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462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出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A. 打制石器B. 磨制石器C. 青铜农具D. 铁质农具【答案】A【解析】【详解】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因此使用的是粗糙的打制石器,A项正确;B是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排除B;C项在夏商周时期,D项在春秋时期,排除。2.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2、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详解】“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分析解答即可。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3、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 “百家争鸣”B. “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D. “三教合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后,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百家争鸣局面最终结束,故C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故排除A;“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出现,题干是董仲舒的主张,故排除B;“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故排除D。点睛】4.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

4、“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

5、除C项。5. 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 江浙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 澎湖巡检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江浙行省辖地相当于今天浙江、福建A不选;宣政院管辖西藏,B排除;中书省既是最高行政机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C排除;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D项正确。考点:两宋繁荣与元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6. 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

6、的统治”。这表明A. 藩镇都是割据势力B. 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 藩镇延续唐朝统治D. 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7. 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A. 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 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 社会财富都集中到

7、国家手中D.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说明隋朝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物资丰富,从而储备太多。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8.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A. 商周时期B. 魏晋南北朝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魏晋南北朝之前是自发阶段,之后进入自觉阶段。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艺术必备的三个重要因素,书法在这

8、时已初步形成,排除;C项,隋唐时期书法从整体上仍不断地加强着前代书法发展的上升势态。特别是唐代楷书,至今仍是学书者涉足最多的领域,排除;D项,宋元时期书法紧承晋唐书法遗风,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上,使各自的书法艺术得到继承与发展,排除。9.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 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B.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 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 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答案】B【解析】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是司马睿倚仗琅邪王氏之王导、王敦等的策划和支持建立起来的,政权的管理和运行也是依靠这些门阀士

9、族支撑的,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故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故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10.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在打击武将权势的同时,其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推动了科技发展和文化昌盛,这说明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B项正确;科技发

10、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宋朝文治与国家科技发展的关系,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决定科技发展,C项错误;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1.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

11、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12. 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清代【答案】C【解析】材料中行中书省和宣政院可知是元朝行政机构示意图,故C正确;唐宋时期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故A和B错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是理藩院,故D错误。13.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答案】A【解析】【分析

1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故选A;根据题意“秦汉”,可排除含有二府三司制(宋朝)、行省制(元朝)、世官制(秦朝以前)的选项,即排除BCD。【点睛】14.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拓跋宏“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材料说明孝文帝A. 认同汉族文化B. 注重学以致用C. 锐意改革旧俗D. 潜心文学创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可得出,孝文帝认同汉族的文化,要努力学习汉族的文化,加快封建化进程,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

13、关,排除。15. 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详解】唐玄宗前期的繁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C正确;AD是汉代,B项是唐太宗时期,故排除ABD。16.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史实是A. 玄奘西行B. 鉴真东渡C. 文成公主入藏D. 张骞出使西域【答案】A【解析】【详解】据地图中信息“长安”“那烂陀”并结合选项进行判断,可知这是玄奘西行路线,A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与材料不符,B错误;文成公主入藏

14、,是西藏,而不是印度,C错误;张骞出使西域,狭义的西域指的是甘肃玉门关阳光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与材料不符,D错误。1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 老子B. 孟子C. 庄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B正确;老子、庄子是道家人物,A、C错误;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法治,D不符题意。18. 宋史中出现了一些人物的名字,如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钱端礼、张忠恕等。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 佛学B. 理学C. 道学D. 法学【答案

15、】B【解析】【详解】“克己”“先忍”“从信”“忠恕”等符合宋朝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B正确;佛学、道学、法学与“克己”“先忍”“从信”“忠恕”无关,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己”“先忍”“从信”“忠恕”,联系所学宋朝理学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19.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纺织、造船等有了明显进步番禺成为主要外贸港口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从手工业方面看,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造船业发展迅速,而

16、广东地区的番禺成为主要的外贸港口,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B、C概括不全,排除。20. 如图所示,宋太祖时开始给官员的官帽加上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翅,其目的是A. 提倡大臣独立思考B. 防止官员结党营私C. 加强皇帝集权专制D. 彰显开国独树一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片内容并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来看,该措施出现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朝臣在朝堂上私下交流,目的是为了防止朝臣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威胁皇权,通过此措施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正确;提倡大臣独立思考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B排除;彰显开国独树一帜与其政治制度无关,D排除。故选C。21

17、. 观察如图,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制度措施是A. 实行中外朝制度B. 颁布推恩令C. 尊崇儒术D. 实行盐铁官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根据所学,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A涉及的是中央官制,C涉及的是思想领域,D涉及的是经济方面,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这三项。22.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 唐末农民战争B. 朋党之争C. 宦官专权D. 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藩镇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故选D。唐末农民战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原

18、因,但不是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原因,排除ABC。23. 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B.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C.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答案】D【解析】【详解】史记是纪传体通史,D描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对于史记的描述是准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24.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B. 开创皇帝制度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

19、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具体体现,故A选项错误;开创皇帝制度也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的具体体现,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政体,材料“秦,虽死犹存”指的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具体指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选项错误。25.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

20、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他是A. 贾思勰B. 裴秀C. 孙思邈D. 祖冲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D正确;贾思勰是农学家,A排除;裴秀是地理学家,B排除;孙思邈的成就主要是医学方面,C排除。故选D。26. 下列关于从战国到秦汉思想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有思想由受国家严格控制到自由发展思想由自由发展到受国家严格控制各家思想不同程度地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统治思想由法家到儒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到秦汉的思想演变是由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再到“推崇儒学”,根据所学可知表述错误,表述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1、,表述符合史实。故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7.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 社会动荡不安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 丝绸之路开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D错误。28.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

22、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 诸子“百家争鸣”B. 商人地位提高C. 士阶层的兴起D. “学在民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同时,文化环境宽松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A项;商业地位提高、士阶层兴起和学在民间都与宽容时代关联不大,并非最佳选项,排除BCD项。29.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 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答案】B【解析】

23、【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故B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A项中“全体国人”表述错误,排除;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表述错误,排除C;在西周井田制下,只有少量的青铜农具,“主要使用青铜农具”表述不准确,排除D。30.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及皇帝年长,不

24、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有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C选项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的特征,故A选项错误;朝中大将篡夺皇位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不是中央政权的特征,故D选项错误。第卷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25、。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 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樊树志国史概要(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巩固西周的统治。(2)从世袭到国君任免。(3)措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

26、制。举例: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说明了西周推行了分封制。目的: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主要分封的是同姓贵族,除此之外还有,异性功臣和先代贵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2)根据材料“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可知,此时地方行政长官并不是世袭的,是国君可随时任免调遣的,因此推出从世袭到国君任免。(3)措施:为了取代地方分权,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

27、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举例: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创建了一整套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

28、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至少列举2点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至少列举2项措施)(4)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答案】(1)秦国商鞅;国家承认土地私有。(2)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蜀吴东晋等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躲避北方战乱的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加上南方政府重视农业发展。(3)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4)要有改革精神,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题干可知商君指商鞅,二问根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可知商鞅变法鼓励开垦私田,承认土地私有。(2)一问根据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可知江南经济发呢迅速,二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环境、政府重视、人口南迁进行回答。(3)根据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可知为迁都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还实行了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措施。(4)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精神及顺应潮流进行分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