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提能,是突破高分瓶颈的重要途径。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
2、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1唯物史观题目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
3、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6)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二、唯物史观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4、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2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要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4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素养一 唯物史观
5、学科核心理论 培养辩证思维,突出唯物史观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具体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因而也决定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哲学思想以及文化艺术的状况,等等。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2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具体分析就是要“把问
6、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这是因为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刚刚确立,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市场。因此,相对商业活动来讲,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满足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人民的生活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农业生产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最重要的表现。秦国就是在“重农抑商”政策指导下,粮食充足、军备雄厚、综合国力得到加强,最终具备了统
7、一六国的物质条件的。所以这一政策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明清之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则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3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矛盾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是相互影响的,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各个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如:19 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电气化”,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19 世纪末,重工业迅速发展,继英国之后,美、德等成为主导工业化的国家。这一时期,资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英国失去了其“
8、世界工厂”的地位,世界经济贸易中心也因此逐渐从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欧转移到以美、德为中心的大西洋两岸。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1(2020河南新乡二模)下边为某学者对唐代前中期逃户数占比变化的统计表(单位:户),这一变化表明当时()时间总户数在籍户数逃户数逃户比例武德元年(622年)6 500 0002 500 000 4 000 00062%神龙元年(705年)7 654 2016 156 141 1 498 06020%开元十四年(726年)10 101 800 7 069 565 3 032 23530%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开元二十年(732年)10 935 2077 861
9、 2363 073 97128%天宝十四年(755年)14 818 4238 919 3095 899 11440%乾元三年(760年)15 830 4111 921 14513 899 26688%广德二年(764年)16 689 5402 933 12513 756 41582%元和二年(807年)5 436 1482 440 2542 995 88455%A政府注重逃户的安置工作B脱籍人数不断增加C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秩序D财政收入持续受损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解析:根据唐代前中期逃户数占比变化的统计表,可知自唐武德元年至天宝十四年,逃户人数及其所占比重虽有波动,但总体在大幅度降低,
10、这是由于唐前期实行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的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而天宝十四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开始处于战乱与动荡局面,民不聊生,造成逃户人数猛增,因此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影响社会秩序,故选 C 项;材料说的是唐朝前中期逃户人数及其所占比重,没有提及政府的安置工作,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可知脱籍人数时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有增加、时有减少,并不是不断增加,排除 B 项;逃户增加的确会影响唐代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持续”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答案:C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2(2020山东威海一模)下图为周成王(公元前 1055年公元前 1
11、021 年)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周武王灭商后决定营建洛邑(今洛阳),即“宅兹中国”的记载。据此可知()A商周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C何尊是武王伐纣的直接产物D文物具有证实补史的重要作用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解析:周武王灭商后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的史实,在周礼和史记中都有提及,材料中何尊的记载则验证了这一史实,说明文物具有证实补史的重要作用,故选D 项;材料并未提及世界其他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无法得出商周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关于“中国”一词的记载,故“最早”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
12、项;根据材料“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可知,其为周成王时期的器物但并非武王伐纣的直接产物,排除 C 项。答案:D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3(2020四川绵阳四模)大多数学者认为,日本近代以来的民族扩张,是为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A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B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C全球史观的研究应用 D日本近代化的特殊性解析: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日本国小人少,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必然会向外侵略扩张,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这一观点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对外殖民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
13、论 规律相符,故选 A 项;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与材料中日本的民族扩张是为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不符,排除 B 项;全球史观是以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与材料中关于日本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民族扩张的观点不符,排除 C 项;日本的民族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以及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材料中观点并不是日本近代化的特殊性,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的途径,排除 D 项。答案:A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4(2020山东济南一模)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 世纪 20 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
14、,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 60 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A均未准确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解析:根据材料“20 世纪 20 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 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可知上述争议仅围绕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题干信息均未准确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故选 A 项;上述争议并非仅围绕德国责任问题,还涉及协约国,排除 B 项;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史学研究结论受多因素影响,并非“取决于时代需求”,排除 C 项;历史客观事实只有一个,与观点多少无关,排除 D 项。答案:A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