学控制论、掌握教学平衡,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教学控制论,就是用控制的方法来研究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学过程、以及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控教学平衡。地理教学控制理论是研究可能的地理教学动态平衡系统与其子系统的联系和调控的理论,认为学校地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倾向(例如说,学生学习地理,他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爱好不爱好,他的兴趣注意)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被老师控制的,也是应该被控制的,但不是孤立的控制,而是系统的。 首先是从实验设计要求来说:培养学生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08、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虽然我们不完全否认传统教学方法也在某种程序上存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但那种由教师唱独角戏的陈旧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综合程序教学法则注重学生脑、耳、口、手的综合活动,为学生发展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只要教学程序设计得合理,教学调理得当,使学生逐步具备完成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出的学生,不仅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得到加强,而且抽象概括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许多研究证明,学生智力的发展,都渗透着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作用,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激素。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

109、,综合程序教学法更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学的积极强化论。遵循这一理论,教师对学生自学的指导、成绩的肯定与鼓励及失误的耐心引导等,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教学的民主气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开发,开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率是地理现代化教学的标志。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可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授、学生机械背诵的作法,学生可根据程序作业去看书、读图、思考、议论、回答,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而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设计理论依据 综合程序教学法通过频繁的教学信息交换,反馈与调控,从整体 部分地运行发展,使课堂教学产生新的螺旋上升成为高一

110、级有序组织。使其设计原理有如下几端。 1、双重综合原理 课前编写的可供学生自学的小中步子程序作业,具有综合性特点;上课运用七项教学活动,也有综合性特点。这两个综合运行发展的机制,构成双重综合原理。综合程序教学法要求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与注入式教学法不同,前者是在双重综合原理和其他一些现代教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后者是在陈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综合程序教学法认为钻研教材要从整体出发,课前严格精选学科信息,按小中步子方法顺序地编写可供学生自学的程序作业,从整体看,这种作业的性质,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综合性的作业,所以称为综合程序作业,编写作业的份量和难度要适当,跨度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

111、能力。由于综合程序作业编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内容,除一般的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之外,必须重视所编作业符合以下六条基本要求: (1)学科信息的准确性:认真精选学科信息,要防止“失真”和“丢失”重要信息。学科信息“失真”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2)学科信息的系统性:编写作业要循序渐进,条理清楚,注意前后相互联系,系列作业要表现出彼此的连贯和严密的逻辑顺序。 (3)学科信息的思想性:作业的内容要贯彻三个面向,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让唯物主义的价值。 (4)学科信息的启发性,作业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内容有思考意义。运用“导而勿牵”的

112、教学思想作指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和再发现科学原理。 (5)学科信息的多样性: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化。例如一堂地理课的全部作业都是填充,这样不好。作业必须有填充、问答、改错、计算、填图、绘图、观察、操作、判断、评论、分析、综合、比较、求异等多种形式,这样对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 (6)学科信息的针对性: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知识水平不同的班级,可以采用难易不同的作业内容。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情况,也可采用不一样的综合程序作业。例如对于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的部分学生,可以另外编一些附加作业,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深入钻研地理学科的教材中,我们要善

113、于把课本中提出的地理事象和过程分解为许多部分,逐步编写作业;另外更要善于把分解的各个地理事象和过程,在上课的适当时机综合起来,使学生认识教材的整体。 综合程序教学法上课的进展,建议灵活采用七项教学活动(不能呆板执行): (1)新课导言; (2)展示作业; (3)指导自学; (4)讨论作业; (5)串联讲授; (6)质疑释疑; (7)要求学习。 这不是单一性的教学活动,而是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其中有学生阅读、学生相互发言、与教师对话、听讲、填绘地图、表格和书写等。这样就在学生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建立一一对应的神经联系,对于学生形成地理概念、解决问题非常有利。就一般而言,

114、学生形成地理概念解决地理问题要通过以下程序: 检验或应用的结果,通过反馈信息发送回去,证实地理原理或假设,如果所得结论是正反馈,则地理原理或假设得到强化;如果所得结论是负反馈,则地理原理假设就得再用校正性信息加以改正。这个过程一般不可能一次就能正确完成,解决地理问题常常要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综合程序教学法强调及时反馈、积极强化,七项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自学、讨论作业、质疑释疑等,都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和强化作用。尤其是指导学生自学,除了具有一般有针对性的阅读外,还有超短反馈的作用。这七项教学活动作为整体来看,正是表现为恰当而合理地安排着上列程序循环往复的过程,客观上有利于形成地理概念、解决地理问题。

115、另外,七项综合教学活动,是指有代表性的综合课类型,但也只是提供的一些建议,请根据学校和班级、教材等情况,发扬教师们自己的教学优势,进行创造性教学工作,这是最可贵的,不要格守成规。例如在七项教学活动之外,如果认为有必要朗读课文,或者指导自学和讨论作业结合进行,或者边讨论边讲授边点拨都是可行的。 2、三联整分原理 将学科信息的整体,分解为学科信息的一些部分,分析各部分与部分之间学科信息的内在联系,再综合各部分学科信息成为有机整体,通过三次连续不断地循环往复,构成三联整分原理。它是运用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最后回到整体的上课程序。这一原理既强调将科学信息(例如地理信息、历史信息)分解为部分,又重

116、视将部分学科信息综合为整体。如果教学过程只强调分解为部分,既不利于学生接受、掌握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样如果只强调综合为整体,而不去重视分解的部分,也是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为此,我们要重视各部分学科信息的相互联系,使它们形成鲜明的结构,以便于学生掌握学科信息的整体。 对于三联整分原理,还有两点说明: (1)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学法专家科学研究的成果,都已证明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本质,从整体到部分效果较好,如果从部分到整体效果较差。为此钻研教材首先要从整体出发,然后再把教材分解为若干个综合程序作业;教师指导学生

117、自学教材也要作整体安排,讨论作业又是将作业逐个分别讨论;串联讲授贯穿教材的全局,而质疑释疑是把部分需要深化的、或没有学好的部分,再拿出来释疑;最后要求学习又回到整体。上述程序的过程,简单说明了三联整分,同时也是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特点。这一系列的连贯的教学活动,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同时整体和部分又互为基础,彼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着。 (2)关于教材中整体与部分的理解关系,还有两层意思: 第一:必须经常阐明学科知识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环境是由各地理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地球上发生的所有地理现象,都不是偶然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必然

118、的、有其内在联系的。像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与地球的形状有内在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都和地球公转运动有内在联系。这样既可以使各部分知识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的相互联系观点,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 第二,要注意本门学科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全局看,这也是知识的整体观。例如我国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在交通上是东西重要通道,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就通过河西走廊。在中学历史、语文、政治、地理都有“丝绸之路”的教材,这些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掌握分寸,有所侧重,利用学生已有的先行课知识,相互联系,相得益彰,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到知识的整体结构。 3、内化动力原

119、理 这一原理是指: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科信息(教学内容)建立的良好心理联系,能够产生深厚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内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极大地增进坚持学习的意志。由于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又艰巨的脑力劳动,它受各种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不是内因和外因的简单总和,或者是机械地相互消长;而是一种动态发展有机的统一。在学生学习的进展时期,各种外部因素总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情感就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其追求科学真理,必须发动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和自觉克服消极心理,同时还要控制不良情感,使他们对积极学习充满热

120、情,决心坚持好好学习。但是,注入式教学法往往使学生厌烦学习;50年代流行凯洛夫教育学中的上课方法,不能激发学生丰富的学习情感,在解决学生学习动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 兴趣同样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的兴趣,不仅消极地反映学生对学习的喜爱个性,而且对于他们的学习行动发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就会自然地增强求知欲,这就产生了学习动力作用。学习兴趣这种情绪色彩,对于青少年学生表现特别明显。没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能进“入迷”的程序。教学人员过分重视奖励、互相竞争等外部因素,甚至用处罚手段来对付学习差的学生,这都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问题,因为外部因素

