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20.10.28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 抗体B. 激素C. 尿素D. 血红蛋白【答案】D【解析】抗体、激素、尿素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选D。2. 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 乳酸被NaHCO3中和B. 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C.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乳酸被NaHCO3中和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血浆中,A正确;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质
2、基质中,B错误;C、血浆蛋白的合成位于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错误; D、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3.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 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 抑制尿液的形成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答案】A【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是具有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原理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存在着浓度差,水分子就可以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原生质层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溶液渗透压
3、的高低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溶液中溶质分子物质的量越多,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又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详解】A、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A正确;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会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C错误;D、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会增
4、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错误。故选A。4.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长期饮用弱碱水会大幅改善内环境的pH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C. 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D 运动时汗腺分泌汗液,有利于体温维持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因此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不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A错误;B、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B错误;C、小肠壁的肌细胞必须通过组织液从内环境吸收葡萄糖,不能直接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C错误;D、运动时汗腺分泌汗液,提高散热,有利于体温
5、维持稳定,D正确。故选D。【点睛】5.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 中的物质必须通过跨膜运输的方式才能进入C.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再进入D. 中O2浓度比中的高【答案】D【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由(淋巴)、(血浆)、(组织液)组成的,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中的物质可通过淋巴回流到血浆中,B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或者淋巴,C错误;是细胞内液,氧气从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因此中O2浓度比中的高,D正确。6.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
6、号”的转变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 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B【解析】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的膨大,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B项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项错误;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D项错误。7. 红牛饮料广告语曰:渴了喝红牛,饿了困了更要喝红牛。下列有关人体口渴时饮用饮料解渴的分析,正确是( )A. 当机体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就会随之降低B. 产生口渴的感觉并主动去饮
7、水,这一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 口渴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尿量减少。D. 在饮用“红牛”饮品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减少【答案】D【解析】A、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产生渴觉,A错误;B、产生口渴的感觉并主动去饮水,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C、口渴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尿量减少,C错误;D、在饮用“红牛”饮品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减少,D正确。考点:水盐平衡调节点睛: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8、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8. 下图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等,如果在肌肉处用电刺激,关于兴奋的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BC段上传导的速度和在CD段突触间的传递速度是一样的B. D点接受刺激,则在A、B、C三处,都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C. 肌肉在反射弧的组成中,就是效应器D. 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兴奋以电信号形式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传导方向是单向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于突触延搁效应,使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减慢,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BC段上传导的速度比在CD段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快,A项错误;据图可
9、知,D点位于突触后神经元上,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所以D点接受刺激,则在A、B、C三处,都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B项正确;根据图示中突触的结构可知,该反射弧中肌肉处应该存在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而且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一般情况下,肌肉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突触间传递时转化为神经递质,是化学信号,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必须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故D项错误。9.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bc段的N
10、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 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 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明确知识点
11、,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进一步内流所致,不是外流,B错误;C、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10. 下列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盐平衡和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B. 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C. 寒冷时,体内甲
12、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D. 血糖低于正常值时,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会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水盐平衡和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A错误。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B错误。C、寒冷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也随之增加,其增加后因为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降低,C错误。D、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所以含量会升高,D正确。故选D。【点睛】11. 下列有关科学发现的说法正确的是A. 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B.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并提
13、出了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观点C. 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D. 斯他林和贝利斯首次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采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成功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A项正确;B、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并提出了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观点,B项错误;C、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项错误;D、斯他林和贝利斯首次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分泌,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借
14、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12. 图中甲为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错误的是A. 甲AB段与乙ab段相比,甲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B. 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出现砖红色C. 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D. 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甲为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甲AB段与乙ab段相比,甲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导致其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分
15、泌的胰岛素较少,A正确;B、葡萄糖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当血糖的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mg.dL-1)时,多余的血糖会随尿排出,出现糖尿,B点对应的血糖浓度已经超过肾糖阈,而b点对应的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所以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出现砖红色,B正确;C、运动时细胞呼吸加强,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导致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D、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糖氧化分解加强,血糖浓度降低,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D错误。故选D。13. 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下丘脑
16、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减少B. 下丘脑的活动主要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正反馈调节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D.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答案】B【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A正确;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时,会反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是使之分泌的激素减少,对相关腺体的作用减弱,导致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量不会过高,这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体温调节过程如下图:从图中可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下丘
17、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代谢加强,产热增加,C、D都正确,所以选B。【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14.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最主要的是神经调节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0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D.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人体生命活动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A正确;B、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并
18、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C正确;D、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D错误。故选D。【点睛】15.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B. 、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C. 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D. 图中的A结构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激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是胰岛素,是胰高血糖素,是肾上腺素。【详解】A、是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
19、;B、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是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B错误;C、是肾上腺素,其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D、结构A代表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故选C。【点睛】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16. 右图表示两种动物呼吸作用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甲应为是变温动物,乙为恒温动物B. 甲、乙变化的原因都是温度影响酶活性C.
