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1.15MB ,
资源ID:640035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003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A. 应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B. 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C.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D.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2. 根据作用效果,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下列叙述错误是A. 电信号刺激突触小体会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B. 神经递质都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储存于突触小泡C. 乙酰胆碱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内正外

2、负的电位变化D. 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3. 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A. 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 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 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D. 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4. 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

3、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去甲肾上腺素作为激素需要体液运输,作为神经递质不需要体液运输B. 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C. 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D. 与肾上腺髓质细胞相比,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调节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5. 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甲、乙、丙为三种激素。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Graves病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代谢加快、身体消瘦的现象B. Graves病患者的激素甲和激素乙的分泌水平较健康人高C. 激素甲经

4、下丘脑通到垂体的门脉进入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D. 图中抗体作用的受体可能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相同6. 抗体和淋巴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与某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细胞免疫B.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 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D. 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7. 如图将茎剪断数小时后已经停止生长的侧芽又开始生长。在顶芽中合成,并向下运输的生长素和顶端优势现象密切相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导致顶芽疯长B. 将茎剪断数

5、小时后侧芽开始生长的原因可能是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降低C. 茎剪断前,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至侧芽,侧芽不合成生长素D. 若在剪断的茎处涂抹大量的生长素,侧芽的生长不会受到抑制8.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萘乙酸、2,4-D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是植物生长调节剂B. 与天然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且效果稳定C. 在蔬菜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健康D. 利用大麦芽生产啤酒时,用赤霉素处理大麦使其发芽产生-淀粉酶9. 下表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组合12345面积(m2)44444田螺数量(只)1319161418

6、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B. 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田螺的丰富度C. 田螺的年龄组成直接决定了田螺的种群数量变化D. 田螺16只/m2的种群密度是种群的空间特征10. 某地农田中蝗虫成灾,人们将鸭子放养到农田中,很快控制住了蝗虫的数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引入鸭子后,蝗虫的数量变化曲线为“J”型B. 采用农药灭虫会导致蝗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 出生率是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D. 种植的水稻不是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11.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调查土壤中不同时间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

7、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 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类群丰富度C. 由于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冷光源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12. 下图表示草场上某种草和某种羊的能量流动关系,对改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 a表示草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B. b表示草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部分C. c表示羊呼吸散失的热量D. 能量在两种群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13.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

8、色植物再利用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14. 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无关的是( )A. 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 缩短或延长日照时间以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C.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D.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玉米田中的双子叶杂草15.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完全合理的是A.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B.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 农田中清除杂草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不矛盾D.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二、选择题16.

9、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B. 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C. 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17.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之后HIV浓度逐渐增加,免疫系统被破坏,最终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细胞在HIV侵入人体后一直不断减少B. T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被HIV识别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C.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虻叮咬正常人不易传播HIVD.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

10、感染或恶性肿瘤18. 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箭头代表光照方向),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弯曲现象的是( )A. 图1中的B. 图2中的C. 图2中的D. 图3中的甲、乙、丙、丁19.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 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 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 种群的指数增长不会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20. 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兔子的迅速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黏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

11、是( )A. 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B. 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C. 0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D. 若调查中被标记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三、非选择题21. 通过检测空腹时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等物质的含量可以了解肝、肾功能和血糖是否正常。回答下列问题:(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检测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受损导致葡萄糖转化为_的过程受阻,引起血糖浓度偏高,从而不断刺激_细胞分泌激素,长期以往可能造成肝性糖尿病。(2)肌酐和尿素氮是

12、检测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肾脏的严重损伤会进一步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失衡,即使位于_处的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也难以通过调节过程使其恢复正常。(3)血清葡萄糖是检测糖尿病的指标。血清葡萄糖浓度高或低时,机体均可通过_调节使其恢复正常。(4)内环境稳态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2. 某科研小组以幼龄大鼠为实验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检测指标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手术切除垂体,B组_。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

13、记录_。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实验结果与分析:A组大鼠生长发育状况明显不如B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A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若一段时间后,给B组大鼠饲喂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大鼠体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会_(填“增加”或“不变”或“减少”),原因是_。23. 普通的桃在果实采摘后硬度下降很快,而油桃在果实采摘后硬度下降较慢。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mmolL-1)对新采摘的油桃果实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测定了果实的硬度变化和乙烯释放量,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1)NAA是一种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_作用的有机物,植物体内_(填“能

