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师用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5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青铜大立人像及身份之谜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探究三星堆文化之谜和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究深入领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金杖之谜、青铜树之谜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三星堆“祭祀坑”之谜祭祀坑之谜问题探究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海贝和铜贝是当时的货币;海贝到达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2、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之谜;青铜树之谜;祭祀坑。 难点 了解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三星堆“祭祀坑”之谜;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尽管研究者甚多,著述较多,但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仍如同千古之谜,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破译及获取其中宝贵的信息。本节课介绍的三星堆之谜只是众多谜团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些未解之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
3、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适当补充些文字资料和图片,增加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感性了解,为全面认识三星堆文化奠定基础。 本课的引言是摘自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关于三星堆文化目前仍然有些重要问题需要历史学家们解释,共有七大未解之谜:(1)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可能来源于溯江而上的某种古代地区性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一般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2)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
4、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3)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4)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5)三星堆古蜀国如何消亡?一般认为,三星堆古蜀国有一个发展壮大,由盛转衰的过程,立国时间在千年以上,与传说中的几代蜀王均有关系。灭国时代大约在商末周初,灭国的原因为政权的更替。以后,蜀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
5、了成都及附近地区。(6)三星堆祭祀坑的性质和年代?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7)三星堆金杖之谜何在?一般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金杖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还有人认为金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金杖的来源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更是三星堆的一个千古之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哪一个谜最感兴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新课学习。 第一目“三星堆群像之谜”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批造型奇异的青铜雕塑品,在世界考
6、古史上也是罕见之物。教材首先介绍了这些雕塑品的概况,随后重点介绍了这些雕塑品的典型代表青铜大立人像,接着重点讲述了对青铜大立人像身份的种种猜测。 (1)三星堆群像的大量出现 三星堆的青铜雕塑群,在我国同时代及其前后时期的文物群体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两大祭祀坑共出土了82尊各种青铜立人像、人头像和人面像。建议在讲述本目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一课的相关内容,同时展示一些有关三星堆青铜雕塑品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中认识到这些面像神态各异,有的表情温和,朝气蓬勃;有的严肃威武,虎虎有生气。而且这些人像大多都带有不同的面具,服饰也不同,告诉学生目前人们对他们的身份、民族,产生了众多的猜测和
7、遐想。 (2)群像的典型代表青铜大立人像 在所有的群像中争议最多的是最高的青铜大立人像。建议教师展示此像的图片,做简单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展开遐想,猜测此像的身份。这座青铜大立人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达2.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它头戴莲花高冠,身披法带,穿左衽燕尾长袍,袍上绣有龙的图案,威风凜凜,双手夸张地握成圆环,赤脚立于方座之上。它比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灭六国后铸十二金人早近1 000年,比西方赫赫有名的德尔菲御者铜像、宙斯铜像早700年以上,被称为“铜像之王”。目前大立人像陈列在三星堆的博物馆内,挺立高台,缄默无语,眼空无物。那么它到底是谁呢? (3)青铜大立
