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洮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2.“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
2、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急剧变化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礼崩乐坏3.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咸阳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 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B.君主专制,皇位独尊C.借助神灵来维护统治D.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人才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
3、“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6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7.鉴于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根除地方腐败C.提高
4、行政效率D.解决唐末弊政8.宋朝时期,江西饶州有“白石村民为人织纱于十里外”,四川邛州有“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据此推断,当时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C.耕织结合的生计方式有所改变D.内陆地区工商业经济十分发达9.理学为统治阶级的统一思想提供了一种理论形态、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衡量“正、偏、善、恶,异端邪说”与“圣人之言”的准绳,最终实现了元、明、清“大一统”的政治现实,强化了作为中华各民族趋同的主体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大一统观念。这反映出理学 A.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B.是中华民族思想统一的开端C.推动了中
5、华文明进一步发展 D.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的统一10.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员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延大政和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但是后来,这一制度还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官僚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的逐渐加强 B.辽代政治制度封建化C.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 D.辽朝统治危机的加深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宰相逐渐退出国家的权力中心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D.国家行政权逐渐转到君主手中12.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
6、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B.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C.吏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13.钱穆指出,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绝不可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在清代是取得了”。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行省制度的沿用C.中央集权的发展D.内阁制度的确立14.明清时期松江棉布品牌众多,远销海内外。乾隆元年,松江知府衙门曾立碑申令:“苏松两府字号布记,不许假冒雷同,著有成案。今因法久渐弛,苏郡又有布
7、商窃冒字号招牌,呈请藩院饬禁。”这从侧面说明 A.政府重视棉业专利保护B.优质产品得到社会认可C.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D.明清易代使得法纪废弛15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眼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B.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16.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A.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8、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C.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以英文为标准。这一规定 A.推动了近代教育产生 B.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利C.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18.这些洋务官僚创办的企业除了在税收上享有种种特权,还有所谓的“专利”之权,由政府赋予其一定时段内在某一地域享有垄断专营权。洋务企业的“专利” A.旨在抵制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C.激发了创办民族工业的热情D.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19.太平天国时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
9、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B.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C.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D.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20.下表是万国公报中发表的相关文章,由此可推断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 计103656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其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去革除陋习D.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21.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
10、”,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基本政策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22.“这一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材料所述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
11、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清朝统治被推翻C.辛亥革命的爆发 D.临时约法颁布24.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A.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C.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25.“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垢”,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12、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6.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 农户19141918年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19141918年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万亩陆军19141919年增加92万多人军费19161918年增加5000多万元影响上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27.在6月5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A.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打
13、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C.开启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8.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D.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2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促进其发展的条件的是 A.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B.军阀混战造成广大人民流离失所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30.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
14、“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得到所有广大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共产党放弃革命领导权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
15、、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四 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趋势,对于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意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职责。(4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4分)(3)图和图分别反映了哪种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导致了哪些危害。图制度的设立有何意义。 (8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4分)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教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
17、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
18、上了解和学习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9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和总特征。(5分)参考答案 15 CABDD 610 CACCA 1115 BBABD 1620 CBDAD2125 DCABB 2630 DCADC31.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4分)(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4分)(3)制
19、度:分封制和节度使制度。(2分)危害:使国家陷于分裂(或严重的割据),导致严重的战乱(或社会动荡)。(2分)行省制度意义:方便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基本为后世所沿用。(4分)(4)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清朝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32.(1)背景: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侵略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所了解与学习。(4分)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探求强国御侮之道。(2分)(2) 思想:师夷长技(或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2分) 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来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7分,答出4点得7分) (3)趋势: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3分)总特征:把学习西方、追求民主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结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