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时训练 (人教版选修一)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2. 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3.(2011聊城模拟)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
2、北魏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盛 D我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出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5.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 都市繁华,商业活跃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 B C D6.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
3、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7.(2011梅州期中)右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8.北魏孝文帝的重儒措施 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北魏政治封建化的程度使儒家思想失去了本来面目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A. B. C. D.9. (2011广州测试)右图是魏碑书法,对此表述不正确的()A北魏书法刚劲有力,气势浑厚,别具风格B反映了
4、北魏政府重视学习汉族文化C魏碑体现了北魏民族融合的特征D鲜卑文化已经被汉文化同化而消失10.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二、非选择题11.(2011宁波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臣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授麻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授麻田1
5、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授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限4牛。所授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作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作一次的加两倍。授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授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授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下列三幅图片显示鲜卑族在不同时期的服饰图1 图2 图3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北魏均田令鼓励农耕的措施,并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2)图2、3与图1的服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差异?(3)有人说鲜卑族汉化的过程也就是鲜卑族消失,鲜卑族文明泯灭的过程,你认为是
6、否正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课后练习与提高一、C、D、D、C、C、C、A、C、D、A二、非选择题11.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提取信息归纳;第(2)问观察图片,得出其汉化特点,联系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第(3)问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答案:(1)措施:由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作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以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2)差异:图2、3的服饰宽大、轻盈,带有胡汉结合并接近汉族服饰。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改穿汉族服装。(3)不正确。认识:中国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