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2.1.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1.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21.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空间特征3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1)曲线图和柱形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2)统计图二、种群的数量变化基础微点练清1判断正误(1)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2018全国卷,T5B)()(2)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2018全国卷,T5A)(3)一块草地
2、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6“概念检测”T1(1)(4)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型)增长()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2“概念检测”T1(1)(5)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2020山东等级考,T19A)()(6)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2019江苏高考,T6A)()(7)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8)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2“概
3、念检测”T2)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B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D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决定的,不同的种群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环境容纳量不同,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种群因为物种不同,环境容纳量也不同;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3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杂草的水平分
4、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解析:选C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杂草包括多个生物种群,C错误。4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B图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图乙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5(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16内容拓展)对于种群的研究有哪些应用?提示:在濒危动物的保护方面,只有通过调查获知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以及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才能准确
5、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态,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而采取合理的保护对策。在渔业上,怎样确定合适的捕捞量呢?这就需要研究捕捞量与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S”形(型)增长的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这时即使不捕捞,种群数量也不会增加。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种群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鼠害发生时,既适当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又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才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试考题查欠缺1(2017全国卷)
6、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项不合理,B项合理。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2(2020浙江选考)某小岛上生活着自然寿命为一年半左右的某种鼠,数量较多且无迁入和迁出。研究人员通过等距布放鼠笼开展每月一次
7、、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进行其种群特征的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标志重捕法所得的全部数据,可绘制该种群的存活曲线B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但不能估算总个体数C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D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解析:选C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所以利用标志重捕法所得的全部数据,不可绘制该种群的存活曲线,A错误;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总个体数,进而计算种群密度,B错误;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C正确;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均匀
8、分布,D错误。3(2018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选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数量的增加受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较小时,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数量增加较快,但种群密度较大时,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变慢;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年龄金字塔是根据各年龄阶段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绘制的。强知能补欠缺1运用概念图熟记种群数量特征
9、之间的关系2明辨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3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
10、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4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5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
11、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植物为1 m2。(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练题点全过关1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生物量/thm2砍伐强度24.0 %25.9 %38.6 %龄组10年13.2414.7315.6420年72.5475.0981.0830年161.87166.10171.12
12、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解析:选C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分析图表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正确;适当砍伐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种群无水平结构,C错误;适度砍伐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2关于种群数量调查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一园林中蚜虫的密度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上斑马的种群数量C对酵母菌抽样检测时,
13、先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再盖盖玻片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解析:选C蚜虫为活动能力较弱的个体,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斑马为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对酵母菌抽样检测时,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因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方法技巧“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3如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 D丙甲乙解析:选C甲国家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正处于发
14、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乙国家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丙国家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数目接近,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乙丙甲。方法技巧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试考题查欠缺1.(2018浙江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
15、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选D由于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L1.5,乙的L值稍大于1.0,两个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个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第3年末乙种群L1.0,且在接下来的时间内L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是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这4年中,甲种
16、群L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2(2018全国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选D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强知
17、能补欠缺1研究种群数量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有无无K值有K值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增长速率变化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3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练题点全过关1数学模型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种群增
18、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解析:选D“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其中N0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A正确;“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B正确;“J”型增长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C正确;种群“J”型增长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增长率保持不变,D错误。2.(2021晋中调研)20世纪
19、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B实线呈“Z”型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t),其中1D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捕获其种群数量的1/2解析:选D环颈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A正确;实线呈“Z”型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正确;由图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t),其中1,C正确;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超过K/2时捕获,且捕获后使其剩余量保持在K/
20、2水平,D错误。3(2019张家口月考)如图表示某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图1)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图2)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a点和b点时的增长率相等B图2中d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快C防治蝗灾最好在图2中e点对应的时刻进行D水葫芦入侵云南滇池的开始阶段,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可用图1表示解析:选C图1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始终不变,其中a点和b点时的增长率相等,A正确;图2为“S”型增长曲线,d点时种群的数量达到K/2,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防治蝗灾最好在图2中c点对应的时刻进行,可以有效地将蝗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C错误;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的初期,若环境适宜,资源丰
21、富、空间充裕,会经历“J”型增长,因此水葫芦入侵云南滇池的开始阶段,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可用图1表示,D正确。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试考题查欠缺1(2019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解析:选C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
22、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2(2020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解析:选B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
23、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强知能补欠缺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24、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实验注意事项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
25、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时间(d)123456数量(个)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如图B所示);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
26、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C所示)。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3)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4)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练题点全过关1(2019江苏高考)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
27、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解析:选Ba批次和b批次的最大细胞密度相同,故a批次中不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否则a批次中的最大细胞密度会变小,A不合理;由于培养条件相同,b批次达到最大细胞密度所需的时间短,可能是接种量较高,酵母菌更快进入对数期,B合理;t1时两批次的酵母菌繁殖速度都较快,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少的乙醇,C不合理;因t2前两批次的酵母菌数量和代谢强度不同,故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不合理。2
28、(2021扬州模拟)如图为某同学取1 mL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0.1 mm)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血细胞计数板中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6108个/mLB选择图示乙规格的计数室,含25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C一个血细胞计数板中央仅含有一个计数室D取样时滴管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解析:选C乙中一个中方格含24个酵母菌,则一个大方格中含600个,因大方格体积为0.1 mm3,且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所以酵母菌为6108个/mL,A正确;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25个中方格16个小方格,即一个大方格
29、中含有400个小方格,B正确;一个血细胞计数板含有两个计数室,C错误;静置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沉到底部,直接从底部吸取会导致细胞数目偏多,数据偏大,D正确。科学思维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分析典例(2019全国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
30、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解析细菌甲为异养微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答案D思维建模(一)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常见模式图模型解读1图1
31、中曲线甲表示种群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曲线,曲线乙是资源和空间有限条件下的“S”型增长曲线。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2图2中“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分别是,“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分别是。3图3中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的点有A、B、C、D,种群数量为K/2的点有A、C、D。(二)关于K值和“”的模型分析模型解读1关于K值模式图分析K值即“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1所示。(1)对图甲模型解读K值是可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
32、,K值会下降,达到一个新的K值;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后,K值会上升,如图甲所示。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仍是可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如图甲。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已超过环境承载量。(2)对图乙模型的解读:被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被捕食者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数量分别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判断被捕食
33、者和捕食者的K值分别为N2和P2。2关于“”的模式图分析(如图2所示)(1)“”增长率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代表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1N0t)/N0t100%(1)100%。(2)图2曲线分析a段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段“”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d、e段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析题用模1(2021南昌模拟)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为“J”型
34、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型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c点左右解析:选D图甲为“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t,代表增长倍数,保持不变,但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在不断上升,A错误。图乙中e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b点之前进行,超过b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c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2.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
35、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D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3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B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C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图1、
36、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图中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速率为0,B正确;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正确;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D错误。4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解析:选C由图可知,在第1年到第4年之间1.5,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前4年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第4年到第5年间减小,但仍然大于1,则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第5年到第9年间1,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从第11年到第12年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第13年该种群的数量要比第5年的少,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