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瀛海学校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形成性检测联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1、某学者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结合所学,下列选项对此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 )A西周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西周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C西周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D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其政治权力 2、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
2、在官僚政治下,“尽管政治权力已经不.能世袭了,但身份地位却往往可以成为一种世泽而传诸儿孙。”于是而有地方上的豪绅和望族。材料意在说明( )A. 官僚政治不利于阶层流动 B. 官僚政治存在贵族政治的变形物C. 官僚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D. 世卿世禄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3、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
3、制4、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如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殿阁大学士实际上未设置 B. 殿阁大学士仅是顾问而无实权C. 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5、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显著增加 B.雇工素质较低制约着经济发展C.流动人口增加促进手工业发
4、展 D.中国开始步入工场手工业时期6、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7、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A. 制约了农业发展 B. 生产方式多样化C. 区域化分工明显 D. 以棉纺织业为主8
5、、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9、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10、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凭借人伦道德、内在修行、外在教化来治理国家;韩非子主张以刑罚威慑、外在管制来治理国家。这说明二者的思想( )A.
6、 内容完全对立 B. 具有共同目的C. 脱离社会实际 D. 強调君主作用11、清乾隆年间奉敕修纂的四库全书总目里面,一向被奉为地理权威典籍的山海经、神异经和海内十洲记诸书被从史部地理类移入子部小说家中。这一变化表明( )A.清代的学术变迁深受政治影响B.天朝上国的世界观念遭到否定C.西学东渐动摇传统的地理观念D.上古神话的民间影响迅速衰落12、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 )A. 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 B. 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
7、果C.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D. 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13、宋元时期科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成果不多,只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成果。出现此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古代中国( )A统治阶级不重视科技B科举考试制度的局限性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传统文化限制发明创造单项选择题2:11-12题,每题3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是0、1、2、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
8、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15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3分
9、)1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奉代所肜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屮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純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
10、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说叨元朝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
11、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二:17世纪,中国犁由荷兰人带入欧洲。由于中国犁简便轻巧,操作容易,节省畜力,而工作高效,因此,很快就在欧洲推广开来,甚至还传到了美国。到1 8世纪,中国犁已是欧洲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后来,欧洲人在中国犁的基础上设计出钢架犁,进一步提高了工效,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的到来。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董猬救活荒民书材料四: 材料五:下图这两件清代瓷器,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
12、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请回答: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图文:对欧洲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犁是_犁;中国历史上,这种犁最早出现于_时期。(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
13、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城市功能二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4分)(5)从造型、装饰图案和器面绘画看,这两件清代瓷器有什么鲜明特色?根据图文: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3分)三、论述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