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选择题1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细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B抗S型细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C实验结果表明:
2、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D非抗R型细菌转化为抗S型细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注射后能使小白鼠患败血症而死亡的是()AR型肺炎双球菌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3(2012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要加热处理,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细菌混合培养,转入固体培养基B不加热处理,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细菌共同培养,转入液体培养基C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或R一种菌落D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R两种菌落4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
3、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整个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B实验、实验可作为实验的对照C实验中的死亡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毒性不能稳定遗传D重复做实验与,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由R型活细菌突变而来5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噬菌体侵染,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检测,离心分离。实验步骤先后顺序为()ABC D6若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用3H、15N、32
4、P、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对产生的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不能得到的结果是()A可在外壳中检测到15N、3HB可在外壳中检测到32P和35SC可在DNA分子中检测到3H、15N、32PD在DNA分子中检测不到35S7(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考)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C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
5、续复制n次,则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1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沉淀、上清液、沉淀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9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间接地说明了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能进行自我复制,保持亲代和子代的连续性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A BC D10肺炎双球菌有许
6、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引起人或动物患肺炎或败血症,无荚膜的无毒性。下图表示1944年美国学者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B通过D、E两组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 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不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 B组经过煮沸后有荚膜的细菌失去毒性11甲学者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得到了A、B、C三种化合物,乙学者将组成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得到了A、B、D三种化合物。你认为C、D两种化合物分别指的是()A尿嘧啶、胸腺嘧啶 B胸腺嘧啶、尿嘧啶C核糖、脱氧核糖 D尿嘧啶、腺嘌呤12将
7、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死亡的小鼠体内只存在着S型活细菌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活细菌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两种细菌细胞融合的结果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R型活细菌转化的结果A BC D二、非选择题13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的特点。(2)通过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
8、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变化。(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 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否则细胞外_放射性会增高。(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_起着作用。14肺炎双球菌有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两种类型。其中S型细菌外面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
9、;R型细菌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请分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1)在格里菲思所做实验基础上,艾弗里设计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在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首先从_,然后_,观察_。(2)艾弗里等人所做的实验中,设置15组实验的目的是_,实验结果说明_。5、6组实验结果说明_。(3)在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中,灭活S型菌的加热温度是6065 之间。在此温度条件下,DNA失活是因为DNA分子发生_;但当温度恢复至适宜温度后,DNA分子又会_,保持其遗传特性。参考答案 1D解析:抗S型细菌的DNA上同时具有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和抗青霉素的基因。非抗R型细菌是因为
10、获得了抗S型细菌的DNA才发生了转化,所以并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D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可使小白鼠患败血症死亡。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可在小白鼠体内转化为S型细菌。3D解析:图中是分离提纯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是将提取物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是转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R型细菌和少量的S型细菌。4B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可以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在体内转化实验中,第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是因为其接受了S型细菌的DNA,属可遗传变异;该实验所涉及的变异为基因重组。5C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为:标记噬
11、菌体、噬菌体侵染、离心分离、放射性检测。6B解析:3H、15N既可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又可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其DNA进入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是以细菌的成分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结构中蛋白质外壳中没有32P。7A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若要证明蛋白质是否为遗传物质,可将分离出来的蛋白质单独注入细菌中,看能否产生同样的噬菌体后代;
12、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让其连续复制n次后,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1。8B解析: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和留在细菌外的蛋白质外壳中。9B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除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间接地说明了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为注入的是DNA,最终释放的是完整的子代噬菌体;另外还证明了DNA能进行自我复制,使上下代保持连续性,因为注入的是一个DNA分子,最后产生的是很多个DNA分子及蛋白质外壳,并组装成完整的子代噬菌体。但是不能证明DNA
13、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因为没有变异,是准确复制;另外也不能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因为说主要,就是对所有的生物而言大多数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此题只有噬菌体和细菌,说明不了此问题。10C解析:存在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的是A、B、D三组,但由于B组经煮沸失去毒性,所以只有A、D两组能导致小鼠死亡;D组与E组对照说明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不是,且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可以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所以C错误。11C解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后得到了碱基(A、U、C、G)、磷酸、核糖三种化合物;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彻底水解后得到了碱基(A、T、C、G)
14、、磷酸、脱氧核糖三种化合物。所以C、D两种化合物分别指的是核糖与脱氧核糖。12D解析:根据题意,死亡的小鼠体内既有S型活细菌,也有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是由R型活细菌转化而来的,不是细胞融合的结果。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1)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2)噬菌体是病毒,离开活体细胞不能繁殖,所以要标记噬菌体,首先应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侵染标记后的大肠杆菌,即可达到标记噬菌体的目的,进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和DNA的位置变化。(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
15、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细胞外的35S含量只有80%,原因是在搅拌时侵染细菌的噬菌体外壳没有全部分离;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该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DNA和蛋白质的位置(3)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较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32P(4)DNA14解析:(1)艾弗
16、里等人设计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肺炎双球菌各种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看哪一成分是转化因子。(2)设置15组实验是相互对照,S型菌的DNA与R型菌培养,出现了S型细菌。5、6组对照,第6组的DNA被水解,水解后的DNA不能起转化作用。(3)DNA具有稳定性,6065 DNA热变性,解成单链,冷却后又会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恢复活性。答案:(1)S型细菌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是否有S型细菌(菌落)出现(2)相互对照S型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DNA结构必须保持完整才能行使遗传功能(或DNA结构被破坏失去遗传功能)(3)解旋(或变性)复性(恢复双螺旋结构)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