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语文12月阶段性检测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有“古今家训
2、,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
3、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
4、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
5、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B.
6、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C. 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D. 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B. 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C. 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D. 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3. 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B. 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C. 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D. 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答案】1. C 2. B 3. D【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于文无据,文章第三段引
8、用清人王钺的话只能表明他对颜氏家训的推崇,文中并未提到因他的推崇而广为流传。B项,“其他家庭不可抄袭”说法错误,从文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信息可知,别人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家规治家。D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可见,“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是“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的结果,而不是“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
9、会化”,这只是顺带的作用。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说法错误,根据“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可见,应是家训的特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D项,“因而对家
10、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家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互补关系。故选D。【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
11、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
12、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
13、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
14、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
15、,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
16、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17、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B. 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C. “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D. 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18、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词在幽默调侃的口味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B. 文中写秋虫并不嘲笑什么,而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意在突出作者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清音的美妙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C. 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D. 本文既联想、想象丰富,又借助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秋虫清音写得清新脱俗,使得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读来极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6. 本文的主要写
19、作对象是“秋虫清音”,但第二段却为什么要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 7. 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答案】4. C 5. A 6. 借助听觉及嗅觉,强调自己对于秋天时光里蟋蟀、蜻蜓等的无比喜爱之情,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写自己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是为了引出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 7. 听到的“秋虫清音”是动态的“流淌”。作者对秋虫清音感受细腻,当它“交相共鸣”“倾倒而来”时,自己有“月光般水银泻地”的动态感受。对“秋虫清音”喜爱之情的“流淌”。由幼时对静寂之声的敏感写到随年龄的增长对秋虫声音的愈来愈亲切。“秋虫清
20、音”蕴含的文化韵味的“流淌”。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文化意蕴,又联想到当代诗人海子和北岛等的思想。“秋虫清音”于人生历程的“流淌”。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让自己有幸福感。【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理解有误。从原文“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看,这里应该是“我”认为秋虫的诗会很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并非诗歌的作者在诗中认为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错误。此处不是
21、插叙,因为插叙是指在记叙某件事的过程中暂时放下正在记叙的内容而插人必要的情节或材料,这里作者先写自己朋友的事,后写自己去母亲家住发生的事,故此处“插叙”手法表述不正确。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安排和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此类涉及作用类的题目,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和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文章在第二段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是因为他在中年时期曾热衷过法布尔的昆虫记,但能记住的前提是“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而这和本文的写作对象“秋虫清音”正是相关联的;从情感上看,“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
22、,说明作者平日里对这些细小生灵是非常感兴趣和有感情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细致的听觉、嗅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从结构上看,作者虽然很长时间没读法布尔,但却记得“昆虫王国”,这也就为下文具体去写秋虫及其清音做了铺垫。【7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流淌”具体体现的多个层面进行简析,所以首先要明确“流淌”的语境义,“流淌”在这里是“流动”的意思,即秋虫清音的流动,而伴随着这种流动,作者的思绪也跟着流动,那么作者思绪的流动也就是我们要回答的多个层面。从全文来看,在浅层层面上,由文中“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
23、音一起倾倒而来”“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可以分析出,作者一方面写了听到的秋虫的声音呈现出动态的过程,“秋虫清音”是动态的“流淌”;另一方面由文中“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可以得出,作者从幼年到现在对秋虫清音情感的变化也在“流淌”。在纵深层面上,通过文中“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
24、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等内容可知,作者写了由秋虫清音引发的对于由古到今的一些文人及其作品的文化韵味的感受,“秋虫清音”蕴含着文化韵味的“流淌”;更深层面上,由文末“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可知,作者由秋虫清音又体味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收获幸福感,“秋虫清音”蕴含人生历程的“流淌”。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整合分析即可。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25、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26、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27、/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
28、.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
