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67KB ,
资源ID:649744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974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战2012高三地理学案最后冲刺之城乡建设.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战2012高三地理学案最后冲刺之城乡建设.doc

1、备战2012高三地理学案最后冲刺之城乡建设城市是城和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用城垣围起来的地域,“市”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这是城市的原始形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必须有质的规定性,有人把它归纳为3个基本条件:密集性: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且比较集中。经济性:其土地是用来经营非农产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社会性:城市中聚集的人口,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不是由血统关系或宗族关系组成的。一、城乡划分及市、镇设置标准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密集,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大于村镇。 城市的建

2、筑密度、建筑高度、人口密度等均比乡村大,景观特色不同于乡村。 城市是改造利用自然环境最剧烈、最彻底的地方,是由工业、仓储、商业、办公、住宅等多种用地类型构成的复杂空间地域结构和物质生态环境,市政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激设施比较齐备,城市的形态、物质构成和社会组织形式与乡村不同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职能类型上区别于乡村。按照这五方面城乡基本差别,就可以很容易地区别城市和乡村。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地城市与乡村的统一标准。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分布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市设置标准,但大多数国家以人口规模作为划分还和乡村的主要指标。我国也主要是以人口规模作为设

3、置城市和城镇的标准。从1955年,我国公布了第一个市、镇设置标准,到1968年,国务院针对“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加过猛,市镇建制增加过多,城市郊区偏大的倾向,对市镇设置标准进行了调整。缩小了城市郊区范围。再到1984年,由于撤消人民公社,恢复乡作为乡村的基层行政单位,国家重新颁布了设置镇的标准。到1986年,民政部对设市标准又作了调整,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3年民政部对1986年的设市标准又进一步作了调整和修改,主要是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增加了考察指标,明确了设置地级市的标准。具体

4、设置标准见课本P252页4.8.1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市、镇设置标准经历了多次调整修改,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特别是引入产值、基础设施等指标,以及在地域上不是按照城市实体设置市镇,而是整县设市、整乡设镇,使我国的城乡划分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难以进行比较。二、城市发展(一)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悠久的历史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决定了中国城市独特的发展道路与早期城市的消费类型。 中国城市出现很旱,远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3000年前,就出现了立竿为市,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可算做市的开始。到了奴隶社会,私有财产出现,加上集团战争频繁就出现了城市,早在夏、商、周时,便开始筑城,以保护奴隶主的财产和利

5、益。随着城市功能的提高,城市逐渐发展。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城市的规模及数量迅速扩大,那时全国10万户以上的城市已10多个,到北宋时期便增至40个,由于宋王朝的南迁,伴随南方经济的繁荣,城市在南部地区得以迅速发展。如杭州、泉州己成为东方的繁荣城市。进入明代,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城市,旧城市更加繁荣,到15世纪,全国已经形成十个较大的商业及手工业城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沿海地区的经济及城市得以迅速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工业内迁,大量人口内移而使内地出现许多特大城市,如西安、重庆、成都等,一跃而成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直至解放初期的1952年,

6、全国大、中、小城市已有159个,城市人口4549万人,解放后,经济生产的持续上升更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巨大发展。按三个地带分阶段分析,不同时期全国城市的空间分布见表254页4.8.2。1、建国前夕(1948年)。旧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城市发展偏集沿海地带。当时全国共有城市66个,其中36个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台湾省),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4.5。在仅占国土面积14.2的沿海12省、市、区,却聚集了70的工业部门和34的工业产值,65.3的城市人口;而占国土面积56.34的广大西部地带工业产值只占9,仅有9座城市,占设市城市13,城市空间布局很不合理。2、建国初

7、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业,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经济的复兴成为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城市的设置主要考虑的是行政硬性规定,即凡人口在5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到1949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市136个。3、“一五”时期(1950一1957年):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同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城市的属性由消费性变为生产性。我国城市进人恢复发展时期,按照充分利用沿海,大力发展内地,平衡布置生产力的思想,我国工业发展重心转向华中、西北、西南地区,随之城市发展重点也放到了中、西部地带。城市偏集沿海的现象得到初一步改变。4、“二五”时期(19581965)国民

