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331.50KB ,
资源ID:64318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31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姓名、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案卷的规定位置,把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2.请在答题卡上按照顺序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请注意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破损。第I卷 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48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

2、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分封”,诸如复辟六国贵族、分封同姓王、封建司马氏宗室分封诸子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中国古代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分化、削弱相权,D项不符合史实。2.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

3、诸侯。”由此可见周朝A. 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B. 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 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D.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强调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神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权力的分配,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周代并没有形成高度的集权,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度的理解,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宗法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分析。3.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

4、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 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 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 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郑庄公作为诸侯,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郑伯不朝”,即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反击周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乃至使周王受伤“射王中肩”,这表明当时的诸侯王势力强大并对周王权力发出挑战,体现了分封制等级秩序已经遭到破坏,即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答案为C项。A项,“开始”一词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郑伯之间的矛盾,不是诸侯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材料没有体现该

5、矛盾的变化,排除。4.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5.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

6、,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 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 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 推动词曲文学发展D. 引领科学研究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科举中限制势家与孤寒竞争、在考试程序上更加科学,而且更加注重知识才能,这些规范措施和评价标准客观有助于提升用人取士的信度,B正确;科举制的科学规范与基层官员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宋代科举考试注重“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显然不能推动词曲发展,排除C;科举取士目的仍然是选拔官员,而非科学研究,排除D。6.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

7、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 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 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C. 行省制度具有继承性D. 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故C不符合题意;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在金代设立是为了“治一方”,故A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行省制始于元代,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行省与中书省之间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7.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别头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

8、别置考场考试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誊录重新誊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锁院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A. 参考人员多B. 考试规程渐趋严密C. 选拔方式多样D.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以免考官认识笔迹”说明考试程序的规范和严密,故B正确;表中没有涉及参考人员的多少,故A不正确;选拔方式并不是多样化,仍然是科举考试,故C不正确; D中流于形式说法错误。8.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

9、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材料折射了A. 儒家思想兴起B. 封建主义兴起C. 君主专制加强D. 中央集权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可知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唐朝的相对平等变为明清时期的主仆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兴起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唐朝本身就是封建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中央与地方是一对矛盾,题干中未提及这对矛盾的变化,D选项排除。9.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

10、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A. 人臣要效忠君主B. 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C. 君主要以礼待臣D. 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体现的是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材料“人臣要从主之法”体现的是法家的服从君主的思想。故二者都强调人臣要效忠君主,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C项属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与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不符合,排除D项。10.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

11、 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 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 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 使儒家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令郡国设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传承了先秦教育,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已经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使儒家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与材料无关,排除。11.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

12、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C. 传统儒学的影响D. 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有西汉前期“女子不厌再嫁”到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故选B;西汉前期和中后期相比,商品经济并没有明显的发展,故排除A;传统儒学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形成汉代新儒学,才被汉武帝确立为统治思想,所以导致变化的不是传统儒学,而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影响,故排除C;整个西汉时期都是自然经济形态,所以D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关键是要

13、看到发生变化的现象是在西汉中后期,所以能够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出现在西汉前期与西汉中后期之间,再结合上述现象是关于人的婚姻与伦理道德方面的,所以自然知道是在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考点。12.明末思想家颜元指责“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下列观点与其一致的是A. “存天理,灭人欲”B.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C. “天下为主,君为客”D. “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颜元对宋元以来儒者的轻视,认为他们做妇女态,只要能报君王一死即是最好的”可知体现出宋元以来理学的空疏无用,“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

14、空”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观点,A选项排除;“心外无佛,即心是佛”主观唯心主义,B选项排除;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它否定了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13.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A. 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B. 英军熟悉中国国情C. 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D. 满清政府统治腐朽【答案】A【解析

15、】【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众在鸦片战争期间认为是清朝政府和英国人进行的战争,不是中国与外国发生的战争,民族意识很淡薄,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英军熟悉中国的国情,B选项排除。民众的态度不是战争结局的决定因素,C选项排除。材料看不出清朝政府的腐朽,D选项排除。14.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B. 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C. 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D. 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选项可知,宗藩体

16、制体现了华夷关系,而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条约,“大清大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故B项正确。材料中“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不等于耻辱,排除A。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长期和平,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C。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不是国际平等原则的体现,排除D。15.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A. 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 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

17、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还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排除A;由材料“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B;材料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排除C;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排除D。16.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A. 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B

18、. 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C. 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并没有走向下层民众,这是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天国反封建信息,A错误;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D中根源不符合材料主旨。17.“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