14、”或“不能”)合成。(2)实验结果表明,NAA处理可_果实硬度,_乙烯释放量,且处理浓度越高,效果越_。(3)进一步研究表明,乙烯可以引起细胞壁降解重要基因PG1的表达上升,结合本研究的结果,解释NAA处理后可以实现果实软化的原因_。24. 某科研小组研究草原上甲、乙两种小型哺乳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_。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两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是因为这两种动物_。要使调查的结果与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填编号)。有较多的个体迁出调查区有较多的个体迁入调查区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调查区

15、内没有较多的个体死亡(2)据图分析,在调查期间,甲动物的年龄组成为_。第_年乙动物种群密度最小,造成46年曲线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_(答出两种即可)。25. 草原盐碱化会导致草场退化,人们分步骤在盐碱化的草原上种植不同植物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答相关问题:(1)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会发生_。人为增加物质和能量投入,可以尽快使生态系统的_恢复或接近受干扰前的正常状态。(2)恢复后草原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有_。(3)恢复后的草原生长着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多种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理由是_。(4)有人认为鼠啃食

16、绿色植物,在草原上打洞做窝,应该将其彻底消灭。请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_。保定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生物试题(解析版)一、单选题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A. 应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B. 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C.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D.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

17、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于内环境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所以用弱碱性的水会被内环境中弱酸物质中和,内环境的pH值将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根据稳态的概念可知,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在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直接意义是有利于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间接意义是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C正确;D、由于细胞直接生活在内环境中,所以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故选A。2. 根

18、据作用效果,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电信号刺激突触小体会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B. 神经递质都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储存于突触小泡C. 乙酰胆碱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D. 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化学本质是乙酰胆碱、氨基酸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O等,作用是传输神经冲动,例如常见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受到刺激后,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

19、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后一神经元的兴奋或者抑制。神经递质起作用后通常被灭活。【详解】A、电信号刺激突触小体会释放神经递质,将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A正确;B、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不都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B错误;C、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C正确;D、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若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D正确。故选B。3. 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

20、,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A. 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 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 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D. 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信号会转化为化学信号,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由题意可知,阿托品会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

21、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乙酰胆碱的水解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可能是因为阿托品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突触处的兴奋的传递。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4. 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去甲肾上腺素作为

22、激素需要体液运输,作为神经递质不需要体液运输B. 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C. 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D. 与肾上腺髓质细胞相比,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调节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以神经调节为主,部分体液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详解】A、激素和神经递质都需要体液的运输,A错误;B、去甲肾上腺激素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可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B正确;C、由题中信息可知,去甲肾上腺激

23、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D、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具有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的特点,D正确;故选A。5. 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调节机制,甲、乙、丙为三种激素。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Graves病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代谢加快、身体消瘦的现象B. Graves病患者的激素甲和激素乙的分泌水平较健康人高C. 激素甲经下丘脑通到垂体的门脉进入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D. 图中抗体作用的受体可能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Gra

24、ves病产生的原因是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它可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详解】A、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图中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使得甲状腺细胞大量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故Graves病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代谢加快、身体消瘦的现象,A正确;B、Graves病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激素甲和激素乙含量比健康人的低,B错误;C、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会进入细胞,C错误;D、图中抗体与激素乙因空间结构相似,图中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错误

25、。故选A。6. 抗体和淋巴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与某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细胞免疫B.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 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D. 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答案】B【解析】【分析】1、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2、抗体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详解】A、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不是发生在细胞免疫中

26、,A错误;B、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C、血清中的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不是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C错误;D、效应T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裂解释放出的抗原可以与抗体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D错误。故选B。7. 如图将茎剪断数小时后已经停止生长的侧芽又开始生长。在顶芽中合成,并向下运输的生长素和顶端优势现象密切相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导致顶芽疯长B. 将茎剪断数小时后侧芽开始生长的原因可能是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降低C. 茎剪断前,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至侧芽,侧芽不合成生长素D.

