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请认真核对答题纸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美美与共费孝通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我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要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3、: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
4、,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日本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
5、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
6、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只要各自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能够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B. 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仇视西方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C. 对待外来文化,应先用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优劣,然后选取其精华。D. 作者认为,“美美与共”设想的实现,可能会受到攻击,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性。B. 文章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日本访唐的例子,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可能性。C. 文章引用孔子的经典名言,意在
7、论证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学会克己、忍耐、收敛。D. 文章末段先提出做法,再分析困难,最后表明态度,层次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各美其美”,是指欣赏本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B. “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现象,不仅仅中国有,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C.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既要积聚先人经验,又要拥有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心态。D. 为了世界的“和而不同”,人类需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答案】1. D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8、,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只要就能够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表述绝对化。根据第一段“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可知,“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是“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首要条件,强调其重要性,而不是充分条件。选项表述错误。B项,“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说
9、法绝对。根据第三段“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可知,原文说的是“似乎”,选项是一种绝对化表达。选项表述错误。C项,“对待外来文化,应先用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优劣”错误。根据第二段“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可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10、方法。A项,“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对比”错误。根据第三段“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可知,文章是列举了对待外族文化的两种现象,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对比”。选项手法分析错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
11、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D项,“为了世界的和而不同”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就必须提倡”可知,“和而不同”是人类生存世界的特征,而不是人类追求的目的。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12、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的亚热带竺可桢亚热带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它首先有一个高气压,所以一般称为亚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在北半球,这高气压脊冬天在北纬30,到夏季北移至北纬38;在南半球,冬天在南纬28,到夏天南移至南纬35。亚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影响到风带的移动,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有所谓东北信风带(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带(南半球),介于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有所谓西风带。信风带与西风带的气候迥然有别,在西风带
13、经常有风暴,天气冷暖、晴雨不常;而信风带内则除少数小范围热带风暴外,天气比较稳定。但有代表性的亚热带气候实际上只限于大陆的西部或大洋的东岸。所以,单从气候学观点出发,有必要说明亚热带的范围和气候特征。要划分亚热带,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而最重要的是从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出发。所谓发生观点即追求亚热带气候形成的原因,如高气压的移动、风带的变迁、气团的进退等。所谓实用观点即分析亚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与温带、热带的生物资源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亚热带气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越冬的影响等。划分亚热带最好能把这两种观点同时顾到;如不能兼顾,则从地区的经济建设出发,实用观点更为重要。苏联气候学家谢良尼诺夫认为:亚热带