8、人像的身份之谜 有关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的情况,目前史学界知之甚少,只能大致推测。有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有人认为是神权中的大巫师;更多的人认为是国王兼大巫师(群巫之长)一类人物,同时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作为神,他在神庙或祖庙中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香火奉祀。作为群巫之长,他率领巫师演阵做法、弄鬼装神。作为一国之王,他在指谈国事、发布政令。其他的青铜人像、人头像或人面像,被学者们解释为一个“群巫集团”,他们也是四川三星堆文化时代各族首领和巫祝的代表形象,来到三星堆祭祀点参加祭拜。这种解释是否合理,有待将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作
9、进一步考证。建议教师在讲述本段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对青铜大立人像身份的种种猜测,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把目前史学界的观点阐述一二。 第二目“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和青铜树是中外考古学界非常关注的两件文物。本目主要介绍了这两件文物情况以及目前史学界对这两件文物的象征的种种猜测。通过本目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辨析思考的能力。 (1)金杖之谜 金杖与青铜雕像,也许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了。正因为这样,专家们意见最多,争议也最大。有的学者认为金杖是一种外来文化,源自西亚或埃及,由遥远的西亚北非传来,但大部分学者否定这种推测,认为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学者认
10、为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就有用杖的习惯。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至今,四川剑门藤杖,仍驰名中外。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赐杖与老臣的惯例。从金杖上的图案来看,鱼鸟象征吉祥,箭翎则表示威武,这正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的应有之义。因此,一般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金杖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金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 (2)青铜树之谜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堪称世界上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据称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树”。在我国古籍中,神
11、树通常都被描述为日月出没的场所和沟通宇宙的象征,比如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便是古代传说中的三棵著名神树。三星堆青铜神树显然是一棵具有复合特征的通天神树,它不仅是神话传说中扶桑与若木的象征,而且也是天地之中建木的生动写照。它以神奇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青铜工艺与造型艺术,生动地表达了古代蜀人的通天观念,赋予了人神交往的象征含义。并将通天神树和太阳神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考古材料中,迄今尚未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神树。青铜树在三星堆出土有三株,两大一小。大的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扶桑神树”的写照。繁茂的树枝、果实及花朵,尾在上头朝下攀援在
12、青铜神树上的神龙,让人们在惊叹之后常会引起这样的思考:古代蜀人采用极其高超的青铜工艺和造型艺术铸造这件充满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铜神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学术界有种种解释。有人认为是一种图腾树,上面装饰的龙、鸟都是氏族的标志,鸟与蜀族有极大的关系,几代蜀王均以鸟为名,遗址出土了各种质地的鸟类造型数以百计,种类繁多;还有人认为是一棵擎天树,暗示着上天的天梯,是古人心中的“登天之梯”,天地因之不绝,人神由此沟通;认为是中国的“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是反映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一种实体模式,就是三海经上所描述的一种神圣的“建木”。总之,青铜树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棵“神树”,是用来敬天神、求吉祥的树,也是权力