27、 若在剪断的茎处涂抹大量的生长素,侧芽的生长不会受到抑制【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2、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的生长。【详解】A、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侧芽的生长,A错误;B、剪断茎后,数小时后侧芽生长,是因为侧芽处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来源,侧芽自身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使侧芽生长素的含量降低,促进了侧芽的生长,B正确;C、剪断茎前,顶芽合成

28、的生长素可极性运输至侧芽,侧芽自身也会合成生长素,从而使侧芽生长素浓度增高,C错误;D、若在剪断的茎处涂抹大量的生长素,涂抹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部位,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D错误。故选B。8.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萘乙酸、2,4-D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是植物生长调节剂B. 与天然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且效果稳定C. 在蔬菜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健康D. 利用大麦芽生产啤酒时,用赤霉素处理大麦使其发芽产生-淀粉酶【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

29、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

30、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2, 4-D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B、与天然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易分解,效果比较稳定,B正确;C、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毒,会损害人体健康,C正确;D、啤酒生产中,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生产-淀粉酶,从而简化工艺、降低成本,D错误。故选D。【点睛】9. 下表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组合12345面积(m2)44444田螺数量(只)1319161418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B. 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

31、田螺的丰富度C. 田螺的年龄组成直接决定了田螺的种群数量变化D. 田螺16只/m2的种群密度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2、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4、年龄组成: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可以预测种群数目的变化;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可

32、以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田螺的活动能力较弱,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的特征,不属于种群的特征,B错误;C、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决定田螺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D、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3+19+16+14+18)54=4(只/m2),而且种群密度是数量特征,D错误;故选A。10. 某地农田中蝗虫成灾,人们将鸭子放养到农田中,很快控制住了蝗虫的数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引入鸭子后,蝗虫的数量变化曲线为“J”型B. 采用农药灭虫会导致蝗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 出生率是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

33、的因素之一D. 种植的水稻不是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详解】A、引入鸭子后,蝗虫有了天敌,蝗虫的数量会减少,蝗虫的数量变化曲线不会呈“J”型,A错误;B、采用农药灭虫,不抗药个体会被杀死而抗药个体存活,抗药个体的后代抗性越来越强,导致蝗虫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B正确;C、出生率、死亡率会直接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故出生率是影响该稻田蝗虫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C正确;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除了种植的水稻,还有杂草等

34、,D正确。故选A。11.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调查土壤中不同时间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 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类群丰富度C. 由于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冷光源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B【解析】【分析】1、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2、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

35、调查。【详解】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冷光源,调查其丰富度,C正确;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正确。故选B。12. 下图表示草场上某种草和某种羊的能量流动关系,对改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 a表示草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B. b表示草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部分C. c表示羊呼吸散失的热量D. 能

36、量在两种群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详解】A、a表示草生长、繁殖所含有的能量,A错误;B、b表示草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部分,B正确;C、c表示羊排出的粪便中能量,C错误;D、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而不是在两种群间,D错误。故选B。13.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

37、费者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有的细菌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自养型,如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另外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属于分解者。【详解】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

38、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点睛】注意:微生物如细菌多数属于腐生生物,作为分解者,但有少数寄生微生物属于消费者,还有少数能属于自养型微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属于生产者。14. 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无关的是( )A. 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 缩短或延长日照时间以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C.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蛋率D. 利用生长

39、素类似物杀死玉米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答案】D【解析】【分析】性引诱剂的重要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交尾,生产中常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植物的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光照,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等,利用植物的这一特点,创造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可以使植物提前或延后开花;“黑光灯”可以发出较大剂量的紫外线,用来引诱一些对紫外线敏感的害虫,进一步将其杀死;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植物激素的应用。【详解】A、性引诱剂的重要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交尾,生产中常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降低害虫种群密度,运用了生态系统化学信息,A不符合题意;B、植物的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光照,分长

40、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等,利用植物的这一特点,创造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可以使植物提前或延后开花,运用了生态系统物理信息,B不符合题意;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运用了生态系统物理信息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C不符合题意;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属于植物激素的应用,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15.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叙述,不完全合理的是A.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B.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 农田中清除杂草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不矛盾D.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答案】B【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对被捕食者起到了选择作用,有

41、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A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只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B项错误;农田中清除杂草,是人为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不矛盾,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资源、工业原料及适宜的环境等,因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D项正确。二、选择题16. 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B. 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C. 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

42、内负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3、4都是轴突,2是突触小体,神经元a可通过突触将兴奋传递到肌肉,但神经元b不能将兴奋传递至肌肉。【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A错误;B、刺激图中1、2、3处,均符合兴奋产生与传递的调节,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4处,兴奋不能逆突触传递到肌肉,B错误;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此时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C错误;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递,解题关键是分析题