121、的刺激条件不能持久。对学科学习本身的兴趣,最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并且能持之以恒。而且兴趣也是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最基本要素,正如不少科学家、教育家所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和发明。 4、控制平衡原理 学校的教学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教学平衡。综合程序教学法十分重视各种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这样可以控制教学系统运行发展的动态平衡。综合程序教学法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型教学系统,为了达到系统运行的教学目的,保证教学渠道畅通无阻,必须控制教学平衡。控制平衡原理就是运用反馈概念和信息概念,约束综合程序教学法系统的运行,使其符合教学规律,活跃各项教学活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122、由于一切可控制系统,都要利用反馈来实现调控,综合程序教学法也不例外,但是教学平衡的调控,不同于其他系统运动的调控,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要利于学生的正反馈、负反馈、超短反馈(自我反馈)以及教师本人的预见性前馈等排除各种内外干扰,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以便获得优良的效果。 调控教学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被打破平衡,又不断地建立新的平衡的运动发展过程。平衡性表明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匹配恰当”的程序,如“匹配恰当”得很紧密,则平衡性水平很高;如果只能做到一般性的“匹配”,则平衡性的水平也就一般化了。动态性表明学科教学的向前发展,由于学生知识水

123、平、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教材内容的层次性、有序性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各有差别,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教学过程必然有动态性的特征。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系统中,根据以上教学动态的特征,教师若有驾驭这种教学法的能力,要有较高的现代教学理论水平,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学生要具有能动的学习能力,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努力训练,使他们逐步适应这种新教学法;学科教材要就当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其中有些章节若不适应时,教师可以修改补充,才能达到贯彻三个面向的要求;各项教学设备要齐全,教具不够运用或陈旧不合应用时,应当自制教具。只有以上四项子系统(或四个要素)具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且彼此协作调和,就

124、有可能控制教学平衡。 此外,在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必将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这种干扰可以分为内干扰和外干扰。来自教学系统内部妨碍教学正常运行的因素,称为内干扰,如教学语言不当,运用教具不得法等等。来自教学环境系统以外的妨碍教学正常进行的因素,称为外干扰,如光线暗淡、室外噪音等。为了达到控制教学平衡的目的,要尽量排除内外干扰。 5、程序编码原理 这一原理是指:学生记忆和运用学科知识时,把学科信息组织起来,进行程序编码,长期储存在大脑记忆库中,等待需要时提取,综合程序教学法可使学科信息条理化,井井有条地循序排列起来,有利于大脑对学科信息进行加工编码。 程序编码原理指大脑储存学科信息的功能称为记忆。以

125、地理信息为例,学生要长期记住一些地理事象,就是把表征这些地理事象的地理信息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并且在大脑中进行编码,有条有理、循序排列,不受干扰地在大脑按程序编码,这样就有可能牢牢的记住,长期不忘。为此,记忆地理信息实际上可以理解一方面编码和另一方面提取的过程;如若不能提取,就是这些知识遗忘了。但是实际上有些知识并未真正遗忘,那么又为什么从大脑中提取不出呢?例如考试时答不出来了。心理学和教学法专家认为这多半是受信息干扰所致;或者是由于编码太乱,或者是由于大脑里的各门学科信息复杂,太多了彼此产生干扰,像一般所说的知识太多彼此混杂,因而无法提取要用的地理信息。但是经过一番思索,也就是把编码的信息再

126、整理一番,原已储存的信息,有可能又提取出来了。 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有所不同:与形象、记忆、空间感知、直观、情感和不加思考的直接反应行为的智能在右半球;与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相联系的科学才能在左半球。人类社会科学发明和创造的巨大成就,应归功于左半球的进化功能。但是如果没有右半球的空间感知和形象、情感等智能,左半球的功能也要受到很大损害。为此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也不能过多的偏重在左半球,必须照顾到左右半球不同的功能,掌握好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不要使任何一个半球过度疲劳。以有利于编码的进行。 教学过程的信息模式 综合程序法教学,改变了过去常规教学中只注意“教”的系统和

127、质量形成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的系统和质量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上从“一刀切”转变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因材施教。 西安临潼马额中学吴安良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不断探索,适时总结,对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整体过程,草拟出如下页模式系统: 按照系统工程学的观点,局部功能的总和小于整体功能。综序法就是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一个系统,有层次的有机体,使各个组成部分不仅能发挥各自原有的功能,而且在互相渗透中,发挥出更大的整体功能。它的最基本精神,就是要找寻最佳途径,最有效的达到预定目的。这就是综序法最基本的理论、原则和目的。 控制系统(教师),接收系统(学

128、生);信息系统(教材)在整体教学系统中,有自己相对独立性,但又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控制系统和接收系统则是由信息系统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控制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接收系统和整体教学系统加以控制。从而使整体系统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秩序、有节奏的积极运转。在整体系统上做到教学平衡,达到预期的目的。 控制是要在宏观上(即长期的教学全过程的整体系统)控制,但在微观上(即具体教学环节的子系统)搞活。每个子系统都是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子系统搞活了就会使整体系统显示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对子系统的控制,应是在知识上“严谨”,方法上“灵活”的前提下控制,任何子系统的失误、失控都会使

129、整体系统受到影响。 从模式系统的横向上,控制系统和接收系统,都要从信息库中提取和加工信息,可以说信息库是二者的联结桥。从纵向上,学生预习,教师备课编写程序作业,纵横构成了整体系统中第一个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师生似乎独立的执行着各自的任务,但二者又被回路信息统一到输出和输入信息的第二个子系统,又从纵向上联系,横向上统一起来。 控制系统把贮存状态的信息加工后,以程序作业的形式输出给接收系统,并全力为学生排除各种干扰,控制好自学环境。学生接收输入的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自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完成程序作业,去发现问题,进行积极反馈。因此,师生在教学中的共同活动,自然的又被第

130、三个子系统反馈信息联系起来。 由反馈信息联系组成的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是关键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这个系统控制好了,课堂气氛则是非常活跃的。无论是学生自学时的个体反馈,还是讨论时的群体反馈,教师都要重视,相信学生能发现问题,更应相信学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反馈信息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课堂也越活跃。但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原则下,加以有效控制,使反馈信息紧扣教材而不脱离实际。把学生的反馈信息落在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释疑。 为了使接收系统获得的信息有层次性,利于储存、再显和总反馈,在一个章、节、单元教材教完之后,教师对信息要认真系统地再加工,进

131、行概括性的串讲,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考查,这些活动是被第四、第五子系统联系起来。 控制系统根据各个子系统的反馈和总反馈,通过具体分析教与学是否做到平衡,回到信息库中去证明。但又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还应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如何,给以适当评价。如果控制系统对接收系统的反馈的信息是开放的,而且又有回路反馈,做到教学的基本平衡是完全有可能的。控制好各个子系统,对在整体系统中做到教学的基本平衡,又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现系统上的不协调现象,课堂平板单调,甚至乱了套。 教者思想上必须明确,控制并不是限制,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也要相信学生有他的内在积极性。对各子系统的顺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

132、以适当调整。第一子系统的回路信息虽然表现得不十分显明,但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综合程序教学法形成的模式系统有以下特点: (1)整体系统和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控制系统和接收系统,都是通过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在结构上形成一个统一体。 (2)纵向上,控制系统和接收系统,在整体系统中是双向并进,发挥各自的独立作用。但从横向上回路的信息又统一到下一个系统之中,并要受到控制系统的制约,形成了既开放又制约,既承上又启下的各个子系统。 (3)反映了接收系统,不是处于被动地位,而是有主动权,学得活泼,控制系统的主导作用也相应的得到发挥。其中反馈信息起了重要作用。 (4)在整体系统上的控制系统和接收系统,双方从信

