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素养讲座专题(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素养目标思维提升: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归纳能力考点要求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方式客观题典题研磨明考向(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
2、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
3、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素养探究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探究目标,组内合作讨论明确答案。思维提升之归纳内容要点 这篇传记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他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格?【明确】主要人物(传主):苏轼。事情:天资聪颖。幼时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参加科举时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4、。不惧权势,为百姓寻求利益。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上书论其不便;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受益。直面饥疫,解救百姓。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百姓上供米三分之一;次年春天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天赋异禀,文采斐然。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最终成为一代文宗。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
5、/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解析】选 A。此类题要求考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噤”,闭口不作声,可知“噤未能言”不能分开,排除 B、C 两项,“每摧辱举子”的是内侍,不能分开,
6、排除 D 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解析】选 B。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 B项,殿试是由皇帝主持,所以“丞相主持”的说法是错误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7、一项是(3 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解析】选 C。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
8、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说,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实际上这些工作是在“明年春”进行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5 分)译文:_(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 分)译文:_【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
9、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1)中注意“粜”,出售;“活”,救活。(2)中注意“盖”,发语词,不翻译;“鲜”,少。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很惊喜,殿试中了第二名。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10、。”苏洵去世,赠父亲光禄丞官职。守孝期满,苏轼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王安石颁布新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的不当之处。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实行新法,不立即实行的按照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了解到新法对老百姓不利,就废除了。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11、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
12、过三次大赦,就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学他的父亲苏洵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课本回扣溯本源 学习传统文化,先秦诸子是根本,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经典论说,可以从中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狂放或朴拙的论说风格。“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
13、句,即阐明大学的宗旨;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的仁心推导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孟子的思想。整体把握诸子的思想,便于深入理解诸子的其他文章。规律总结谙策略 一、通读全文,全面把握 解答题目时,我们运用全面阅读、总体把握的方法可以轻松应答。阅读时首先要概览全文(段),不要纠缠于难词难句,只需明白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文章是以什么
14、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地说,对于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二、依据要点,局部探究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这样一些方法:(1)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2)综合句意法
15、,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3)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三、把握关键点,从细节入手 答题时,我们在通读全文之后,对全篇的大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做题打好了基础。这时我们便可再浏览一下,这一次浏览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我们要留心关键点,不要放过细节。这次我们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地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
16、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另外要关注文章的层次结构,因为它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的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也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文章而定。在经过了前面的三步之后,我们还要回过头来用所获取的整体和局部的信息进一步推敲、求证答题是否准确、完整。答题中提取的局部信息是否准确,需要用整体信息的事理逻辑来推导验证;整体信息的理解是否完整全面,需要用局部信息来归纳求证,二者相辅相成。这又回到整体一步,看似浪费了
17、一些时间,但它却可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材料,减少和消除答题中的失误,可以为我们的答案查漏补缺,尽善尽美,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以致用得高分(2020运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镇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
18、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
19、上悯其颜貌癯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节选自宋史李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B.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
20、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C.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D.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解析】选 B。“江南”是“有事”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江南”后停顿,据此排除 A、D 两项;“煜”应作“辞以疾”的主语,而不是“谕旨”的宾语,应在“谕旨”后停顿,据此排除 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司的“司”是掌管、职掌的意思。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
21、专司,所以“有司”可以指官员也可以指官府机构。B.翰林学士,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唐后期,往往可以升任宰相。C.豪右指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居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相对应的“闾左”一般指普通百姓。D.起复,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叫起复。明清后也指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解析】选 A。“有司可以指官员也可以指官府机构”说法有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所以,“有司”不指官府机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穆才能出众,精通经义。他从小就能写文章,从师学习易及庄老这些经典,穷究其义,所得都是精微
22、之理。B.李穆善于断案,精敏果敢。任洋州通判时剖断积存的诉讼,没有遗留的案件;知开封府时,剖判精敏,奸猾之徒没有被宽恕的。C.李穆德行高尚,孝悌淡泊。小时路上拾遗必送还失主;与母、弟住一处,虽贫而乐;被夺情复官,他多次上表请求守满丧期。D.李穆善于辞令,堪当重任。朝廷召李煜,派李穆前往下诏。李穆言辞得体,软中带硬,迫使李煜答应入朝,受到皇上称赞。【解析】选 D。“迫使李煜答应入朝,受到皇上称赞”。原文说“朝与否,国主自处之”,即“入朝不入朝,你自己决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译文:_(2)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
23、,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译文:_ 答案:(1)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事不因为生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2)然而朝廷军队精锐,物力雄厚丰富,你恐怕不容易抵挡它的锋芒,应该仔细考虑,不要自留悔恨。【参考译文】李穆字孟雍,是开封府阳武县人。年幼时就能写文章,有卓绝的品行。在路上拾到遗失的物品,一定要寻访到失主送还。跟随王昭素学习易经和庄子老子等书,尽力探究大义。王昭素对李穆说:“你所得到的都是精微的义理,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对人说:“李生将来能成为肩负朝廷重任的人。”后周显德初年,李穆以进士身份担任郢州、汝州的从事,升任右拾遗。宋朝初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被选任为洋州通判。李穆到了洋州
24、,处理积滞的案件,没有拖延的诉讼案件。调任陕州通判,有关官吏要调用陕州租赋到河南时,李穆以本州军粮不足为由,不听从命令,因此被免职。又因为选拔官吏犯错误而被免除了在前朝的职务。当时他的弟弟李肃担任博州从事,李穆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与兄弟共同学习,心志淡泊。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身份被征召。李穆与卢多逊曾同门受业,太祖曾对卢多逊说:“李穆生性仁惠善良,文章学识之外就不涉及其他的了。”卢多逊回答说:“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事不因为生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太祖说:“如果确实是这样,我要任用他。”当时将要进攻讨伐江南,已经安排分派了各位将领的兵力,但还没有发兵的理由
25、。于是就先征召李煜入朝,任命李穆为使者。李穆到江南传达皇上旨意,李煜以有病推托,并且说:“我侍奉朝廷而希望保全自己,现在如果这样,倒不如死了算了。”李穆说:“入朝不入朝,你自己决定。然而朝廷军队精锐,物力雄厚丰富,你恐怕不容易抵挡它的锋芒,应该仔细考虑,不要自留悔恨。”出使回来,详细地报告情况,皇上认为他传旨抓住了要点。江南也认为他说的话很实在。太平兴国四年,跟随皇上出征太原回来后,又被授予中书舍人之职。兴国七年,因为与卢多逊友好亲昵,又因为替秦王廷美草拟朝辞笏记,被谏官弹劾,降职授予司封员外郎。兴国八年春,与宋白等共同执掌贡举考试,陪侍皇上在崇政殿主持进士考试,皇上怜悯他瘦弱憔悴,当天即又授予他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五月,又征召他为翰林学士。六月,任开封府知府,判断精细敏捷,奸佞狡猾之徒无所饶恕,因此豪门大族收敛行迹,权贵不敢以私干政,皇上更加了解他的才能。十一月,升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一个多月之后,回家为母亲守丧,不久,(服丧未满)即官复原职。李穆多次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然而皇上下诏坚持要他复职,李穆更加哀痛忧伤,竭尽礼仪。兴国九年正月,早晨起床后正准备上朝,中风暴死,享年五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