14、的夏天应与热带无别,但冬季较冷,最低温度常在零度以下,可以种温带作物;在亚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二熟;以积温4000为其北界,但在沿海则积温可略小,北界的纬度为4344。但亚洲东部为季风气候带,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使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如橘子、柠檬、茶树、竹子等不但不能在北纬43的东北或内蒙立足,即便在北纬35的淮河流域亦难繁殖。所以从北半球看来,亚热带的北缘并不和纬度相平行,而是大陆西岸纬度较高,东岸则较低。中科院地球研究所的气候分区是从实用观点出发的。从实用观点看,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
15、可有两次收获。至于干燥度,虽与温度同为气候上的重要因素,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定亚热带的指标为积温45008000,最冷月的气温为216,无霜期自240天至365天。谢良尼诺夫所定的亚热带北界的积温4000,在东亚似嫌过小,因为冬天西伯利亚寒潮有时可以使亚热带纬度地区温度降至零下1015,使多年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冻死,所以平均积温不能不略高。北界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为2,与波哥乡所定苏联指标相似,但在我国沿海一带,这一指标尚嫌太高,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无霜期,北界为8个月,南界则平均终年无霜,但特寒之年,则虽在海南岛也可能有霜。从上述指
16、标看,我国亚热带的北界接近于北纬34,亦即淮河、秦岭、白龙江线直至东经104,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也靠近一年两熟的北界。亚热带的南界则横贯台湾的中部和雷州半岛的南部,即在北纬2230-2130左右。据美国气候学家勃莱尔意见,亚热带的南界应为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他认为一月份平均温度到18时即无霜冻的危险。但我国最冷月平均温度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这条线,从地植物学着眼,热带植物的分布以北纬2130左右为其北界,故认为最冷月16等温线和积温8000作为我国亚热带南界比较合适。(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亚热带髙气压带位置在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这影响到地
17、球上风带位置的变化。B. 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一般天气无常;亚热带与髙纬度之间,一般天气比较稳定。C. 因为我国冬季气候严寒,所以有些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不能在东北、内蒙立足。D. 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从温度、霜期以及它们对作物影响的角度来规定亚热带气候。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干燥度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B. 谢良尼诺夫确定亚热带北界的积温为4000,作者认为这一数值在东亚似乎嫌小。C. 我国沿海地区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在特寒之年,即使海南岛也可能有霜。D. 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南界,最冷月最低温度只有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
18、冻这条线。6. 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亚热带划分的看法。【答案】4. B 5. D 6. (1)划分亚热带,要同时兼顾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2)实用观点更为重要。【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一般天气无常;亚热带与髙纬度之间,一般天气比较稳定”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有所谓东北信风带(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带(南半球),介于亚热带与高纬度之
19、间有所谓西风带。信风带与西风带的气候迥然有别,在西风带经常有风暴,天气冷暖、晴雨不常;而信风带内则除少数小范围热带风暴外,天气比较稳定”可知,亚热带与赤道之间,就是信风带,天气比较稳定;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就是西风带,天气无常。选项说反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最冷月最低温度只有16C”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但我国最冷月平均温度16C,却接近于全年无霜这条线”可知,最冷月
20、是“平均温度16C”,而不是“最低温度只有16C”。选项错误。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本题要求“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对亚热带划分的看法”。首先明确筛选区间,在第二段。再根据要求划分第二段的层次,逐层提取要点。根据第二段“要划分亚热带,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而最重要的是从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出发”“划分亚热带最好能把这两种观点同时顾到”可以概括出第一点;根据“如不能兼顾,则从地区的经济建设出发,实用观点更为重要”概括出第二点。【点睛】信息筛选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
21、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祝福(节选)鲁迅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
22、宅子里。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在镇东头的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
23、“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呑呑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那么,死
24、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