133、息库出发时是不平衡的,通过各个子系统的活动,达到教学上的基本平衡。这种暂时的平衡,又回到信息库中,再从不平衡开始。教学始终沿着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规律前进。 (5)在模式系统上,各系统纵横联系是否紧密,各种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反馈信息量的大小,教学能达到平衡等等,同宏观上的控制,微观上的搞活有直接联系。因之,控与活是系统自身运动的动力来源。但宏控与微活又是相对而言。 课堂教学结构与功能 综序法的课堂教学结构与功能,既是对立的统一,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没有这种教学结构,就没有它的教学功能;教学功能,总是一定教学结构的功能;教学结构,总是一定教学功能的结构。综序法的七项教学活动结构,决定了它产

134、生的功能;但是教学功能也反作用于教学结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这七项教学活动结构与功能是相互转化的。在教学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中,系统科学告诉我们:“涨落”十分重要,通过“涨落”,可以达到新的更高级的教学功能,明确结构 功能 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两种不同课堂教学活动 五十年代流行的做法是 (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解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 五十年代流行的做法有其合理的部分,我们要吸取。(以下指综合课,详细说明略) 综合程序教学法的做法是:(指综合课) (1)新课导言;(2)展示作业;(3)指导

135、自学;(4)讨论作业;(5)串联讲授;(6)质疑释疑;(7)要求学习 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到底怎样上课?上课要灵活掌握七项教学活动,分述如下: 1、新课导言 在新学年、新课开始时,向学生说明要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上课,这种方法可能与小学里上课的方法不一样,要求学生有一点思想准备,以便配合教师上课。然后适当宣讲学习地理的意义和方法,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平时每一堂课都有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使学生对这些有所了解。还要让学生留意应当用怎样的态度学习地理,关照他们要逐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对于教材中哪些地方是重点、难点,哪些地方概念容易混淆,哪些教材不必死记,只需理解,哪些

136、教材一定要熟记不忘,各人要自己注意。提醒学生看到小中步子作业时,不要匆匆忙忙去做作业,要考虑完成作业的步骤。注意随时多加检查,发现错误即加以纠正,逐步锻练既能发现自己作业错误的根源,又能发现自己作业正确的道理。 新课导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地理上来,也要注意组织工作。有时用复习旧教材,联系实际等方法导入新课。 2、展示作业: 把预先编好的小中步子综合程序作业,抄录在小黑板上,或者用大字写在白报纸上,挂出来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并且作一点必要的说明。也可用幻灯把作业放映出来,或者事前把作业印发给学生。作业一般都比较多,可以分两次或三次展示,不宜一次展示许多作业。 要使学生明确,综合程序作

137、业就是他们学习地理的内容,是一种特殊的教材不是测验题目。教师自己更要认识到一堂课的系列综合程序作业,虽然具有测验题的外貌,但是它们仅有相似性而已,作业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作业内容,辅导学生自学。由于测验或考试的目的是在反映学生学习的水平,而作业旨在使学生从自学中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学生或教师,如果认为每堂课的作业都有考试的性质,这样理解综合程序作业,是不符合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的。 3、指导自学 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是不阅读地理课本的,放学回家后也不阅读地理课本,只有在考试

138、前几天看一下课本,这大半是当前地理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造成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怎样利用地理课本,有的学生甚至对地理课本感到厌烦。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办法是在课堂上重视指导学生自学地理课本。当然,事前在备课时就要结合作业要求,认真研究怎样指导。具体的指导方法,每一堂课都不相同,不同的班级也有一些不一样,就一般而言,课本上的地理术语、重点知识等,可以指明要求学生用红笔划下,如课本上解释等高线、积温等的意义。课本上的插图插画,可以有选择地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再描绘一遍,这样做一下有好处。 例如中国地理第六章东北三省,书上有一张东北三省山河分布示意图,可以让学生用红笔把代表大

139、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线条,顺着它们的走向再划一下。用蓝笔在代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辽河等线条上,顺流而下再描绘一遍。经过这样的指导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地理课上顿时呈现出一幅彩色鲜明的东北三省山河分布示意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画一下和没有画不一样,请不要小看这样具体而微小的指导学习的小活动。插图和插画,并不是课本的装饰,而是地理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指导学生从插图插画上获得牢固的地理知识,要把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方法教给学生,重要的是会学了,而不仅是学会了。 4、讨论作业: 自学地理课本以后,可以展开讨论作业,或者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边自学边讨论。 第一是

140、学生们彼此讨论。教师要发动学生在座位前后左右相互讨论作业,不要怕秩序不好而不敢放手。在开始时要进行动员,规定一些办法,例如与本课作业无关的事不准讨论。不能随意抽题讨论,要顺序而下,彼此讲话的语言声音要轻一些。 第二是师生间讨论,在学生认真自学并且通过思考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可以开展讨论作业,用民主的方法,循循善诱,不宜使学生消极地回答教师提问的作业,而要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样讨论作业有三方面优点: 由于中学生年龄特征,上课注意力维持的周期可能不长,学生们大脑的兴奋灶通过讨论能够得到适当的调剂,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准备讨论作业时必须积极思考,在讨论中,有机会学

141、习分析、综合、评定知识等,既可深化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又可能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是教师工作的目标,在讨论中师生间不断增强反馈信息的联系,有利于改进地理教学工作。指导自学和讨论作业是综合程序教学法结构的中心要素,要注意掌握时间,提高组织能力和教学法工作水平。 5、串联讲授: 国外程序教学法绝大多数运用教学机器,一般排除教师的讲授,综合程序教学法与国外的程序教学法不一样,主张发扬我国地理教学的优势,运用建国以来地理教学法的主要成就,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授,讲授中也可以穿插谈话,也可以用讲述法或朗读法等。 所谓“串联讲授”,第一指的是对小中步子综合程序作业内容作必要的“串联

142、讲授”,第二指的是学生在讨论作业中存在的地理知识问题和学习进展问题,(解答不完整,或者自学没有抓住要领,读图指图不正确,或填图有错误,分析表格不仔细等,以及学生作业中有好的经验。)可以一起作为“串联讲授”内容,但是这种讲授不同于注入式教学法的一讲到底,因为这是根据反馈信息联系的“串联讲授”。 例如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后,教师掌握情况,发现他们对某些地理术语理解仍不透彻,不全面;或者对于地理区域特征不能正确概括;或者对于一些地理基本原理没有彻底懂;或者看不到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等等,这些情况都要求教师适当“串联讲授”。 “串联讲授”不仅指本节课的串联,也包含着和前面教材的串讲,有必要时,应联系旧教材

143、,把新旧教材串联起来讲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并且发挥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意讲授结束前要有小结。 6、质疑、释疑: 质疑释疑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学习并不善于发现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求异思维等能力,在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用质疑的方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要做好这一工作,须重视三点: 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地理综合程序作业的内容和讨论作业题的发展情况而定。 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 质疑要结合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及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144、解决,不能太难太深。把疑问提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使学生有所发现,从而受到鼓励。 例如中国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在:“地图上的方向”这段教材的教学中,书上说:“我们面对地图,一般的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教师在教导和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够运用课本上方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以后,可以质疑: 一个人站在南极,他能指出来东和西的方向吗?为什么?他向前跨一步,是什么方向?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思考以后师生共同释疑。 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例如有一位地理教师在初二世界地理上册教学中,当讲到“主要气候类型在五带的分布”时,提到:“南

145、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降水稀少,为热带沙漠气候。”一位学生就向老师发问,北回归线也经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四个省区,为什么我国没有热带沙漠气候?”这是学生向老师质疑,这个问题提得好,如果不动脑筋,不联系初一中国地理知识是根本提不出来的,尽管问题并不难解决,但是,这里显示着有“距师”的精神,这种精神很可贵,因为在这样的地理课上,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代替了沉寂和被动。 质疑释疑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7、要求学习: 在下课前,基本上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向学生提出若干学习的具体要求,便于明确以后学习的任务,这种要求可以包括课后的读图、绘图、填图、复习,做一些课本上的作业,