8、经济得展不正常,城市人口出入很大,变动激烈。19581960年狂热的“大跃进”时代,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城镇人口增加了三千多万。城镇人口比重由15.1猛升到19.7,达到空前高峰。1961以后,为扭转“大跃进”造成的失误,不得不从1962年开始调整,压缩城市数目,大批城镇职工遣返农村城镇人口比重到1966年降变13.4。在城市布局方面,不顾地区条件,工业遍地开花,20多万个工业项目分散在上万个工业点上,新设城市也多集中在中、西部条件不足的地区,这种现象,调整时期不但没有扭转,甚至1965年开始的“大三线”建设更加剧了。5、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政治因素对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影响

9、很大,数百万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参加劳动,一千多万城市知识青年先后到农村插队落户,或参加建设兵团。 我国城市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状态。十年内,全国城市仅增加了18个,而且全都分布在中部(10个)和西部(8个)。在进行“大三线”建设的同时,各省、市、区又搞起自己的“小三线”建设,提出“散、山、洞”的错误布局方针,致使城镇兴建不考虑自然、交通等条件,进山钻洞,平地起家,形成星星点点的布置形式,造成一大(土石方工程量大)、二长(建设周期长、管线长)、三高(工程项目投资高、产品成本高、亏损高)、四不便(生产、生活、管理、联系不便),给国家经济带来很大损失。6、1976l985年。1976年开始

10、,我国城市进人全面恢复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提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数目增长很快。在空间分布上,既重视了沿海地带,也注意了中、西部地带的协调发展。7、19861996年。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中指出:切实防止大城市人口规模过度膨胀,有重点地发展一批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充分发挥资本、土地、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领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与此同时,适当降低了市镇设置标准,

11、设市模式从以镇设市改变为撤县改市,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最近今年,城市化速度太快,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城市中出现了大批下岗人员。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二)城市发展特点1、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按1996年666个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划分,全国超过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11个,100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23个,两者合计仅约占城市总数的5,但其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的352,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44个,其非农业人口占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的144,由此可见,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2、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

12、线发展。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样具有沿海岸、沿江河、沿铁路和公路聚集发展的特征。铁路沿线,以及长江、西江、大运河沿岸和环渤海、东南沿海地带,都是城市密集的地区。3、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目前,在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几个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已基本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四个城市群(或城市集聚区)。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已形成沈(阳)一抚(顺)一辽(阳)、鞍(山)一营(口)一盘(锦)一瓦(房店)一大(连)城市集聚区。京津唐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北京

13、一天津一唐山一廊坊为内圈、秦皇岛一承德一张家口一保定一沧州为外圈的城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辅助核心,正在形成宁(波)、绍(兴)一杭(州)一嘉(兴)、湖(州)一沪(上海)一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一宁(南京)、镇(江)、扬(州)一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巨型城市连绵带。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正在形成包括东芜、佛山、中山、深圳、江门、肇庆、珠海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另外,沿胶济一津浦铁路及胶东半岛,闽东南沿海等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区池正在逐步形成城市密集区。4、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根据1996年的资料,我国

14、无论城市数量,还是城市非农产业人口数量仍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呈现东密西疏的状况。从表4.8.4(P256)中可知,东部沿海地带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4.2,却分布了44.7的城市和51.4的城市非农产业人口,而在西部地带,占全国56.5的国土面积,仅分布了18.5的城市和14.8的城市非农产业人口。城镇发展的这种不平衡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经分析,最重要的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差,必然带来交通不便、人口稀疏等不利城镇发展因素,如我国西部。所以,自然条件优劣将决定城市分布的永远不平衡。其次,经济水平高低,决定不同地区的开发次序。而社会体制的于预对城市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会

15、有所改变或改善,但只能求得相对的平衡。因此,我国现阶段东、中、西部城镇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必然的反映。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城市水资源及自来水厂与输配水管网、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城市道路桥梁、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煤气热力厂及输配管网、电力及输配电网、电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洪、消防等市政公用设施。我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走过很长一段弯路,教训是深刻的。建国之初,特别是“一五”期间,结合156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城市和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为城市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从其后的20多年里,制

16、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偏重工业化的观念,缺乏城市化的观念,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忽略社会发展目标,在城市建设中一味强调“先生产,后生活”,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比例失调,建设投资逐年下降,城市化的速度相当缓慢。甚至有人把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非生产性”建设或消费性事业。因此,建设投资的经费总是“排队在后,削减在前”。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一些地方甚至取消了诸如排水、住房这类最基本的城市设施的建设投资,加剧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短缺和比例失调,其结果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困难,而且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从1978年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均认识到基础