13、的象征。树上有茂盛的枝、叶、花卉,象征权力的繁盛无所不包,上面的飞禽走兽,是神化的动物,是一种神权的表示。因此,我们也把青铜树称之为“青铜神树”。 讲述本目时,建议教师预先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三星堆金杖和青铜树的资料,做好笔记,注明对哪些问题最感好奇。上课时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各自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或者老师也可设计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杖?三星堆的金杖能证明什么问题?二是青铜神树究竟做什么用?然后由学生预先带着问题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 第三目“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1986年夏天,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三星堆相继出土了两个相距一百多年的商代土坑。坑口都朝
14、向西北,坑内堆放着大量动物骨渣、象牙以及带有火燎痕迹、并被有意打断的宝石礼器、青铜人像、纯金面罩、青铜树等文物,杂而有序。成百上千件文物的出现让国人震惊,也让世界惊叹。那么这两个坑究竟是作什么用途,引出专家许多设想。 建议教师在讲述本目的时候,要求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因为在前面的教材中已经有较多的篇幅介绍三星堆的祭祀坑。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问几个问题:(1)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2)两个祭祀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适当补充资料,介绍一些最近的史学界的观点。 第四目“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 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的海贝,将近5 000枚,大多装在
15、两个祭祀坑的铜尊中。经鉴定有货贝、虎斑纹贝、环纹货贝等。还有仿海贝而用铜制作的铜贝。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海贝是怎样到达三星堆的,以及这些海贝和铜贝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1)海贝和铜贝是当时的货币 按一般的解释,海贝是最早的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这种贝类货币在我国和外国的上古时期都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是金属制币。我国最早是东周以来的布币和刀币等,还有蚁鼻钱,圜钱,然后是秦汉以后流行了差不多2 000年的方孔圆钱,最后才是今天广为流行的纸币。海贝在全国范围内同时代的遗址墓葬中都有大量发现,但铜贝很少见,除三星堆外,河南商墓及其他地方也出土过极少量铜贝。他们是否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金属货币,
16、尚待研究。 (2)海贝到达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海贝是不是本地的产物呢?答案是否定的。专家们认为这些海贝是产自中国南部海域和印度洋的。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来到三星堆祭祀坑的呢?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古代三星堆人与周边地区贸易得来的。首先是当时夏商王朝控制的中原地区,这是古代四川便于联系的地区。三星堆先民通过长江水路与中原、东南沿海贸易。其次,他们还在和四川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和西藏地区交往,然后通过云南大理等地到缅甸的沿海,间接和印度半岛、西亚、欧洲贸易。这样太平洋地区的海贝也就传到三星堆了。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研究我国的诗经楚辞庄子等先秦文献后曾推测说,中国与印度的交通开辟可能始于公元前1
17、1世纪。今天,三星堆祭祀坑中大量海贝的出现,为藤田的推断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所以,现在有些专家提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说法。他们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是基于以巴蜀文化为中心,分布于云南至缅、印的地区内,近年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不仅有巴蜀文化,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亚的大量文化因素,其时代明显早于经中国西北出西域的丝绸之路。由于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代称已为中外学者所普遍接受,因此便称这条以巴蜀为起点,经云南出缅、印、巴基斯坦至中、西亚的中西交通古道为“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 总之,大批贝类作为货币在三星堆出现,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这一地区已经有较为发达的商业交通。 建议教
18、师找一些古代币类的图片,先给同学介绍中国古代币制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讲解新课。在讲述三星堆的对外交往的时候,教师也可补充一下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 尽管三星堆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影响与日俱增,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渐成一门显学,我们相信随着对三星堆不断的发掘研究,谜底终有揭开的一天,神秘梦幻的三星堆古蜀国亦终将再现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将以其无穷的魅力,闪耀出迷人的光华。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三星堆的群像之谜,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探究历史学家是怎样艰辛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