146、阅读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观察课本中的地理画片,分析表格,或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等。有时也可介绍阅读一些报刊上地理短文或地理知识小品、趣闻、时事地图等。要求学习也是地理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因为有要求和无要求区别是很大的,能够严格一点更好。不要匆忙下课,或者拖堂,延迟下课时间。不注意这一项教学活动,会降低教学质量。有人用足够的力量注意了这一点,提高了教学质量。由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如何学习地理课了解不多,自学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如能及时向学生提出些具体要求,使他们把学习地理有限的一点精力用在刀口上,将能得到较多的知识。 以上七项教学活动组成为一个教学过程整体,但也不要格守成规,呆板执行,根

147、据学校和班上的实际情况,这七项活动可以前后调动,也可以有所增删。不一定每堂课都是七项教学活动。“人无完人,法无全法”。教学中最宝贵的是创造性工作获得最佳的效益。 这七项教学活动和五十年代的一套对照起来是有不同的,这七项教学活动是把学生作为主体,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传统的注入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是从外部灌输。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研究心理学,教育学,认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身上。 此外,还必须要充分利用图表、标本、模型、幻灯、电视等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眼睛、耳朵、两手、头脑都要综合利用起来。 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来看,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这个二级系统,即课堂教学的七项活动的结构和功能有如下三个

148、重要特征: 第一,可控性特征: 综序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在系统运转和发展中,具有可控性特征。正由于任课教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有所控制,才能利用条件,创造条件达到学校教学目的,符合教学最现代的要求。然则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去控制课堂教学的发展呢?回答是师生双方协作掌握教育教学控制论提出的反馈概念和信息概念,将教学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结果,和对学生学习环境的作用结果,返回到教学结构系统中来,并且不断地调整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控制。没有反馈的教育教学系统,或者教学反馈调节机制不接受指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是不可能的。在综合法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质疑释疑,要求

149、学习等,尤其有利于收集反馈信息。作者通过近九年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感到综序法在传授知识的一堂课中,教学反馈信息频率如能达到20人次左右,就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控制目的。 注入式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存在重要的缺点之一,就是师生双方都不能及时而准确的获得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包括校正性教学反馈信息和调节性教学反馈信息)教师一味滔滔不绝在按教材内容讲下去,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学科信息,学生倾注于单一的听讲,师生间缺乏理所必要的教学反馈信息。综序法指出这当然不是双向和多向教学联系的教学结构,势必造成巨大的教育教学损失。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理解教学反馈信息对控制教学平衡的意义;也有人认为教学反馈信息固然

150、重要,但在传授新知识的一堂课中,一般要求师生间教学反馈信息频率要20人次左右,是办不到的。事实上,这些疑问只能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实践来解决。 总之,通过综序法课堂教学七项活动,既有学科信息输入给学生,学生也有反馈信息回送给教师,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如果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控制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可控性特征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此外,不仅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反馈信息的数量,同时要重视研究反馈信息的质量,如果质量过低,即使数量较高,也无法达到控制课堂教学的要求。这一点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二,有序性特征: 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由较低级转变为较高级,称之为有序;如

151、果由较高级转变为较低级,称之为无序。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好有序特征呢? 由于学生大脑里的熵(度量一系统混乱程度的一种量)能自发地趋于增加,即自发地走向混乱无序。这对于学习实际是逐步遗忘或减退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无序状态不能自动地发展为有序,也就是如果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干预,学生大脑中的熵必然向着增大方向自动发展。为了要消除或降低这种熵,在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系统中,有若干子系统可以向外界引进学科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质流,从而使学生大脑成为开放型向有序状态发展,这就是掌握有序特征的基本出发点。 以下引用教育教学控制论原理,进一步加以说明: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总熵的变化D2,等于系统内部熵的增加Dm

152、与系统和外界信息交换引起熵变化Dm的代数和: D2DmDm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Dm0;但也可能有Dm0,且可能有|D2|Dm|,这样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系统的总熵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即表明它是走向有序。有序性特征,实质上是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系统发展进步的必然。以下用地理课作例子以阐明:学生的大脑不仅是贮存地理信息的“仓库”内,在接受地理信息以后,把它们有序地贮存在“仓库”内,当外界需要时,还要把这些地理信息从“仓库”内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或实践,这就是大脑记忆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功能。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方面,记忆固然需要,不过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地理信息能够迁移。学生通过对自

153、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记忆式的学习地理和发现式的学习地理两者都需要,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可能教学为单纯的发现而没有记忆,也不可能教学为孤立的记忆而毫无发现,关键问题是重视引进负熵流地理教学信息时,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分析、推理、综合、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在这方面综序法可以利用程序作业,通过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质疑释疑等子系统引进负熵流地理信息是大有可为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系统向有序方向前进。 第三

154、,整体性特征: 过去有一些学者在观察研究各种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时,在方法论上常用分析法,即把课堂教学分解为各个简单的部分,加以细致的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收获。但是这种分析法对课堂教学系统产生了局限性,不能综观全貌,造成某些缺陷。由于课堂教学系统整体性质的功能,只能在整体性上表现出来,为此在观察研究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时,不仅应当注意每一项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把各项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彻底研究清楚,从而体现出各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特征。 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七项活动系统内部,每项活动都制约和影响其他各项教学活动,而且在其他活动作用下,对整体结构产生影响,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表现为高

155、度的整体性特征。另外这七项教学活动之间,彼此不仅表现为单因单果的因果链,而且是互为因果的因果纲。例如指导自学和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质疑释疑等教学活动,它们不是因果链而是因果纲。这种关系决定着七项教学活动以一定的联结方式和运动层次组合成一个教学结构统一体,以整体性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 综序法七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孤立的各项活动功能的总和,说明如下: 七项教学活动整体功能E(整),等于七项教学活动各部分功能的总和E(各部)加上七项教学活动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联系),可以写成: E(整)=E(各部)E(联合) E(整)0或E(联合)0,所以,E(整)E(

156、各部) 由此可见七项教学活动功能的机械式总和,恒等于七项教学活动系统整体的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七项教学活动系统的整体功能,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七项教学活动功能之和,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协作调和这七项教学活动,这样整体功能就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里讲一个小故事,用来说明这种情况:古希腊著名的苏格拉底善于运用问答法讨论学问,他与学生通过互相提问对话,两个人就更接近真理,效果很好。但是他和学生任何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如此的境界,这种讨论的结果,决不仅仅是苏格拉底的知识加上他学生的知识的总和。这样讨论造成的后果某种新的知识或见解,原先他们两人谁也不知道。同时单靠个人的努力,他们

157、两人也不可能知道。这就是由他们两人组成的整体特征。 但是,如果将综序法七项教学活动系统匹配不当,相互掣肘冲突,例如指导自学、讨论作业组织不好,放任自流,不能为串联讲解服务,这就破坏了整体功能,整体功能也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值得引起我们重视。这种情况也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证明:那就是庙里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有水吃。这是因为三个和尚闹不团结互相掣肘造成破坏整体功能的结果。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样是一个整体,在研究综序法课堂教学系统结构时,我们的目光决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主导与主体双方互相不能代替,共同表现为整体性特征。 总之,掌握并且运

158、用综序法课堂教学结构系统的上列三个特征,可以在学科教学三个层次上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层次是学生彼此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和教材教具之间形成多向教学信息联系,保证学科信息的转换和畅通。第二层次是学生为主体通过指导自学和讨论作业等活动,学生掌握的本门学科信息和其他学科信息以及校外实践信息之间的联系,使本门学科信息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走上更高一级的学科水平。第三层次是学生掌握原有的本门学科信息,在大脑中通过程序编码,形成知识结构,把概念、原理、规律排列得井井有条,既使学科知识得到巩固,又可随时提取应用。这样不仅培养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开发了智力,同时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从学习长期性来看,今后必将获

