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十五)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挞伐(t)忖度(cn) 胳肢窝() 讷言敏行(n)B媲美(p) 谂知(rn) 压轴戏(zhu) 道行高深(hn)C龋齿(q) 掮客(qin) 吃空饷(kn) 转弯抹角(m)D攻讦(ji) 颓圮(p) 一服药(f) 怏怏不乐(yn)解析:B项,rn应为shn;C项,kn应为kn;D项yn应为yn。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阵引申杆面杖 饥肠辘辘B低碳 经典 调嗓子 顶礼膜拜C就范 报销 挖墙脚 明火执仗D洁癖 缱倦 拨浪鼓 计日程功解析:A项,“阵”应为“镇”,“杆”应为“擀”;B项,“调”应为
2、“吊”;D项,“倦”应为“绻”。答案:C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位护士读了白鹿原后在给陈忠实的信中说:“我想,写这本书的人不累死也得吐血不知你是否还活着?还能看到我的信吗?”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佳句,“木叶”这一鲜明的形象就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突出地成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C杭州“57”飚车案震惊全国,在此前后,北京、重庆等地也发生过类似的富二代飚车致人死伤的悲剧。D文字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这样才有利于遣词造句,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韵优美的作品来。解析:B项,第一个句号应置于前面引号内;C项,
3、“富二代”应加双引号;D项,“鲜明”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答案:A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望着那悠远的夜空中闪烁的群星,他又回想起那有趣的童年,回想起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B新上任的检察长衣着俭朴,其貌不扬,但脸上刚毅的神色似乎在告诉人们些什么。C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外出访问经费支出,成为港人侃侃而谈的话题,有香港媒体披露,曾荫权在过去四年外出访问产生的费用不足百万港元,节约程度令人惊讶。D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落成之际,恰逢迪拜深陷债务危机之时,这座“通天塔”能否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撑住房地产市场风雨飘摇的天空,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解析:A项“悠远”指“离现在时间
4、长或距离大”,应改为“幽远”;B项“俭朴”指“俭省朴素”,侧重“俭省”,应改为“简朴”;C项“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多用来描述人,常做谓语,此处应改为“津津乐道”。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俄罗斯和中国的水产公司将在被日本称为北方领土的国后岛成立合资公司养殖海参,双方已于本月初签署了备忘录并基本达成一致。B据了解,春节期间,全国发生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多为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所致。C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黄淮地区和山东省大部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稀少。D预计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
5、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基本达成一致”和“签署了备忘录”调换位置;C项表意不明,应将“和”改为“特别是”,加以强调;D项,成分残缺,在“交通”之后加“问题”。答案:B二、名句名篇默写6(2011安庆三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见贤思齐焉,_。(论语里仁)(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_。(贾谊过秦论)(3)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4)_,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_,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6)持节云中,_?(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
6、少年狂)(7)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8)落日楼头,_,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答案:(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赢粮而景从(3)潦水尽而寒潭清(4)布衾多年冷似铁(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6)何日遣冯唐(7)梧桐更兼细雨(8)断鸿声里三、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
7、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
8、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
9、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
10、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7作者为什么会有“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感觉?请分别回答。_答案: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了整个眼睛”(从视觉、形象
11、而言);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8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_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前者侧重气度(外部神态等),后者侧重性格(内心世界等)。9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_答案:炎黄二帝是炎黄子孙血脉的源头;纪念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或“对炎黄二帝的渴念”亦可)表达后代子孙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创造”和“奋进”“开拓”。10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_答案:写“在黄河岸边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的建造过程”是实写,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是虚写。(或写炎黄二帝的塑像是实写,写塑像的目光是虚写)本文的结构是“虚实虚”:以虚写炎黄二帝的目光开篇,然后实写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建造过程,最后虚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