17、设施的重要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及基建投资开始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政府在逐步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改革过去单一政府投资方式,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渠道多模式的投资建设形式,加快了基础设施的步伐,改善了城市投资硬环境,反过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也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现况一般地,基础设施的增长不会产出立竿见影的增长效益,因此,基础设施应是经济增长的条件,其作用主要在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1996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48亿元,其中新建基础设施投资679亿元,更新改造投资 269亿元。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质量、保证率、普及率和人均占有量都有显著

18、提高,但与国外一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表4.8.5)。但也不能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泡沫现象,虽然没有房地产泡沫那么让人比较直接地观察到,但却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1、城市重复改造屡见不鲜。如旧城改造,拆城改造等。这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既加大了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更加剧了我国城市化的成成本和风险。二次和三次改造的投资和成本往往是先前的数倍。2、城市道路建设和管理建设中改、拆现象也很普遍。这不仅加大了城市化投资成本,影响了城市的美学效果,人为造成交通拥挤和交通不便。3、我国近几年房地产投资成倍增长,对改变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城市房地产供给过

19、热和资金大量拥入城市房地产必然形成经济泡沫。住宅空置率居高不下,并在不断攀升,高档写字楼和高档别墅空置率都很高(大众桥之上别墅区),房地产商炒作土地比比皆是。4、城市化建设中的“浮夸”时有发生。在城市化浪潮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顾实际地提出城市化发展目标,如“三年建座新城市,五年旧城翻两番”,由于政绩目标动力的驱使,以及没有形成对各级政府城市化推动绩效的评价和监督体系,使不少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目标和城市规划中的“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使城市化发展决策理性不足。(二)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投资比例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增长较大,尤其是“八五”期间,每年增长幅度均在20以上,但与国际上相差还较大。

20、因此,要达到国际经验比例,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是不行的,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城市在工业化高速发展过程中,一般都面临资本短缺的问题,同时又承受着国际国内加速发展工业的压力。然而,由于基础设施的资本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因此,若将有限的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则预期工业增长速度会受到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大城市的房价),应该予以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使用的低价政策(水费0.2元/吨)也刺激了对设施的不合理需求,使本来就紧张的基础设施更加短缺。(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1、税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之一。城市维护建设税是目前我国工商税制中唯一特定

21、目的的税种,是以法律程序确定下来的城建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投入城市建设的一种形式。1985年开征以来,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的一项稳定资金来源。2、土地收益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产生,除了与土地区位有关外,还与对土地的投入,即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土地出让金、转让金及土地使用税费既是对以前投资的回收,也是今后进行土地再开发和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的资金来源。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理应获取对土地的投入所产生的超额利润,即对土地使用收取地租或地价,然后再用于对土地的追加投资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投资,从而返还于社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吸

22、收社会资金。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一方面可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城建资金不足的矛盾,将潜在的消费资金转化为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可加强城市居民对城市政府的监督,使其更多的关注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市政公用企业重组改制(实行股份制),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市政公用企业可以将原有资产进行重组,把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以优良资产为主体,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争取股票上市发行,募集社会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5、运用BOT方式进行融资。“BOT”是“建设build一运营operative一转让transfer”三词的英文缩写,是指政府在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市政公用设施的开发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转让给投资

23、方,由投资方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到期后由政府全盘收回的一种资金筹措或项目建设方式。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不雄厚,资金短缺,运用BOT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条快捷之路。(自来水公司转让给德国,城市引进的开发商等)适度引进私有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在鼓励私有资本进入的同时,要掌握“度”的问题,在参与阶段、角度和环节上准确把握。在诸如文化、教育等竞争性和排斥性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由政府资助私人投资,也可以在理顺价格的前提下鼓励私有资本进入,政府则应把资金主要投向那些私人不愿意进入的非排斥性、非竞争性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维修与养护方面。审慎地对待外商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问题。利用外资要

24、注意偏重于技术连带引进,而非追求数量上的效果。此外,还要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对长期借贷资金的汇率、币别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以尽可能地减少外资输入风险。除以上资金筹措渠道外,还可通过有偿使用基础设施、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制等办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四、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条件, 由于多种原因,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发展表现出很多的非理性和无序性。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城市化虽然是人们十分熟悉和普遍关注的话题,但理解起来却不是这么简单。第一,城市化必须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产生