20、甲曲线表示的动物20代谢比10时强D. 乙曲线表示的动物在0时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题图中的甲随温度的升高其耗氧量增加、为变温动物,乙随温度的升高其耗氧量减少、为恒温动物,A正确;B、题图中的甲是变温动物,其呼吸作用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是温度影响酶活性;而乙是恒温动物,其呼吸作用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不同温度下身体散热不同,而不是温度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C、由题图知,甲曲线表示的动物20比10时氧气消耗量高,说明强甲曲线表示的动物20代谢比10时强,C正确;D、由以上分析知,乙曲线表示的动物是恒温动物,其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推知在0时该动物的产热和
21、散热保持平衡,D正确。故选B【点睛】17. 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 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A. 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B. 用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C. 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 2 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D. 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答案】C【解析】【分析】要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就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一组
22、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另外一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详解】A、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话,其本身会产生胰岛素干扰实验,A错误;B、对照实验不能注射胰岛素,B错误;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进行对照,C正确;D、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不能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进而设计对照实验,即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18. 下图中X、Y、Z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
23、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变B. 丙可通过反馈调节保持含量稳定C. 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D. 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丙过少会导致呆小症【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可表示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以甲状腺激素为例,则图中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详解】A、Y分泌的乙能促进Z的生长和分泌丙,若切除Y,则Z的重量减小,A错误;B、丙可通过反馈调节保持含量相对稳定,B错误;C、丙分泌过多时对X和Y起抑制作用,C错误;D、若Z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丙(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呆小症,患者身
24、材矮小,D正确。故选D。19. 下表是两位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液化验单的部分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甲状腺激素含量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患者1低于正常值高于正常值患者2低于正常值低于正常值A. 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TSHB. 患者1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分泌TSH,导致其TSH高于正常值C. 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D. 给患者2静脉注射TRH后检测TSH的含量,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表现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5、详解】A、由分析可知: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TSH,A正确;B、患者1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TSH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其TSH高于正常值,B错误;C、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因为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会导致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C正确;D、给患者2静脉注射TRH后检测TSH含量,因为TRH能促进TSH的分泌,若TSH分泌量增加,则可知患者2可能是垂体病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不足,反之则需进一步的检验,故该方法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D正确。故选B。20. 其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26、体温调节发生变化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所以损伤到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正确;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会导致血糖含量变化,正确;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所以损伤下丘脑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正确;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发生变化,错误。故选D。【点睛】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
27、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1. 下列有关免疫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属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B. 吞噬细胞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C. 艾滋病患者体内HIV浓度上升,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
28、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D. 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使体内淋巴细胞减少,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答案】A【解析】【分析】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A、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
29、疫,A错误;B、吞噬细胞可以参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一步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C、艾滋病患者体内HIV浓度上升,使T细胞数目下降。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过程,T细胞数量过少甚至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C正确;D、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使体内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免疫调节中存在的人体三道防线的内容和吞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具体作用。22. 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 病毒刺激淋巴细
30、胞增殖的作用D. 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LCM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分离出淋巴细胞,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能检测到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详解】当小鼠感染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进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测定上清液的放射性,最终能说明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诱导靶细胞细胞凋亡,最终使病毒暴露在细胞外故选D。【点睛】关键:被病毒感染同种小鼠细胞和淋巴细胞放在一起,4小时候测定上清液中同位素的释放量,显然是靶细胞破裂了,这只能
