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08.50KB ,
资源ID:6438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38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轮廓与经纬定位.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轮廓与经纬定位.doc

1、世界地理复习第一章考点1 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1深度大、高差大 2 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3洋脊贯通四大洋考点2 板块边界,板块运动,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 (3)平错型板块边界板块运动 一幅现代板块运动的全球图像,就是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环太平洋的汇聚边界大致把全球地表分成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表的其他部分。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 1大洋的发展 分

2、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2大陆的分合考点3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热带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两侧全年高温多雨茂密的热带雨林热带海洋性气候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的岛屿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

3、分干湿两季热带草原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终年炎热干燥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雨林(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温带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中纬大陆东部

4、,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雨,雨量不集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温带季风气候中纬亚欧大陆东部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暖热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中纬大陆内部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草原、沙漠2陆地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亚热带湿润气候中低纬大陆东部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亚热带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低纬亚洲东部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

5、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夏干气候中低纬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中低纬大陆内部冬温夏热,降水少草原、沙漠(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在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控制下,气温极低。主要气候类型为: 寒带、高山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和亚寒带针叶林极地长寒气候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长冬无夏 ,降水稀少苔藓、地衣极地冰原气候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终年严寒冰雪覆盖(四

6、)高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以“温”定带最热月 10 C最热月0 C15 C最冷月 0 C最冷月0 C15 C最冷月15 C指标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以“水”定型热带沙漠温带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地中海热带草原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气候类型少雨型冬雨型夏雨型年雨型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2)非纬向地带性 (3)垂直地带性。 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考点4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所谓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

7、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它的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拉尼娜现象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第二章考点1 自然带的定义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考点2 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1. 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

8、东南亚的岛屿。特征: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 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2. 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特征:由禾本科蒿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季相非常明显。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3. 热带荒漠带:分布: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特征:植被

9、贫乏,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4. 亚热带荒漠草原带分布: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特征: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5. 亚热带森林带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

10、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6. 温带荒漠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特征: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7. 温带草原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特征: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8. 温带

11、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特征: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这里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9. 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特征: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10. 苔原带:分布: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特征:以

12、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11.冰原带:分布: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特征: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均温仅在某些地区可以高至0。这样,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原带动物界很贫乏,在南极大陆上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无论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都栖息着鲸和海豹。第三

13、章考点1 海洋的划分及其特征大洋远离大陆、深邃而广袤的水域;海 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海的形态据其海陆相关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边缘海:一边以大陆为界,一边以岛屿、半岛为界与大洋分开。陆间海:界于大陆之间,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连。内陆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考点2 洋流分类及其成因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考点3 大陆架制度的确立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

14、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其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海域大陆边缘的宽度差异较大,为平衡各国的利益,公约对大陆架的宽度做出进一步规定:地理上大陆架外缘宽度不足200海里的,可以将大陆架外部边界扩展到200海里;对于地理上大陆架外缘超过200海里的,则规定其外部边界不得超过350海里或不得超过2 500m等深线100海里。第四章考点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一)人口、资源问题的全球关注1 人口问题与世界的贫困人口增长导致的后果:资源危机 资源危机 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保障水平下降 教育、就业压力增加2 资源问题 当前资源问题:不可再生资

15、源衰竭 水资源短缺 耕地资源减少3 环境问题 当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加剧 生存环境变恶劣生物多样性与人体健康受到威胁 环境影响范围增大 环境改善难度加大(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三)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 3生物多样性锐减 4对具有全球性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破坏 5土地退化(森林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正在加速第五章考点1 世界的国家(一) 单一民族的国家 有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二) 多民族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

16、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三)跨国家分布的民族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经济或政治体系分,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考点2 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一) 陆地中纬度地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1.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

17、地域差异 陆地温带形成了主要依水分状况变化的农业生产类型。2.陆地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区差异(1)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区 (2) 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3) 在大陆内部的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二)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 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主要基础条件首先,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主要铁矿、铜矿、铝矿、铅锌矿都集中于此。此外,这里农业发达,所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第二,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全球煤炭、石油、水资源、潮汐能、风能也十分丰富。所以,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