19、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18401842)爆发期间李鸿章的淮军尚未组建,淮军成军与1862年,A选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淮军尚未组建,B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期间未和中国海军海上作战,D选项排除。【点睛】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

20、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18.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 抵抗八国联军侵华C. 平息“保路运动”D. 扑灭辛亥革命之火【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陆军大臣,乘车南下,海军统领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只可能出现在清末新政以后,所以它要扑灭的运动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D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平息“保路运动”的事

21、件与材料无关,ABC选项排除。19.孙中山说:“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外国尝有因宗教而战,自由而战的,但中国几千年来所战的都是皇帝一个问题。”这说明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 推翻清朝B. 实现共和C. 防止内战D. 平均地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国几千年来所战都是皇帝一个问题”体现孙中山的革命目的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故B项正确。推翻清朝、防止内战不是其主要目的,故AC错误。材料未体现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所以选B。20.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

22、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A.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B. 社会矛盾发生改变C. 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 十月革命影响扩大【答案】A【解析】“1919年学生运动”指五四运动,“先救国后救人”反映了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说明当时民族意识日益增强,故A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误;当时民族经济只是“短暂春天”,不是迅速发展,且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与“先救国后救人”无关,故C错误;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先救国后救人”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21.徐

23、州会战结束后,陈诚在台儿庄歼敌战的总结电中说:“战略上成功之原因,此盖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从中可以看出A 台儿庄战役扭转整个战争局势B. 正面战场战略发生重大变化C. 台儿庄战役成为国共合作典范D. 游击战在正面战场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可以看出,游击战为台儿庄战役胜利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材料是游击战与台儿庄战役的关系,没有体现台儿庄扭转整个战争局势,故A项错误

24、。材料没有体现正面战场战略调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它是国共合作典范,故C项错误。所以选D。22.1939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增设鲁苏、冀察两个战区成立。国民政府派遣三个军的国军兵力分赴山东、河北,以加强游击战兵力,袭扰、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A. 意图贯彻全面抗战路线B. 积极应对抗战战略相持的态势C. 直接推动百团大战开展D. 开创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先例【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一贯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排除A;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北方成立战区,加强兵力,实际上体现了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策略,故B正确;国民政府的举措

25、与直接推送百团大战开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国民政府的抗战主要是在正面战场不是敌后战场,且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无法体现是“开创先例”,排除D。23.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C. 国共合作战略战术运用灵活D. 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

26、”“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共合作和战略战术运用方面的灵活性,故答案为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A项;太原会战时国共军队已经协同作战,排除B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排除D项。24.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A. 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B. 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C. 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答案】C【解析】【详解】1947年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

27、豫解放军挥师南下,度过黄泛区,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项正确。A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是1948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徐州为中心,故B项错误。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与材料中“饮马长江滨”“刘邓常胜军”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25.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 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 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1954年,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志着政治协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1956年“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方针提出,故B项错误。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故D项错误。【点睛】(1)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

29、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6.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这表明A. 中共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C. 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D. 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答案】A【解析】【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与材料中机构、组成人员相符,故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材料中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是新中国成立时期,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是1925年成立,故C项错误;新时期与材料中“政务院”的提

30、法不符,故D项错误。27.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右表所列为1949年到2011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来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是时间 论文数量(篇) 甲 500 乙 70 丙 6000 丁 2000 A. 19491965年B. 19661976年C. 19771991年D. 19922011年【答案】B【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在“文革”时期强调阶级斗争,因此对这一领域研究较少,B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肯定了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因此该领域研究较多,排除A、C、D。28.2

31、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B. 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C. “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D.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结合所学

32、知识可知坚持“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的基础方针,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故A项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错误。1992年时两会就达到“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所以选D。29.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前提下,以“民间、单向、间接、渐进”的方式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实现了真正停战B.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 “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 两岸隔绝状态已经

33、被打破【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台湾当局准许两岸同胞进行探亲等一系列交流活动,说明两岸隔绝的状态已经被打破。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B选项错误,1992年大陆与台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C选项错误,台湾当局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开放两岸关系的政策,但并不能说明其已经认同“一国两制”政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0.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

34、,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丨”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C. 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D. 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即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年后的今天,它对指导各国和平相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详解】1953年我们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描述

35、“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体现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下我们积极展开外交,故A正确;B错在“消除”,排除;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7月21日才结束,并且朝鲜问题依旧存在并得到完满的解决;D选项与史实不符合,万隆会议是1955年才召开的。31.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该会议A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B.