31、是效应T细胞的作用。23. 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过敏反应中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B. 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导致的疾病C. 过敏反应中浆细胞产生的组织胺对毛细血管壁细胞通透性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 过敏反应发生迅速,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即可导致机体出现过敏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
32、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因此过敏反应中既有T细胞的参与,也有B细胞的参与,A正确;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的疾病,B错误;C、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C错误;D、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即可导致机体出现过敏症状,D错误。故选A。【点睛】明确过敏反应过程,形成知识网络:24. 新冠病毒是一
33、种单链RNA病毒,可使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和干咳,部分患者出现腹泻等症状。下列对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的方式获得能量B. 病毒可以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C. 病毒感染细胞后,浆细胞可特异性的对其进行识别并产生抗体D. ATP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合成该病毒遗传物质的原料【答案】D【解析】【分析】1、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RNA)组成,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2、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结构不稳定,变异性强,导致体内的记忆细胞不能识别变异后的病原体,因此易造成反复感染。【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
34、结构,不能通过无氧呼吸,所需能量由宿主细胞提供,A错误;B、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染色体,通过复制进行增殖,所以病毒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是不会产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C、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ATP水解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是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合成该病毒遗传物质(RNA)的原料,D正确。故选D。25. 输血常常是抢救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从免疫学上,这种凝集现象的实质是一种A. 体液免疫B. 细胞免疫C. 非特异性免疫D. 过敏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
35、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红细胞所含 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就叫做A型;只含B凝集原的,叫做B型;A、B两种凝集原都含有的,叫做AB型; A、B两种凝集原都不含有的,叫做O型所以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会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详解】A、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会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类似于体液免疫,A正确;B、细胞免疫中依赖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C、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
36、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其中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与题干不符合,C错误;D、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与题干不符,D错误。故选A。2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生物体内微量、高效的有机物B. 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C. 均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促进作用D. 均由核糖体合成后运输到作用部位而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
37、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并且都是有机物,A正确;B、动物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而植物激素只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B错误;C、激素都不能直接参与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而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而且并不都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促进作用,比如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却抑制种子萌发,C错误;D、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信息分子,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生长素
38、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们都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错误。故选A。27. 某同学选取了四个葡萄枝条扦插在湿润的土壤中,请预测最容易成活的枝条及其容易成活的原因是( )A. 丁,叶片可进行光合作用为插枝的存活提供营养物质B. 丙,幼芽可提供一定量的生长素从而促进插枝生根C. 甲,没有幼芽、叶片与插枝争夺养分D. 乙,树龄较长的枝条粗壮,所含营养物质丰富【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甲插条没有芽和叶,乙插条树龄长,有少量的芽,丙插条有芽,没有叶,丁插条有芽和成熟的叶。【详解】插条扦插时保留芽和幼叶的原因是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而去掉成熟叶片的原因是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
39、过多的水分。所以图中丙插条最容易成活。故选B。28. 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在上述两种植物的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下列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B. 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C.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均下降D. 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有子果实【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由于子房发育过程中需要发育着的
40、种子提供生长素,而在向日葵和番茄开花的季节,阴雨的天气会导致它们的花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不形成种子,所以不能合成生长素,导致子房不能正常发育。如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于花上,则可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但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番茄收获的是果皮和果肉,所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A错误;B、番茄收获的是果皮和果肉,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瓜子壳来自于子房壁,是无须受精就可
41、以形成的结构;瓜子仁是种子,是必须由精卵结合才能形成的,所以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B正确;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番茄产量未受影响,C错误;D、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也能形成无籽果实,但是生产上没有意义,D错误。故选B。29. 某小组开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以下实验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A. 浸泡法处理插条要求溶液浓度较低,空气保证一定湿度B. 选材要求生长旺盛的多年生枝条C.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D. 进行预实验,确定合适实验浓度范围【答案】B【解析】【分析】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由于在做实验之