18、优势条件。第三,从消费地来看 ,人口的众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等使这里成为工业品的主要消费地。第四,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第五,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这里扼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2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以来,世界工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始终在陆地中纬度地带,它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再到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考点3 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一) 欧洲经济中心地 英国是这个中心地的核心。其中伦敦、曼彻斯

19、特、利物浦、设菲尔德等城市以及它们周围的英格兰是核中之核。(二) 北美经济中心地美国为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具体表现:A. 美国的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超过了英国和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超过了西欧的全部。B.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地的最主要特征是它对现代技术创新的贡献。C.美国在信息的传播,存储,处理和应用等几个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新经济主体,标志着美国经济,乃至引领世界经济进入了信息经济的时代。D.美国当然也具备欧洲中心地的所有条件。E.美国强大的航天技术使它拥有世界上最密集和功能最全面的卫星系统。(三)亚洲经济中心地后起,包括两个层次,即日本和称为“四小龙”的韩国、中国

20、台湾省、中国香港、新加坡。第六章考点1 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一) 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亚洲工业化轨迹 1. 进口替代工业化 2.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3. 新一轮混合型战略(二) 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1 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的形成2 资本输出城市(后工业城市)3 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4 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考点2 日本的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1 经济复兴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二战后的经济复兴是从地方圈开始的,先是农村因农地改革而有较大发展;而对煤炭的倾斜生产使北海道、九州等煤炭基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东北、中

21、部山地、南九州等地山区发展水力发电和电化学工业。受朝鲜战争特需的刺激,原有工业地带的工厂设备得到修复和改造,地带内道路、港口等产业关联设施也得到扩充和改善。2 高速增长前阶段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是工业经济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集聚效益在空间上的投影,而其在日本最为典型的体现形式莫过于一大批临海联合企业的出现。3高速增长期后阶段第一国土轴的形成4稳定增长期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随着主导产业由大规模装置型产业向汽车、电子电气等加工组装型产业升级,工业区位中心也从临海工业地带向首都圈、名古屋圈的内陆地带和南东北及九州岛高速交通体系周边的工业园区转移。促使工业向内陆和地方扩散的

22、因素主要有:对劳动力和用地的需求。地方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的大力支持。产品特性的变化。5结构调整期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工业区位向首都圈附近的北关东、甲信越以及南东北地区倾斜,名古屋圈的工业也向首都圈方向扩展,呈现出一种工业向半径达300千米的广义的首都圈集聚的趋势。在经济国际化和服务化背景下,生活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中枢管理职能等第三产业不断向东京集中。考点3 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及其问题1工业 (1) 机械工业 (2) 纺织工业 (3) 化学工业 (4) 能源工业 (5) 钢铁工业2农业 (1) 发展模式。 (2) 部门结构。 (3) 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

23、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一是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3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 能源短缺。(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3) 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第七章考点1 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理位置 以欧洲大陆而言,大部分地区都位于367108N,6610E934W之间。(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 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 欧洲的地形特征是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三) 气候特征 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

24、气候典型。(四)河流与湖泊 1河流欧洲河流众多、水量比较充分,多国际性大河。欧洲具有河流多、河网密、水量丰富、分水岭不高、通航里程长等特征。其中,经济意义最大的是莱茵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2湖泊欧洲大小湖泊广布,但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考点2 欧洲文化地理特征1欧洲的语言及其分布欧洲的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和独立语系,其中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使用者达6.6亿人,占全洲人口90%以上。2欧洲的科技3欧洲的宗教及其分布基督教是欧洲的主要宗教。 基督教各派在欧洲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天主教徒主要分布在西欧、南欧、中欧;新教徒大多集中在英国、丹麦

25、、挪威、瑞典、芬兰、冰岛;东正教徒主要集中在东南欧;俄罗斯则主要分布俄罗斯正教会。4 欧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欧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是欧洲的一些民族语言成为世界性语言,像英语和西班牙语。B是欧洲近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生产管理技术逐渐扩散到全球,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使人类进入了近现代社会。C是欧洲不仅产生了资产阶段,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并且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扩散到全世界。D是欧洲的生活方式、宗教、音乐、美术和竞技体育的许多项目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考点3 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联盟”(即欧盟),是一体化组织中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最深远、作用最直接的

