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4405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5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答案及解析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卜连景 审题人:兰自超【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答题卡。第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

2、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有利于解决统治集团在权力继承等方面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2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

3、增大 B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C文化生活开始出现平民化趋势 D经济重心转移完成3“封建”源于西周,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以“封建“一词对译西方的“feudalism”(封土封臣),后该词又输入中国,异化为社会形态学上的“封建社会”。结合“封建”词义的演变,下列哪种说法不符合史实A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B. “封建”本义为封邦建国C“封建”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D. “封建”本义与中央集权制相抵触【解析】选C。“封建”源于西周,指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易导致地方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封建”一词词义的演变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制,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4、相抵触,故A、B、D表述均正确。4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这说明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得出梭伦时代“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父母皆为雅典人者,才能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而且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空前繁荣时期,由此分析可知伯利克里时代,公民权受到比较严

5、格的限制,因此D表述符合题意。而A、C表述与材料内容不合,B与材料无关。故选D。5. “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因为万民法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B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答案:D试题分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在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万民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它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够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使法

6、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6. 古罗马查士丁尼皇帝钦定的法学阶梯规定:“法学家是由皇帝赋予权力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人。他们的一致决定和意见具有这样的权威:根据宪令规定,审判员也不得拒绝遵从”。这反映出罗马法的特点是A贵族垄断法律解释权 B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C重视法律形式和程序 D法学家地位高于法律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来看法学家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罗马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由此也可以得出罗马社会注重法律的灵活实用。所以答案选B。7. 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它真正实现了公民内部政治权利的平等,参政机会的均等,使全体公

7、民最大限度地和尽可能直接地参与国家管理,行使主人的权利”为达到此政治目的采取的直接制度是( )A财产等级制度和公民大会 B轮番而治和四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 D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为了“真正实现了公民内部政治权利的平等,参政机会的均等”而采取了公职津贴和抽签选举。所以答案选D。8. “经过20年的革命起义、军事专政等风风雨雨之后,到了(17世纪)6080年代,中下层人民既没有自己的组织,贵族、资产阶级也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这段话旨在说明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C英国选择

8、成立共和国的必然性 D英国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的必然性答案:A试题分析:“到了(17世纪)6080年代,中下层人民既没有自己的组织,贵族、资产阶级也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后的20多年,中下层人民和贵族与资产阶级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这预示着资产阶级革命将会有新的方式来结束,即结束暴力革命的方式,结合时间来考虑应该指的是最终光荣革命的发生,故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9. 2013年8月29日晚,英国下议院以272票赞成、285票反对的比例投票否决了政府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的提案。尽管此项投票不具约束力,但首相卡梅伦表示将“据此

9、行事”。这是100多年来英国政府有关军事问题的提案首次遭议会否决。这最能说明A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在议会 B英国最高行政首长是内阁首相C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象征 D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答案:A试题分析:这是100多年来英国政府有关军事问题的提案首次遭议会否决,而首相卡梅伦表示将“据此行事”,表明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在议会,首相也要受议会的制约,对议会负责,因此选A。材料没有凸显英国首相的权力和地位,也没有体现英国国王的权力和地位,排除BCD。10“(联邦与州)两级政府不仅相互制约,也受到各自内部分权机制的制约,没有一级政府可以轻易侵犯人民的权利。这种体制被联邦制的策划者之一麦迪逊称为是

10、对美国人民权利的双重保护机制。”“双重保护机制”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D ) A.联邦制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权利平等原则 D.主权在民原则11. 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A封建王朝的复辟 B共和政体面临挑战C“一票共和”的实现 D巴黎公社的失败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 结束(共和制)”、“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说明了当时共和政体的反对力量,共和政体面临挑战,B项

11、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一票共和”实现标示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项错误;巴黎公社是1871年,D项错误。12.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如果你也赞同此观点,最充分的依据是A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B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C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D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答案:B13.“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统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这个“政治奇迹”最有可能是()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B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共

12、和政体C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建立起共和政体D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君主立宪制答案:C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幅员辽阔的土地”一判断不是英国,所以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建起了一座崭新的统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重点从首创上可排除法国,法国共和制确立于1875年,而美国的是在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共和制。AD两项中的英国与德国的政体都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14“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约颁布的

13、相关历史背景是 ( )A英国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B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C反映政府尊重民意 D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英人违背此条禁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反映此项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答案为B。答案:B15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B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清末“新政”的推行答案:

14、A解析:解答抓住题干中的“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的时间信息,结合题干政治团体占公开团体近一半以上的比重、政治团体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的现象,这种公开性质的政治团体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16“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皿,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囡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

15、据材料中的“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由此可以看出此次革命运动的目标是打到列强,除军阀。结合所学知识,为国民大革命运动。故选C。A项是武昌起义;B项是南昌起义;D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7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C )A中国民主革民任务发生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试