42、前做了预实验,所以不必考虑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在实验之前,要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实验过程中,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自变量,严格控制温度、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对照原则。【详解】A、该实验设计的浸泡法处理插条要求溶液浓度较低,空气保证一定湿度,A正确;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选材为生长旺盛的枝条即可,B错误;C、本实验是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要满足单一变量原则,所以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C正确;D、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确定合适实验浓度范围,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故选B。30. 在农业生产上,用生长
43、素类似物萘乙酸诱导无子果实的效果比用天然生长素要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 萘乙酸成本低,用量大,而生长素成本高,用量少,影响效果B. 萘乙酸分子上有两个发挥作用的基团,而生长素分子上只有一个作用基团C. 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生长素的酶,所以其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D. 萘乙酸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生长素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挥发,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概念:具有与IAA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例如萘乙酸。【详解】在生产上应用生长素及其类似物时,用生长素的类似物的效果明显高于天然的生长素-吲
44、哚乙酸,这是因为生长素的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但植物体无分解它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吲哚乙酸的酶,所以,吲哚乙酸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31. 下列可能导致组织液增加的是( )A. 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 受风寒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淋巴循环受阻C. 代谢废物在组织液中积累增多D. 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答案】ABCD【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毛细淋
45、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花粉过敏,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A正确;B、受风寒后发生淋巴结肿大,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B正确;C、代谢废物在组织液中积累增多,导致组织液浓度升
46、高,吸水造成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C正确;D、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BCD。32.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有( )A. 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B. 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C.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答案】ABD【解析】分析】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一
47、般都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详解】A、严重腹泻后,机体不仅丢失了水分还丢失了无机盐,需要补充淡盐水才能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错误;B、支配肌肉的神经为传出神经,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C、垂体功能受损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减弱,产热减少,抗寒能力
48、减弱,C正确;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若表现为兴奋状态,则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若表现为抑制状态,则突触后膜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D错误。故选ABD。33. 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B. 在d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e、f都能测到电位变化C. 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 用一定的电流刺激点,甲和乙都发生两次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刺激a点,神经冲动传至甲、乙电表两电极均存在时
49、间差,所以甲、乙两电表均会发生两次偏转;图中共有三个轴突,无其他突触;在b处受刺激后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且此兴奋可传至a、b、c、d、e、f中每一处,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均为轴突-树突型,A正确;B、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特点,在d点施加一强刺激,a、b、e、f不能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兴奋可以传递到e、f所在的神经元,故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D、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和乙的两极均会先后兴奋,故均会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故选B。34. 脊椎动物的大脑发送一个神经信号使血管壁的平滑肌
50、松弛,是由平滑肌附近的神经释放信号分子乙酰胆碱,导致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来增强血液流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大脑发送神经信号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B. 大脑发出信号使上皮细胞产生的NO不属于神经递质C. 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D. 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答案】ABC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
51、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大脑发送神经信号是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静息电位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正确;B、神经递质由神经细胞产生,而NO是由上皮细胞产生的,所以不属于神经递质,B正确;C、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突触后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C正确;D、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上皮细胞产生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就是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ABCD。35. 为
52、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 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 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 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D. 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答案】BC【解析】【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研究发
53、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B、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C、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
54、系,C正确;D、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故选BC36. 如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 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C. 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尿激素减少【答案】BC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快速饮用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排尿量增加;快速饮用生理盐水后虽然血浆渗透压不变,但由于体内液体