25、于我也毫无关系了。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什么时候死的?”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
26、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27、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描写爆竹燃放的场景,凸显了旧历新年即将到来的热闹气象,这与后文祥林嫂的悲惨离世形成了鲜明对照。B. 文章通过祥林嫂向“我”探询一个人死后是否有魂灵一事,设下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关心祥林嫂命运方面。C. “我”听到四叔骂人的话,感到诧异和不安;听到短工告知的消息后,常常感到负疚,体现了“我”的反省精神。D. 短工“简捷的说”和“淡然的回答”,表现了他把祥林嫂的死亡看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揭示了人心的冷漠。8. 请结合全文,分别概括祥林嫂与“我”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的心理状态。9.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C 8. 见面前:对死亡
28、是怀疑、恐惧、又有点盼望的。见面时:对“我”满怀希望,盼望“我”能给她解决关于死亡的疑惑。见面后:对死亡依然困惑、矛盾。 9. (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2)便于直接抒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项,“体现了我的反省精神”错误。结合语境“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和结尾“我
29、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可知,“我”虽然同情弱者,有自责意识,但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残酷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精神上还有麻痹。选项说“我”有反省精神,不符合“我”的形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具体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表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本题涉及的情节是祥林嫂与“我”见面的探讨“死亡”的问题。根据祥林嫂提出的三个问题可推知她与“我”见面前的心理:第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说
30、明祥林嫂对大家都深信不疑的“魂灵”产生了怀疑;第二个问题“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体现了她恐惧的心理,因为害怕死后被锯开;第三个问题“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说明她又有点盼望死亡,因为死后可能与家人见面。可见祥林嫂与“我”见面前对死亡是怀疑、恐惧、又有点盼望死亡的。根据祥林嫂与“我”见面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可以推知她的心理:“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可知祥林嫂与“我”见面时盼望“我”能给她解决关于死亡的疑惑。根据“我”的回答以及祥林嫂最后的死推知她见面后的心理:“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可知“我”并没
31、有给祥林嫂解决困惑,她是带着既希望死又畏惧死的矛盾心理走向死亡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叙述视角的作用。叙事角度有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本文是以第一人称来叙事的,以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使叙事更加集中,便于抒情。本文“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在镇东头的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将“我”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真实、形象、具体;“我”与祥林嫂见面谈论死亡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展开的,第一人称的使用增加读者亲切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32、使叙事更加集中。根据“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可知,第一人称易于表现人物心理,抒发情感。【点睛】常见的不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1)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2)与读者拉近距离,便于直接抒情 (3)使人有真实的感受。第二人称:(1)最贴近读者,让人感到亲切 (2)便于抒发感情(3)引起读者共鸣。第三人称:(1)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2)
33、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
34、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
35、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心惮远役 惮:害怕B.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手杖C. 景翳翳以将入 景:影子D. 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作者自称时用“余”“我”,古人自称时还会用“仆”“某”“愚”“孤”“吾子”等。B.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古人用“孟”“仲”“季”分别表示四季中各季的三个月份。C. 三径,文中指院中
36、小路。汉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辟三径,后常以此代指隐士居所。D. 帝乡,文中指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后人也用以代指皇帝的故乡或京城。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直言自己曾经因家庭贫困被人劝后对出仕心有所动的事实,足见其天性坦诚。B. 作者虽深感做官可以解决饥寒的问题,但还是不愿违背本心而最终毅然选择辞官。C. 引觞自酌、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展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情和孤介傲岸的性格。D. 作者寄情山水,长啸吟诗,逍遥自在,表明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之情已经消失殆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7、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2)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我感到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C项,“景:影子”解释错误。“景翳翳以将入”意思是,