159、得最优化的学习质量。 综合程序设计方法 编写综合程序作业,改变地理信息的办法是用小中步子编写综合程序作业。 1什么叫小中步子综合程序作业 举例说,课本上某一节课文有许多地理内容可以把它分析解剖为十步、八步,一堂课分八步、十步把它完成。教师备课的主要要求就是设计教学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用小中步子编定程序作业。变课本信息的贮存状态为输出状态,可接受状态。那要花相当功夫。但这样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掌握知识质量很好。初中地理每年级大约有一千步就可以把它做完,这一千步做完,学生学习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为了较好较快地使学生接受传输中的学科的信息,必须在备课时(课前)编好的综合程序作业。提倡有顺序地

160、严格选择地理信息,在上课前按小中步子方法把课本上的信息编写成可以自学的综合程序作业,作业的份量和难度要适当。 根据过去实验,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有效做法是:开始运用这种综合程序教学法上课时,作业的跨度可以小一点,以后再逐步加大。在指导学生自学学科教材和相互讨论时,可以分阶段进行。因为过去上课用的是老方法,在开始运用新方法时学生不习惯,教师自己也不习惯,但只要有决心开创教学的新局面,试行约二个月后就逐渐习惯了,而且会得到可喜的效果。学生在小中步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了解自己学习进步的情况,提高学习兴趣,得到自我鼓励,一反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这是一点小小的革新,但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61、2怎样编写好小中步子的综合程序作业 根据信息加工和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简要地说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以及怎样编写地理课的综合程序作业。 学生接受和掌握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这种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储存与提取的过程。当传输的信息被学生理解之后,就要求储存,这就是“记”的过程;而需要这种信息的时候,就要来提取,这就是“忆”的过程,学生学习各门基础知识和技能先有“记”,后的“忆”。那末,怎样组织学科信息(小中步子综合程序作业)的传输才能使学生记得牢,掌握好,达到长时间记忆?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要记得牢、掌握好某种知识和技能,就是要把某种学科信息好好组织起来、加工编码,储存在人

162、脑记忆库中。因此,信息的记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信息编码和信息提取。如果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头脑中提取信息,即不能忆起,这就是遗忘。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学习过的信息,例如地理信息、物理信息提取不出,是因为有了干扰,干扰有内干扰和外干扰两种,不论哪一种干扰都能够阻碍信息的输入和提取,(遗忘也不是过去心理学所说的记忆痕迹消退)为此一方面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另一方面要有最佳的综合程序作业,以有利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3编写综合程序作业的基本条件: (1)程序信息的准确性: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选择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要防止学科信息“失真”和“丢失”重要的信息,精选信息要严格准确。

163、 (2)程序信息的系统性和思想性:作业条理要清楚,循序渐进,要注意前后相互联系;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3)程序信息的启发性:作业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思考意义,运用“导而勿牵”的教学法原理,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学科知识。 (4)程序信息的多样性:作业不能单一化,例如一堂地理课作业全是问题,这样未免单调了。作业应有观察、填充、回答、改错、计算、填图、绘图、操作、讨论、综合分析、概括、求异多解等多种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同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5)程序信息的针对性:结合学校内在实际情况,对地理知识水平不同的班级,可采用难易不同的编码内容。即使在同一班级,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情况

164、,可采用不一样的综合程序作业。例如对于求知欲强、成绩好的部分学生,可以搞一些附加作业,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要求。 我国目前缺乏整套的学科综合程序作业,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课本内容,集体编写或自编程序作业。实验和推广综合程序教学法,这是很有意义的教改工作。 例如,把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中国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轴两极和赤道”,用小中步子方法编写综合程序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和讨论作业,同时恰当地运用地球仪和各种必要的教具,按要求加以解答: (1)从宇宙空间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说明地球的形状。 (2)观察课本第二页“地球赤

165、道半径和极半径”图,计算一下:从地心到北极和从地心到赤道相差多少公里?得出的这个数字,可以说明什么? (3)为什么说地球的形状是类似梨形的不规则扁球体?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5)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情况,明确地球仪的轴。 (6)想一下,地球是不是真有一根地轴? (7)观察地球仪旋转,在地救仪上定出两极。 (8)北极是怎样定出来的? (9)南极是怎样定出来的? (10)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共有几个?是两个?还是三个?还是只有一个? (11)赤道是怎样定出来的? (12)用一个篮球或乒乓球当作地球仪,在上面画出两极和赤道。 这是初一第一堂地理课,综合程序作

166、业的跨度相当小,其中有观察、计算、判断、说明、想象、操作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要求,根据近四年来许多中学地理教师运用的结果,效果很好。 综合程序作业要有思考意义才能感兴趣。总的说来,要运用教学控制论研究的成果,掌握教学平衡,这样可以改变师生的授受关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综合程序教学法与五十代流行的谈话法有三点区别: 第一,谈话法不指导学生自学。综合程序教学法很强调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求进步。要求学生按程序作业去看书读图,思考问题; 第二,谈话法所谈内容可以是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内容,甚至国内外的头等政治事件都可以结合起来谈,而程序作业是紧扣教材,按教材体系一道道一步步地展开。当然,在串联讲解

167、时也可以谈到多方面的内容; 第三,谈话法的对象比较少,一般只能谈话20人左右;而综合程序教学法要求全班每个人都完成作业。 课堂操作要义 (1)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必须从根上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思想。 传统的地理教学思想只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作用,而忽视或错误理解教师控制活动的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作为宗旨,即使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工作,也只是为了使学生成为被动传授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采用的必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注入式教学法。现代地理教学思想既注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有种种活动是为了学生,学生的主动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理解知识,

168、应用知识。只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才能在教学中实施综合程序教学法。 (2)抓好两个教学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在实施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抓好两个教学关键,即:设计教学程序与有效的进行教学调控。 设计教学程序:实施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学,在当前尚无程序教材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来完成程序的设计(即编写小步子作业)。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高质、高效、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编写程序作业时应考虑三方面因素: 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不脱离教材,注意二者的统一。新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在不改变教材的情况下对原大纲进行的重新修订,这就在某种程序上出现了大纲要求与教材内

169、容体系不相吻合的矛盾,因此,教师编写程序作业时,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在保持教学内容思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内容。 遵循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理。学生生活在某一区域,接触了众多的地理事象,设计程序作业时,将这些丰富的感性知识作为理解和掌握教材地理知识的起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也是提高学习情趣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克服就教材讲教材的弊端,为知识的深化,使其进步上升为理性知识奠定基础。 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程序作业要有一定的层次。在一个班级里,学生

170、的情况不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浅有深,因此,设计的程序作业可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为那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深化学习提供条件。 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系统,而且是动态系统。教学过程的发展,就是教师、学生、地理信息三要素构成的动态平衡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保持的反馈。前面谈到的程序作业,虽综合考虑了诸方面因素,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但也不可能与教学实际完全相符。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超出我们的设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及时地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该讲则讲,该练则练,保证地理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使教学过程按程序

171、顺利进行。 (3)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可能迅速改变。开始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学,难度一般较大,作为教师应采取疏导的方针,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尽快地适应并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注意教学过程的最佳状态。为了使学生在45分钟之内有效地调节大脑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解为几部分进行,以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否则,知识输入量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学生负载过重,阻碍知识的进一步输入。 注意发挥常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作用。综合程序教学法之所以不同于程序式教学,是由于它包含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常规方

172、法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们作为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教学方式,都不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充分利于这些方法,对理解地理事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尽量运用地图进行直观教学,也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要予以重视。 注意积极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为了体现综合程序教学的特点,师生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不可忽视。要尽可能地积极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即多采取表扬鼓励,避免挖苦斥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证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注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此,教师本身就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教学能力,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的素质

173、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4)正确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 综合程序教学,一般说来分为七个步骤:即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授、质疑释疑、要求学习。七项教学活动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与学生的认识规律而紧密联系,构成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环节的作用,灵活应用,避免生搬硬套。 新课导言:需要的时间虽短,却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及要求的介绍,可为园满完成课堂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展示作业:程序作业既不同于测验题,又与测验题有相似相同之处。在教学活动中,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经过对教材的加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