55、增加,故排尿量也会有所增加,所以d曲线表示的是饮用生理盐水后的排尿量的曲线,a曲线表示的是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量曲线;c表示饮用清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而b表示饮用生理盐水后的血浆渗透压变化。【详解】A、生理盐水与血浆属于等渗溶液,因此健康成年人快饮1L生理盐水后,导致血容量暂时性增加,A正确;B、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将降低,c代表饮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B错误;C、饮用1 L生理盐水后,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所以d曲线表示的是饮用生理盐水后的排尿量的曲线,C错误;D、饮用大量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D错误。故选BC
56、D。【点睛】37. 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种方式,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伤口感染时吞噬细胞穿出毛细血管壁,向伤口处聚集吞噬病菌B.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C. 效应T细胞可与被HIV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D. 靶细胞死亡后,释放出的病毒通常要通过体液免疫被清除【答案】ACD【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
57、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详解】A、伤口感染时吞噬细胞穿出毛细血管壁,向伤口处聚集吞噬病菌,该过程利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A正确;B、溶菌酶不一定全部是免疫细胞产生的,B错误;C、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与被HIV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将靶细胞裂解死亡,C正确;D、靶细胞死亡后,释放出的病毒通常要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被清除,D正
58、确。故选ACD。38. 某种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内环境中具有了针对该病原体的多种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种浆细胞能够分泌多种抗体B. 不同抗体能作用于同一抗原的相同部位C. 成熟的B淋巴细胞发育为浆细胞的过程与T淋巴细胞无关D. 巨噬细胞处理该病原体后,可产生多种抗原-MHC复合体【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
59、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A错误;B、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不同的抗体不能作用于同一抗原的相同部位,B错误;C、成熟的B淋巴细胞发育为浆细胞的过程与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有关,C错误;D、巨噬细胞处理该病原体后,可产生多种抗原-MIHIC复合体,D正确。故选D。39.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促进果实脱落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
60、番茄【答案】AC【解析】【分析】1、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分裂分化;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果实发育;促进淀粉酶的合成。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3、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维持种子的休眠。【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A正确;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解除其休眠,不利于储存,B错误;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正确;D、用一定浓度
61、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D错误。故选AC。40. 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B. 四组实验中,300 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C. 100与300 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D. 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与对照组相比,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平均生
62、根数先增加后减少,平均根长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详解】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IAA较少,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四组实验中,300mg/L的IAA浓度下平均生根数最多,说明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图中显示,100与300mg/L处理获得的根的长度相近,但是数量不相等,因此两者获得的根的生物量不相等,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下没有体现抑制生根数和根长的现象,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柱状图的分析,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与对照组相比得出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随IAA浓度的变化规律。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三、非选择题:4
63、1. 读图请回答(1)下列对反射弧结构的叙述,M是_。(2)在反射弧中,决定冲动在中单向传导原因是_。(3)图乙是图甲中的亚显微镜放大图。中缺乏递质水解酶,则会导致所得在的下一个神经元_。(4)在紧张、寒冷的情况下,通过图甲方式的调节,会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增多。而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受到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出新鲜的下丘脑和垂体,然后将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下图:实验中A瓶作为空白对照,可以说明_。 据图分析实验结果:D瓶与A、C瓶比较说明:_。E瓶与
64、A、C瓶比较说明:_。【答案】 (1). 效应器 (2).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持续兴奋或抑制 (4). 说明了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不会产生TSH (5). 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垂体分泌TSH (6). 下丘脑会促进垂体分泌TSH【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图示为脊髓反射模式图,根据突触可以判断S是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为传入神经,能传导兴奋;为传出神经,也能传导兴奋;M是效应器,能作出一定反应。分析图乙:图示为突触的结构,表示突触小泡,表示突触间隙,表示突触后膜。【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M指的是效应器。(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65、后膜,所以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单向传递的。(3)是突触间隙,若其中缺乏递质水解酶,则神经递质会不断的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得在的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4)实验中,设置A瓶作为空白对照的作用是证明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不会产生促甲状腺激素(TSH)。 D与C瓶的变量是甲状腺激素,通过现象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降低了TSH的量,相比较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E与C瓶相比较TSH的量更多,说明下丘脑分泌的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突触的结构判断甲图中S、M代表的反射弧结构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42. 如图
66、1表示某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A、B、C代表激素,图2表示激素分泌与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_(填图中字母),除此之外还有_(填激素名称)参与体温调节,图1中激素C是_。(2)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在应对寒冷的生理调节中,靶细胞是_,靶细胞表面a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图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是_作用,机体也会通过立毛肌收缩和骨骼肌战栗,使产热量增加。(3)寒冷环境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答案】 (1). A、B、C (2). 肾上腺素 (3). 促甲状
