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前自主学习 一、作家风采万古长夜一盏灯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以民为本的思想家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是著名的
2、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二、背景透视封建势力兴起的春秋末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奴隶制开始瓦解。政治上,诸侯兼并土地的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同时,儒家学派诞生在鲁
3、国,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为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诸侯兼并的战国时代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空前提高,经济繁荣,宗族领主土地所有制向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化。因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和复杂化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面对这种残酷的你争我夺,面对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孟子主动背负起时代使命,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王道理想和仁政主张。一、字音识记篑()迩()庶()人怵()惕()内()交要()誉二、字形识记 ku r sh c
4、h t nyo 三、文言基础(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3.若火之始然()知,同“智”,明智,聪明内,同“纳”,接纳然,同“燃”,燃烧(二)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2.一日克己复礼古义:_今义:一天。这样之后。一旦。3.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_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义:_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三)一词多义1.而(1)任重而道远()(2)人而不仁()(3)见不贤而内自省
5、也()2.就(1)就有道而正焉()(2)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动词,接近,靠近动词,成就3.重(1)任重而道远()(2)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并序)()(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4)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添酒回灯重开宴(琵琶行 并序)()形容词,重大,重要动词,重视,看重动词,重叠量词,层副词,再次,重新4.知(1)知者不惑()(2)人不知而不愠()(3)知之为知之()5.复(1)克己复礼为仁()(2)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3)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6、)(4)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动词,了解动词,知道,懂得动词,归复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副词,再,又形容词,重复(四)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就有道而正焉()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先齐其家()3.形容词作名词见贤思齐焉()匡正使彰明使整齐有序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1)敏于事而慎于言()(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7、”2.判断句(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羞恶之心,义之端也()3.固定句式(1)如礼何()(2)小子何莫学夫诗()“也”表判断“也”表判断如何,译为“把怎么样”何莫,表反问的句式,译为“为什么不呢”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今朝(zho)恻(c)隐 自省(xn)B.弘(hn)毅覆(f)盖谨慎(shn)C.兴(xn)盛譬(p)如遐迩(r)D.切磋(cu)贤(xin)思琢(zhu)磨【解析】选 D。“琢磨”中的“琢”应读 zu。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居无求安 安:_就有道而正焉就:_朝闻道闻: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_质胜文则野胜:_仁以为己任以为: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已
8、:_远:_ 舒适接近、靠近得知,知道在心里超过以之为,把作为停止遥远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进:_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惑:_忧:_小子何莫学夫诗莫:_知止而后有定定:_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_齐:_ 继续疑惑忧愁没有人志向坚定治理好整顿好物格而后知至 格:_至:_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入:_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_ 推究充分掉入伤害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B.人而不仁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死而后已【解析】选 B。B 项中的“而”表假设,其他三项表顺承。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译文:_(2)
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译文:_(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译文:_ 答案:(1)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2)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3)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能安定天下。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2)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
10、人有一种本能,即“_”。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本研读探究一、阅读十二章前六章,完成下列问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_)于事而(_)慎于言,就有道(_)而正(_)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_)不仁,如礼何(_)?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_),夕死可矣。”(里仁)勤勉连词,表并列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匡正如果怎样对待礼呢道理,指真理子曰:“(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_)也。”(里仁)子曰:“质(
11、_)胜文(_)则野(_),文胜质则史(_)。(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反省,检查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2.下列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与居处等物质享受,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在追求理想和事业上。B.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C.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也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乎义。D.孔子认为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