29、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8. A 9. B 10. C 11. (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
30、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
31、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
32、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33、。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
34、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
35、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
36、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
37、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二)古代诗歌阅读(16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晋人殷浩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的孤独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 “炉存
38、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 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13. 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2. C 13. 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
39、“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层次分明,第一层通过“乱云低薄暮”一句写出黄昏时分乱云变化;第二层通过“急雪舞回风”写出大风凛冽的现象。这些具体的描绘,属于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压抑的氛围,突出诗人的悲愁与寂寥的情愫,进一步呼应诗歌的标题内容,使得诗歌结构更为完整,为下面的抒发具体的情怀做铺垫。第三联,“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的意思是: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好像照得眼前一片通红。“瓢弃樽无绿
40、”,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暗示当时诗人生活的艰辛。作者描写自己贫寒交困的景况,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本身的主观情感。【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
41、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42、。【注】关城:指边关的守城。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龙荒:荒原。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B. “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C. “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D. 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15. 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答案】14. D 15. 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
43、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错误,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其六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44、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边塞诗所表达情感的异同,首先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抒发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比较:其三,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星驰”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一夜取楼兰”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三)理解
45、性默写16. 正确填写下列名篇名句。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将进酒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并序中表现士兵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并非为了个人取得功勋的句子是“_,_”。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_,_”。【答案】 (1). 人生代代无穷已 (2). 江月年年望相似 (3). 陈王昔时宴平乐 (4). 斗酒十千恣欢谑 (5). 相看白刃血纷纷 (6). 死节从来岂顾勋 (7). 楼船夜雪瓜洲渡 (8). 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
46、【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已”“恣”“谑”“洲”“渡”。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17.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文词俊秀。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C. 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和燕歌行都是乐府旧题,属古体诗。D. “因而和之”,和(h),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实识记
47、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错误,是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选B。18.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C. 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D. 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
48、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诸侯王之死”错误,诸侯之死叫薨。故选C。1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材中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畏途,多源于文章被“肢解”为干瘪的“知识点”,令人因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心生畏惧。淘宝网、当当网等知名大型网站首页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比比皆是,出现错别字可能是因为大意,本无可厚非,但面对网友的指错却犯而不校就令人费解了。人们都希望度过美好的桑榆暮景,但现阶段中国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女为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普遍。政法委领导要求政法干部守住底线,坚定信念,面对党内出现的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与之斗
49、争,绝不能听之任之。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此处望文生义,当做不能纵观全局了,错误。犯而不校:指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此处望文生义,当做写了错字却不校对改正之意,错误。桑榆暮景: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
50、年的时光。语境写的是中国老人,符合“晚年时光”的意思,正确。歪风邪气:指不良的作风和风气。语境指党内的不良风气,正确。勠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语境指人民同心协力,正确。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场合。此处望文生义,当做“瓜棚豆架”等写田园风光的词语,错误。故选C。2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每届奥运会之后,都有一大批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在国人中名噪一时,这也使体育爱国的情怀在一大批国人心目中潜滋暗长。他和妻子在中哈边陲新疆塔城无人区守边52年的事迹一经新闻媒
51、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国民。这些排污企业抓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心理,寻找深井排污保护伞,于是大量超标排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邪教往往具有伪装性和隐蔽性,依靠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和种种神秘力量的渲染,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
52、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使用正确;名噪一时:形容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褒义词。使用正确;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贬义词,此句中“在中哈边陲新疆塔城无人区守边52年的事迹”属于正面事例,成语用在此处属于褒贬失当;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褒义词。本句用来形容修饰“大量超标排污企业”,属于褒贬失当;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贬义词。使用正确;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暗中作弊。贬义词。本句是说反扒队员冲上去把惯偷摁倒,人赃俱获,应该用褒义词。属于感情色彩不