25、,或者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国而言,不仅城市化水平低下,而且工业化水平也不高。因此,不能轻视工业化基础条件建设的观念下来自目推进城市化。另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平衡性,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水平的地区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第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拉动功能是存在的,但不能过度估价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功能。实际上,城市化对工业化带动能力的提升必须至少具有二个前提:一是该地区或该城市具有产业基础或区位条件、人力资本,即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条例。;二是该地区或该城市具有产业集聚能力,特别是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能力。第三、提供允裕的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是决定城市化绩效高低的主要因

26、素。五、村镇建设与发展农村、农业、农民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1978年前,农村几乎就是农业,就是粮棉油的生产量。但人们仍然吃不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改造和建设农村新的小城镇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村镇建设纳入了中国经济的宏观规划,小城镇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住宅建设稳步发展,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村镇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变化1、住宅建设成为村镇建设的主旋律。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终于使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依靠土地走出贫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大增。“

27、有了粮,有了钱,先盖房”就成为80年代后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村镇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将收入的18用于住宅建设。新建住宅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住宅内部设施日益配套,功能趋于合理,有些地方还建设了标准较高的小康住宅。住宅建筑形式也日趋丰富,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2、村镇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相继建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3、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村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新建自来水厂,部分村镇

28、还建起了煤气厂、天然气供应站。电话普及率逐步提高,高级、次高级道路占铺装道路长度的1676,从总体上改善了村镇的投资环境。4、村镇环境建设得到重视,村镇景观面貌明显改观。小城镇的绿化速度加快。许多地方已经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限制污染工业的发展,改善了村镇的环境质量。5、村镇建设投资持续增长。6、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全国各地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各类市场,兴办工业小区、商业小区,初步建成了一批规划比较合理、设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小城镇,例如,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浙江绍兴县柯桥镇、天津大港区中塘镇、河南内乡县马山口镇、江苏昆山市淀山湖镇

29、、浙江宁波市溪口镇等。城镇建设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二)今后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目标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地发展一批小城市,引导少数基础好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小城镇向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这为村镇建设和乡村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具体应做到:1、开展合理的市、县域规划和集镇、村镇规划。规划始终是做好城乡建设工作的“龙头”。规划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质量。因此,规划中各项设施的配置和标准既要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具有超前性,又要体现科学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30、2、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系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应当成为乡村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村镇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交通、能源、通讯、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实现基本配套和现代化。要重点抓好村镇建设之间和乡镇规划区内各类道路的建设,形成比较便捷和通畅的公共道路交通网。3、构建和营造自然和人文和谐的生活区。建设住宅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活区是乡村城市化的基本要求。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构建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科学合理的生活空间。现在农村的住房建设在有些地方有一种倾向,就是一味地追求大。人均住房达50m2以上,一家三四口人,

31、就约需 200m2的住房。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引导农民在完善住房功能上多下功夫。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农民住房主要是加快现有住宅的改造,要从分散到适度集中进行建设,适当控制别墅式住宅。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附以必要的与之相互协调的人文景观,使每一个村镇都形成生活方便和整洁清新的居住环境。4、建设和完善人民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系统。村镇建设在注意提高生活质量,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改善交通、通讯、供水条件和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加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为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

32、建设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还要正确引导村镇居民的消费投向,形成适合农村乡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把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位,丰富娱乐内容,建立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要按照分级合理设置的原则,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娱乐等社会公用设施系统。在乡镇中心形成方便农村居民生活的商业、金融、邮政、文化、服务等设施相对集中的社区。 5既要重视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贯彻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村镇环境质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环境,建立良好的生

33、态环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对于村镇规划建设来讲,最基本的要求是搞好土地和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增强村镇环境保护意识,把做好环保工作作为考核乡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要根据农村生产、居住分散,污染不容易集中处理的特点,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对村镇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实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园林绿地建设,注意搞好街头绿地及村镇内池塘、河道护坡等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地形地貌的植被建设。鼓励村镇居民植树、种花。培养和树立美化绿化环境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小城镇。(三)村镇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特色建设。不要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忽视实际效能。有的地方只注重开发建设,忽视实际效果,造成“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的现象。不要只注重短期行为,忽视长期村镇体系规划。切记片面重视发展,忽视生态观念。不要只注重城镇化进程,忽视道路交通建设。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