12、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解析】选 A。孔子认为不应该过多地讲究物质享受,而非不要注意物质享受。因为孔子也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_(2)_(3)_【明确】(1)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明白小利。(2)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3)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二、阅读十二章后六章,完成下列问题。曾子曰:“(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_),止(_),吾止也。譬如平地(_),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13、者不惧。”(子罕)盛土的竹筐停下来填平洼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_)为仁。一日(_)克己复礼,天下归(_)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_)。”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_)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_)而可以终身行(_)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_)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_)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旦称赞,称许条目,细则实践,从事一个字实践那近2.下列对
14、后六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的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传承了孔子、孟子要行仁的思想。B.孔子运用“譬如为山”与“譬如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C.在儒家传统道德中,“知”“仁”“勇”是三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D.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解析】选 A。曾子早于孟子。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_(2)_【明确】(1)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途遥
15、远。(2)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4.在“颜渊问仁”一则中,孔子认为“礼”与“仁”是什么关系?答:_【明确】“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三、阅读大学之道一文,完成下列问题。大学之道(_),在明明(_ _)德,在亲(_)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_),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法则,准则,原则前一个“明”,动词,彰明;后一个“明”,形容词,美好亲近爱护,一说通“新”,使动用法,使革除旧思想
16、志向坚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_)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_)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_)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_)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_)其知。致知在格(_)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整顿好,动词修养,动词端正使动用法,使真诚动词,获得动词,穷究2.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点作为“大学之道”“三纲领”。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
17、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解析】选 D。只有儒家,没有道家。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_(2)_【明确】(1)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2)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四、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回答下面的问
18、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_)人之心。先王(_)有不忍人之心,斯(_)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_)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_):今(_)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_)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_)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_)而然也。(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狠心,残忍指上古贤明君王连词,于是,就动词,运转,转动固定结构,表示原因连词,如果动词,结交。“内”同“纳”动词,求取孩子的哭叫声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19、也。(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_)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_)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_)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伤害动词,扩大动词,扩充2.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B.孟子用孩子将要掉入水井的例子意在阐释人们的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C.孟子提出的“四心”和“人之初,性本善”是一致的,都发端于性善论。D.文中提到将这“四端”扩展充实,表明孟子重视人们后天的努力。【解析】选 A。只有
20、先王的不忍人之心才会有不忍人之政。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_(2)_【明确】(1)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2)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4.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答:_【明确】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这篇论说文的思路。1.本课节选的三篇文章,虽然都是儒家经典,但在语言风格上并不一致。请你熟读成诵,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答:_【点拨】(1)十二章语言口语化,自然亲切。如: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最大限度地忠实了孔子及其他人的原话
21、。因此,书中大量使用的是生活化的语言,大量口语充斥其中,至今读来还颇感亲切自然。极富个性,情感真切。如:a.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b.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言论都各具特色,话如其人。简洁明快,表达准确。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品格修养、礼义规范、伦理道德等问题,在论语中用只言片语就概括得十分完美、十分准确,但同时又含蓄而不直白,委婉而不虚浮。(2)大学之道句式灵活整齐。节选部分多用形式整齐的句式。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22、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样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文字也显得规整、典雅。为了不同的表达需要,文中广泛地使用了排比句式,并适时地将整散句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感情充沛,气势浩然。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所以他的文章感情真挚,充满道德感,语言气势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气概非凡。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语言气势雄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在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