53、当。句成语使用正确,句成语使用错误。故选C。【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
54、容重复。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改善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B. 记者近日从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获悉,经过数月的紧张勘探,发现了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C. 股市投资有三忌:一忌盲目跟进,二忌选择不当,三忌抛出及时。D. 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方面经过十余年持续研究,已经大幅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语序不当。把“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移到“发现了”后面。C
55、.双重否定不当,“三忌抛出及时”应为“三忌抛出不及时”。D.搭配不当。“缩小”与“水平”不搭配。故选A。2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B. 今年开始,中国对稀土实行更为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1月19日,国土资源部公布,江西赣州为稀土国家规划矿区,该区域稀土的开采、勘探、储备将得到更严格的管制。C. 一个人的胆识与他是否注重自我反思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胆无识就会盲干,有识无胆就会徘徊,有胆有识才会成功。D. 江苏大学急救协会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向小朋友传授防溺水、伤口包扎、心肺复
56、苏等,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度暑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折扣越低减价力度越大,所以“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B.语序不当,应该先“勘探”再“开采”,“开采、勘探”改为“勘探、开采”。C.是陷阱题,很多学生会误认为是两面对一面的搭配错误,其实“胆识”有大小,本身是一个两面词,所以正确。D.成分残缺,“传授”后少了宾语“知识”,在“等”的后面加上“知识”。故选C。23. 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你还在我身旁戴畅瀑布的水逆流成上蒲
57、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答案】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比如字数限制等。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
58、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形成视觉美感。四、作文。(60分)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
59、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答案】【例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哲人隽语,更是时代风尚。“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一抹烟云,在
60、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而又凝重的一笔;古埃及文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一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文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日的光芒。唯有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辉煌。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这种交流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平台,
61、既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族文明在交流*存,在交流中壮大。2015年9月,新时代领路人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明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革命性理念,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载入了新时代领路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日益深化,单一的文化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
62、匹配精彩纷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才是出路。不同文化类型应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在一种友好氛围中逐步消除误解、摒弃成见。“韩流”也好,日流也罢,“西流”亦可。如果兼容并蓄、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解析】【分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
63、;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此题是关系型材料,话题是“参差百态之美与整齐划一之美”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相对应的,时事性就相对降低。本次议论文在提示语中明确学生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让作文走向特定的领域,让作文成为又精又专的“小品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说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
64、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是说整齐划一的美。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沙粒。各国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也是历史必然。但要从中找到相同处和差距,认识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立意】参差错落之美和协调统一之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两者相映成趣,才共同描绘出了今日灿烂美丽的世界;唯有在尊重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追求和谐与秩序,方能开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荣局面;百花齐放与时代的主旋律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美丽和谐新世界。【结构】例文是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这是“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中间三段基本并列式来论述,第二
65、段“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原因之一就是“美美与共”;第三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第四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一段强调“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文化新的智慧与更大创造”。【素材】1.美丽乡村不只是有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也是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载体,更是新时期“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寄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庄更美了,乡间小路更宽了,农民也富裕了。可有时人们感叹“回不去
66、的故乡”,农村空心化,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些是现实问题。因此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学校、修文化设施、兴教化、整顿环境,让乡村看得见青山绿水,也能记得住乡愁。各个村庄,各富特色,你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三月婺源油菜花香飘四溢,井冈山丹丹红艳艳,黄山脚下古徽州田园牧歌似世外桃源,福建土楼叙说百年历史、客家风情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美美与共。2.一方水土养一方山。自然每地的美食色香味相异其趣。中国人讲究吃,民以食为天。吃有了讲究,就有了特色。建议你去看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绝对让你舔屏。食材取自天地自然间,做工离不开能工巧妇,用时间点化每一道风味,用美食犒劳辛勤劳作的国人。中华美食讲究慢工出细
67、活,厨师们继承传统手艺,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做菜如做人,菜品如人品。你也不凡走进各地美食一条街或者老字号,东南西北五湖四海的美食,汇聚在一起,臭豆腐与麻辣串相得益彰,天津狗不理与上海小笼包同处一桌,肉夹馍沾点山西老陈醋风味别致,北京师傅吆喝声京味十足,广东师傅不声不响给砂锅粥下料一派繁忙,大家和和美美。3.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也需要包容,因为包容是一个法宝,一种治世方略。在宽容序言中,山谷里无知的村民不能包容“异见”,等待他们的是愚昧和灾难;宋明以来只信奉“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使得很多文人思想僵化,迂腐不堪;清政府盲目排外,造成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而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创造了前所
68、未有的文化繁荣和经济腾飞。事实证明,包容的精神可以孕育璀璨的文明、和谐的社会。【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联:这是文章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