19、的研究的,教师可以首先使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三星堆知识知之多少,有没有感到好奇的地方。例如可以这样设问:我们前面三节课已经对三星堆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也知道了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那么,你们有没有对其中哪些问题感兴趣,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呢?请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引言,了解现在三星堆的七大谜。教师加以简单介绍。关于青铜大立人像,建议教师观看图片,然后让学生展开遐想,探究一下,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当前史学界的观点。 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教科书上有一段【学思之窗】的材料,建议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
20、题,了解中国古代早已有了杖。然后教师介绍这个金杖可能来自何方,这个金杖又象征着什么?目前有什么不解之谜。至于青铜树之谜,建议教师要求学生观看青铜树的图片,仔细观察青铜树上有哪些图案,猜想这些图案会是什么意思,这棵青铜树又象征着什么。 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本目内容教材对三星堆出土的两座祭祀坑有一个基本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法简单介绍当前史学界对这两座祭祀坑作用的种种猜测。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这两座祭祀坑是用以祭天、祭地、祭山川社稷和祖先百神的理由。另外除了让学生了解祭祀坑是做什么用途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大概知道这两座祭祀坑可能出现的年代,同时老师也可以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描绘当时三星堆先
21、民们祭祀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教师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设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币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示预先准备好的一些古代钱币,对中国的古钱做个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知道,早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的先民们就已经使用海贝和铜贝。接着教师继续设问:“这些海贝产自中国南海海域和印度洋,它们是怎样来到三星堆祭祀坑的呢?”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建议教师把那个时候三星堆先民们的对外通商之路与丝绸之路加以区别比较,探究三星堆较为发达的商业交通。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三星堆的金杖和青铜树之谜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金杖和青铜树的图片。 图片1:三星堆金
22、杖 出自一号坑,它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净重约500克。木杆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金杖的一端,刻有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是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面带微笑的人头像。另两种图案相同,上方是两支两头相对的鸟,下方是两条两背相对的鱼。它们的颈部,都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 图片二:三星堆青铜树 通高3.95米,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手法,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它巍然耸立在三星堆博物馆,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分三层向外伸展的树枝,几个人也无法合抱。神树由底座、树以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隆形,下为圆
23、型底圈,三面呈弧边三角形镂空,上有几组对称的日晕纹。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向上,一果枝下垂。向上果枝的果实上站立一鸟,全树共有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龙,龙身像绳子,又像是辫子,应是表现的“交龙”。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神树造型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比较适宜,对称中有变化,对比中求统一。造型艺术的美,通过古代师匠炉火纯青的技艺,被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案例二在介绍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时,可以假设三星堆先民祭祀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3 000多年前的古蜀国国都,一场重大的国事活动即宗教祭祀活动即将举行。高高的祭台上摆放着一座神坛。它,是古蜀先民和古蜀国的精神
