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1 ,大小:1.17MB ,
资源ID:637637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3763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内环境成分复杂,下列物质能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A. 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B. CO2、胰岛素、尿素、抗体C. 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D. 甘油、血红蛋白、磷脂、胆固醇【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详解】A、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B、CO2、胰岛素、尿素、抗体都可存在于内环境,B正确;

2、C、肝糖原存在于细胞内,纤维素属于多糖不能进入人体的内环境,C错误;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成分,D错误。故选B。2. 如图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丁表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B. 甲渗入乙中的量少于渗入丙中的量C. 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丙中,也可以存在于乙中D. 丁中的CO2浓度比甲中的高【答案】B【解析】【分析】1.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其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液,丁为细胞内液。【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丁为血浆细胞内液,约

3、占体液的2/3,A正确;B、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液,组织液渗入血浆中的量多于渗入淋巴中的量,B错误;C、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C正确;D、丁为细胞内液,其CO2浓度比组织液高,D正确。故选B。3. 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本实验中仅清水组是对照组B. 图示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无限大C. 图示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比血浆组弱D. 图示三条曲线所示结果均是科学合理的【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

4、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详解】A、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A错误;B、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B错误;C、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C正确;D、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随着加HCL的量增加后,溶液p

5、H值应下降,而图中PH是上升的,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D错误。故选C。4. 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 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 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否则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会紊乱【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

6、节占主导地位,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C正确;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D错误。故选D。5.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与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成分完全相同B.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D. 若为肝细胞,则处的血糖浓度一定高于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是组织细胞;是淋巴;是组织液;是血浆。【详解】A、是组织液,是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两者成分不完全相同,A错误;B、

7、是组织液,而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B错误;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和,C正确;D、若是肝细胞,当血糖水平低时,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则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处,当血糖水平高时,肝细胞可吸收葡萄糖形成糖原储存起来,则处血糖浓度可能高于 处,D错误。故选C。6. 关于神经系统和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下丘脑中存在体温、血糖、水平衡等的调节中枢B. 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只位于大脑皮层C. 成人有意识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D. 语言、记忆、学习和思维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

8、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体温、血糖、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A正确;B、脊髓和大脑皮层中分别有调节运

9、动的低级和高级中枢,B错误;C、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但是成人可以有意识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D、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记忆、学习和思维等,D正确。故选B。7.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B. 望梅止渴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C.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D. 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

10、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脑中的神经中枢有一些控制的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A错误;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B正确;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正确;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急速赶往教室、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D正确。故

11、选A。8. 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实验处理心率(次/分)正常情况90阻断副交感神经180阻断交感神经70A.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加快B. 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交感神经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D.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详解】A

12、、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A错误;B、由图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B错误;C、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D、阻断副交感神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D。9. 图为神经肌肉接头结构(类似突触结构)示意图。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Ca2

13、+经Ca2+通道内流,引起Ach(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图中突触小泡来自于高尔基体B. 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酶降解失活C. 肌膜上实现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 若抑制Ca2+通道的活性,可能会导致肌无力【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其功能相当于突触结构的功能,图中钙离子内流引起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而导致突触后膜兴奋。【详解】A、图中的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高尔基体脱落的囊泡可形成突触小泡,A正确;B、Ach发挥作用后会立刻被相应的酶灭活,B正确;C、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其

14、上实现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D、抑制Ca2+通道的活性,Ach不能释放,可能会导致肌肉松弛无力,D正确。故选C。10.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 曲线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B. 随着曲线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单位时,血糖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1.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100mL。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

15、平,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2.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两类激素的作用,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水平。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还可促进脂肪分解。3.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

16、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血液中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A正确;B、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B正确;C、当胰岛素浓度为40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活跃状态,但作用效果为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D正

17、确。故选C。11.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e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并分泌e激素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的a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指促甲状腺激素,c是指甲状腺激素,d是指肾上腺素,e是指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详解】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分泌b(促甲状

18、腺激素),进而促进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靶细胞,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同时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分泌d肾上腺素增加,但e抗利尿激素分泌不会增加,错误;c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细胞代谢,增强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使得产热量增加,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正确;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并能合成并分泌e抗利尿激素,再由垂体释放,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来调节体温,错误。故选B。12. 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ae表示信