43、图,找出图中的4个突触结构,分析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17.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之后HIV浓度逐渐增加,免疫系统被破坏,最终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细胞HIV侵入人体后一直不断减少B. T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被HIV识别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C. 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虻叮咬正常人不易传播HIVD.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答案】BCD【解析】【分析】HIV病毒是RNA病毒,在HIV病毒最初进入机体,

44、机体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将大多数抗原消灭,由于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林细胞,因此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HIV病毒数量上升,大量摧毁人体的T淋巴细胞,最终使人体丧失大多数体液免疫能力和全部细胞免疫能力。【详解】A、HIV病毒最初进入机体,T细胞数量增多,A错误;B、T细胞膜具有能被HIV识别结合的特异性受体,因此HIV病毒可以攻击人体的T林细胞,B正确;C、蚊虻叮咬不会传播HIV,C正确;D、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免疫功能几乎丧失而导致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故选BCD。【点睛】18. 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箭头代表光照方向),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弯曲现象的

45、是( )A. 图1中的B. 图2中的C. 图2中的D. 图3中的甲、乙、丙、丁【答案】BD【解析】【分析】胚芽鞘生长状况的判断方法: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有生长素就生长,无生长素就不生长;弯不弯,看生长素的分布:分布均匀,直立生长。分布不均匀,弯曲生长。【详解】A、由于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所以a和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A错误;B、由于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胚芽鞘左侧,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B正确;C、的锡箔小帽使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C错误;D、图3中a、b、c、d琼脂块均能收集到生长素,因此图3中的甲、乙、丙、丁均能弯

46、曲生长,D正确。故选BD。19.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 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 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 种群的指数增长不会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答案】AC【解析】【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B、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B正确;

47、C、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C错误;D、种群的“J”型增长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D正确。故选AC。20. 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兔子的迅速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黏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B. 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C. 0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D. 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则调查

48、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答案】A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欧洲兔在0y1年时数量急剧增加,呈现“J”型曲线,而袋鼠减少。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的数量减少,而袋鼠的数量恢复。【详解】A、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的种群数量仍然下降,因此可以推测袋鼠和狐狸间存在捕食关系,因此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A正确;B、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说明病毒专性寄生于欧洲兔中,B正确;C、0y1年欧洲兔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欧洲兔的种群数量已

49、经达到了K值左右,而防治的最佳时期应该在达到K/2之前,C错误;D、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正确。故选ABD。三、非选择题21. 通过检测空腹时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等物质的含量可以了解肝、肾功能和血糖是否正常。回答下列问题:(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检测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受损导致葡萄糖转化为_的过程受阻,引起血糖浓度偏高,从而不断刺激_细胞分泌激素,长期以往可能造成肝性糖尿病。(2)肌酐和尿素氮是检测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肾脏的严重损伤会进一步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失衡

50、,即使位于_处的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也难以通过调节过程使其恢复正常。(3)血清葡萄糖是检测糖尿病的指标。血清葡萄糖浓度高或低时,机体均可通过_调节使其恢复正常。(4)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 (1). 肝糖原和非糖物质 (2). 胰岛B (3). 下丘脑 (4). 神经体液 (5). 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1、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当血糖含量低时,胰岛A细

51、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1)肝细胞受损导致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过程受阻,血糖水平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甘油三酯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2)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饮水不足或吃的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52、,产生兴奋后,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3)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或升高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血糖浓度变化还可以间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相关激素,从而调节血糖浓度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因此当血清葡萄糖浓度高或低时,机体均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其恢复正常。(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可保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

53、态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识记人体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2. 某科研小组以幼龄大鼠为实验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检测指标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手术切除垂体,B组_。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_。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实验结果与分析:A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明显不如B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A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若一段时间后,给B组大鼠饲喂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大鼠体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

54、量会_(填“增加”或“不变”或“减少”),原因是_。【答案】 (1).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2). 两组大鼠的体重 (3). 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4). 不变 (5). 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或多肽),大鼠饲摄入后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消化【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则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变量是幼龄大鼠的体重变化,实验中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相关变量,并结合实验单一设计原则对试题进行分析解答。【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且该同学采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垂