24、象征。祭台四周,黑沉沉一片的祭拜人群或站或跪,他们代表着各自的部族和四方的人民,归属和聚集在这祖国的中心圣庭。四野一片宁静,气氛庄严肃穆,空气也似乎凝固了突然,一声苍老的呼唤,打破了天际的沉寂,大巫师挥动法器,宣布祭祀大典开始。于是乎,烈火冲天、烟尘四起、万众长啸、动地撼天,一曲原始宗教的交响乐章,顿时响彻天地。奇妙的旋律与怪异的节奏,表达着一种心声:上苍的诸神啊,请接受这虔诚的奉献,请赐福给您的子民当此时,电闪雷鸣、天崩地裂、人神共舞、天地浑成;当此时,九天八极、灵彻三界、心灵与神灵交汇融合在一起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结合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推想一下,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杖和考古发现的
25、杖,有无必然联系? 解题关键:山海经记载“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浙江良渚文化中出现过玉杖。 思路引领:观察比较。 答案提示:有联系。无论是古代神话的杖还是考古发现的杖都说明,早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了杖,它是一种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哪些与宗教信仰和神权有关? 解题关键:了解三星堆出土了哪些著名的文物。 思路引领: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一般活动都与宗教信仰和神权有关。 答案提示:青铜神像群、金杖、青铜树、两座祭祀坑等。 2.从出土的三星堆文物中,找一找当时四川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痕迹,说
26、说你的想法。 解题关键: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 思路引领:出土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交流的情况。 答案提示:三星堆海贝的出现,说明古代三星堆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痕迹。古代四川最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当时夏商王朝控制的中原地区;其次三星堆先民通过长江水路与中原、东南沿海贸易。也许他们还和四川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和西藏地区交往,然后通过云南大理等地到缅甸的沿海,间接和印度半岛、西亚、欧洲贸易。这样中国南部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海贝就传到三星堆了。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杜娟)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神树与神兽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的天梯和灵物 祭祀坑另一种奇妙的青铜器是铜树。它体量高大
27、,结构新奇,装饰华丽,地位突出,在出土器物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经初步拼对,至少有铜树三株以上,较大的两株在“预合”时已初步了解了它的概貌。最大的一株神树通高达3.9米,不仅是三星堆最大的一件铜器,可能也是目前所知我国商代前后最高的单件青铜器。树下为圆环形底盘,用三叉支架交汇成为一个山形树座,座上绘满云气纹。一根粗壮的主干,直立通顶,顶端一花蒂状座,上面似还立有一大鸟(已残断)。枝干三层,每层三枝,每根枝上立一鸟,枝端各有一颗似桃状华果,这三层枝干中各有一枝分为两杈,结二果,整棵树上共有十二颗果实,九只飞鸟(若顶上还有一鸟,则为十鸟)树枝均弯曲下垂,错落有序,似在随风飘摆,树干侧面有
28、一条飞龙攀援而下,前爪已落在底盘之上。龙为方首,前昂,身似旋扭的长绳,虬曲盘旋。身上有人“手”,短“剑”,叶、果之类的装饰,加之云饰缠绕,十分气派。另一株铜树基本形态与大铜树相同,树座上还有三个(现存二个)跪拜的人像,背朝树干,面向前方,虔诚而庄重,甚至可能正要以身祀树,更加突出了铜树的神圣气质。 中国南方古代对树的崇拜颇为成行,有的学者曾概述:“以东方的扶桑木,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为三点,古人构造了一个神话形式出现的宇宙观念”。过去由于缺乏实物证据,对这种观念的存在形式尚有不少疑问。三星堆铜树正是这种宇宙观念的最早、最大、最完美的实证之一。它的发现使我们能具体地认识观察神树崇拜的表现形式,
29、如果再和汉代的马王堆帛画“扶桑树”、西汉“桃都树”,特别是东汉四川等地大量出土的“摇钱树”连贯在一起,则为研究古人的树崇拜传统,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我们认为三星堆铜树可能不仅是一种具体特殊的传说中的某一种树木,而是包含很多树木综合神力的更为重要的“神树”。在三星堆祭祀活动里,它处中心和关键的地位。首先它可能是处于天地中心的“建木”天梯,是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的中介物。淮南子地形训云:“建木在都广(或作广都)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之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建木又可称键木,实际又是天地正中的枢轴,扬雄蜀王本记注云:“都广,今成都也。”蒙文通教授认为山海经的这一部分成书于成都平原一带。都广出有建木
