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关于夏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刘向据战国纵横家资料编成的战国策燕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年代久远真相难以判断 B.司马迁考据详尽更可信C.刘向一家之言不可轻信 D.或能反映作者价值取向【解析】选D。依据材料,关于夏启的继位,刘向的战国策燕一记载的
2、是启和他的党羽联合夺取了政权,而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写的是益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所以关于夏启如何继位,两人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应该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价值判断,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刘向和司马迁对夏启如何继位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年代久远真相难以判断,排除A;刘向的战国策燕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都属于第二手史料,都一定程度上带有作者的个人价值标准和判断,不能说司马迁更可信,排除B;刘向和司马迁同属于历史叙述,带有一定主观性,不能单方面否定刘向的认识,排除C。【加固训练】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
3、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解析】选B。A说法太绝对,故A错误;从材料可知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证实了尚书中天子“驾六”的说法,说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B正确;历史认识可通过考古发现、史料考证等方法,考古遗址并非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故C错误;尽管周礼中关于天子坐车的规定与考古发现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周礼等书的历史研究价值,故D错误。2.(2021年
4、福建适应性测试)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来历,史记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早期的商人与秦人有()A.一定的文化关联B.相似的经济生活C.相似的宗法制度D.共同的血缘关系【解析】选A。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中“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推理出秦的文化中继承了商文化的部分内容,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关联,A正确。“怀孕生子”属于生育而不属于经济生活,B错误,排除;宗法制度指的是宗族内部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祖先的来历,C错误,排除;类似的记载与文化有关,但未必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D错误,排除。【拔高训练】商朝设立了“三风十愆”罪,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
5、淫风四:货、色、游、畋(打猎);乱风四: 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比顽童(愚钝无知的人),合而为十愆”。这说明() A.商朝官吏腐败现象非常普遍 B.商朝统治者推行以德治国 C.商朝重视培育良好社会风气 D.政府对百姓加强教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三风十愆”可知,针对的是全社会,具有普适性,故A错误;材料中商朝设立“三风十愆”罪,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B错误;根据材料“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可知,商朝重视净化社会风气,故C正确;根据材料“设立了三风十愆罪”,体现了法制,非政府的教化功能,故D错误。3.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
6、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解析】选A。根据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排除B;“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在商王通过占卜、祭祀等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中央与地方官制不符,排除C;“十
7、分”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拔高训练】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商代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A.中国的古代文字从此已基本定型B.字体婉曲、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解析】选D。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成熟的标志,但并未定型,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基本定型,故A错误;B是隶书的特点,故B错误;C是草书的特点,故C错误;据材料中“日”“月”二字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故D正确。4.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
8、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解析】选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多是贞人解释和发布,但是到了商代后期,其占卜的范围大大缩小,更为重要的是对“商王行止的记录”,据此可知,到商代后期,商王的权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题干内容仅述及在商代后期,占卜的内容大多是商王的行止,没有涉及其政局的相关内容,排除A;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占卜范围和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涉
9、及其宗教祭祀活动情况,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先秦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非常紧密,并没有分离的趋势,排除D。5.(2021全国乙卷T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解析】选D。材料是通过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贵族掌握的土地与人口越来越多,说明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加之人口迅速增长,所以贵族的采邑不断增多,故选D。土地国有制被废除是战国时期一些
10、诸侯国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改革而废除的,故A错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故B错误。从题干材料来看,贵族拥有的采邑越来越多反映了卿、大夫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说明诸侯国君的权力遭到削弱,故C错误。6.(2020佛山模拟)下图为周康王时的大盂鼎。鼎内铭文意思是:盂,赐你香酒、礼服、车马、仪仗旗帜,用以巡狩,赐你邦国官员和庶人663人,异族王臣和夷众1 063人。助我行先王之制,治民治疆土,莫违王命。由此可推断 ()A.盂受王命率军出征讨伐夷族B.周王与盂属于王臣隶属关系C.盂因军功而获得周王的赏赐D.西周册封制有法律明文规定【解析】选B。据材料“盂,赐你香酒、礼服、车马、仪仗旗帜,用以巡狩,赐
11、你邦国官员和庶人663人,异族王臣和夷众1063人。助我行先王之制,治民治疆土,莫违王命”,可知盂受到周王分封,需承担一定的义务,不能违抗王命,故选B;材料是周王分封盂的铭文,并没有说命盂征讨夷族,排除A;材料只提到周王分封盂,没有说分封的原因,排除C;材料只是周王分封盂的内容,属于孤证,无法说明当时已有法律明文规定,排除D。【拔高训练】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 ()A.周公东征
12、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解析】选C。根据材料“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扩展疆土,故选C;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正式形成,排除A;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世袭制在夏启后逐渐形成,排除D。7.(2021年河北适应性测试)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
13、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宗法制度瓦解C.王室逐渐衰微D.殷人旧俗影响【解析】选D。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调用所学知识中商代王位继承多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宋国是殷商遗民建立的,D正确。8.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A.维护门第等级B.严格遵守礼制C.政治色彩浓厚D.婚姻不能自主【解析】选C。西周姬姓贵族与受封的异姓贵族之间相互通婚,形成姻亲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据“姬姓贵族娶妻
14、,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贵族之间的政治通婚,而非强调门第等级,排除A;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与礼制无关,排除B;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并不等同于婚姻不能自主,排除D。9.(2021信阳模拟)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 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解析】选A。由材料“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可知按照古