67、腺激素(TSH) (4). 几乎全身各细胞 (5). 糖蛋白(蛋白质) (6). 呼吸(有氧呼吸或氧化分解) (7). 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通过体液运输【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图2表示激素调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后,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的代谢。【详解】(1)据图1可知: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A增多,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C,C又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B增多,故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A、B、C。除此之外还应该有肾上腺素参与体温调节,图l中激素C是垂体分泌
68、的促甲状腺激素。(2)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其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组织细胞。另外,靶细胞表面a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图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是呼吸作用,机体也会通过立毛肌收缩和骨骼肌战栗,使产热量增加。(3)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通过体液运输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43. 某兴趣小组开展2,4-D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首先通过图1所示的方法取得胚芽鞘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然后分别转人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
69、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测得结果见图2。请分析回答:(1)切段浸泡在蒸溜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4-D应溶解于_中,以得到5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2)图2中,浓度为01mgL1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用(填“舍弃”、“修改”或“如实填写”)。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3)根据图2数据分析,能否验证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_,原因是_。【答案】 (1). 切段中内源激素 (2).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3). 如实填写 (4). 重复实验
70、(5). 不能 (6). 所设计的系列浓度下小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比对照条件下均表现为促进生长【解析】【分析】本实验目的是考查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生长素类似物A的浓度,因变量是切断的平均长度。胚芽鞘中本身要有一定量的生长素,会对实验有影响,要排除。生长素类似物A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详解】(1)实验材料中的内源激素为无关变量,为了达到单一变量的目的,要把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为对照组加入了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为保证单一变量,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2)图2中,浓度为0l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
71、,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如实填写,不能舍弃,可以重复实验进行检验找出原因。(3)根据图2数据,不能验证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原因是所设计的系列浓度下小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比对照条件下均表现为促进生长。【点睛】实验要遵循对照的原则,自变量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中要排除影响单一变量的一切干扰。数据比较时一定要与对照组相比较才能说明问题得到结论,找清对照组很关键。44. 完成以下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的问题:(1)2019-nCoV在特定受体的介导下进入人体细胞后,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在_酶作用下合成RNA。(2)2020年3月16日陈薇院士领衔开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
72、启动临床试验。正常情况下,志愿者接种了新冠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的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记忆细胞和_细胞(填“吞噬”或“T”或“效应T”)。记忆细胞在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时能够_,从而引起预防作用。(3)临床观察到,2019-nCoV肺炎重症患者出现了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显著升高,细胞因子风暴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损伤衰竭的重要原因。钟南山院士团队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中成药莲花清瘟(LH)对新冠病毒复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为验证“一定浓度的LH对未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表达细胞因子无影响,对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过量表达细胞因子有显著抑制作用”,请运用下列材料用具完成实验方案并预
73、测实验结果。材料用具:Huh-7细胞、改良Eagle培养基、SARS-CoV-2病毒、一定浓度的LH溶液、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方法等。方案步骤:将Huh-7细胞培养后随机均分为_组,依次编号为A、;A组不处理(不接种病毒+不加入LH),_;各组细胞经相同时间培养后,通过一定方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各组值分别记为YA、)。预期的实验结果:_。【答案】 (1). RNA聚合 (2). 效应T (3). 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 4 (5). B组不接种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C组接种病毒+不加入(一定量)LH溶液、D组接种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 (6).
74、 YA与YB无明显差异,YD显著低于YC【解析】【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RNA病毒,其遗传物质RNA可以复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必须寄生于活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详解】(1)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为RNA的复制,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2)志愿者接种了新冠疫苗后,机体除了产生抗体外,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记忆
75、细胞和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时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引起预防作用。(3)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定浓度的LH对未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表达细胞因子无影响,对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过量表达细胞因子有显著抑制作用”,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和是否加入LH,因变量为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根据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过程:根据实验自变量,该实验设置4组,所以将Huh-7细胞培养后随机均分为4组,依次编号为A、B、C、D;A组不处理(不接种病毒+不加入LH),B组不接种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C组接种病毒+不加入(一定量)LH溶液、D组接种病毒+加入(一定量)LH溶液;各组细胞经相同时间培养后,通过一定方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各组值分别记为YA、YB、Y C、YD)。预期的实验结果:由于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因此实验的结果应该是YA与YB无明显差异,Y D显著低于Y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特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详细过程,能够分析2019-nCoV进入人体后发生的遗传过程和免疫过程,并能够结合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验证性实验的目的补充实验过程和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