30、,这里的居民可能认为自己是居于天地之中心,借助于“建木”神树可以上天下地。山海经海内经云建木是“太皞爰进,黄帝所为”的天梯,人之始祖太皞(伏羲氏)和后来的很多首领(众帝)都从这里上过天,又返回人间。三星堆铜树宏大而辉煌,一条巨龙沿树干从天而下。龙在古人眼中正是神人变幻时的中介灵物,正是表现了借助龙体通过神树沟通天地人神的意义。铜树上的华鸟,代表居于树上的太阳。东方扶桑,“皆有十日所居,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内东经)西方若木,“末有十日”(淮南子地形训)。古代东方将太阳看作是有生命的神鸟,所谓“日中有骏鸟”,即指于此。汉帛画、汉画像砖上多以圆轮中有金鸟代表太阳,亦是此意。铜树上有太阳
31、所居,表明它集中了众多的信仰更加重树的光明与神圣。树上的果实、挂饰、枝叶,以及云气盘绕的山形树,座,无不具天国仙气。祭者跪侍树旁,以护神圣之树。总之,三星堆铜树是一个具有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特殊功用的大型祭器,处于整个祭祀活动的中心位置,是最重要的人神中介物。三星堆神树那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年代,表明它可能是中国众多树崇拜的早期渊源之一。 祭祀坑中还出土了很多禽兽、花果雕塑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塑造得活泼生动,神气十足,表明它们和人一样,是有灵魂有感知的,是一组神花或神兽。三星堆古居民认定它们可以与人一起参与神圣的祭祀活动,共同与神与天交流,负责传达神的思想和意图。动物类的有龙、
32、虎、蛇、蚌、虫、鱼、鸟以及人首鸟身等奇形怪状的禽兽,特别是那种长喙勾嘴、圆眼长颈的鱼鹰式鸟头,不仅数量多,而且个体大,造型奇。有一个大鸟头,长达60厘米,重约30斤,颈部有榫口榫眼装在座(干)之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可能是三星堆古人信奉的动物图腾的衍化。植物雕塑品除树以外,还有果实、花蒂、枝蔓、树叶(金叶与铜叶)等等。这些雕塑品,被注入了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在神态和形象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巴蜀文化艺术注重造型艺术的传统作风。 这些具有灵气的禽兽草木,与居于活动中心的神树相互配合,共同起到沟通天地万物,转达神灵意愿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作用。高度的艺术成就,
33、更起到了制造浓厚的神秘宗教气氛的社会效果。 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第8687页。 2.课文注释 金杖之谜 金杖是权力的象征,这一结论,似乎已经形成共识。拙作月光下的杜鹃,也以金杖作为道具,多次使用,推动剧情和揭示人物的心态。然而,经过仔细思考,又觉得有些问题还值得探讨。 古代中国并非“无权杖之说”。古方在天地之灵一书中指出,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包括玉戚、玉冒、玉墩等。以“秘”相连,即成一件长68厘米,有柄首饰和柄尾的完整玉器。作者说:“这些特殊的玉器是墓主人生前用以显示自己地位的权杖。”这至少说明,中国之权杖,不一定是受西亚文化的影响。同时,墓
34、葬中出土的玉“杖”,与“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似乎也有区别。因为,前者是方国的国君,后者是一国的君王,认为它是王杖,恐怕更为确切。应该看到,中国人用杖,来由已久。良渚人以玉为权杖,三星堆人就可能以金为权杖。杖,既是一种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装饰品。山海经海外北经,就有“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之说。山海经海内经说都广之野“灵寿实华”,这灵寿木就是做杖的好材料。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至今,四川剑门藤杖,仍驰名中外。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赐杖与老臣的惯例。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而不同身份的人
35、,手杖的装饰和长度都各不相同。戏曲中,皇家使用的“龙头拐杖”,虽是道具,长度就和金杖差不多。至于包金拐杖、包银拐杖、木杖、藤杖、竹杖品种甚为复杂。鄙人孤陋,也还见刀杖、枪杖呢!而杖首杖身装饰各种花纹,各种造型,更是珍贵手杖所必有。否则,怎么表示自己的身价?既然可以表示身份,当然可以代表权力。 如果“权杖”不是三星堆惟一的现象,外来之说,就更值得商榷了。 其实,“权杖”最早也不是出现于西亚。在旧石器晚期马格德林人的洞穴艺术中,就有用骨头或象牙雕刻的“权杖”(见理查德得基人类的起源中译本第81页)。若说蜀人金杖是西亚金杖的“采借”,第一,无古文献可考。第二,蜀土无西亚古文物佐证。再以实物比较,三星
36、堆的金杖,既不同于西亚古代国王须臾不离的短金杖,也不同于埃及法老所执的那种细长齐肩却无杖首的权杖。 夏代开国,“禹铸九鼎”,从此,易鼎成为权力转移的同义语。古蜀人为什么不用鼎而用“权杖”,这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深入地进行研究。徐中舒先生在古史传说与家族公有制的建立中说:“经过长期发展,夏人分为两支,一支姜姓民族,这是周朝母系的祖先。一是羌族,定为鱼凫氏所用,理由还欠充分。 我有幸到云南丽江地区,对纳西族所特有的古老而神奇的东巴文化,作了些十分粗疏和表面的了解。从参观中,我得知源于古氐、羌群的纳西族先民,就有使用“灵杖”的风俗。从先期的“卜杜”(相当于巫、祝或巫、史)到其后的东巴(相当于士或
37、祝官)在祭祀活动中,都要用灵杖,而这种法器,只有大东巴才能使用。东巴文化艺术一书,印有五种灵杖头的照片,杖头分节刻有神像、佛像、神兽、花卉及图形符号等。我们知道,东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佛教、道教文化,但就其本源来说,仍是古老的巫文化为其主体。灵杖既然长期存在于纳西族人民的生活中,而纳西人又是氐、羌民的一支。那么,在神权和王权合一的上古时代,金杖是古蜀人所固有的法器,似乎可以算作又一旁证。 还有,西藏古格王朝,也有“权杖”的记载(见张建林荒原古堡)。 用杖象征权力,良渚文化和吐蕃文化中都有此先例。用杖象征神威,东巴文化今仍如此。金杖出现在三星堆,有其历史渊源。我们没有必要把这种光荣送
