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观大题导练纵横线索归纳目 录 ONTENTSC专题综合提升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体系构建一、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来讲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且居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2、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3.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4基本特征(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2)中央和地方官
3、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5历史影响: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政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积极作用消
4、极作用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针对训练1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
5、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D初创大一统帝国解析: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是指隋唐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答案:D2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解析:根据材料“康熙时只有百
6、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可知,清朝封建君主对地方的监控和管理日益细密和严苛,这必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的权力调整,而且这些官员也未必都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故B项错误;密奏是一种秘密的奏报方式,并不等同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密奏权的推行,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故D项错误。答案:A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
7、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
8、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针对训练3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宋代随着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自然是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故A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推断,这里提及的是专制主义而非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答案:A4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
9、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行省的设置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让行省无险可据,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行省的控制,与财政需要无关,故B项正确,A项错误;这样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故C项错误;元朝设置的行
10、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并非是对地方的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B三、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1发展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
11、6)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刑罚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各种类型的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秦代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
12、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是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2特点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鲜明特色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司法与行政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深远影响古代
13、法律影响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法律体系针对训练5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解析:汉代以来由于独尊儒术,法律就呈现儒家化的倾向,故A项错误;“同姓不婚”是对礼教秩序的遵循,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定程度容忍了违背礼教的同姓为婚,但在立法上坚持“同姓不婚”的规定,体现了礼法结合,故B项正确;“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表明宗法观念
14、并未弱化,故C项错误;立法和司法的矛盾并不能说明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要看是什么样的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6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解析:材料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关于司法内容,非立法问题,因而无法得出清代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中依据的例不断更新,无关司法程序的问题,因而
15、无法得出司法程序是否严格,排除C项;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排除D项。答案:B四、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与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对比国别古代中国古希腊差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民主政治制度原因政治大一统的帝国小国寡民的城邦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发达文化儒家、法家思想的影响希腊先哲重视人的价值地形平原广大多山多岛,临海,港湾多国别古代中国古希腊政治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大型工程的兴建,有利于保障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消极作用极易
16、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成为人类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轮流执政的极端民主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导致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针对训练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解析:农业经济发达与中央政府向农民直接征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时间是从公元前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的原因是秦朝开始逐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
17、政治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下才能对地方乃至最下层的农民实行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并非一直都有比较完备的赋税政策,故C项错误;公元前到20世纪并非一直都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故D项错误。答案:B8康熙年间,一种以古代书籍尤其是经书作为考证对象的治学方法考据兴起。至乾嘉时期,考据成为专门的学问,学者们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辨析考证,并形成著名的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兴盛反映了当时()A学术研究氛围的宽松B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C思想文化控制的严苛D经世致用潮流的盛行解析:清政府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盛极一时的“文字狱”,沉重打击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勇气,
18、造成了一批批学者无奈地走上闭门治学之路,整日与考据为伴,故选C项;考据学兴盛是清思想高压造成的,与学术氛围无关,排除A项;儒家学说仍是官方统治思想,“式微”说法错误,排除B项;经世致用潮流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但这不是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答案:C典例(2019高考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
19、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 900 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
20、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确保答在范围内(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1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9 分)第二步析材料、联知识,确保答全要点 第
21、(1)问:“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分析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法令通行全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郡县执行统一法令语言文字的统一存在较大差异保分点对境内各族各地区的认同差异高分点材料一中的、材料二中的反映出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理念上的差异。如果结合材料并从国家治理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就能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在教化、法律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满分第(2)问:“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分析国家统一思想统一保分点民族认同高分点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要以治理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要注意思维“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拓展,不仅要回答对汉朝政治、民族、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拓展到对后世中
22、国国家治理的影响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 (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针对训练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
23、、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材料二 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
24、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摘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的主要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17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
25、教育”得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等。第(2)题第一问模式,根据材料二“西周崇尚礼制”“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得出西周采取以礼治国的方式,根据“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得出古代欧洲采取以法治国的方式;第二问背景,根据材料二“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得出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组织中家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古代欧洲则在政治中去除家族血缘关系;第三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得出西周的礼制促成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欧洲的法治推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西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家国情怀。(任答4 点,8分)(2)模式:西周以礼治国;古代欧洲以法治国。(4分)背景: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组织中家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古代欧洲在政治中去除家族血缘关系,为以法治国铺平道路。(6分)意义:西周的礼制促成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欧洲的法制推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西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