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334KB ,
资源ID:64058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05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练习:第十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练习:第十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十单元 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各样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比如汉密尔顿牌手表的广告词是:“你能告诉一个成功的男人他实现成功的时刻吗?”这种现象()A.有助于美国人民快速发财致富B.成为美国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C.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D.折射出美国经济政策即将转变解析:C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色各样的励志读物讲的都是华尔街的故事,而商业广告也致力于宣传这种对成功(即快速致富)的膜拜”可知这种快速致富的模式主要是指股票

2、投机,投机就是追逐高收益同时拥有高风险,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B项错误;股票投机使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投进了股市,加剧供需矛盾,不利于美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故C项正确;美国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发生转变的,故D项错误。2.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A.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初雏形B.表明英国放松了对殖民地控制C.加剧了本来很

3、严重的贸易摩擦D.成为缓解经济危机的成功典范解析:C据材料时间信息“1932年”可知,这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帝国特惠制”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构筑起了关税壁垒,这是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做法,恶化了国际贸易关系,加剧了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帝国经济会议”的参加者是英联邦的成员,即英国及其殖民地,它们在地域上并不接壤,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英国主导召开这一会议应是加强对殖民地控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3.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伸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

4、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引发经济大危机,当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迟迟得不到缓解,故选A项;经济危机造成大批的劳动力失业,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问题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C项;D项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4.1929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变化(单位:万人)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失业人数 130 300 435 60

5、0 纳粹党人数 15 30 100 140 根据上面表格,可知纳粹党()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B.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C.因经济危机加剧而发展D.极具欺骗性、煽动性解析:C根据材料“19291932年”可知,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结合表格信息,失业人数与纳粹党人数呈正相关,所以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数上升,推动了纳粹党的发展,故选C项;纳粹党属于法西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因经济危机失业人数与纳粹党人数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纳粹党的欺骗性与煽动性宣传,排除D项。5.1921年,英国规定了高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税率;1929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

6、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各国纷纷效仿。据此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最终形成B.新重商主义政策出台C.最终破裂D.自由主义原则遭破坏解析:D材料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高进口税,实质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反映出自由主义原则遭到破坏,故选D项。6.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解析:A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

7、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此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苏联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故A项正确。7.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解析:A根据材料,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选A项;此时美国处于大危机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8.罗

8、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为此颁布的法律是()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C.农业调整法D.联邦紧急救济法解析:B根据材料“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可知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故选B项。9.1933年,伦敦召开世界经济大会讨论危机问题,会议被认为是一次令人惊恐的大失败。因为此次会议后,“经济上的独立”即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一个各国公认的民族目标。这实际上说明()A.国

9、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B.英美争夺世界经济领导权斗争激烈C.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D.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解析:D从材料不难看出,所谓“经济上的独立”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加剧了这次经济危机,故选D项。10.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解析:C第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

10、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即题干是从不同的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11.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取得成功的偶然性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基于实际的灵活性解析:D通过题干中论述罗斯福新政“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说明其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基于实际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12.以下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1、()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动荡解析:C材料体现了一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并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两种社会制度并行发展,两种文化模式交相辉映,故C项正确。13.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有利于() A.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B.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C.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D.摆

12、脱经济滞胀的困境解析:B据材料“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分析,这些措施有利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府提供各种惠农贷款和发放“离农终身补贴”,与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排除C项;经济“滞胀”危机发生于1973年后, 据材料时间信息,排除D项。14.20世纪,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一切有收入的人定期缴纳保险金;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实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对煤炭、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钢铁、电力、电报和无线电通讯等部门实行国有化。这一措施()

13、A.克服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B.扭转了二战期间的经济困境C.解决了70年代的经济“滞胀”D.促进了二战后初期经济恢复解析:DA项说法本身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能克服,故A项错误;战争期间不可能做到“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二战期间主要发展军工产业,对国民经济实行军事化管理,故B项错误;面对70年代的经济“滞胀”,西方大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国有化”,即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相矛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西方大国确定建设福利国家,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的发展方针,与二战后初期法国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恢复发展经济有关,故D项正确。15.1919年3月

14、,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解析:A由材料中内容“1919年”“准备消灭货币”“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势力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5、出台的背景,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与修正,排除D项。16.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称:“列宁的反应就是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坚持政府统制经济B.实行自由放任主义C.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D.实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解析: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题干中“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故选C项;“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运用市场机制,排除A项;自由放任政策属

16、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模式,不是苏俄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B项;政府干预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这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排除D项。17.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解析:B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A项错误;电影院数量的增加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故B项正确;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

17、在20世纪30年代,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故D项错误。18.下表是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产品种类苏联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5171615113生铁(百万吨)31471039钢(百万吨)4159952A.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B.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C.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D.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解析: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28年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落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出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28年主要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状况,不能