38、给洋人! 附带要说的是,关于上古时代,何时开始使用黄金制品,尚无明确记载。山海经中已有黄金、赤金的区别,说明夏代已懂得金的属性。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说,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到唐代才开始较多发现。但事实上,三星堆的金器就不少,除金杖外,还有金面罩、金虎饰、金璋形饰,金“竹叶”,四叉形器等等。它的特点是全用金箔,说明对金的延伸性已经有很深的了解。我们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也参观了馆藏的金器,有金柄铁剑,各种形制金带钩等,其制作时间大约在春秋时代,并且都为铸造器皿。而金箔的使用,应该说比铸造更为先进。所以,研究三星堆的金器,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刘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第5662页
39、。 海贝的由来 成都平原是内陆地区,却在三星堆的祭器坑里,发现了许多海贝。成都平原是不会生长海贝的。于是,它的出现,引起了许多议论。 据报道,三星堆的两个祭器坑有大量海贝。其中以紫贝、环纹贝为最多,虎斑贝与拟枣贝较少。这些海贝,多数背部被磨穿,有的一端有孔。出土前是同玉器一起贮藏在尊、罍等青铜容器及青铜人像头部里的。 在古代,海贝的功能,除了装饰,主要是作流通之用。 中国最早的货币也是海贝。这大约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通例。为何会如此,专家们各有专论。三星堆出土的海贝,从贝端有孔和贮藏情况看,也当是货币。 中国古代改以物易物而以贝玉等物为流通手段,大约在虞、夏之世。远古时,人们日中为市,依井而市
40、,都是以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换,很可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夏禹治水以后,中原交通有了明显的发展。夏以帝都冀州为中心,建立了八州及其官道,这是入贡的路线,同时,也具有商道的性质。物品交换也因之发展到新的阶段。那时,甲从甲地把物品运到乙地,并不全是需要乙地的物品,也可能是要到丙地去购买其他物品的。到乙地的原因是甲地的物品,运到乙地比运到丙地能换更多的物品。于是,货币就应运而生。 最初的货币,当然是自然形态的,很可能是些贵重的装饰品。美玉、宝石、海贝都是对象。有些物品过于名贵、稀少,难以流通;有些易于损坏;有些过于笨重渐渐退出流通领域。惟独海贝色泽美丽,坚牢耐磨,易于计数,易于收藏,易于携带,最后被选
41、为通用的货币。所以,许多与财富有关的文字,都以“贝”为字根。盘庚把“贝玉”称为“货宝”。卜辞中常见“赐贝”、“取贝”、“囚贝”的记载。所以,商代的帝王和贵族贮藏海贝,已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不仅中原如此,边陲小国也是这样。它可以算作“国际硬通货”,与今日之美元有些相仿。正因为这样,贵族们才纷纷把它贮藏起来备用,或传之子孙,或藏于陵墓。 三星堆的海贝不产于三星堆,而产于中国南部海域及印度洋。是否由此可以推论,海贝的原产地与三星堆的商路已经“打通”;也就是经南北“丝绸之路”直接从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阿拉伯海,及非洲的埃及和索马里而来?这种推论值得怀疑。 三星堆的海贝,主要是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交
42、换得来。中原地区应是古蜀的最大贸易伙伴。这里有陇西和川陕之间的陆路可通。其次是巴、楚,它们既是邻邦,有陆路相通,更有长江水路之便。还有今云南、贵州及西藏诸邦。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如今日以美元结算一样,是用海贝以朋为单位来结算的。我仍旧以为,当时的蜀国是泱泱大国中的一个小国,不大可能把自己的货物直接运到中亚或非洲,多是通过“转口贸易”来进行。多次“转口”就把沿海诸国本不很值价的海贝,变成了中国各邦国珍贵的“硬通货”,这应该更实际一些。华夏大国如夏、商、周王朝,他们所持的海贝,还可以通过近海诸邦国的进贡而获得,而古蜀国要想获得更多的海贝,除了贸易手段,就只有用战争来掠夺了。 总之,三星堆时代,古蜀
43、国以海贝作为货币,与当时的“国际贸易”有关,但是否就与海贝的出产地有直接交往,不可等同看待。在三星堆遗址出土海贝的同时,也出了些铜贝,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这些铜贝仅仅是装饰物还则罢了,如果与海贝同样是作为货币用的,这当是我国最早的铜币,其历史价值就非同小可了! 刘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第116119页。 3.学术观点 器物坑研究 关于器物坑研究的不同论点主要集中在器物坑的年代和性质两个方面。 (1)器物坑的年代 又有“两坑不同时”和“两坑同时”之分,具体年代有5种不同的推断。 殷墟一期前后说。孙华认为两座器物坑的年代分别为:一号坑相当于殷墟一期,二号坑相当于殷墟一期偏晚阶段或殷墟
44、一、二期之交,不晚于殷墟二期。 商代晚期说(指相当于殷墟一期和殷墟晚期)。为发掘简报所定,一号坑相当于殷墟一期,即盘庚至小乙时期(高大伦认为可到武丁前后);二号坑时代晚于殷墟一、二期,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高大伦、李映福撰文认为,从玉石器的形制、种类考察,两坑的时代应为商代晚期。 商末周初说。李复华、王家祐认为两坑为同一时期的遗存。胡昌钰、蔡革也认为两坑的下埋下限时间相同,均在殷末周初。 西周后期说。宋治民根据对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尖底盏、器座形制的分析,认为其属于遗址第四期,时代大体相当于西周后期;二号坑的时代与一号坑属于同一时期。并强调此西周后期系指坑本身的年代以及出土陶器的年代,部
45、分青铜礼器的铸造和玉石器的制作年代,可能要早于坑本身的年代。 春秋说,又有春秋初期和春秋中叶之分。江玉祥认为两坑出土青铜器的制作年代、使用年代和埋藏年代,应区别对待,指出这批青铜器埋藏年代大约在春秋初期,早不过西周。徐学书认为两坑年代为商代说存在开口层位、出土陶器和青铜容器三方面的矛盾,并提出三星堆遗址第四期的年代为西周末至春秋中叶,作为第四期末的祭祀坑年代应为春秋中叶。 (2)器物坑的性质 正是由于对两坑的性质有不同认识,就直接反映在对它们的定名上,有祭祀坑、器物坑、葬物坑、窖藏坑、墓葬等不同称谓。 关于一、二号坑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祭祀(祭埋)坑说。这是目前学术界占主流的认识。为