15、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故选A。【加固训练】(2020郑州模拟)谢维扬先生说:“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材料直接说明宗法制度 ()A.具有维护私家政权的性质B.目的是巩固周天子统治C.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D.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解析】选A 。由材料中“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可知,其血缘团体领袖的管理和家庭的管理是一致的,故选A;“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强调国家管理的私家属性,而
16、不是突出国家行政的作用,排除B;“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强调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无法判断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排除C;“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不能说明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能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排除D。10.(2021深圳模拟)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调整分封策略,并采取了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如卫康叔受封于殷都旧地,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鲁侯伯禽领有的六个殷人氏族,则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这反映了分封制()A.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B.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C.实现了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重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解析】选A。卫国与鲁国
17、均为同姓封国,体现血缘政治;“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等体现地缘政治的特点,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分封制背景下周王对地方是间接控制的,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卫国、鲁国并非边远地区,排除D。11.(2020衡水模拟)在西周贵族家族中,家臣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努力,从较低的社会地位升迁到较高地位,获得比贵族家主的宗亲更高的地位,甚至可以进入更大的贵族家族、诸侯国或者周王朝任职。这一现象 ()A.弥补了政治体制的固有弊端 B.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C.扩大了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 D.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解析】选A。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标准,忽视个人
18、才干;材料中家臣凭借能力做官可以弥补血缘政治的不足,故选A;西周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B不符合史实;“家臣”是贵族的私人臣属,并非公开竞争选拔官员,不能起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C排除;西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不符合史实。【拔高训练】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来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君,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解析】选A。材料显示西周时期,国家和家族
19、有着类似的结构,体现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组织和政治系统一体的特点,故C错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指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它开始于夏朝,故D错误。12.西周灭亡后,与周室为敌的申国(申侯)立幽王之子宜臼为周天子。王公贵族立幽王之弟余臣为王,叔侄之间又展开了长达21年的战争,终于在晋国国君的支持下,宜臼获胜,是为周平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诸侯操控王室事务B.诸侯争霸和周王权势衰微C.分封制崩溃瓦解D.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解析】选D。根据“申国(申侯)立幽王之子宜臼为周天子”“王公贵族立幽王之弟余臣为王”可
20、知,西周灭亡后地方诸侯参与拥立天子的活动,周幽王之弟被王公贵族确立为王,这反映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故选D;西周灭亡后地方诸侯只是参与了拥立周天子的活动,并没有进一步操控王室事务,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叔侄之间为争夺王位的王室内部之争,不是诸侯争霸的问题,排除B;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不是分封制崩溃瓦解,排除C。【拓展延伸】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西周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尽管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经瓦解,但是从总体上看宗法制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国社会。这突出表现在:(1)父系单亲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从政治
21、权力的继承看,不仅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于本系女性的后裔。在家庭财产的继承方面,也没有女性的地位。(2)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周代以降,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是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的组织家族。这种家族制度贯穿我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家族制度的维系,往往仰赖于祠堂、家谱和族田。在西周宗法制下,族权和政权完全结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宋明以后,封建家族制度日趋完善,族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要求的同一,即“忠”
22、“孝”相通。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源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
23、,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摘编自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名姓,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观点,然后再进行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作答,如材料中涉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入手,一定要多角度进行论述。答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由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方式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2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24、、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10分)14.(金榜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86年,张博泉教授提出并论证了“中华一体”理论。他认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前天下一体”“天下一体”及“前中华一体”“中华一体”这样两个时期四个阶段。“前天下一体”是指秦以前,“天下一体”是指秦汉到隋唐;“前中华一体”是指辽宋金,“中华一体”是指元明清。不管是“天下一体”还是“中华一体”,都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内。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
25、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相关的历史信息,对上述内容中“前天下一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阅读该题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论据一定要围绕论点来展开,结尾和开头要相互呼应。答案:示例 :先秦时期“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为“天下一体”的形成提供了一定条件。夏商时期,宗法制的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统治。到了周代,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天子”为核心的政治体系,周天子既是最高统治者,也是家族的大家长,家国一体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架构,也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这为秦以后“天下一体”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心理条件。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为我国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提供了重要条件。(1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