18、体现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故排除A、B两项;D项应是19291933年,排除。19.1932年底,苏联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只发给城市居民以及市镇、中心区、新建筑工地、国营农场等地的工人,农村的居民(集体农庄庄员)则拿不到身份证,而没有身份证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据此推知,当时苏联()A.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B.实物配给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经济D.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奉献解析:D苏俄政权建立时,工人阶级就是领导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物配给制”,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特点是实行指令性计划,故C项错误。由材料“身份证只发

19、给城市居民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结合所学可知,农民自由流动受到限制,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为工业化生产廉价原料,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奉献,故D项正确。20.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年到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C.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D.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解析:B据所学知识,“二五”计划时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材料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修正,排除A项;由“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

20、由13.2%提高到18.5%,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说明当时苏联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改变”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21.1928 年斯大林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A.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C.优先发展重工业D.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解析:D由“贡税论”的内容可以看出,斯大林这一做法旨在牺牲农民和农业来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故选

21、D项;材料中斯大林“贡税论”旨在农业为工业服务,因而并没有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平衡,排除A项;材料中“贡税论”主要涉及农民,与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仅体现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没有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项。22.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为此苏联实行()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场租赁制解析:C依据材料“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结合所学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的内容,得出苏联

22、实行农业集体化,故选C项。23.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A.集中力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解析:D据材料“1929年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是建立计划经济模式,这一模式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故选D项。24.如图漫画名为厨房辩论。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的开幕式上,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之间展开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辩论,因辩论是在厨房用

23、具展台前进行,故称“厨房辩论”。该漫画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苏联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实力削弱C.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得以消除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解析:A漫画中时间显示1959年,此时苏联经过赫鲁晓夫的改革,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效,A项正确;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错误;美苏冷战期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并没有消除,C项错误;此时正是美苏争霸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D项错误。25.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都成为了教

24、育良好、成熟老练、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国力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解析:C20世纪30年代的成就是斯大林模式形成初期积极性的体现,而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建设趋于停滞是由于斯大林集权体制弊端日益凸显,这一变化说明苏联集权体制是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的,C项符合题意;苏联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并未改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

25、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0分,27题14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到“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

26、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念念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成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

27、生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4分) (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4分)答案:(1)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有一致性。影响: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2分) (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2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2分) (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

28、的经济模式。(2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材料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

29、,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材料三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有何不同。(6分)(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

30、反映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哪些手段?(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从救助责任的承担者和救济对象两个角度作答,语言要精练。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立法、行政、财政等角度作答。第(3)问可从积极(主要)与消极两方面作答。答案:(1)责任承担者方面: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负有社会救济的责任。救济对象方面:胡佛认为救济的重点应是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罗斯福认为救济应面向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6分)(2

31、)措施:兴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手段:出台法令、成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或立法、行政、财政)(4分)(3)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4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新兴的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描写:“这里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黑暗,不停工作着的铁炉烟雾不断。谢菲尔德是我见过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就直接升到街道上。因此造成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

32、体内。人在城里待久了就必然吸进煤烟,积在肺里,受到有害的影响”。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三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就被鲜明地确定为“无污染的进步”,它象征性地开启了世博会关注“人与环保”的序幕,也标志着以展示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世界博览会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即从仅仅关注人类的福祉转向了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类

3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今天,中国上海世博会,同样是以“绿色”“低碳”为目标。中国青年报(1)概述材料一中英国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工业革命与这些社会问题的关系。(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种植玉米运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种植玉米运动产生的影响。(4分)(3)材料三世博会主题的变化说明了怎样的趋势?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于当下我国的启示。(6分)答案:(1)社会问题:人口拥挤,住房条件差,空气污染严重,健康受到威胁。关系: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蒸汽机的推广使煤炭资源大量开采使用,造成空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们健康。(4

34、分)(2)原因:斯大林模式下农业发展迟缓,造成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赫鲁晓夫选择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影响:农业形势一度有所好转,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盲目种植玉米,农业再度出现危机,造成很多地区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破坏了环境。(4分)(3)趋势: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全人类的生存;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启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生产力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借鉴和吸取古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35、生态思想,古代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立足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落实转型发展战略,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健全法制,完善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加强合作,坚持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开展广泛的区域和国际合作等。(6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时期概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195

36、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养老金改革法、1995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解读。(12分)解析:解读类试题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解答:第一步,解读材料表层信息,表格中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日益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第二步,分析材料深层次信息,一般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展开;第三步,从规律、实质、启示等角度进行总结。答案:特点:政府立法:如工人医疗保险法等法律的颁布;不断改革和调整(日渐完善):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德国政府不断制定并修改相关法律文件;覆盖面广:覆盖了工人、农民、老人等群体,并涉及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加重财政负担。规律:时代发展促进了制度改革和调整;制度改革和调整又影响了时代发展。(1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