19、息分子),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体温调节过程只与信息分子c、d有关B. 与信息分子b相比,a参与调节的反应更加准确,但比较局限C. 信息分子d对c的分泌具有正反馈调节的作用D. 信息分子ae均需借助血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起调节作用的物质,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微量高效。【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信息分子a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使得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

20、量;通过信息分子c、d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A错误;B、a参与的是神经调节,b参与的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加准确和迅速,但比较局限,B正确;C、信息分子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D、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进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D错误。故选B。13. 下列与免疫调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只在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 皮肤烧伤病人易被病原菌感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受损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

21、系统可以清除大多数病毒D. 晚期的艾滋病人的免疫能力全部丧失【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详解】A、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A错误;B、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清除大多数病毒,C正确;D、晚期的

22、艾滋病人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D错误。故选C。14. 下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哮喘是人体的一种异常免疫应答现象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 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D.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介质主要作用是稳定肺

23、组织肥大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此外,尚可阻断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反射,降低哮喘患者的气管道高反应性。详解】A、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A正确;B、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正确;C、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C错误;D、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C。15. 下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B.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d对照C. 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d和e对照D. 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的胚芽

24、鞘【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胚芽鞘给予的是直射光,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因此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胚芽鞘给予右侧单侧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胚芽鞘的尖端被锡箔纸遮住,不能感光,直立生长;e胚芽鞘尖端能感光,向右弯曲生长;f胚芽鞘没有尖端,没有生长素的来源,不生长不弯曲。【详解】A、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自变量是有无尖端,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b和c对照,A正确;B、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自变量是有无单侧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所以可设置的实验组为c和a对照,B错误;C、探究胚芽

25、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自变量是尖端遮光与否,应设置d和e对照,C正确;D、设计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各实验中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同一物种且长势相同的胚芽鞘,D正确。故选B。【点睛】16. 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与作用效应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丙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由图甲可知,不同种类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B. 由图甲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9mol/L时,抑制根的生长,促进芽的生长C. 图乙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图丙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B段进行极性运输【答案】B【解析】

26、【分析】1.根、芽、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3)曲线在A、B、C点以上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A、B、C点对应的浓度。(5)图中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

27、进,也不抑制。2.题图分析:图甲: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图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图丙A段为胚芽鞘尖端,B段为伸长区。【详解】A、由图甲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芽,体现了不同种类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A正确;B、图甲中生长素浓度等于10-9mol/L时,根和芽的生长状况均为促进,B错误;C、根据生长素受到重力作用,图乙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但是根对生长素更加敏感,因此a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b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被促进,进而出现根向地生长,C正确;D、图丙A段产生的生长素,可以向B段进行极性运输

28、,D正确。故选B。二、不定项选择题: 17. 如图所示人体内甲,乙两种物质含量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甲代表血糖,则乙可以代表胰高血糖素B. 若甲代表抗利尿激素,乙可以代表尿量C. 若甲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乙可以代表甲状腺激素D. 若甲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乙可以代表性激素【答案】A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表示人体内甲、乙两种物质含量变化关系,当甲物质含量减少时,乙物质含量增加;但甲物质含量增加时,乙物质含量减少。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因此当血糖含量增加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符合图示,A正确;B、抗利尿

29、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因此当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时,尿量减少,符合图示,B正确;C、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当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与图示不符,C错误;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因此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时,性激素分泌增多,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AB。【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相关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其中涉及到的激素及激素的生理作用,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18. 图1是微型电压表测量神经纤维膜

30、内外电位的装置图;图2是神经纤维某处由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膜电位变化曲线,该过程中存在将Na+转运至细胞外和将K+转运至细胞内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1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BD段的电位B. 图2中D点时神经纤维膜外Na+的浓度小于膜内C. 图2中C和E点神经纤维膜上Na+的跨膜运输速率相同D. 图2中将Na+转运至细胞外和将K+转运至细胞内的现象最可能发生在FG段【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装置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B的电位,即静息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

31、时相当于图2中的BD段。【详解】A、图1测得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相当于图2中AB段的电位,A错误;B、图2中的D点代表钠离子内流的峰值,即此时有大量的钠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膜外的钠离子浓度大于膜内,B错误;C、图2中C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速率快,E点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不能内流,C错误;D、图2中Na+外流和K+内流现象是钠钾离子泵工作的结果,该过程最可能发生在FG段,D正确。故选D。19. 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

