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10辽夏金元的统治(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乃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实行“蕃汉分治”的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习俗C.采取民族分化的政策D.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解析】选A。“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指适用于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断以律令”指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由此可判断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故选A。2.(2021潍坊模拟)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
2、产方式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解析】选A。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过“胡汉分治”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故选A;“胡汉分治”是为了巩固辽国的统治,不仅是为了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也不仅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排除B、C;“胡汉分治”属于因地制宜的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3.据西夏书事(卷七)记载,李继迁(夏太祖)起兵之初,受辽封赏,并与之和亲,咸平五年(1002年)攻占北宋的战略要地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将其政治中心迁到这里,“于是西夏势成而灵州永固矣”。材料说明辽夏和亲()A.决定
3、了西夏在夏宋战争中的胜利B.有利于解除西夏攻宋的后顾之忧C.奠定了西夏与北宋对峙的格局D.促进了西夏与北宋经济、文化的交流【解析】选B。材料反映西夏在辽夏和亲之后迅速攻占灵州,并将其政治中心迁到这里,说明辽夏修好有利于解除西夏攻宋的后顾之忧,故B正确;辽夏和亲有利于西夏在夏宋战争中的胜利,但不是决定因素,故A错误;西夏政权建立于10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西夏与北宋经济、文化的交流,故D错误。4.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南宋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南宋政府腐败不愿北战B.南宋与金形成了政治、经济均势C.长江天险的阻挡D
4、.金得到“岁币”的目的达到【解析】选B。由于南宋主和派占了上风,苟安东南,金朝经过几次失败教训也无力南下,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确定下来。后来,宋金之间又进行了几次战争,但是金朝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的状态,故选B。5.(2020泰安模拟)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B.解决了“冗官”问题C.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D.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解析】选C。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材料表明
5、海陵王将该制度下其中的一级改为汉官系统,这就推动了地方官制的统一,故选C;这只是取消该制度下的某一级,并没有废除整个制度,故排除A;材料看不出官员设置会减少,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金朝的冗官问题,故排除B;这是汉化,弱化民族性,故排除D。6.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迁都后国家管理的需要B.旧俗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C.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价值观D.金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解析】选A。材料反映金迁都以后改革旧俗,推行汉化政策,其目的是接受汉文化,便于国家管
6、理,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旧俗改革对统治者利益的影响,也没有反映统治者对旧俗的认识态度,故B、D错误;金的旧俗改革不能说明统治者对汉文化“完全接受”,故C错误。7.(2020北京模拟)“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作为朝廷派出机构,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可知行中书省是中央权力在地方的外延,这有
7、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的权力,故D正确,B错误。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限制皇权,故A错误。削弱地方的权力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故C错误。8.元史中关于行省制有如下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知,行省制()A.中央临时派出机构B.握有实权的地方机构C.权力过大威胁中央D.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是掌握实权的地方行政机构,故选B;题干仅仅反映的是行省管辖的范围和职
8、权,没有说到其性质是不是中央临时派出机构,排除A;题干所述行省权力较大,但没有说到对中央的威胁,排除C;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它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说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排除D。9.元史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以下对该机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维护地方治安B.巩固统一帝国C.转运地方财赋D.抑制武将势力【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急递辅负责传递官方文书,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设急递辅传达官方文书,有利于保证政令通达,巩固国家统一,故B正确;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维
9、持地方治安,排除A;宋代转运使负责转运地方财赋,排除C;急递辅没有抑制武将势力的作用,排除D。10.(2020济南模拟)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政策”和“完全实现汉化”,A、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11.(2020济南模拟)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10、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契丹”族,建立了政权“辽”;都城在“兴庆”,并创制文字“西夏文字”,模仿北宋制度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其长期对峙
11、,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繁荣局面“大定之治”;据所学可知,结束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并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的是“蒙古”族;故选A;B、C、D错误。12.(2021郑州模拟)下面是元朝元统元年(1333年)蒙古族及汉族进士家庭出身统计表。这一现象的出现折射出当时()进士出身蒙古军户汉族民户蒙古民户母为汉人妻为汉人占比(%)68.1871.7315.790A.汉文化的影响扩大 B.族群差异的消除C.官员结构发生变化D.进士人数的增加【解析】选A。据表格不难看出,蒙古军户进士家庭中母为汉人及妻为汉人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说明蒙古族军户所中进士者受到了良好的汉文化熏陶,汉文化
12、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故选A;族群差异一直存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进士的出身与官员结构并非同一概念,仅据进士家庭出身无法推知官员结构如何,排除C;表格反映的是蒙古族及汉族进士家庭出身所占的比例状况,无法推知进士人数是否增加,排除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
13、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六国论(1)从材料二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8分)(2)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二“得中国土地行中国法令”可知辽和西夏都学习汉法;第二问从民族关系的发展、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第三问从边境
14、贸易市场的建立、仿照宋朝制度等方面回答。第(2)题,苏洵“证史”的目的主要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方面回答;联系根据材料一、三归纳即可。答案:(1)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碰撞中交融:北宋与辽、西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8分)(2)目的: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联系: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
15、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她。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
16、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赵军英论元朝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划”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李治安元代行省制
17、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首先要做到观点明确,在准确解读三则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即可,如,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或者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者将二者合二为一;第二,围绕所述观点,结合材料相关史实进行论证;第三,做到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一论题: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分)阐述: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
18、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了地方军阀势力;行省既是朝廷的下属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分)示例二论题: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2分)阐述:行省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保留30%的财赋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行省官对地方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有地方分权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权。(10分)示例三论题:行省制成功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阐述:一方面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如行省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保留30%的财赋用于地方发展;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另一方面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如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了地方军阀势力。总之,行省制促进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成功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