38、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景”,日光。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A项,“古人自称时还会用仆某愚孤吾子等”错误。“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译为“您”。不是自称,选项不准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
39、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D项,“表明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之情已经消失殆尽”理解错误。此题应联系写作背景分析。由小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可知,他家境贫穷,本来希望走仕途维持生计,弃官不做后,他生计上的困窘不会因为归隐而改变,寄情山水、逍遥自在也只是暂时的。他内心的忧愁、无奈之情不会消失殆尽。选项理解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40、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1)“谏”,挽回;“追”,补救;“实”,确实;“是”,对的;“非”,错的。(2)“焉求”,宾语前置,追求什么;“悦”,意动,感到愉悦;“乐”,意动,感到快乐。【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41、,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
42、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
43、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
44、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金陵怀古唐许浑
45、玉树【注】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玉树: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4. 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许诗颔联描绘了远远近近的松楸掩映着荒冢、离离禾黍长满残宫的衰败之景。B. 许诗颈联借描写石燕掠雨穿云、江豚兴风鼓浪,
46、表达对眼前壮丽江景的赞美之情。C. 王词上片绘景,以“登临送目”笼罩全篇,依次勾勒了水、陆、空的壮阔场面。D. 王词下片怀古抒情,追念往昔,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表达出深沉的叹息。15. 许诗与王词都运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许诗首句用典,以追述史实开篇,表达了王朝兴替的感慨;王词结句用典,以议论作结,借古讽今,警告北宋当局,不要重蹈前朝覆灭的覆辙。【解析】【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
47、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表达对眼前壮丽江景的赞美之情”错误。颈联的意思是,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的感慨。不是赞美江景的壮丽。选项理解错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表达技巧,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
48、何赏析都离不开诗词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词用典的用意。先看许诗,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的意思是,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再结合它在诗中的位置以及怀古的题材分析用典的作用:首句用典,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表达了王朝兴替的感慨。再看王词,是结句用典,“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意思是,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以议论作结,意在
49、言外,借古讽今,警告北宋当局,不要重蹈前朝覆灭的覆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在书愤中借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自己追慕先贤业绩、爱国热情至老不移的意愿两句诗是:“_,_。(2)屈原在离骚中用“_,_”两句,抒发自己甘愿成为楚国政治引路人的爱国豪情。(3)“_,_”是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告诫后人不要安于享乐,要有忧患意识的名句。【答案】 (1). (1)出师一表真名世 (2). 千载谁堪伯仲间 (3). (2)乘骐骥以驰骋兮 (4). 来吾道夫先路也 (5). (3)忧劳可以兴国 (6). 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
50、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名世、骐骥、驰骋、道、逸豫。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信息化时代,传统书院如何焕发生机、_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其他传统文化和传统书院一样,不应只是精致而脆弱、存放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它应当是_在
51、现实土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各地书院_,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国学论坛、经典诵读、网络传播书院在与其他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相谐相生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文化生态体系里_的一部分。17. 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顺应 驻扎 标新立异 不可胜数B. 呼应 驻扎 标新立异 不可或缺C. 呼应 扎根 推陈出新 不可胜数D. 顺应 扎根 推陈出新 不可或缺18. 下面填入文段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传统书院还应当寻求自身的创造性发展,同时增加与其他文化生命体的交流。B. 借鉴其他文化生命体的成