23、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大学之道“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解。答:_【点拨】孔子列举了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的意思。“明德”,是指美好的德行。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生就有美好的德行,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亲民”就是亲近爱抚民众。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它的意思是达到道德
24、修养的最高境界。以现代人的视角来审视,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它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忱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恻隐之心,人之始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尊尚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并将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奉为美德。古人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孟子有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运用方向】让人人献出一份爱 扶危济贫 脱贫攻坚 阅读鉴赏延伸信誉至上为了阐明诚信的意义,孔子打了个比方,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像车子上没有车兒和车兀一样,只有一个空架子,根本就无法行进。事实正是如此
25、。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数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诚信品格丧失殆尽,最终招来亡国之祸。诚信的美德是在生活中培养起来的,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中积累。对一个人来说,信用是立身之本,守住了信用就等于塑造了自己的完美形象。只有将诚信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每个人能做到诚实守信,社会才会走向繁荣与安定。文化传承 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3 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4.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践行楷模良心秤传人江氏姐弟江玉珍、江远斌姐弟俩作为“江家秤”第五代传人,信守祖宗 200 多年做秤“准确公道、分毫不差”的祖训,不为利益
26、所动,不赚昧心钱,诚信做秤,美名传扬。江家祖上做的每杆秤上都有“江正兴”三个字,意为“心正则兴旺”。姐弟俩做秤,坚持每道工序严谨精确,之后还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在他们看来,做秤赚钱不易,更难的却是守住心底那杆“良心秤”。当地市场上,只要说句“这是江家的秤”,买卖双方都放心,所以常有人出大价钱,要江家姐弟做“带病”的秤,都被他们严词拒绝。近些年来,电子秤已经取代了杆秤,生意大不如前,但江家秤铺仍然每天开门营业,坚守一份诚心。江家姐弟说,每杆秤售出去都代表着信任,代表着诚信,虽然现在做秤的人少,但担心过去老顾客手上的秤用坏了,需要修理又找不到维修点,所以,无论条件多困难,也要把铺
27、子开下去。近几年,经媒体报道许多人前来买江家“良心秤”作为收藏,还有企业家为员工定做江家“良心秤”,教育员工爱岗敬业、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做一杆良心秤不难,难的是几代人祖祖辈辈坚守。江玉珍觉得,秤不大,称的可是良心。做一杆缺斤少两的短秤,和做 100 杆短秤没区别。他们守护的是对诚信和底线的敬畏。江家秤早已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道诚信的标杆。江家姐弟的“良心秤”虽小,却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义。“商海无桥信作舟”,如果每一个商户提供的每一件商品,都以诚信为标杆,就会取信于群众,赢得市场。社会需要“江家秤”这样的诚信典范,因为每个人都是诚信的参与者。如何坚守诚信,经受住良心的考验,将是每个人
28、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题。坚守诚信,成就精彩人生郭三佳诚信来自社会每个成员及群体的平等相处和交往,不欺诈、不虚伪,是一种真实的反映。坚守诚信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信任;坚守诚信的人,才会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有力的支持;坚守诚信的人,才会步入快车道,得到更大的发展。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说:“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可见,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诚信已经成为社会联系和合作的纽带,是我们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乃做人之本;丢掉诚信,乃人格之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出现形形色色虚假广告、招牌,将美丽的辞藻、诱人的言词
29、呈现给大众,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驱使着一些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假烟、假酒、假药、假奶粉、假饮料、假文化等元素掺杂其中,名目繁多,应有尽有,真假难辨。这些现象的存在,毫无疑问会给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人为其利益而丢掉了诚信。最终造成的危害是侵犯了商家的权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当今社会,一个人地位无论有多高,权势有多大,都不能以此来衡量其社会价值。主要衡量其价值观的取向,是否坚守诚信,守住道德底线。当下有些人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诚信道德防线已经崩溃,官场上卖官买官,媚上欺下;商场上制假贩假,唯利是图;交往中口是心非
30、,言行不一,这些现象,严重侵蚀社会环境,侵害了人们的思想,会给诚信添上沉重的砝码,会动摇社会稳定信誉的基础,会扰乱社会正常健康交往的准则。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农民党员万其珍,因为其爷爷的一句承诺,一家四代坚持在河边为村民义务摆渡,方便了附近两个县市、四个乡数以万计村民的农耕和出行。万家百年“义渡”,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因诚信二字。冬去春来,夏逝秋至,木船变成了铁船,篙竿变成了船桨,不变的是对当初那份质朴的承诺的坚守。培根说:“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第一原则。”朋友,不管你身处何地,涉世未深或是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请你相信诚信
31、,保持诚信。坚守诚信,你才能守住心灵的契约,赢得做人的尊严,最终成就一番大业。北大天正总裁黄斌,1993 年在中关村与人合租了一个小门脸儿攒机子,当时手中资金仅有 3 000 块。有个东北人来北京攒机子,一问报价发现价格比同类产品低得多,就立马与他签了 20 万元的合同单。谁知签完单子,黄斌才发现自己报错价了。为了将生意做下去,他权衡利弊,最终从他给自己设定的三条路中选择了第一条路:那就是守信誉、讲诚信,继续做生意,哪怕赔掉脑袋!当东北人得知实情,非常感动,立刻把 100 万的单子按市场报价给了他。不久,中关村电脑配件价格集体下调,而黄斌正是用了这笔资金,打开了市场,赢得了商机,成了 IT 业
32、的精英人物。诚信做人,就是要以诚为本,以信为源,以德重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善待人生。实践证明,“诚”与“信”相互联系,两者辩证统一。从历史传颂道德典范身上可以看出,以诚信为做人之根本的人,他们的人格特点是纯真、诚实、可信;与此相反的是虚伪、伪善、不可靠。可以肯定地说,当今社会是个诚信的社会。诚信,是我们每个人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坚守诚信,可以行遍天下;失掉诚信,就会寸步难行。路在脚下,只要你始终如一地坚守诚信,踏实做人,勤奋做事,就一定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选自人民网,有删改)【赏析】坚守诚信,才能使人得到更大发展,成就精彩人生。文章不仅引用了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冯玉祥、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外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还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论证诚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