32、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学习和记忆是自主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 规律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利于促进学习记忆C. 规律适量的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有利于新突触的建立D. 规律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答案】BCD【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就是动物学习的过

33、程。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说明规律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利于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C、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有氧运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记忆,即增强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新突触的建立,C正确;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34、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有氧运动促进学习和记忆,即有氧运动可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故选BCD。【点睛】20. 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a、b、c均靠体液运输,只运输给靶器官和靶细胞B. 器官甲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C. 器官丙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c的作用为协同作用D. 该图示表明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和反馈调节机制【答案】ABC【解析】【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

35、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2.题意分析,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a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器官甲是垂体,器官乙是甲状腺,器官丙是下丘脑。【详解】A、a、b、c均靠体液传输,运输到全身各处,只能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A错误;B、器官甲是垂体,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器官是下丘脑,B错误;C、器官丙是下丘脑,而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生长发育,C错误;D、甲是垂体,乙是甲状腺,丙是下丘脑,甲状腺激素的释

36、放是丙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这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又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得相应的激素分泌量减少,体现了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BC。21. 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作用,取若干只实验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小鼠分组A组B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甲隔一段时间再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A. 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B. 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有大量抗体,B组小鼠没有抗体C. 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抗原甲的抗体比B组高D. 如果实验

37、小鼠之前都接触过抗原甲,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答案】AC【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分析表格可知,AB先注射抗原甲,然后A注射抗原甲,B注射抗原乙,能产生二次免疫的是A,同理推断D能产生二次免疫。【详解】A、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A正确;B、A组小鼠和B组小鼠初次注射杭原甲后,体内都会产生抗原甲的记忆细胞,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B组小鼠再次注射的抗原乙不能刺激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B组小鼠通过对抗原乙的初次免疫应答,能产生抗体,B错误;C、再次注射抗原

38、后,A组小鼠由于二次免疫体内产生大量抗体,B组小鼠发生初次免疫产生少量抗体,C正确;D、如果实验小鼠之前接触过抗原甲,会直接影响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两组小鼠的抗体数量,D错误。故选AC。【点睛】22. T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特殊蛋白质CCRS(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抗HIV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献者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患者感染HIV后,更易患白血病的原因是免疫功能下降B. 捐献者感染HIV后,T细胞表面无CCRS5蛋白HIV无法进入

39、C. 患者HIV不侵染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内无编码CCR5的基因D. 握手和拥抱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答案】AB【解析】【分析】1.淋巴干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骨髓中分化增殖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随血液循环到达胸腺,在胸腺中分化增殖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也几乎完全丧失。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细胞

40、遗传物质相同,仍含有全套基因,同一个体内细胞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是mRNA不完全相同,最终合成的蛋白质也不完全相同。3.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相同,仍含有全套基因,同一个体内细胞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是mRNA不完全相同,最终合成的蛋白质也不完全相同。【详解】A、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能力底下,因此患者更易患白血病,A正确;B、根据题意分析,捐献者的CCR5基因异常,因此其T细胞表面无C

41、CR5蛋白,导致HIV无法识别,因此HIV不会进入T细胞内,B正确;C、B细胞内含有编码CCR5的基因,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内编码CCR5的基因不能表达,C错误;D、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精液、乳汁,因此握手和拥抱不属于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D错误。故选AB。23. 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下图是不同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两种激素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 是乙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抑制乙烯的合成C. 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D. 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

42、节【答案】AD【解析】【分析】对题图分析可知,激素和激素均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激素具有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且激素的浓度会影响激素的合成,因此 是赤霉素,是生长素,是乙烯。【详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均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两种激素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B、由分析可知,激素是乙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伸长,B错误;C、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C错误;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故选AD。24. 科研工作者研究了2种生根剂ABT和NAA在不同条件对紫叶紫薇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