46、发掘者所提出,并见之于发掘简报命名。但关于祭祀对象与方式,论者亦有不同的意见。 一说祭天、地、山川。陈显丹认为,两坑是蜀人以燔燎、瘗埋、血祭、悬祭等方式组成合祭来祭天、地、山川并迎神驱鬼、迎敌祭祀活动的遗留,并指出一号坑的祭祀者很可能是蜀王鱼凫氏,还认为两个祭祀坑与三个堆子(三星堆)应是一个整体,是蜀人在此举行祭祀的场所。一说仅祭天。王家祐、李复华认为两坑的祭祀对象仅是祭天,并不包括其他自然神祇。一说为封禅祭祀。樊一、陈煦考证认为两坑为封禅祭祀的遗存。 不祥宝器掩埋坑说。孙华认为两坑所出器物多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有关,但决不意味着这两个坑就是祭祀坑,坑中包含物的性质与坑的性质二者的含义并不一致
47、,它们可能是古蜀国两座蜀王神庙器物的掩埋坑,是当时一种特殊的原始宗教习俗的产物,孙华还指出,如两坑同时都为殷墟一期的遗存,该两器物坑就有可能是“亡国宝器掩埋坑”。 亡国宝器掩埋坑说。该说认为两坑是古蜀王朝更替的结果,鱼凫为杜宇所灭,其权杖、祖先众神像、礼器被打碎、烧毁后埋藏。 窖藏说。此说以彭县一带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窖藏为据,指出两坑的器物放置与坑的形制跟中原祭祀坑不一致,认为可能是灾祸骤起,主人弃窖而逃,其时代背景在杜宇、开明交替之间。 失灵神物掩埋坑说。该说从民族学材料入手,从古代巫术的概念出发,认为这些神像“不灵”而加以打击、丢弃或烧毁,以此来刺激灵物。林向进一步推测厌胜活动与蜀地洪水和
48、战乱有关,并联系到古蜀杜宇、开明氏的政权更迭。 厌胜埋藏坑说。胡昌钰、蔡革认为两坑是杜宇灭鱼凫后,杜宇氏用鱼凫氏的礼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而设的带厌胜性质的埋藏坑。 盟誓遗迹说。王仁湘认为坑中兽骨在牺牲前都曾放血,也即歃血的结果,大量使用玉器也是古代盟誓的通例,分属不同部族的青铜偶像同时出土,这种现象只可能在盟誓时才会出现,所出土的青铜制品不会是经长期陈列的宗庙祭器,而是盟器。 蜀王大墓(或墓葬陪葬坑)说。由于一号坑内发现大量烧骨,张明华提出两坑是埋藏死于非命的蜀王。但该说对蜀人行火葬及墓葬形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乏更有力的证据。 另外,张肖马从我国古代祭祀场所和祭品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后,否定了祭祀坑
49、说,认为两个器物坑性质的判断,有待材料的全部公布。何志国认为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不是三星堆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星堆文化的主要典型陶器在器物坑内没有发现,并推测器物坑的形成可能反映了战争或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事件,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结束,另一支考古学文化崛起的标志,故不宜将器物坑划入三星堆文化。 江章华李明斌著:古国寻踪第2124页。 有关青铜树的两种解释 图腾崇拜说。屈小强提出青铜神树是巴蜀部落、部族集团的图腾,是蜀王同巴蜀地域内及周边各部落部族首领结成“神圣同盟”的写照;青铜神树是巴蜀部落部族集团的通天树,它还是巴蜀部落部族集团的擎天树,被巴蜀先民看做为人类保护神和宇宙支柱。 太阳崇拜说。陈显丹
50、认为青铜神树具有不死或通天地的功能,其上的鸟与中国上古的“十日”神话有关,并认为该神树可能是四川地区摇钱树的前身。孙华认为三星堆器物坑的两株铜树分别是象征太阳栖止的扶桑和若木,是太阳崇拜的产物,其与社祀无关。黄剑华认为青铜神树不仅是扶桑与若木的象征,而且也具有建木的特征,是古蜀神话传说的独特产物,是具有浓郁古蜀特色的崇拜象征,说明了古蜀时代通天神树和太阳神话的昌盛,而且古蜀人观念中有强烈的巫的成分,神树及人像还展示了古蜀天人合一观念,群巫形象同时也是古蜀社会各阶层的缩影。 4.参考资料目录 屈小强著:三星伴明月古蜀文明探源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江章华李明斌著:古国寻踪巴蜀书社
51、2002年4月出版。 黄剑华著:三星堆震惊天下的东方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肖平著:古蜀文明与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樊一著:三星堆寻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范小平: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三星堆青铜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10月出版。 刘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经断想昆仑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1993年11月出版。 范小平:广汉商代纵目青铜像研究,四川文物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1989年。 徐学书:关于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讨,四川文物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1989年。 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钱玉趾: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考,四川文物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专辑,1992年。 邱登成:金杖神树与古蜀祖先崇拜,四川文物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专辑,1992年。 刘光曙:试论三星堆海贝来源及影响,四川文物199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