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高考题】(2008广东卷)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答案】D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主要原因”,比较四个选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强生态补偿力度。(2008广东卷)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答案】B 【解析】我国典型的荒漠化(草原退化)地区主要在西北(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我
2、国典型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我国典型的土壤盐碱化地区主要有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我国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在南方的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等燃烧化石燃料,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等地。东北平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破坏等。(2008广东卷)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资料一:见图11。图11 世界各地区化石能
3、源消费结构图(2006年)资料二:见图12。图12 主要国家经济水平与能源消费关系图(2006年)资料三:见图13。图13 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2006年)(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_,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3个国家是_、_和中国。(2)根据图12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正确项字母)。A.美国与加拿大比,人均能源消费量接近,单位产值能耗比低B.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人均能源消费量小,单位产值能耗比高C.意大利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澳大利亚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法国E.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大于消费(3)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
4、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_(填正确项字母)。A.福建 B.黑龙江 C.四川 D.甘肃(4)图13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_,说明理由。(5)荷兰(见图13)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答案】(1)中东地区 美国 日本 (2)ABCE(3)D(4)丙地理由: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热带沙漠气候。(5)原因:地处西风带;地势低平;位于大陆西岸。【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要注意设问的是“油气”资源,就排除了“煤炭”资源,结合“化
5、石能源消费结构图”可以看出,中东地区的油气消费占总消费的90%以上。第二问,阅读“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出,美国、中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远远大于生产量。第(2)(3)题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世界和我国的能源问题,结合图表和所学知识不难判断。第(4)题,丙地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太阳辐射时间长。另外,南回归线穿过本区,相对于甲乙两地来说,其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第(5)题,风力资源是否丰富与风速大小、地形是否阻挡等自然因素有关。(2008海南卷)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2。据此完成(1)(2)题。 降雨量(
6、mm)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强280.31131.2510.4520.6(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草地 荒草地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
7、当地生态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 B. C. D.【答案】(1)D (2)B【解析】第(1)题,通过表格中“泥沙量”一栏的数据对比,很容易发现其正确的排序。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说明不利于水土保持,其生态效益最差,即可排除。把“荒草地”和“油松幼林地”的两组数据对照可以看出,荒草地的水土保持效果较好,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退耕还林优于退耕还草”,可排除。当然也可以通过分析得出选项正确。(2008江苏卷)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
8、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对策理由开源方面节流方面区际协调【答案】(1)二 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是用电大户) (2)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3)对策理由开源方面开发新能源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中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节流方面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区际协调实施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解析】本题结合我国“能源紧张”这个热点问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分析现实问题
9、的能力。第(1)(2)题都比较简单,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出答案,然后根据答案不难分析原因。第(3)题,解决能源紧张途径的答题要点,一般从开源、节流、调配、储备等方面作答。理由多从能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和地区供求关系差异两方面入手。(2008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答案】(1)A
10、 (2)D【解析】第(1)题,左图中的陡坡占较大比重,而右图反映出该地种植业比重很大,说明该地存在陡坡开荒,过度农垦现象。第(2)题,该地地形复杂,陡坡、缓坡、平原、水面都具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2008上海卷)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答案】A 【解析】风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冷热不均是由于地面接受太热辐射的多少不同,所以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2008宁夏卷)读表1,完成(1)(2)题。 表1
11、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转化来源湿地类型旱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草地其他河渠489-7023548海涂43-155-2 027017 627水库坑塘25 657-33-2115 694926水田76-7931 05300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塘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答案】
12、(1)B (2)C【解析】第(1)题,考查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认真对照数据,不难选择。本题也可用排除法。以水库坑塘为例,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正向转化32277 hm2,逆向转化244 hm2,其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第(2)题,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由表格数据可知,总体而言,该地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8四川卷)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8),致使环境恶化,水
13、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答案】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河流的综合治理(3)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
14、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4)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解析】以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为背景,考查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观念对人类的影响。分析该流域要注意其他自然和社会背景知识,结合材料四及图示回答。(2008重庆卷)图8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 图8 图9(1)此时控制A地的锋面类型是_。简析A地的天气特征及成因。(2)
15、此天气系统引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图9阴影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危害?(3)图9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4)图10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图10(5)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答案】(1)冷锋 天气特征:降水、大风、降温等天气。成因:暖空气沿锋面被迫抬升,成云致雨。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大。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2)农作物遭受冻害,破坏牧场和基础设施。(3)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质量好
16、,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4)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5)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解析】第(1)问,图中A处位于冷高压和暖低压的交界处,低压槽东侧,所以为冷锋天气系统。分析天气要从晴雨、风向、风力、温度等方面入手。第(2)问,图中阴影区域为我国的农牧交错带,要从大风、降温、雨雪分析对当地农牧业的危害。第(3)问,图中黄土高原的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区位因素要从资源、交通、市场、水源等角度分析。第(4)问,
17、该产业链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其意义要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入手。第(5)问,分析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把握它的地理背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2007年高考题】(2007广东卷)21.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A.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B.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C.培育新业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D.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可采用实际案例“联想法”作出判断,如联想鲁尔区、山西省等教材中的案例。(2007江苏卷)图9为我国
18、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A.峰值均出现在46月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24.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 )A.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B.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C.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D.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25.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有( )A.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的地势的三级阶梯B.黄河在初春和初秋易发生凌汛C.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不断加固下游两岸大堤D.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的
19、航运能力【答案】23. BD 24. AC 25. AD【解析】本组题考查我国三个流域的对比分析。第23题,答案可直接从图中读出。第24题,根据题意,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为冬季。第25题,黄河凌汛出现在初冬和初春,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中游的水土保持。(2007北京卷)39.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
20、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对古老运河的有效利用,既体现运河价值,又保护运河景观。(3)读图l2,简述京杭运河北京至长江段河底地势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答案】(3)北京至海河段、黄河至长江段北高南低;海河至黄河段北低南高。北高南低段河水不能向北自流,需要建设提水工程。北低南高段,河水具备自流条件。 【解析】交通线的意义: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第(3)题,看似热点,实际还是对基础能力的考查。主要考查对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能力。水往
21、低处流,否则就需要工程建设进行梯级提水。(2007全国卷)11.近几十年来,黄河的入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目前已低于16亿吨的历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中的国土整治问题。首先要知道,主要原因应为人为原因,A项可排除。B项不符合事实,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D项,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应不会变化。(2007全国卷)读图2,回答67题。图26.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7.甲、乙、丙、丁四地
22、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67: B D【解析】第6题,考查区域整治问题,由图可知,乙地地势陡,一旦被河流侵蚀,最易造成水土流失。故最应退耕还林,保护好植被。第7题,四地相比,丁地形平缓,便于灌溉;而且丁处地处河流中下游水量较大,因此灌溉条件最好。(2007山东卷)26.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
23、列问题。(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答案】(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解析】本题以某流域为例,综合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等。第(1)题,河流水文特征不同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汛期、冰期等,然后结合该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以及地形图进行作答。第(2)题,B支流上游流经山区,水能丰富,可建坝蓄水,具有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C支流流经平原,可大力发展航运、灌溉、水产养殖等。第(3)题,注意观察图中A、B支流上游的耕地分布以及湖泊面积的变化。第(4)题,为开放性题目,不是学生在书本中能学到的,但根据所学知识应该能够从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