52、功经验,就会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发展。C. 增加与其他文化生命体的交流,传统书院应当会得到创造性发展。D. 从其他文化生命体那里借鉴成功的经验可以有效推动传统书院的创造性发展。19.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应该是精致而脆弱、存放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B. 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不应该只是存放在博物馆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C. 其他传统文化和传统书院一样,不应该存放在博物馆里,作为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D. 其他传统文化和传统书院一样,应该存放在博物馆里,作为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答案】17. D 18. A 19. B【解析】【1
53、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顺应”,顺着某种趋势去适应;“呼应”,彼此声气相通,互相照应的意思。此处与下文“潮流”搭配,应选用“顺应”。“驻扎”,(军队)在某地住下。“扎根”,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比喻深入到人群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础。此处指文化以现实为土壤,选用“扎根”。“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54、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标新立异”,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此处强调书院进行探索和尝试,选用“推陈出新”。“不可或缺”,不可缺少,引申为非常重要。“不可胜数”,不能计算数目,形容非常多。此处强调重要性,选用“不可或缺”。【1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连贯的掌握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本题是是补写衔接题,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提供几个词语,放在文中合适的位置。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是要认真阅读材
55、料,理解材料中各个句子的意思和句意之间的关系,二是要结合语境填入合适的句子。本段文字讲的是传统书院如何顺应时代,得到更好发展的问题。本着话题主语一致性的原则,本题前句应保持“传统书院”作主语,与上文形成呼应,排除BD;下文主要写传统书院与其他文化生命体交流互动的内容,本着上下文呼应的原则,“与其他文化生命体交流”应放在后句,排除C项。故选A。【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56、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应先分析划线句存在的语病,再分析每个选项的修改情况。原划线句存在“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两种语病。A项,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 “精致而脆弱”是形容词,“存放在博物馆里”是领属性短语,作为“展览品”的定语,应先说领属性,再说形容词。“应该是精致而脆弱、存放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语意说反了,不和逻辑,应改为“不应该只是存放在博物馆里、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选项有误。C项,主宾不搭配,“其他传统文化作为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应改为“传统书院作为精致而脆弱的陈列品”。选项有误。D项,不合逻辑和主语不搭配。“应该是精致而脆弱、存放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语意说反了。“其他传统文化和传
57、统书院一样”,应改为“传统书院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选项有误。故选B。【点睛】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一般是:表示领属或时间、 处所的;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20.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分别与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袭人、巧姐这六个人物有关,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名字。(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_(2)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羨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_(3)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_(4)堪怜
58、咏絮才,玉带林中挂。_(5)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_(6)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_【答案】 (1). 王熙凤 (2). 袭人 (3). 巧姐 (4). 林黛玉 (5). 贾探春 (6). 薛宝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本题是对红楼梦主要人物的考查,只有仔细阅读过这本书,并且熟悉并掌握该小说才能答出,它很好的检验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程度。
59、考生可寻找判词与人物的关联:由“凡鸟”,合而为王熙凤的“凤”字,可知第一句是王熙凤;由“空云似桂如兰”,“似桂如兰”,暗点袭人的名字;由“巧”字,语意双关,是凑巧,同时也指巧姐;由“玉带林”反过来读,暗指林黛玉;“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指探春远嫁海隅;“金簪”,金钗,宝钗有一个“金锁”,金钗就是宝钗。21.在人们心目中,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直是“忠义”的化身,请分别写出其忠、义的表现。要求:分点作答;不超过80个字。【答案】“忠”:“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挂印封金”“义”:“华容道义释曹操”,“斩颜良、诛文丑”,“战长沙”,“桃园三结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