16、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1930 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提出“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打击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故选C。18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答案:D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7年9月,排除A;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在

17、政治上走向成熟,材料信息并非是右倾投降主义,排除B;由材料“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而不是领导可以看出,并没有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排除C;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等措施,是以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早日国共合作而做出的有限度让步,应该规定。因此答案为D。191966年8月,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批示,开列了一份应予保护的名单,要求对宋庆龄、郭沫若、章士钊、傅作义、李宗仁等人士,还有人大常委会、各民主党派中央的负责人等,均给予保护。该事件从本质上说明当时A毛泽东、周恩来对民主人士的关心和保护 B立法机构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的

18、冲击C宪法无力约束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社会活动D我国领导人在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正义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治遭到彻底破坏,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不起作用,开列被保护名单,说明“人治”大于“法治”。20. 1958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7月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8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具,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门、马祖,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由此可知当时( D )A“一国两制”的设想已经萌生 B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谈判C美国逐渐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D和平解决台

19、湾问题的想法已经产生21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31日率领30多位台商会议,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装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来,朝野双方应共同携手尽速通过服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A两岸直接的经贸往来开始于2008年 B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C经济交流受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 D“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在岛内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服贸协议”在台湾“立法院”受到争议而迟迟未能通过,说明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受到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A、B、D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C。

20、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22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材料中的现象突出反映了当时我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1950年和收回“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说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与新中国初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相一致,所以C项符合;A、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23. 杨奎

21、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参加日内瓦会议 D 实行无敌国外交答案:A试题分析:抓住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重要标志,故 A项正确。“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故B项不正确。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开展的,故 C项不正确。实行无敌国外交是改革开放新

22、时期的政策。24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摘自凌志军交锋)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以及基辛格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可判断,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中美关系是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内容。对中美关

23、系的影响因素有:(1)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需要美国的高技术或技术密集性产品、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在环境保护方面,两国存在很大合作空间;应对经济危机也需要双方携手。(2)安全因素:“冷战”后,美国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威胁美国。因此,执行遏制中国的政策。但是,美国在处理朝核危机、防核扩散以及维护 东亚地区稳定等问题上,又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和帮助,尤其是在反恐方面。两国在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方面也有共同的利益。(3)政治因素:中美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保持着合作;但美国在台湾、人权

24、、民族、宗教等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分化、西化中国。中美之间最敏感、最核心的政治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它是中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的综合反映。25. 2013年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65周年,在研究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A工业革命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解析:选A。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

25、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阶级矛盾逐渐尖锐。A是经济基础,B是阶级基础,C是理论来源之一,D是个人作用。26. 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A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说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政权形式高度灵活,消除了旧政府形式的压迫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消除阶级压迫的共产

26、主义真全方案,所以D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27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劳动人民在摆脱贫困、文盲、缺乏公民权和经济权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们争取到了40小时工作周、妇女选举权、增加工资、强制性社会保险、罢工和工会组织合法化。材料主要表明A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B十月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C十月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国际化D十月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化进程28杜鲁门把世界分成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这两个非此即彼的对立营垒,而美国将支持和帮助“自由制度”国家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C )A冷战是美国为

27、了称霸世界而发动的B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D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不会愿意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29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变、柏林的封锁和希腊的连续不断的内战使 西方列强相信,有必要建立一些防御联盟体系。不过,很明显,西欧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便不可能得到保护。这表明西欧( )A参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建立欧洲共同体C参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接受马歇尔计划【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防御联盟体系”“美国的援助”,可知是西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组织,故答案选A。30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

28、时期”。但最近的20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事件,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最全面理解是A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和平主要因素D最和平指“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答案:A试题分析:从材料“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以及“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反映了两极格局解析后,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并存,故A项正确。D项只说明了“趋于缓和”的单一方面;B、C两项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在题干中没有反映。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

29、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15分,32题14分,33题11分)31(15分)下列材料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材料一 周朝统治者将其所占领的广大领土分封给许多诸侯,这一制度也是沿用了商朝旧制,一开始诸侯们必须定期到朝廷觐见述职,但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废弛。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得逐渐衰微,居住在围有城墙的城市里的诸侯们也就开始统治其周围的农村。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三 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

30、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后来,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各封国的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1分)这种制度有哪些影响?3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1分)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同?(3分)如何看待这种制度?3分(3)材料三中汉高祖实行的是什么制度?(1分)请说明其之所以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3

31、分【参考答案】(1)分封制。1分 影响:分封制有利于稳定西周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分(2)郡县制。1分 区别:郡县制与周代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3分 评价: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分(3)郡国并行制。1分 原因:一方面,“汉承秦制”,西汉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西汉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是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结果,所以部分地恢复了分封制。3分【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

32、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比较简单结合教材和材料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指郡县制。区别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说明;评价要结合中央集权的建立分析概括。第(3)问考查汉初的地方制度。即郡国并行制。原因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一是沿袭前朝而是吸取教训。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

