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目标1.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特征、遭破坏的原因、对后世的影响。2.宗法制:宗法制的目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制的社会遗存。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小题精练1(2016昆山二模)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B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2(2016淮安二模)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
2、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提高了行政效率3(2016南通一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4(2016徐州十校一模)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给与)虢公政。
3、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周天子地位衰微B分封制遭到破坏C宗法制崩溃D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5(2016兴化二模)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6(2017常州调研)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C反映了分封制
4、度的全面推行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7(2017江苏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检测)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即周公兄管叔、蔡叔、霍叔治理。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为了杜绝三监叛乱的政治隐患,周公()A实行分封制B建立完善礼乐制度C制定世官制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8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
5、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大题优练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材料二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
6、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2)你对材料二有关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是如何理解的?答案精析1B材料并不能看出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仅涉及部分诸侯王,故A项错误;材料仅讲述了周王与周公、大公之间的关系,“世世子孙无相害也”体现出了其之间关系近乎平等,故B项正确;虽周王与诸侯之间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但是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7、;材料并不能说明其通过与天下签订盟约的方式而成为天下共主,故D项错误。2B材料的意思是说天子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明确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材料中没有反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天子通过各种角度的规定来规范诸侯的活动,故B项正确;按照材料意思,礼乐制度是维护君臣关系的一种外在手段,不能视为基础,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来是否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3C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
8、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4B周天子地位衰微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王室衰微,实质上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不是材料中体现信息,故D项错误。5A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政治权力、财产分配的重要依据,其核心
9、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大宗,余子(别子)为小宗,根据材料“继别为宗”能够得出余子(别子)能够另立新宗,故A项正确。6A“族坟墓”意为同宗族的人死后,活着的族人会让其归葬本族墓地,有利于凝聚宗族,维护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周朝尚未实现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故D项错误。7D材料反映的是西周设置三监摄政,导致局势动荡,材料未涉及实行分封制,故A项错误;西周初年并未实行完善的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世官制指的是世卿世禄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了避免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出现问题,实
10、行宗法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8D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是丁山先生的观点,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关于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存在争议,故D项正确。9(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2)该观点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谐、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治社会的一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