60、著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本题是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考查以及对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只有仔细阅读过这本书,并且熟悉并掌握该小说才能答出,它很好的检验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程度。本题要求写出关羽“忠、义”的表现。考生首先要理解“忠、义”的内涵:“忠”主要是君臣之间,是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义”是兄弟、朋友之间的侠义气概。解答时,考生应回答小说中有哪些情节表现了关羽的“忠”和“义”,注意分开表达。曹操赐予赤兔马,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
61、印悬挂在大堂上,一听说刘备消息,关羽过关斩将,不避千难万险,单骑护嫂千里寻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都体现关羽的“忠”。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感念当年旧恩,放走曹操;关羽为报答曹操,关羽重礼相报,再去寻兄,所以有“斩颜良、诛文丑”;“长沙会战”中,关羽与黄忠激战三天,不分胜负,而有一次,黄忠手下留情,故意把箭射偏,关羽甚是感激,很尊重这位老将军。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这些都体现关羽的“义”。五、写作(60分)22.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美,就在身边”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围绕主题写一篇作文,展现你的写作才华。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
62、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春风掠过清晨,推开屋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银白,真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而,经过挑灯夜战的我,对这幅画面却没有丝毫激情。尽管今天是星期天,我仍旧要去补课。面对厚厚的雪层,不禁皱起了眉头大雪覆盖了整条街道,“咯吱、咯吱”的响声,不断地从脚底下传来。凛冽的北风夹杂着呼啸声,向我横冲直撞,我抱紧了课本,缩紧了脖子,拼命向前走。突然,脚下一滑,一个趔趄,人冲出去了好远,重重地摔在地上;书本也飞出了我的怀抱。风好像是在炫耀它的力量,把书本刮得在地上翻滚,书页在“哗啦哗啦”地哀鸣,看着正在离我远去的书本,我顾不得膝盖的疼痛,也顾不
63、得掸身上的雪,向着它们扑去,手忙脚乱鹅毛般的大雪似乎并没遮住人们的视线。在这条行人并不稠密的道上,居然有一些人向我围拢过来。一位中年叔叔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一本书递给我,关切地说:“走路可要多加小心哟”我接过来,刚要说一位拄着拐杖、胡须花白的老人,吃力地弯下腰,捡起脚边的两个本子,沙哑地说:“小姑娘,给,哎,真不容易啊!”我接过来,刚要说一个清脆的声音响在耳边:“大姐姐,这是你的。你还痛不痛?”我转过头,面对的是一张充满稚气的脸,一双清澈明亮的眸子和一双冻得发红的小手。我接过来,刚要说一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姑娘,快步走到我跟前,一边拂去捡起来的本子上的雪,一边说:“哦,给你”书本又重新回到了我的
64、怀抱。它们是那么的温暖。我如获至宝,将它们紧紧抱在怀里。它们吸引来那么多陌生而又熟悉的目光:有关切的,有慈祥的,有真诚的,也有天真的我对这些目光既陌生又熟悉,也许当年妈妈抱我上车时,让座的叔叔的目光就是这样的;也许我失败时,老师的目光就是这样的;也许我生病时,同学的目光就是这样的顿时,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如一阵春的涟漪,在我心中荡漾扩散。不知怎么,我忽然记起了几句熟悉的歌词: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此时此刻的我,觉得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分外妖娆”。是的,“春风”拂过,这雪花漫卷的世界更美丽了。也许是雪下得更大了,我的眼前一片模糊。对着那匆匆远去的背影,我在心中大声喊道
65、:“谢谢!谢谢你们!是你们送给我人间珍贵的情意。”雪花在飘春风从我心头掠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提示。考生要审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本题提供了征文比赛的主题,这个主题就相当于话题,“美,就在身边”。首先如何理解“美”。“美”有外在的(有形的):风景、人事物;有内在的(无形的):爱、情、道德、人性等。其次如何理解“美,就在身边”。美,是一种感觉,强调了美的主观性;“美,就在身边”强调了美的客观性。选材时要注意范围,立脚点应是学校、家庭、社区,不要虚构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才能写出
66、真情实感。考生要围绕主题的理解,展开写作。考生还要读懂话题材料,本题话题材料是,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主题征文比赛,要求考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美,表现美。据此,考生可以写身边的风景、人物,强调发现美,感受生活的美;可以写不同美的对比,体现对美的不同感悟,写出文章的张驰力;还可以写美与你的融合,让美成为你成长的力量。本题写作的难度在于,关于“美”的内涵的挖掘,如何表现美,如何升华主题。体裁可以是记叙文、散文,也可以是议论文。参考立意:1、发现生活中的美 2、不同的美 3、让美成为成长的力量参考素材:1、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留传到辽远的后世。莎士比
67、亚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纪伯伦2、我曾遗憾,没去领略雄伟的长城;没去欣赏翠色的大草原;没去感受波涛汹涌的大海!美,怎么离我这么远?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有一颗认真仔细的心,一双明亮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3、那是个不起眼的树枝,在浓浓绿荫中似要淹没了它的踪迹。但我却发现枯树枝上有一个“球”在动,走进了一看那是一个虫茧,厚厚的,但是又有些透明,似乎可以看到里面苦苦挣扎的生物,考试失意的我暗暗讽刺道:“别挣扎了,你是不会成功的,作茧自缚的滋味不好受吧!”可是它似乎很不给面子,依旧剧烈挣扎。“刺啦”一阵刺耳的声音响起,那
68、厚茧裂开了一条细缝,里面的生物似乎看到了生的希望,动得更厉害了,一会儿,一只湿漉漉的蝴蝶爬了出来,站在枝头展开它那绚丽的翅膀飞向天空。破茧而出,一种生命之美。结构示例:体裁:记叙文。题目:“春风掠过”。选材:从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小事,感悟“美”的存在。开端部分写清晨落雪,我要去补课,心绪不佳,发展部分写雪地摔倒,高潮部分写多个陌生人关怀、帮助我,结局部分以“春风从我心头掠过”升华主题。【点睛】记叙文写作的通病是假、大、空。选材上逃不出虚假、陈旧的怪圈,结尾总结升华及其不自然。要写好记叙文,考生要从生活中选材,写好细节,才能触动心灵。要写有情文,观察生活,融入真我,挖掘感动点;要写有色文,化记叙为描写,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手法,让人物活起来;要写有序文,谋篇布局要详略得当;要写有理文,善于提炼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