36、 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C.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我国代表团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可知为1954年日内瓦会议, 其重要成果就是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故A项正确.B项,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由周恩来提出,排除.C项,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建国初,与苏联建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排除.32.“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

37、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C.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D.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恩来”“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该会议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故AD项错误

38、。“求同存异”提出于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故B项错误。33.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A.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B.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C. 形成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D.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国际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该会议通过了印度支那停战的决议,所以这个会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是万隆会议而非日内瓦会议,选

39、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次国际会议和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判断出本题考查的是日内瓦会议,而日内瓦会议通过的和平决议则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34.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下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瓶装设备。可口可乐再次进入中国大陆可能缘于A. 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B.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C.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

40、】A【解析】【详解】1978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能够进入大陆,主要得益于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缓和,A正确;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实施是在1979年,排除B;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在城市进行,排除C;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35.中国学者以19502005年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制成下图来呈现中美关系变化的特征。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一边倒”政策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对抗等级B. 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进入良好等级C.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友好等级D. 两极格局瓦解后,中美关系出现持续倒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内容可知,中美关系

41、进入对抗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此时中国在外交关系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对抗等级,故选A项;根据图中内容可知,中美关系从来没有进入过良好和友好等级,故排除BC项;两极格局瓦解是在9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没有陷入持续倒退,故排除D项。36.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上中方倡议继续弘扬“上海精神”,就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团结互信,深化安全、务实、人文、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合作提出倡议和主张,与各方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一轮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B.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以

42、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D. 为了国家安全中国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答案】A【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联合国的作用,排除B项;在上合组织内的合作,不仅仅只是反恐方面,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国家政治联盟,排除D项。37.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

43、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8.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

44、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军机处。3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

45、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40.1937年7月7日,驻华北的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46、,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A.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D. 九一八事变之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因此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兵始于八国联军侵华之后,B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后的马关条约并未规定日本在中国驻军的条款,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针对清政府的行为,C选项排除。九一八事变是在中国东北,D选项排除。【点睛】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

47、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41.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

48、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 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点睛:关键时间“1937年8月”,用此分析出答案。42.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A.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 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 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1月”和“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

49、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表述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D项。【考点定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作用【名师点睛】国民政府时期统制经济属于教材的冷点,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43.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

50、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 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 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 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可见,期间又受到外国欺侮,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涉及此内容,故选B项。【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十年对峙。44. 1953 年6 月24

51、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

52、届人大的召开。45.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 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是1979年

53、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万隆会议。46.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反映的是董仲舒警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继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

54、项A反映的是独尊儒术而非天人感应,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仁政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孔子主张实行仁政,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董仲舒加以继承,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以警示君主不要恣意妄为。47.王守仁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一般人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守仁A.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B. 科学地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 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D. 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5、的能力。根据材料“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一样,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A正确;B项科学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王阳明没有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排除C;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排除。所以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名师点睛】天人感应、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的区别天人感应: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必须遵循天道,行仁政;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格物致知: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

56、达至极,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是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非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48.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

57、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A. 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B. 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C. 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D. 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顾炎武认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理学空谈误国,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第卷 主观题二、材料阅读49.新中国的外交在处理两场局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58、 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进行,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中国政府尽管面临着恢复经济、朝鲜战争和政权巩固等一系列事关整个国家利益的复杂问题,理应缩减战线,减少外援,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材料二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急剧转变,再加上北朝鲜也迫切希望实现和平,中国政府虽然在战俘等问题上对美国的态度强烈不满,考虑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妥协的方针。7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经历了持续近三年的战争和紧张之后,受到苏共中央支持和主导的和平共处政策也逐渐得到中共中央众多领导人的

59、赞同。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这时已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因此,“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卷入两场局部战争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为结束两场局部战争作出让步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因素:国际主义义务(冷战、“一边倒”);革命胜利的惯性思维;国家利益。(2)原因:苏联政局变动;北朝鲜、越南等国希望和平;中国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60、一五计划):中国倡导和平共处。(3)变化:基本点从侧重意识形态(国际主义)到侧重国家利益(务实外交);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协商。【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冷战、“一边倒”、革命胜利的惯性思维、国家利益等方面归纳新中国卷入两场局部战争的原因。(2)本题据材料二“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急剧转变,再加上北朝鲜也迫切希望实现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苏联政局变动、北朝鲜越南等国希望和平、中国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倡导和平共处等方面概括中国政府为结束两场局部战争作出让步的原因。(3)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侧重意识形态到侧重国家利益的方面概括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的变化。再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协商的方面概括指出我国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