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B“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C“新政”的实施取得了成就D“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D项观点是不正确的。2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
2、出口解析:选B。由于公众对银行失去信心,所以罗斯福通过整顿金融、银行机构来建立信用。B项是正确的。31934年1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授权总统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的幅度上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法律通过后,罗斯福宣布美元贬值为原值的59.06%。美元贬值除了使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还会()A扩大出口,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C导致物价降低,提高公众的消费能力D导致物价上升,促使企业压缩生产解析:选A。美元贬值使美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而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A正确;美元贬值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没有直接关系,B不选;美元贬值会带来国内
3、物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生产,C、D不选。4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A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B国家接管私人企业C一切采取军事化管理D取消工会组织,降低工人工资解析:选A。罗斯福新政采取措施发展工业、承认工会、促进工业生产,以及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等,B、C、D三项观点是错误的。A项是正确的。5美国最终能以资本主义“民主”的方式渡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并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其原因是()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依靠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ABCD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
4、国最终能以资本主义“民主”的方式渡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是正确的。二、非选择题6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经济开始往地狱里冲。1933年3月,在经济最危难时刻,罗斯福实行“新政”。“新政”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2)罗斯福如何通过“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解析:
5、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其内容包括金融业、农业、工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运用罗斯福新政的理论观点来分析材料即可。答案:(1)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不足的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第一,大力整顿金融业,制定财政信贷和货币政策;第二,恢复和稳定农业;第三,复兴工业;第四,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7材料一曾有人问亚当斯密:“我怎样治理国家,才能富国裕民呢?”斯密回答:“阁下什么也别管,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吧。”材料二1933年,就在罗斯
6、福总统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凌晨,一半以上的全国性银行已经破产或者终止提款,整个国家的金融活动处于瘫痪状态,美国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个时期,罗斯福提出了“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政策主张各是什么?(2)评述这两个政策主张的影响。解析:材料分别列举了斯密的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和罗斯福新政,在具体评析时,结合材料和教材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全面分析,既要看到两个政策和主张的积极作用,又要叙述其不足,最后归纳总结。答案:(1)材料一体现的是斯密的自由贸易政策主张;材料二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2)斯密认为为了促进自由贸易,富国裕民,应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他看到了市场能在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带来资源的浪费、经济的波动和分配的不公等问题。罗斯福新政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使处于经济危机的美国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以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加剧了通货膨胀,扩大了财政赤字,为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播下了种子。综上所述,这两个政策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市场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弊,都没有采取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