174、纲。由于程序作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之一。 指导自学: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学能力极差。当我们采用综合程序教学法进行地理教学时,就应结合程序作业,对学生的自学予以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勾画重点,阅读分析地图,解答疑难问题等。该项活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综合程序教学的主要内容。 讨论作业:为了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在自学过程中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化及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讨论,也使教师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的串联讲授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串联讲授:综合程序教学吸取讲授法的长处,根据学生的讨论

175、结果,充分利用语言、板书、板图及其他教学手段,形象而直观地描述、概括、解释地理特征与地理原理,完善了教材的知识体系。这也是与国外程序教学的主要区别所在。 质疑、释疑:采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学,必须防止与克服简单的一问一答,应充分考虑学生一般求知的规律,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探求,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习: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巩固本节课知识内容及准备以后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不能忽视。 中国地理横向联系教学法 在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需实行横向联系,打破地理要素分割,学科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统一性、综合性,以及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性,提高教学效果。南京四中吴志亮老师从六个方

176、面总结了在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横向联系教学法。 1、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中国地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在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自然要素间的横向联系。比如,讲气候要把地形作为影响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分析: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冬季被山地环绕的盆地多形成相对的温暖中心;山地对湿润气流(的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等等。讲我国外流区)河流时,要讲清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形成的影响:一般说来,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外流河,雨季开始的时间决定汛期出现的时间;雨季的长短决

177、定着汛期的长短;降水的年内分配,影响河流径流的年内变化;气温影响到河流结冰期的有无及期长短等等。总之,由于自然要素间客观上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横向联系。在讲一个自然要素时,既要注意分析其它要素的影响,又要分析它对其它要素的影响,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然环境是一个综合体的理解,正确地掌握中国地理知识。同时,又可以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 初中中国地理应给学生介绍我国人民经济建设的成就,介绍主要经济部门的分布。各经济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农业为一些轻工业提供原料,为从事工业的人提供粮食;广大的农村又为工业提供消费市场;工业为广大农民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178、料,等等。像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解放后,这里纺织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东北地区煤、铁矿采掘工业发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而钢铁工业的发展又为多种机械制造业提供了重要原材料。煤铁采掘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之间的联系十分清楚:前一种工业的产品,成为后一种工业的原料,彼此密切联系。 3、自然、经济之间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某种经济。割断自然和经济的联系,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比如,在半干旱气候草原植被的自然条件下,应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如果盲目开垦草原,就会引起草原沙化。

179、自然对经济的影响尤以对农业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气候条件影响到一个地区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种类。同时,糖料作物甘蔗只能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甜菜只能生长于温带。在教学过程中,讲经济,要注意分析自然条件;讲自然,要提出利用自然,发展经济和方向。这样的联系,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确立经济观点,强化学生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 4、区际联系 在中国分区地理的教学中,应适当进行区际联系。比如,讲述北部内陆两区一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时,可以联系到新疆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绿洲上,青藏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这样的联系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地区农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农业特色,还可以从解释为什么这

180、样分布中,认清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分布的影响,进一步认清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区际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5、中外联系 初中中国地理课程设置,先于世界地理。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时,世界地理知识还了解得不多。虽然如此,在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仍可以把中国地理有关知识,同外国地理知识进行联系。例如,在讲述我国面积时,为了说明我国面积的辽阔,可以将我国的面积与欧洲比,与日本、英国比;为了说明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热冬冷,年较差大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一些地方的一月、七月平均气温与世界同纬度的平均值比,与同纬度的其它国家的一些地方比;为了说明我国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可以将我国的长

181、江流域和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比。这样的超前联系只要运用得当,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6、同其它学科的联系 科学的发展,使得各门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地理学内部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又要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就拿小学一年级语文来说,就有这样一篇课文:“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飘舞,长江两岸,柳树开始发芽,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在讲述我国面积和气候的有关内容时,联系这篇课文讲述,学生会倍感亲切。这不仅是因为文章的联系可以引起他们对刚刚步入学校的第一年,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地理知

182、识解开课文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之谜。这样,他们对纬度气候这一地理知识,就会有深刻的理解。语文与地理的联系有人撰文进行了介绍,不再多写。在中国历史教材中,亦有大量中国地理教学可以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节中,可以结合王昭君出塞和亲,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故事,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讲述成都平原时,结合介绍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故事,说明这里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在讲台湾时,结合介绍卫温将军奉命带领船队到达夷州,郑成功率军英勇奋斗,收复台湾的历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至于“植物学”教材中我国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动物学”中我国动物

183、地理分布本身,就属于中国地理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则可联系介绍。 总之,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横向联系方式,包括承前联系(即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步联系(联系同一学期内所学的知识),以及超前联系(即适当联系今后要学的知识)三种。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正确选择,灵活运用。 地理问题化(提问)教学法 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藉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湖南教育学院杨燕老师概括总结了如下四种方法: 1引趣法 教师

184、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类提问多安排在新课或新内容教学的开始,起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一般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比如讲“慧星”之前,问学生:老人们常称慧星为“扫帚星”,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慧星的形状像扫帚?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为“慧星”的讲授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讲“季风”时,问学生:长沙冬天吹什么风?(有何特点?夏天吹什么?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接着又问:为什么长沙冬天吹偏北风?)夏天吹偏南风?为什么吹偏北风时,天气寒冷干燥,吹偏南风时,天气炎热多雨?这样

185、便自然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教学之中。 运用这种提问要注意紧扣课文,问题与新内容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时间不宜短不宜长,切忌牵强附会、单纯追求“趣味性”。 2发散法 发散式提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根据发散思维的具体方式,这种提问可分为三类: (1)横向对比式 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异点和相似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 比如讲“我国三类不同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可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三类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何

186、不同? 三类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各有什么特色? 三类地区的主要农牧业产品各是什么? 通过横向对比,学生既掌握了三类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又懂得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此类提问若用于复习、总结,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分散的、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系统。 (2)多向综合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此类提问,可锻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问学生: 上海市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条件? 你认为,上海市是否应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

187、生首先必须全面分析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上海市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主要有地基、水源、煤、铁资源),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人中与环境效应等,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哪些不利,然后对有利、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有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以及上海的发展方向。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逆问假设 即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甚至违反常规,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如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上的七压六风三环流将怎样变化?假设黄赤交角扩大到60或减小到0,地球上的四季、五带、昼

188、夜长短各有什么变化?此类提问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防止理解僵化、思维定势。比如让学生分析长江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学生往往只考虑到:长江水量大,水位变化小,含沙量少,无结冰期,干流长,支流多,江宽水深等水文特征,为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问:如果长江沿途所经过的都是人烟稀少、资源贫乏的荒凉地带,那么,还能称为“黄金水道”吗?学生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便会认识到:长江流域众多的人口,广大的耕地,发达的经济,丰富的工农业产品和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水力),同样是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重要原因。 这种提问方式往往比正面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

189、有效果。但在使用中也更需谨慎。一堂课中,问题的深浅、多少,要视学生的可接受程序而定,而且,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钻牛角尖,走入岐途。 3递进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并加以解决。它与一般提问不同,一般提问只是教师授课时穿插式的点缀,递进提问则将整体教学内容表现为连续性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随着问题的解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教师在其中只作必要的引导和指点。下面以“恒星的性质”为例,简略谈谈这种提问方式的运用: “晴朗无云的夜晚,仰望天穹,看到天幕上镶嵌着点点闪烁的繁星,其中,大多数都是恒星。”以这段话作为“引言”导入课题,围绕引言中“看”、“点”、“

