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66.50KB ,
资源ID:648495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849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科举制度实行后,士族势力从此消失。 ()提示:科举制度因士族衰落而兴起,实际上,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士族势力才逐渐败亡。2.科举制是隋朝以后唯一选官方式。 ()提示: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途径中起着辅助的作用。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4.三省六部制是对三公九卿制的继承。 ()提示: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

2、多。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对魏晋以来三省制的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对后世影响深远。5.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减轻了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提示:唐朝初年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随着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难以推行,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但由于土地可以合法买卖,土地兼并之风仍很盛行。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选官制度1.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

3、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选B。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世家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被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正确。2.“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诗句描述的是科举制。世官制实行于先秦,被军功爵制取代,

4、A错误;察举制实行于西汉武帝之后,被九品中正制取代,B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时期,被科举制取代,C正确;科举制实行于隋唐,1905年被废除,D错误。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遭到否定B.地方权力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选C。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选C;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A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题组二三省六部制4.资治通鉴唐纪记载

5、: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_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可知,材料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正确,A、B错误;枢密院是宋代负责军事的机构,故D错误。 5.(2021北京高一检测)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

6、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选B。“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分割了相权,从而强化了君权,故选B;分割相权跟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三省之间是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朋党之争是在唐朝后期进行的,排除D。题组三赋税制度6.如图是广东怀集县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魏 B.隋朝C.唐初 D.唐中后期【解析】选C。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故选C。7.“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

7、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B.租调制C.均田制D.租庸调制【解析】选A。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以缴纳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正确。三、非选择题(共11分)题组四科举制度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8、”。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阅读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须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7分)【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角度回答。第(2)题,据材料“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炼一个观点,例如: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再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推动

9、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到重才学。(2)答案示例论题: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论述: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与政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选择题(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据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只要是士族高门,甚至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选C。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是在秦始皇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科举制的设置是在

10、隋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与材料中的现象相符,故C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世家大族垄断朝廷要职的原因,故D错误。2.(2021沈阳高一检测)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因此根据材料“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D正确;军功爵的标准是战功,A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B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C排除。3

11、.(2021泰安高一检测)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国家治理【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并且将选官的权力收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治理,D正确;A、B、C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

12、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解析】选C。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5.(2021大连高一检测)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

13、下省尚书省工部【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该制度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等工作,故D符合题意;而A、B、C所述的运行程序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都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保证了皇权独尊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加强了中央集权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解析】选A。材料中所讨论的时代是隋唐,所谓的“轮廓”就是对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一种概述。这种情况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结合

14、所学知识可知是君主专制制度,故A正确。B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故排除B;C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不是君权和相权的问题,故排除C;D错在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统治,不涉及民主,故排除D。7.(2021滨州高一检测)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解析】选A。皇帝的命令如果不经政事堂决议副署,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说明皇帝不能任意妄为,即皇权受到制约,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群体

15、权力相对较大,排除C;题干主旨并未涉及君相矛盾,排除D。8.(2021潍坊高一检测)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称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解析】选B。根据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便,“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9.(2021潍坊高一检测)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

16、、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A.轻罪重刑B.礼法结合C.细密严苛D.条文清晰【解析】选B。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和伦理关系相结合,变相地要求子孙服从长辈,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B正确;轻罪重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材料中仅涉及子孙分家单过或者诈称祖父母、父母死遭受处罚,不能体现出唐律的细密严苛特点,C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10.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主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编订鱼鳞图册C.确定土地私有权 D.实

17、行均田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将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和巩固统治,符合材料中“为民制产”,D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此后历代沿用,但不能看成是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A错误;鱼鳞图册是在明代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误。11.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

18、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等信息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故答案为D;A“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无法判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12.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庸调徭役两税法A. B. C. D.【解析】选D。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人丁为主,包括地租、兵役、徭役等,还包括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调,如布帛等,这些都具有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的作用。唐前期实行以庸(纳绢或布)代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唐朝

19、中后期的两税法,按土地财产征税,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正确,错误,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3.(2021大连高一检测)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两税法不按人丁为收税的标准,使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A正确;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两税法

20、更简洁,排除C;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得出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24分)14.(2021菏泽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负责命令传达,六部是执行机构,负责国家基本运转。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

21、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三省六部制。【解析】“评析”,根据材料信息“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积极作用(标志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维护了社

22、会稳定)和局限(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效率低下)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政治制度,实行决策、行政分离(分工明确),采取集体宰相制(共同行使权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其推行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效率低下。1.(3分)(学习情境)“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

23、驳权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解析】选A。唐朝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A正确;B是中书省的职责,C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的职责,D是尚书省的职责,故选A。2.(12分)(开放式命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

24、同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人商议治理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氏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治理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准确、全面)【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以任意摘选

25、其中一个情节,并描述出其历史现象,加以说明。如选择情节“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下形成的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观模式以及这一模式的影响。在评价其影响时,从进步性和局限性展开。答案:示例一: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成型之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观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选择。这一价值观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但是,科举制形成的这种价值观念束

26、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只寻求考试做官,使他们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中国的迟滞与落后。示例二:情节: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历史现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说明: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作为选官方式。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明经进士两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之后,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使他们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中国的迟滞与落后。微点拨(1)素养考查:体现历史解释,考查“政事堂”设在门下省的主要原因。(2)关键信息:“参与决策的官员”,结合门下省的职责。微点拨提取故事情节类开放性试题(1)选材特点:大多是与历史阶段特征或历史事件联系密切的小说、影视剧的片段或故事梗概。(2)设问方式:与信息提取类试题非常相似。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或几个)故事情节”,指出该情节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3)解题思路:提取小说情节,指明历史现象(一般材料中比较明显,一定不要脱离材料);概述该历史现象(把故事情节与教材内容对接得出);评价该历史现象。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