33、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

34、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即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3分)(2) 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3分)(3)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国家统一与民族兴亡的关系。(5分)【参考答案】(1

35、)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的要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普鲁士的王朝战争。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跻身于强国之列;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及军国主义传统。(3)概括两者关系:分裂国衰,统一国兴。结合史实论述观点。(至少两个史实)紧扣观点,合理引用史实,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独立后的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力,而松散的邦联制无法应对诸多困难,联系启蒙思想对美洲大陆的影响回答“

36、原因”。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联邦制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答“因素”。“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铁血政策”,“王朝战争”等。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国家统一对民族发展的影响角度论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3(11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的关系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冒险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

37、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增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的反对。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材料二 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640亿美元)启动了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西欧经济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新援助战略的明确内涵是将大量资金注放东欧,使其成为恢复混乱经济的样板,以重新启动苏联国内的改革进程。这种改革旨在促进从失

38、调的控制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 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刊)材料三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1分)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新马歇尔计划”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意图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3)概述材料三的核心思想。(1分)并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3分)【

39、参考答案】(1)意图:扶植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措施: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相同:两者都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不同:新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促使东欧和苏联进行所谓“改革”,使其演变为资本主义。(3)核心思想: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影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解析】考点:战后美欧关系。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联系、说明、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应依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归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40、说明;(2)两个时期的马歇尔计划都是反对共产主义,以共产主义作为矛头的。但是新马歇尔计划是想着推动苏联的根本性的变革,变成资本主义。(3)材料三主张合作,代替对抗,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应对两极格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附加题:(15分,小班必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根据三巨头开罗会议的决定,日本所占领的中国领土一概归还给中国。所有的租界也都恢复中国的主权。全中国20多个租界,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地的租界全部归还。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涉及外国人在华的诉讼由外国领事裁决),经过一个世纪的抗争,也被取消。

41、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日本占领的东三省,也回到中央政府手中。尤其是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归还中国。这是中国百姓绝没有想到的事。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两个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时中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对日关系的安排是在1943年11月底的开罗会议上做出的决定。参加开罗会议的是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才有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机会。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材料二 1940至1941年间,英美亦宣布,战后将与中国商谈取消在华特权,尚不肯立时废止。中国要求改善在同盟国的地位不遂。19

42、42年5月,熊式辉主张中国自行废除不平等条约。6月,熊改向白官行政助理居里献策,谓美国对华援助物资有限,正应取消不平等条约,给以精神鼓励。美国政府认为这是惠而不费之举,经与英国交换意见后,10月9日,国务卿赫尔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准备与中国谈判放弃在华特权及有关问题的条约,另订新约。雅尔塔协定,中国再被出卖,罗斯福忘记了四年前他与丘吉尔宣布的“大西洋宪章”中的未得有关人民同意,不得改变领土的原则。斯大林更不顾1919年苏俄对华宣言中的放弃帝俄在满洲及其他地方掠夺的利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且将1924年中俄协定中的苏俄承认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主权概由中国处理的条款置诸脑后。中国虽为同盟

43、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三 1943年12月的英、美、中开罗宣言保证把所有被日本占去的领土归还中国,并且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坚决主张中国在将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应享有大国的地位。然而,这种把大国地位给予国民党政府的举动是美国完成的,并非中国、更绝非英国或苏联的成就。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时就已经站起来了。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此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分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把握着问题中的观点,无论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并符合答题要求,特别是史论相结合,不能有原则性错误。本题观点在于一个“站

44、”字,如果你同意此观点,则需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来说明;如果你不同意,则需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仍有帝国主义势力在华,以及主权未完整和人民未获取真正的公民权利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参考答案】(15分)(1)观点(3分):表明观点,1分;阐述观点,2分。(2)史论结合(6分):至少有三个角度的阐述;有史实,有论述。(3)表达明晰(6分):分段。表述完整;有逻辑,语言具有严谨性;没有互相矛盾的表达。提示一:同意此观点。依据:中国人民经过抗战,收回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华获得的不平等权益。侵占领土的归还说明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中国可以自主决定命运了。尤其是经过抗战,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地

45、位。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观点予以反驳。(3个以上角度)提示二:不同意此观点。依据:抗战时期,只是部分收回了国家权益。抗战后期,中国的主权仍然遭到践踏。战后美英等还在中国有很大的势力。此时中国的大国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美英等国作用的结果(或美国全球战略的产物)。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出于调动中国作战的积极性,为美英等抗击法西斯势力。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的权利没有真正实现,谈不上“站起来”。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要到新中国成立后。(不能少于其中的二个角度)提示三:对此观点要具体分析。通过抗战,中国国际地位虽空前提高,但中国仍未实现独立自主。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空前团结,赢得胜利,扬眉吐气,确实“站立”了。但中国人民伤亡巨大,损失严重,改变命运依然举步维艰。【评分标准】 一等(15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