190、恒”三字,提出一系列问题: (1)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恒星?(或问:白天看太阳与夜晚看月球,其实质是否一致?) 答:恒星自身能发光。 (2)问:恒星为什么能发光? 答:因为恒星能量大、温度高。 (3)问:恒星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或问:为什么行星绕着恒星转?) 答:恒星吸引力大。 问:吸引力大说明什么? 答:恒星质量大。 (4)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恒星是点状的? 答:距离远。(说明远的程度,讲清光年等、天文单位等概念) (5)问:恒星是真正恒定不变的吗? 答:不,恒星是运动的。 至此,学生可自行总结出恒星的主要性质:质量大、能发光、距离远、运动。 此外,在讲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和分布”、

191、“洋流的成因和分布”也运用了递进提问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提问方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又独特的联系,使其感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索、寻找、分析、总结出来的,并非教师灌输进去的,因而,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既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又能灵活运用,教师只起到“指路人”的作用。 4图表法 在地理教学中,图表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用图表提出问题,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地图能力有机结合,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图表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问,多图联问,带问看图,看图问答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如,讲“气温水

192、平分布规律”,充分利用“世界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和“世界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设问如下: (1)要求学生看图中温度数值的变化,找出两图温度变化的共同点。 (2)要求学生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程度,并指图说明原因。 (3)比较“北半球一月、七月等温线走向的变化有何不同,说明北半球同纬度上,大陆与海洋的温度变化规律,并告诉学生如何从等温线的弯曲形状看同纬度的温度变化状况。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南半球一月、七月同纬度上,海陆温度变化规律。 (4)在“世界一月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世界七月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 学生指图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93、的知识,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读等温线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地理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地理课的特点所决定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乡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现在,比较法不仅在教学、总复习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各级各类命题考试中也常出现。 教学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并不是任何两个地理事物都可以相比的。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还必须注意比较对象的选定,即选择同类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地形只能和地形比较,河流只能和河流比较。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对比各方的结论无

194、论相同或相异均可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寻求同类地理事物的异同。在掌握共性的同时,应突出个性特征,以加深印象。在地理教学中,以选择同类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征作比较最为常见,目的是有利于减少头绪,减轻学生负担。如常常把亚马逊河与刚果河(扎伊尔河),喜马拉雅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海河治理与淮河治理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已知的。不能选择那些学生尚未学过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如讲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特色时,不能拿未学过的珠江三角洲作比较,只有在讲珠江三角洲时,才可拿已学过的长江三角洲比较。其目的在于既加深对珠江三角洲特征和农业特色的理解,又能巩固旧知识。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本质特征相同或相

195、反的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还应该具有典型性,即对比各点,无论异同,都要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此外,选定比较对象时,还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不要舍近求远。如讲到我国最大湖泊青海湖时,面积4583平方千米,此数字倒底有多大?杭州的学生可以拿身边的西湖面积5.6平方千米作比较,青海湖的面积是西湖的818.4倍,这样最大的概念就出来了,并收到了直观教学效果。另外,山有多高,河有多长,都可以用本乡本土的同类地理事物作比较。 教学操作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来的。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和多样性,导致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的多样化。杭州十一中张爱珍老师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

196、比较方式的不同,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法: 1图表直观法 即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 如通过对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四个大城市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得出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哈尔滨一月平均气温20,广州一月均温约15,南北温差达35。 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哈尔滨、北京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此线以南的武汉、广州1月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图中四城市7月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上,南北温差不大哈尔滨22,广州28,南北温差仅6左右。 为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个气温分布特

197、点,教科书上安排了两张冬季景观图:一张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大地披上银装,地面积雪很厚,冰封雪地,人们穿棉衣戴皮帽,扬鞭摧马,在冰雪上行驶扒犁,说明冬季严寒;另一张是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浓绿阔叶的椰子树呈现出热带风光,广阔的田野上,插秧机正在忙于插秧,说明这里的冬季温暖如春。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法教学,能使学生做到理解性记忆。 2类比法 即讲授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

198、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如非洲气候分布与澳大利亚大陆气候分布的比较;我国新疆南北两大盆地的比较;华北平原农业生产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农业与珠江三角洲农业的比较等,都具有这种性质。通过比较,使它们的共性更突出,个性更鲜明。 3借比法 就是把难于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

199、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 4演变法 即同一地理事物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法或自身比较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推断其未来,明了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 如在讲我国铁路交通,讲述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巨大这个观点,就需要发挥演变比较法的作用。建国前,修建的铁路只有2.2万千米,

200、而且大都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建国以来,共兴建3万千米,铁路通车营业里程在1985年就增加到5.2万千米,而且新建铁路大多在西部地区,从而初步改变了铁路分布不均的状况。现在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驻地与首都之间都有直达快车相通。据统计,我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1986年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46.6倍和18.9倍。经技术改造,火车行驶的速度提高很快,如上海到北京的旅客快车,建国初期需36小时,现在只需17小时就到了。通过建国前后的比较,充分反映了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了解了它的过去和现在,而且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地理国情教育中,利用演变比较法,分别对新中国

201、成立前后我国经济主要指标、科技、国防等逐项进行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出我国的“昨天”和“今天。随着一大串大小数字的比较,在学生思想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随之增强。 5联系法 就是把两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 如为了阐述地势高低对气温分布的影响这个概念,可以把位于30N附近的杭州和拉萨的夏季平均气温值联系起来作比较,在海拔高度仅10米的杭州七月平均气温28.6,而拉萨只有13。原因是拉萨的海拔高度比杭州高达2600米以上。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形成“一般说来,平均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气温分布规律。如果在复习时,把非洲轮廓与欧洲轮廓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使它们的个性更突出,印象更深

202、刻。 6并列法 即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使学生明了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 如把我国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和塔里木河几条河流并列起来进行发源地、长度、流量、上中下游主要特征、水利开发利用及治理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了它们的共性,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一目了然,教学效果很好。 7中心对象法 即一个中心对象与几个比较对象同时进行比较的方法。目的在于加深和突出中心对象的特征。 如为了突出欧洲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均匀的特征,除了与同纬度的亚洲气候比较外,还可与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各大洲的气候进行比较。这些大洲的气候只与欧洲比较,它

203、们之间并不相互对比,只和中心对象发生比较关系。 8综合法 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区域的地理综合体的各个要素,全面地进行比较,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它一般用于综合复习课。如讲完中国地理后,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特色进行综合比较,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详见下表: 另外,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把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与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东北三省与西南三省、北部内陆二区一省与南部沿海三省一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特色分别进行综合比较,教学效果好。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

204、炉,达到理解性记忆。 实践证明,比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地理表解教学法 地理表解又名地理表格,是地理教学中图表法之一。是以表解的形式反映地理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湖南熊星灿老师以初中中国地理气候一章为例,作了总结和说明。 理论基础 表解法作为一种常见的地理教学方法,自有其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与重要的教学作用。具体来讲,包括如下三点: (1)符合“精讲多练”的原则,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它可以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化,精当、醒目、有重点地表述有关内容,使之一目了然。 例如:天气

205、与气候两个概念。如果按传统的讲授方法一般要十分钟左右,且难于理解透彻;而用表解法比较至多五分钟,节余时间则可多练。这样精讲多练、比较概括,自然事半功倍。其分析见表1: (2)符合“比较法”原则,能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增进理解记忆。 教学中表解法往往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或国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写在表格中,使它充当地理知识的“贮存器”,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增强了理解记忆。 例如:表1中填注气候与天气的联系与区别的练习,对了解教学状况很有价值。类似问题这样处理,一方面比较加深了理解,另一方面理解促进了记忆,同时简化了内容,显出明

206、显的优势。 (3)符合“启发式”原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 许多地理知识是彼此相关连的,常常还可以触类旁通。利用表解注意启发,学生往往就能举一反三、随机应变。 例如:填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就是典型示范。见表2: 就表2而言,教者先指导学生填“气候”一项,以下各项均由学生自行思考填好。这样学生既加强了“两分化”分析地理事物的认识,又适应了类似问题的解答。导而勿牵,远优于常规“填鸭式”教法。 教学操作 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运用,而运用当否则是能否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在将表解法运用于地理教学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也是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 1、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表解。 表解的运用

