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引入神舟6号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下面看看同学们的记性如何,还记得多少能源资源的知识。从学生关心的大事和身边的事情入手。学生回答1、按性质分类 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2、按利用状况分类:常规能源:水能、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检阅学生对旧知识的认识程度。小结煤炭在世界能能源消费结构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引入新课图示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2、,分析出分布最集中的是山西省。说明以山西为案例的原因。学习主题:资源开发条件阅读分析P46图3.1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 阅读P46页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板书系统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资源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 丰富 ,开采条件 好储量丰富 分布范围广媒种齐全 煤质优良 开采条件好方法指导探明储量2700亿吨,按2002年开采规模可开采560年(共和国成立56周年,10个56年。 40的地下有煤田分布。全国10大媒种,山西都有分布。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大同煤田是优质动力媒,河东煤田是优质住焦煤)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合露天开采和大规模
3、机械化。此外煤田中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用数据和事实验证过渡从资源状况分析,山西省的煤田资源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但它大规模开采,有没有足够的市场呢? 板书2、市场广阔提问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量量和生产量比较如何?生: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缺口大。我国能源需求继续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生:继续增加;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阅读图3.2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思考2个问题。生: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我国水电比世界水电比重大;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国核能几乎没有。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并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4、,使山西省的煤炭具有广阔的市场,必然加速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能源消费状况注意标准煤的解释注意这种消费结构对环境的影响。过渡山西省位置如何?怎么把开采出来的煤炭运算到消费市场呢?引导学生认识山西的位置和交通阅读分析阅读山西省位置图。找出临近山西省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通过的主要铁路。生:临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上海、沈阳、武汉等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输煤和输电距离较近;通过的重要铁路有京包线、石太线、太焦线、神黄线。转折山西省煤炭资源从资源分布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分析都是十分优越的,我们也应该了解到P47阅读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的五大挑战:人均资源量少, 人均能源消费量少,
5、单位产值的能耗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现状,能源效率低下,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严重。如何保障能源安全,而我国是少数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国家引导学生认识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80年代以后,重点建设了山西能源基地,我们接着看看山西省的措施和成就。引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板书二、能源基地建设读图图3.3山西省原煤生产 分析第一个成就1、通过柱的高低判断各年总产量,从建国初期的1000万吨到2002年的4.8亿吨,增加了40多倍,大致是稳步增长的,这也说明了我国能源需求的稳步增长,同时输出的煤炭
6、和出口的煤炭都是很多的2、了解几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板书1、扩大煤炭开采量转折煤炭运输给山西带来沉重的交通压力,山西从“六五”时期开始想办法提高煤炭外运能力。板书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小结现在的山西,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思考为什么山西紧邻黄河,为何不发展水运? 答:黄河水文特征不利于发展内河航运,黄河在山西段奔流在黄土高原,多峡谷瀑布极不利于航运;黄河水量不大,且季节变化大,发展内河运输比较困难。读图分析图3.4山西省煤炭外运线路 分析为何“西煤东运”(不向西、北运)北方内蒙古和西方陕西本身有丰富煤炭资源。东部人口稠
7、密经济发达能源不足,所以三条铁路干线都是“西煤东运”,一头连接大型煤田一头连接的是港口: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焦日铁路。到了港口,一部分通过廉价的海洋运输输送往能源不足的华南。分析西煤东运的原因转折单纯输送煤炭,有一些弊端,如交通压力大,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费结构落后,故山西也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板书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分析转换方式:坑口电站输出电力 炼焦业输出焦炭读图分析图3.5山西能源的转换图中焦炭和电力的都在稳步上升,所以80年代开始能源转换率也在稳步上升,但是2000年能源转换率有所下降,原因是2000年以后煤炭产量增幅大。图3.6 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的变化读图可知,虽然煤炭的调出量始
8、终多于电力的调出量,但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反映了山西省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能源输出结构水平的提高,必然提高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对于山西来说到底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运输成本资源消耗输煤劣优劣优输电优劣优劣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故两种方式已知并存。通过活动探讨问题教学提纲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资源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二、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条例性的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遥感、
9、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
10、响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3)既是上
11、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3划分: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
12、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
13、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
14、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平原上河流、湖
15、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
16、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课堂小结:略荒漠化的防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西北地区
17、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本节的导入采用问题式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2个问题: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
18、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之后承转进入第二个环节。2.讲授新课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根据学生自习课上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师总结性讲解: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化扩展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从形成机制看,风力、流水、化学、物理这四种外力过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如风沙活动造成的土地风蚀,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发展;流水侵蚀造成的劣地和石质坡地,次生盐渍化和水渍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一
19、.荒漠化的成因1.概念2.成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自然因素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 动力条件:风力作用人为因素 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 二.荒漠化的防治(25分钟)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5分钟)学生交流发言:“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
20、用。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10分钟)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表,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模式,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我们
21、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怎样做?(5分钟)学生交流发言: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际上以上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三个阶段。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危险此是发生阶段;地表植被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以下此是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则是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
22、的50%以上。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荒漠化的整治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领导决策;加强荒漠化的技术咨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预防的第一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理。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课本表4.1中列举的几种地理现象可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因而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地方参与是我们应当遵循
23、的第二原则。当地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如新疆的坎儿井。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他们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在制定整治方案时,既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要考虑到社会现状,还要有制度、组织、资金等问题。(10分钟)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主要原则:(1)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