43、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实验体现了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B. ABT组随浸泡时间增加,对扦插枝条生根率促进作用增强C. 进一步确定ABT的最适浓度应该在200mgL-1左右缩小浓度梯度D. 该实验不科学之处在于涉及2个自变量,违背单一变量原则【答案】A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生根剂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插条的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率。图示表明各实验组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清水组;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效果逐渐增加,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图示表明各实验组处理均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44、,不能体现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A错误;B、图中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效果逐渐增加,B正确;C、进一步确定ABT的最适浓度应该在200mgL-1左右,并缩小浓度梯度,C正确;D、该实验涉及2个自变量,但都单独统计结果,所以没有违背单一变量原则,D错误。故选AD。25. 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是_(用图中字母和文字表示)所构成的液体环境,其功能是_。(2)A与B、C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中含有较多的_;A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的含量有关。(3)人体红细胞运输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共穿过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

45、的为图中的_。(4)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E_。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_系统。(5)某病人因呼吸受阻而入院,病人呼吸受阻的过程中血浆pH值的变化是_。【答案】 (1). A、B、C (2).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蛋白质 (4). 无机盐蛋白质 (5). 6 (6). 细胞内液 (7). 消化系统 (8). 泌尿系统 (9). 循环、泌尿 (10). 循环、呼吸 (11). 开始先有所降低然后维持相对稳定【解析】【分析】分析图: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消化系统,E为泌尿系统。【详解】(1)A为血

46、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内环境是ABC所构成的液体环境,其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浓度最高浓度为细胞内液。 (4)图中D为消化系统,E为泌尿系统。代谢废物是指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它们都是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生化

47、反应产生的废物。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代谢废物CO2的排出则要经过循环、呼吸系统,尿素等则通过循环,泌尿系统排出体外。(5)正常血液pH 值维持在7.35-7.45,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能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或缓冲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血浆pH值的变化是开始先有所降低然后维持相对稳定。【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和字母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6.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超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承受范围,引起神经节细

48、胞凋亡,导致视觉的进行性不可逆损害,进而使人患青光眼。回答问题:(1)神经节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关系如上图所示。研究发现,视觉的形成是感光细胞释放的物质到达双极细胞,引起双极细胞膜外_内流,使膜内电位_从而产生兴奋,最终在_形成视觉。(2)上图中M为连接在神经节细胞轴突表面上的电流计,研究发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则刺激B点(AC=CD)时,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_的偏转。(3)临床上多采用降低眼压的手段治疗青光眼,但眼压恢复正常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数目增多,使损伤加剧,最终视力锐减。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T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进入视网膜。将正常小鼠进行升高眼压处理后,在

49、小鼠的视网膜中找到了T细胞。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想进一步验证神经节细胞损伤是T细胞进入视网膜,眼压恢复正常后T细胞继续发挥作用,使神经节细胞损伤加剧造成的。请帮助科研人员写出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预期结果_。实验材料:缺乏T细胞患青光眼的小鼠、缺乏B细胞患青光眼的小鼠,同时缺乏T细胞、B细胞患青光眼的小鼠。【答案】 (1). Na+ (2).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4). 两次方向相反 (5). 实验设计思路:将甲小鼠(缺乏T细胞,患青光眼)、乙小鼠(缺乏B细胞,患青光眼)、丙小鼠(同时缺乏T细胞、B细胞,患青光眼)都进行眼压恢复处理后,观察神经节细胞

50、损伤的数量。实验预期结果:甲小鼠和丙小鼠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量无明显差异,且均远小于乙小鼠。【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有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结构决定的。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兴奋的产生是由于钠离子内流进入神经细胞,使膜内电荷分布由负电荷变为正电荷,即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视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刺激B点,兴奋先传导到A点,A点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此时D点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所以此时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导到D点时,A点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此时发生一次

51、与第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该实验目的是验证神经节细胞损伤是T细胞进入视网膜,眼压恢复正常后T细胞继续发挥作用,使神经节细胞损伤加剧造成的。所以实验的自变量为淋巴细胞种类不同,因变量为小鼠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量,故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为:将甲小鼠(缺乏T细胞,患青光眼)、乙小鼠(缺乏B细胞,患青光眼)、丙小鼠(同时缺乏T细胞、B细胞,患青光眼)都进行眼压恢复处理后,观察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量。实验预期结果:甲小鼠和丙小鼠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数量无明显差异,且均远小于乙小鼠。【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的传导和探究视网膜损伤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7. 下图