207、首先是表解设计,可要设计好,实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一般来讲其项目要根据教材内容与要求选定,切忌滥立名目、随意增减。表解既要简明又要全面,切不可遗漏项目和各项中的基本论点。 例如:我国冬夏季风表。见表3: 本表设计时既要考察到两部分各项内容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就是说通过本表练习有关季风的题目一般要能对付,在教学中这样实践的效果是良好的。 2、广泛运用,重点考究复习、练习课的教学。 表解法可以在各种课型、各个不同教学环节运用,但实际证明以复习、练习课及巩固环节中运用起来效果最佳,因为它可以起到精要概括、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气候一章的小结。见表4: 3、加强表解法

208、训练,以适应命题改革。 表解在地理成绩考核中早已出现,但被广泛采用是从标准化命题盛行时开始。然而学生对此比较棘手。其原因主要是:概括能力不强,专题训练少,不习惯这种题型。既使“达意”,也不会这样“表意”。故此,为发展能力适应命题改革,切不可忽视这种智能训练。再说,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比重也相当大。从这一点看:它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很在必要加强这种题型教学。 基本原则 运用地理表解教学要特别注意如下两点:其一,教者只有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系统地、有重点地表述纵横交错、千头万绪的地理事物,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要求通过练习达到熟悉教材,善于抓住本质,提炼出地理特点、规律、成因,以形成简明、概要、

209、深刻的认识。如:气候一章复习时的小结简表的设计与练习就符合这一点。 其二,切忌牵强附会,务必“因材而异”,表解法也像其它教法一样涉及“因材施教”的问题。这主要是指根据不同教材、不同要求、不同课型灵活而恰当的运用表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相反则会有损于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而贻误教学。 中学地理“分解综合”教学法 中学地理教材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其中自然地理尤甚。它的内容涉及许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知识,有的甚至超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难教、学生学起来也难以理解,这是多年来困扰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题。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盐城徐北庆老师实验并总结了“分解综合法”

210、来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许多地理知识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个复杂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由许多简单的地理问题组合而成的。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认知的一般规律,把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先分解成若干与之紧密联系的简单问题,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个进行讲解、并讲清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再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综合、最终得出结论。 运用分解综合法进行教学,其一般教学过程与运用其它方法进行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在于如何对地理知识进行分解,如何进行综合。 地理知识的分解

21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分解,应因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基本方法。 1、顺序排列,文字分解 对于教材中某些抽象复杂,难以解释说明的现象,或某项内部包含环节较多,综合性较强,知识面牵连较广的事物,依据其内在规律,将其起始因素,中间过程,最后结论或其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和方面,一个一个地按其内在联系的顺序,用文字形式细细排列讲解。其好处是降坡削坎,辅路搭桥,学生易于理解吸收。 比如讲“大气运动”一节,教师先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讲起,按照顺序用几组文字,从弄清热量分布,大气密度、气压、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概念入手,把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从垂直运动到水平运动的完

212、整过程细细排列出来: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各地受热多少不均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或冷却收缩下沉产生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不同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不同出现水平气压梯度产生水平梯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大气由高压水平流向低压形成风 这样一来,学生对有关概念就认识清楚了,对大气从垂直运动到水平运动的全过程就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学习掌握更为复杂的大气环流现象就容易得多。例如这以后学习南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师只需对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成因稍加解释,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学看书,将高低空六种气流方向准确无误地叙述出来。 又如讲“气温的日变化”,一天

213、中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太阳高度角最大、辐射最强的正午,而是在午后二点左右。解释这一复杂现象,课本上有一页约四百字的文字叙述、并附了一幅图,以前教师单纯用讲述法,总是难以表达清楚,学生近半数听不懂,有的当时听懂了,但不能自己用文字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杂乱无章,没有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个内容进行分解,顺序排列为:大气的热量收支;气温的升降,大气增温和保温的过程,地面储热和地面辐射变化的过程,气温的日变化等五大点,十六小点,其中用三组十二个文字的方块,把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过程清清楚楚地展示出来: 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趋势,所以他们听得懂,记得牢,表达得清楚明白。最后再回到开头

214、所提出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综合地面不断储存太阳辐射能量然后传给大气需要一个时间进程。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起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步进行的教学效果。使原来纠缠不清的问题变得条理分明。 2、摹拟演示,简图分解 直观原理是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板图演示是很重要的方法,它能帮助学生简明地抓住要点,掌握核心,发现规律,得到启迪。 关于“三个区域水循环过程”,课本上有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简图,但学生很难依据这个综合图把三个区域水循环的状况各自区分清楚,如果抹去图上的箭头让学生自己去添加,大多数不准确或不完整,因此必须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分解。 在分解课本上的综合

215、图时,教师先画出如下三组的箭头,分别把表示三个区域水循环的四大环节的箭头摹画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边演示边讲解边增减: A陆地内流区域的水汽有一部分来自其他区域,必须在上空加上一个进来的箭头。 B陆地外流区域的水汽主要是从海洋上来的,必须在上空加上一个进来的箭头,降落下来的水也不是全部蒸发掉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流入到海洋,因此,必须在下部加上一个出去的箭头。 C海洋上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所以必须在上空加上一个出去的箭头;它靠接纳陆地外流区域的径流来达到水量平衡,所以在下部要加上一个进来的箭头。另外,海洋中无陆地径流这一环节。要把下部中间的一个水平

216、箭头去掉。 这十六个方向不同,位置各异的箭头,解释,概括了水循环一节的关键内容,尤其是将各个区域水循环的来源、过程、去向及其相互关系都展示得清清楚楚。 简图分解有助于我们从诸多联系紧密的因素中抓住本质,摸清规律,是一种值得经常运用的较好方法。 3、归纳比较,列表分解 列表分解和文字分解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文字分解适用于认识和理解系统性较强、环节或过程跳跃性较大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列表分解则一般用于包含有较多平行或并列的内容,难以理清头绪,分清异同的问题,它的优点是简明扼要,令人一目了然。 例如“地球内部的圈层”有七十二个需要掌握并弄清相互关系的知识点,简单罗列费时费事。列一个表,只需一个小纸片

217、就行了。 列表分解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寻异求同。例如“生态系统的内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对比,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在讲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将它分解为六点十二个方面: 教师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中的内容,然后再加以区别。由于对比鲜明,学生一眼就看出它们的异同。 “再如潜水和承压水的异同”,“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异同”等诸如此类问题,用列表分解法来处理都是很好的。 如前所述,分解的三种形式各有其对象和特点,怎样运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除了单独使用外,它们常常揉合在一起,将单个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织成知识网,从各个方面揭示事物内部的多种联系,帮助我们认清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分解

218、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进行了知识分解后,还要对被分解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逐个讲解,有时还要讲清它们相互间的联系。 地理知识的综合 分解的本质是逻辑方法中的分析法,它和综合法是相辅相成的,在对地理知识进行了分解讲解之后,一定要进行综合,只有综合才能从分解中找出规律。 综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进行,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综合。现仍以上述“三个区域水循环过程为例,若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综合,可先出如下讨论题让学生去思考: A水循环之所以存在的内因、外因各是什么? B三个不同区域水循环有哪些共同的过程? C三个不同区域水循环相互间的联系在哪里? 通过上述问题

219、的讨论,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全球水循环的基本模式与特征等。若再加一问“各个区域水量变化情况怎样?”,就可以很顺利地从水循环引伸到水量平衡。 几点说明 (1)分解综合法仅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种模式,在考虑如何讲清被分解了的每一点内容,如何进行综合时,应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配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必须讲清楚(或引导学生分析清楚)被分解后各部分间的联系。 (3)分解综合法能化整体为部分,化笼统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地理分析、地理综合的能力,这是它的优点,但在解决一些相对比较独立,联系性或内涵较少的问题时却不太适用,有些问题能分解则分解,不能分解不应强行分解。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