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12.50KB ,
资源ID:647577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75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1、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二)(第二十二单元)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解析】选C。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故选C;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先秦时期统治

2、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加固训练】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C.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解析】选B。材料中晋国保守贵族反对铸刑书,体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说明传统利用礼乐制度管理国家的模式发生变化,B正确。2.(2021邯郸模拟)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春

3、秋战国“非儒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 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变 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解析】选B。从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西周的“明德慎罚”、“春秋战国非儒即墨”“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可知,我国自古以来注重以法治国,这一变化历程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制思想的演变,故选B;题干不能反映古代社会形态演进缓慢,排除A;题干没有反映官僚政治的信息,排除C;题干表明法治具有久远的传统,排除D。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

4、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正确;“五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D错误。4.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

5、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解析】选B。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反映了封建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A排除;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故D排除。【拔高训练】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

6、“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解析】选A。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A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B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D错误。5.

7、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缓和民族间矛盾【解析】选C。清政府确立、完善与行政相关的法规为行政事务的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正确;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故A错误;据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因此不能说明完成整个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故B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规,而

8、不是民族矛盾,故D错误。6.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选A。依据题意可知,罗马法的条文对12世纪法律问题的分析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故正确答案为A;在题文中罗马法与教会法并列,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的权威,故B错误;题文中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相关表述,故C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罗马法,D错误。7.(2021

9、合肥模拟)法国民法典诞生后,法国人坦言罗马法对其影响巨大:“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从本质上看两部法律的相同点在于()A.都适用于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B.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C.法国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D.两者同属大陆法系【解析】选A。两部法律都保护私有财产,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本质上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A正确;B、D说法正确,但只是对二者相同点的表面概括,没有反映其本质,排除;资产阶级不是直接“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C错误。8.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指出:“正是程

10、序决定了法治与随心所欲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这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特征是()A.程序公正原则B.无罪推定原则C.民主权利原则D.资产阶级原则【解析】选A。材料“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程序公正原则,A正确;B、C、D材料均未体现,排除。9.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

11、稳固”。恩格斯意在()A.抨击中古时期的神学控制欧洲文化B.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C.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D.痛斥基督教曾经毁坏欧洲文明【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可知,恩格斯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故C正确;A、B、D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0.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

12、要目的是()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解析】选B。五四宪法的新表述方法便于人民理解,B正确;五四宪法中的助词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不影响宪法表达的准确性,A错误;宪法表述更加平实与权威性无关,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宪法推动社会转型,D错误。11.下图所示法律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立法工作得到加强C.推动了普法教育活动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解析】选A。题干强调的是“最重要的作用”,图片展现的是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故选A。12.2020年,“新

13、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皆非最佳选项,排除B、C、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

14、“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

15、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可以得出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材料“春秋人之所以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制定与社会发展相

16、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得出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材料信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得出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第(2)题,回答“原因”,根据材料信息,既要考虑到原有法律的弊端,又要考虑到战国时代的发展需求。汉代儒学的发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答案:(1)趋势: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4分)(2)原因: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17、;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政治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

18、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由于发

19、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政治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这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运动干扰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第(2)题阶段特征: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治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可从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民主法治要与时俱进等角度分析总结。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干扰;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治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民主法治要与时俱进。(8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