24、众的利益和需求承转进入第三个问题治理措施和经验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学生交流发言:措施(5分钟)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老师点拨: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适宜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类:一是肉质植物,如图4.14中的a类植物,这种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备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暂短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庞大的植物,如图4.14中的b类植物,根系庞大并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三是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如图4.14中的c类植物,这种植物的
25、叶片强烈缩小和退化,以减少叶面的蒸腾,如梭梭、柠条和沙拐枣等根系庞大的植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5分钟) 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课堂练习:怎样理解“消除贫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5分钟)3.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一、 荒漠化的成因1、 概念 自然因素:2、 荒漠化的成因 人为
26、因素:二、 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主要原则:(1)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三、 治理措施和经验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
27、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德育目标: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难点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方法:活动式、探究式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课时一围绕自己选定的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对绿色植被的环境效益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分组活动:探究植被数量的变化对局部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活动准备:温度计、干湿计 活动地点:校园内
28、活动过程:根据探究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分早、中、晚三次测量水泥地、草丛、灌丛的温度、相对湿度,分析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及得出的结论:植被数量越多,局部环境的湿度越大。对局部气候的改善越显著。 森林是地球上植被最为密集的区域,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在自然界中,森林除了调节气候外,还有何作用? 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1 世界森林覆盖率减少的原因2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森林分布的成因是什么?3 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 4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
29、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一些沿海低地的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它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起来,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请你代表这些国家说出你的理由并绘制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通过录像使学生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恶果有更为形象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保护雨林刻不容缓 热带雨林作为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球的生态环境效益尤其显著一、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播放介绍热带雨林的录像 读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1.思考热带雨林的分布规律2.找出热带雨林三大集中分布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位置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互助合作,多方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利用多种途径搜集
30、有用信息的技能 课前组成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分组介绍雨林的环境效应第一组:介绍亚马孙雨林调节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第二组:介绍雨林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绵第三组:介绍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基因宝库第四组:介绍雨林植物的药用价值医学宝库知识的适当补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雨林的环境效应1.“蝴蝶效应”: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几次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可能随时间增长而不是减弱,甚至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2不同时期森林变化与当地小气候变化的对比 亚马孙雨
31、林对人类和其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影响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又是为什么? 比较温带森林和草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和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说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得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1.雨林作为生产力很高的生物群落,由于其生物循环旺盛,其主要养分集中在地表植物体内 2.雨林一但被毁,地表养分将迅速被地表径流带走,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速速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地理表达等基本的地理素养
32、。人类有哪些活动会毁坏雨林植被?根据提供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1 说一说: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2 算一算: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3 析一析:迁移农业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4 评一评: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人口的变化、迁移农业频率和规模的变化,又会给热带雨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课时二三、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显示亚马孙雨林上空被浓烟覆盖的卫星图卫星拍摄到的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被砍伐状况对比图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导致雨林开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人类对亚马孙雨林的开发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规模和影响是不同的。20世纪60年代之前,影响还不
33、大,在此之后,日益显著。特别是1970年“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公布,标志着亚马孙热带雨林进一步遭受破坏的开始。 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巴西广大中、西、北部却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几无开发。为了改变这种地区的差异,促进内地发展和国家一体化,于1956年 1月就任总统的库比契克,决定把首都迁往国家腹地。巴西亚马孙大公路几乎完全是在原始热带雨林中穿过。为了修路,首先要开出70米宽的空地,使数万平方公里林木遭砍伐,被遗弃的木材计1.2亿立方米。为了开发北、中、西部,政府鼓励南方和东南方农民移民。移民基本上是无序的,他们一般都是用烧荒的方式开辟农田、牧场。到1994年,50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已
34、有12被毁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巴西北部各矿区,尤其是金矿和钻石矿开发时,无政府主义严重,如在帕拉州的“彼拉达”金矿区,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淘金者广泛使用汞作为溶解金粒的物质,结果造成淘金地区河流和湖区的污染,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的平衡。阅读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学生归纳亚马孙开发计划实施的原因、涉及的区域和其开发的项目亲身体会并归纳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中不同参与者的立场和行动,并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协调会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开发商等角色,从角色的立场讨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 活动规则:
35、每个小组认领一种角色,用5分钟的时间讨论和整理思路,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做中心发言,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发言时请说明所扮演的角色,尽可能多的发表建设性意见。如果需要,可以上台展示材料 风云辩论:雨林破坏谁之错? 正方观点:雨林破坏,亚马孙地区的国家和居民应负主要责任反方观点: 雨林破坏,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 雨林的开发,既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需要,也有发达国家国际市场的牵动。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尤其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保护亚马逊雨林符合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但这与雨林所在地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之一矛盾是雨林开发与保护的关键。四、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绿色和平组织警
36、告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对森林的破坏,80年内热带雨林可能完全从地球上消失。开发还是保护?这是雨林的两种前途,也是人类面临的两难抉择。 你对雨林的前途持何种态度? 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亚马孙地区诸国关于保护雨林的六项具体措施是什么? 这些措施对亚马孙雨林的保护起到什么具体作用?:1.提出一种协调雨林开发和保护这一矛盾的可行办法2我们可以为保护森林做些什么? 地理小论文由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想到的.支持“森林认证” 森林认证是由一个独立的中立机构来证明木材生产商的经营过程符合环保原则,确保木材生产不会竭泽而渔,拥有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树种的森林不会被误砍,原始森林和林区原住居民的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 自从1995年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开始授权森林和林产品的认证开始,至2002年7月,已有61个国家530个会员加盟,经认证的森林面积已达1.05亿公顷,但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 我国的森林认证工作起步仅有几年,已经开始被有识之士及企业认识和接受。目前已有近60家企业通过了产销监管链认证(COC),中国消费者也可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减少对原始森林的砍伐,那就是只购买附有“森林认证”(FSC)标签的木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