52、表示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_,又能_。(2)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量会_,在血糖调节方面,激素a和激素b表现为_作用。激素到达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的机理是_。(3)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垂体释放的_激素增多,它具有_的作用,从而使尿量减少。(4)下丘脑通过垂体对激素e分泌的分层调控过程称为_,分级调节的重要意义是_。【答案】 (1). 传导兴奋 (2). 分泌激素 (3). 明显升高 (4). 协同 (5). 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6). 抗利尿激素 (7). 促进肾小管、集合

53、管重吸收水 (8). 分级调节 (9). 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解析】【分析】1.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其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2.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

54、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1)下丘脑既能作为分泌腺来分泌激素,又能作为神经中枢来传导兴奋,分析综合兴奋。(2)胰岛素是唯一的降低血糖功能的激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索的量会明显升高;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激素b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二者都可以升高血糖,具有协同作用。激素到达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的机理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通

55、过抗利尿激素来调节,其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具有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4)激素e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是通过下丘脑产生激素调控垂体进而调控肾上腺皮质,这种分层调控过程称为分级调节,其意义在于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考生对下丘脑和垂体功能、血糖和水盐调节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28. 下图表示某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其中字母表示细胞,甲、乙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1)人体的免疫系统由_、_、_组成。(2)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

56、均用字母表示)(3)图中细胞C识别抗原物质后发生变化是_。一段时间后,同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_(填字母)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4)研究发现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使细胞C增殖、分化、产生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的抗体,导致兴奋无法正常传递。这种疾病属于_病。临床上治疗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常采用胸腺切除法,从而抑制_发育成细胞B,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答案】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4). B、C、D、F、G (5). 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6). D、F (7). 自身免疫 (8). 造血干细胞【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

57、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1)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图中A为吞噬细胞,B为T淋巴细胞,C为B淋巴细胞,D为记忆细胞,E浆细胞,F为记忆细胞,G为效应T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所以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B、C、D、F、G。(3)图中细胞C为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物质后可发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一段时间后,同

58、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D、F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4)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导致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不能正常结合,兴奋无法正常传递。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切除胸腺后,可抑制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细胞B(T淋巴细胞),淋巴因子不能产生,结果体液免疫不能正常进行,所以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9. 科学家以绿色向日葵下胚轴为材料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探究:生长素百分比黄质醛百分比弯曲的角度向光侧背光侧向光侧背光侧用单侧

59、光照射前50149949950直立生长用单侧光照射后5050655355弯向光源1510(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它是由_经一系列反应转化而来的。(2)从表中数据可以推测黄质醛对向日葵的生长具有_作用。有人对黄质醛的分布提出了以下假设:光照能够促进向光侧黄质醛的合成,从而使向光侧黄质醛含量升高;现提供向旧葵下胚轴、云母片、琼脂块单侧光源。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的正确性,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和预期结果(可用图示及文字表示)_。【答案】 (1). 吲哚乙酸 (2). 色氨酸 (3). 抑制 (4). 实验设计思路:设置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组实验注:甲组置于黑暗环境下,下胚轴中间用云母片隔开,下面放置A

60、、B空白琼脂块。乙组置于单侧光下,下胚轴中间用云母片隔开,下面放置A、B空白琼脂块。实验预期结果及结论:A的黄质醛浓度大于A的黄质醛浓度;B的黄质醛浓度等于B的黄质醛依度,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化而来的。(2)分析表格可知,用单侧光照射后,向光侧的黄质醛含量增加,背光侧黄质醛含量减少,植物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即向光侧生长没有背光侧快,说明黄质醛对向日葵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若要涉及实验验证光照能够促进向光侧黄质醛的合成,首先要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经分析,自变量应为有无光照,因变量是胚轴向光侧和背光侧的黄质醛的含量。因此,实验设计思路如下:甲乙两组相同的下胚轴,中间用云母片隔开,下面放置A、B空白琼脂块。其中,甲组置于黑暗环境下,乙组置于单侧光下,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实验琼脂块中黄质醛的含量,如图所示: ;实验预期结果及结论:A的黄质醛浓度大于A的黄质醛浓度;B的黄质醛浓度等于B的黄质醛浓度,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