26、一个。它以欧共体1991年12月11日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的建立为标志。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后,欧共体未就其称谓变更问题做出决定,但欧共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目前“欧共体”和“欧盟”均可使用,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欧共体”。欧共体总部设在布鲁塞尔。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展的次序是以内环(目前欧共体15国)为核心,中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作依据,外环(波罗的海三国和东欧)作基础逐渐向外圈层扩大:首先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余下的成员)纳入,然后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中欧东部国家、最后将东欧国家囊括在内

27、,从而形成统一的“欧洲合众国”。欧盟是完善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欧洲合众国”类似于联邦制的完全的区域经济政治体。考点4 伦敦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伦敦在国际贸易、金融方面有长期的经营历史而对许多外国银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长期的金融业务中,伦敦拥有大量的金融结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最完备的通讯网。英国政府的金融管制,特别对外国银行的管制,比较适宜。英国的国内银行对外国银行也都抱欢迎态度。金融企业在分布上要求高度聚集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映。伦敦、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之间大致相隔8个时区,三大金融交易中心在一天里可以实现工作时间的

28、接替(按8小时工作日),这样就保障了全球的金融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里进行。考点5 法国的农业和旅游业1. 农业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1)劳动生产率高。(2)农业结构合理。(3)专业化水平高。2旅游业法国既濒临地中海又濒临大西洋,还拥有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山地景观,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法国其城市建筑、艺术、服饰甚至语言曾长时期代表着欧洲和世界的时尚,历史的丰厚积淀给法国带来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法国因此有了世界上最

29、发达的旅游业。 来自寒冷地区的人们特别钟爱夏季的阳光,所以夏季法国地中海沿岸的阳光、沙滩、大海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著名旅游地有尼斯、戛纳等。法国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中南部中央高地、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则为冬季的滑雪和夏季的登山提供了胜地。巴黎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如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剧院、爱丽舍宫、凯旋门、艾非尔铁塔、卢浮宫等。考点6 德国的工业及工业区电子电气、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工业是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工业区:鲁尔区优势:煤炭资源丰富。 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措施:制定规划,统一整治。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

30、布局。拓展和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第八章考点1 非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位置:亚欧大陆西南面,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一) 古老的高原大陆 非洲平均海拔达750m。(二)干燥的热带大陆(三)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 非洲的河网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具有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的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四)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非洲具有较大优势的自然资源是矿产。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

31、位。在世界上,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扎伊尔的金刚石、赞比亚的铜矿、南非的铀矿等均居世界前列。北非和几内亚湾沿岸的石油丰富。尼日利亚是本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地。考点2 非洲贫困的原因1. 殖民主义掠夺。2. 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3. 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4. 非洲人口增长过快。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6. 爱滋病病毒的肆虐。第九章考点1 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一) 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美国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辽阔的海洋虽不能阻碍它和旧大陆的联系,但却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它提供了有利于资

32、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在当代,美国虽然没有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的区域大市场,但是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邻近的拉丁美洲,利用一个面积更大的“亚太市场”,美国还是可以借助它的地缘优势取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空间。(二)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1)地形。美国地形的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气候。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无霜期在100天以上的地区面积占90。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3)水文。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比河纵贯大平原中部,众多的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部高原潜在水能尤为巨大。(4)矿产。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三) 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1

33、)“外部节约”是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条件。(2)大量的和廉价的黑人奴隶为美国开发其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为它在农业上取得资本积累和开拓市场提供了条件。(3)原住居民的数量稀少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使美国在其辽阔的土地上没有遇到落后的土地制度的阻碍,使它很容易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农业开发。(4)由于土地的广阔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机械化的和大农场农业成为必然。(5)两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军事订货刺激了其国内的生产和技术更新,使美国在工业技术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四) 雄厚的经济性资源(1) 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2) 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3) 庞大的金融产业。(4) 科技