55、体,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设计实验步骤如下: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大鼠切除垂体,B组大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A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生长素和甲状腺激素不足,从而影响大鼠生长发育,因此A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B组。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或多肽),若给大鼠饲喂则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消化,因此若一段时间后,给B组大鼠饲喂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56、大鼠体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变。【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及功能,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根据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法完善实验步骤,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3. 普通的桃在果实采摘后硬度下降很快,而油桃在果实采摘后硬度下降较慢。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mmolL-1)对新采摘的油桃果实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测定了果实的硬度变化和乙烯释放量,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1)NAA是一种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_作用的有机物,植物体内_(填“能”或“不能”)合成。(2)实验结果表明,NAA处理可_果实硬度,_乙烯

57、释放量,且处理浓度越高,效果越_。(3)进一步研究表明,乙烯可以引起细胞壁降解重要基因PG1的表达上升,结合本研究的结果,解释NAA处理后可以实现果实软化的原因_。【答案】 (1). 调节 (2). 不能 (3). 降低 (4). 增加 (5). 明显 (6). NAA处理后乙烯增多,乙烯使得细胞壁降解重要基因PG1的表达上升,故细胞壁被降解,细胞失去保护和支撑,从而果实变软【解析】【分析】据题意和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A,因变量是果实硬度、乙烯释放量。油桃果实属于无关变量,因此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应选取成熟度一致、大小均匀、无病虫害的油桃果实。【详解】(1)NAA属于生长

58、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不能合成。(2)据图分析可知,NAA处理组与CK组对比,NAA处理后的果实硬度有所下降,而乙烯释放量明显增加。分析NAA浓度为0.1 mmolL-1、0.5 mmolL-1、1 mmolL-1的实验组可知,NAA浓度越大,降低果实硬度、增加乙烯释放量的效果越明显。(3)植物细胞壁对细胞起到支持和保护的作用,而细胞壁降解重要基因PG1表达后细胞壁会被降解,细胞失去保护与支撑,所以NAA处理后乙烯增多,乙烯使得细胞壁降解重要基因PG1的表达上升,故细胞壁被降解,细胞失去保护和支撑,从而果实变软。【点睛】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既不提

59、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24. 某科研小组研究草原上甲、乙两种小型哺乳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_。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两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是因为这两种动物_。要使调查的结果与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填编号)。有较多的个体迁出调查区有较多的个体迁入调查区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死亡(2)据图分析,在调查期间,甲动物的年龄组成为_。第_年乙动物种群密度最小,造成46年曲线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_(答出两种即可)。【答案】 (1). 迁出率和迁入率

60、 (2).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3). (4). 增长型 (5). 8 (6). 食物减少、天敌增多(或传染病等)【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的R值一直保持不变且大于1的水平上,甲种群的增长曲线为J型增长曲线;乙种群的R值在04年先增大后减小且一直大于等于1的水平上,因此乙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第4年以后R值一直减小且小于1,到第8年时恢复到1的水平上,因此48年

61、间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到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种群密度最小。【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出生和死亡、标志物对生物体没有影响,故选。(2)据图分析,在调查期间,甲动物的R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甲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乙种群曲线由于48年间R值一直减小且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减小,因此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种群密度最小,造成46年曲线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食物减少、天敌增多、气候的改变或传染病发生等。【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知识点,要

62、求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特别是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以及影响种群曲线变化的环境因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R值的变化与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25. 草原盐碱化会导致草场退化,人们分步骤在盐碱化的草原上种植不同植物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答相关问题:(1)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会发生_。人为增加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可以尽快使生态系统的_恢复或接近受干扰前的正常状态。(2)恢复后草原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有_。(3)恢复后的草原生长着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多种绿色植物,这些绿

63、色植物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理由是_。(4)有人认为鼠啃食绿色植物,在草原上打洞做窝,应该将其彻底消灭。请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 (1). 群落演替 (2). 结构和功能 (3). 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与粪便 (4). 不能 (5).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这些绿色植物仅属于该草原种群的一部分 (6). 彻底消灭鼠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持【解析】【分析】1、生态恢复工程指通过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利用生态学、系统学、工程

64、学的方法实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以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的工程。2、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详解】(1)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盐碱化的草原治理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因为重度盐碱化草地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在演替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逐步改善。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人为增加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或接近)

65、受干扰前的正常健康状态。(2)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有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与粪便。(3)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恢复后的草原中这些绿色植物仅属于该草原种群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草原上生长的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多种绿色植物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所以也不能构成一个种群。(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若彻底消灭鼠,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使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影响因素,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