34、信息遥遥领先。考点2 美国的主要产业及其分布1 高技术产业(1) 航天航空业。飞机工业几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矶和西雅图。其他还分布在得克萨斯州(最大中心是达拉斯和沃斯堡)和堪萨斯州(维奇托和堪萨斯城)等。(2) 电子工业。美国西海岸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此外,东海岸的波士顿。(3) 生物技术产业。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迭戈和北卡研究三角园等大生物产业基地。 (4) 环保产业。2 汽车工业汽车制造业的分布特别集中在中西部区,主要是在以布拉罗、辛辛那提和珍妮斯维尔(在芝加哥的西北)为顶点的三角地形区。底特律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业中心。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都设在

35、底特律。3 钢铁工业美国的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以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为中心的大湖带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消费区。随着各地小钢厂的纷纷涌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过去钢铁工业高度集中的状况,分散趋势进一步加强。4 农业 5 对外贸易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跨国公司同它的国外子公司或附属单位之间进行的跨国界贸易的重要性上升。 (2) 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 (3) 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都呈上升趋势。 (4)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增长加快。6对外投资(1) 证券投资在美国对外投资中明显加强。(2) 对外直接投资出现新变化。一是美国对外

36、直接投资增长较快,投资额居世界之首。二是投资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三是投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四是跨国并购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方式。考点3 美国的城市经济地域体系(一)20世纪中叶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经济的“鼎盛期”(二)二战以来“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考点4 巴西的南北经济地域差异1 北部地区 现在,除马瑙斯自由经济区以外,其余地区经济仍未摆脱高度依赖自然秉赋的状态。2 南部地区 人口较稠密,开发历史早,一直以来就是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依据区内差异,又划分出四个地区。(1)东北部。包括九个州,开发历史最早,曾经是巴西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巴西

37、传统文化的故乡。根据经济活动内容,这里可分为北部沿海甘蔗地带、南部沿海可可地带以及内陆干燥畜牧区。其中,圣弗朗西斯科河中游地带被称为“新加利福尼亚”。工业以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为主,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批石油化工、冶金等工业中心。(2)东南部。包括米纳斯吉拉斯、圣埃斯皮里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四州。面积仅占全国的11%,却集中了全国44%的人口,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战后的工业化也是以该地区为中心开展的,这里集中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全国最大的三个城市,以这三个城市构的三角地区集聚了巴西工业的精华。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以集约化的混合农业为其特色。商品性的咖啡、甘蔗、

38、可可、柑橘等的生产主要集中于该区。(3)中西部。随着新都的建设,巴西新的现代文化从海岸文化向内陆文化转移。(4)南部。包括南部三州。三州种植的农作物各有特色;巴拉那州主要种植咖啡、棉花、亚麻、烟草等经济作物;圣卡塔琳纳州出产玉米、稻米等;最南端的南里奥格兰德州是小麦的主要产区,玉米、豆类、烟草和葡萄的生产也居全国重要地位。欧洲移民还发展了葡萄酒、金属加工、皮革、纺织等工业。阿雷格里港是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是全国第四大商港,城市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格。第十章考点1 澳大利亚的地形结构(一)地形基本特征 1地势低平 2地形结构成纵向排列3风成地貌分布较广(二)构造地形区三大地形区东部:大分水岭 西部:

39、低矮高原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考点2 新西兰的历史与居民(一)新西兰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1350年,毛利人就定居于新西兰。1769-1777年期间,英国航海家库克曾先后五次到此,发现这里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有利于拓农牧业。以后,英国向新西兰大量移民,并宣告占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4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新西兰获独立,成为英国自治领,至今仍为“英联邦”成员国。(二)新西兰的居民 新西兰全国约有384.28万人(2000年底),其中欧洲移民后裔占79.6%;毛利人占14.5%,大多聚居于偏僻的地区,仅有少数人在大农场当雇或季节工人,过着贫苦的生活;华侨、华裔约占2.25%(1998年7月);此外,还有少数的印度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等。居民大部分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全国通用英语,毛利人使用英语和毛利语。北岛人口占7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83%。大城市主要有奥克兰、惠灵顿。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