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综析】试卷难度适中,相对比较平和,出题的材料和考查角度灵活。试题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和试题的选择性和导向性,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体现了新课标卷特征。命题人:耿东水 吴永顺 张玉芝 赵丽芳 张喜明 靳海彬审定人:史彦军 芦艳波 李德明 杨 勇 要保来 刘领兰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
2、上书写作答,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题文】24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写到:皇帝祭天是每年的大典礼,东汉以后规定祭天大典在国都南郊举行,都城布局逐渐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逐步集中在富城附近。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布局由东向西适应了分封制的需要B出于都城整齐美观的需要C.为更好地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D根源于儒家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C材料主要论及城市布局调整体现君主专制加强的信息。分封制在汉朝实行,后来地方管理机构主要是郡县制为主,元代实行行省制,故
3、A项错误;“整齐美观的需要”显然不是中央官署逐步集中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中央官署由国都南郊到集中宫城附近,说明君权的不断加强,显然是适应皇权专制的需要,故C项正确;都城布局的调整是适应 皇权加强需要,与儒家思想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题文】25.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 (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A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C
4、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知识点】O2古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答案解析】D题干材料主要提及宋明理学中压抑人性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异端思潮的影响”出现应该是明朝以后,故A项错误;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应该是元朝,故B项错误;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是宋词产生的背景,不是材料中反映“吴歌”曲调变化的主因,故C项错误;宋代理学兴起,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压抑了人的个性,“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正式这种心境的反映,故D项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题文】26.陆游老学庵笔
5、记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这主要反映了A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C.北宋政治机构设置繁杂 D丞相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知识点】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A材料中“吏勋”“户度”工作较为繁忙,而“礼祠”“ 兵职”“ 刑都”“ 工屯”等工作却较为轻松,体现了六部中权力和利益分配极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中“礼祠主膳,不识判砚”说明并不是都有较大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部门分工比较明确,并不是机构繁杂,故C项错误;
6、丞相废除是在明朝,材料中反映的应该是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题文】2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贾人者,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污吏非贾人无以供其不急之求,假之以颜色而听其辉煌,复何忌哉?贾人之富也,贫人以自富者也,牟利易则用财也轻,志小而不知裁,智昏而不恤其安,欺贫懦以矜夸,而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材料中王夫之主要论述的是A暴君污吏推动商业的发展 B.官商勾结给社会带来危害C.商业发展导致百姓贫困 D商业发展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知识点】H2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
7、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B材料主张要论及官商勾结的信息,不是暴君污吏推动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的结果导致了材料中“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 的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说官商勾结的危害,不是商业发展的危害,故C项错误;商业发展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题文】28. 1902年梁启超强调:“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更有甚于吾者也。
8、吾以是自信,吾以是忏悔。为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战,吾所不惧。吾以是报孔子之恩我,吾以是报群教主之恩我,吾以是报我国民之总我。”材料说明梁启超A反对把儒学作为宗教 B.倡导思想自由C. 反对托古改制 D认为孔子是保守的代表 【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答案解析】B材料没有提及反对孔子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吾尤爱自由”的信息说明梁启超倡导思想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借助孔子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吾又知孔子之爱真理,先辈、故人之爱国家、爱自由”的信息说明孔子并不是保守派,故D项错误。故选:B【思路点拨】 解
9、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题文】29.咸丰八年(1858),中英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明确规定:凡进口洋货均得享有子口税之特权,税率为2.5%,若系从价货物及进口豁免关税的货物(除金银、外国银钱、行李)时,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它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条约的签订A. 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B.杜绝了列强在华贸易走私C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国内市场D利于扩大洋货在中国内地的贸易范围【知识点】J1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解析】D “凡进口洋货均得享有子口税之特权,税率为25
10、%”说明中国关税下降,便利了西方经济的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的贸易走私信息,故B项错误;关说的降低,便利了外国商品入侵,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每值百两抽二两五钱,纳子口税后,可免征其它内地税;其货主为洋商”的信息说明关税的下降,使洋货在中国市场贸易扩大,故D项正确。故选: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题文】30.在中日两国的某项文件中有这样的条目: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
11、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文件内容A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B. 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C. 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关系的缓和D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知识点】F2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答案解析】C材料中信息出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该声明主要是促进中日建交,与战后经济恢复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日本一直追随美国,并没有摆脱美国的控制,故B项错误;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C项正确;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遗留的历史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
12、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题文】31下面对表格中标年份经济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很可能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B.该时期商业增速最快C当时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D可以得出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知识点】K1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案解析】A表格中数据工业总产值由建国时期17上升为191,而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比较小,主要是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表格中明显是工业增幅最大,故B项错误;表格中没有北京和全国比较的项目和数据,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工业发展较快,农业发展较慢,工农业比重不协调,故D项错误。故选
13、: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题文】32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躲藏在某地,就将之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是埃斯基涅斯对德摩斯梯尼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他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结果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这说明了A雅典人相当注重法律程序B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事会手中D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知识点】A3古代世界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A材料中对德
14、摩斯梯尼的做法没有按照司法程序进行,表示抗议,显示雅典人对法律程序的重视,故A项正确;雅典公民大会显示出公正性,故B项错误;材料介绍是法律审判,不是法律的制定,故C项错误;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说法绝对,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题文】33.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表明A圣经的权威受到挑战B人们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C. 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将严重削弱D. 贵族地主的权势被削弱【知识点】P1近代世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
15、革【答案解析】C宗教改革不是推翻宗教信仰,对圣经的权威不怀疑,故A项错误;材料中谈及的宗教改革,不是抗议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故B项错误;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说明对传统天主教会的权威抗议,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罗马教皇,不是贵族地主,故D项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题文】34.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一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
16、繁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B. 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C.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知识点】M3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解析】B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是在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1955年,赫鲁晓夫改革取消了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出现了材料中“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的现象,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
17、B【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题文】35.撒切尔夫人在蝉联首相之后说:“在头两个任期里,现政府砍断了束缚着格利弗的数千条绳子中的许多条。这一切都要求对政府的作用加以限制,但是在那些限制以内,政府必须具有决定权。”下列措施与撒切尔经济政策一致的是A动用赤字财政、适度通货膨胀等手段B. 弱化政府对私营部门的调控措施C. 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D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知识点】M3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答案解析】B材料中主要论及撒切尔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没有提及通货膨胀的货币信息,故A项错误
18、;材料中“这一切都要求对政府的作用加以限制”说的是减少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措施,故B项正确;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属于外贸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注意事项: 第卷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题文】A2 R3 40. (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
19、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
20、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材料二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举行这种制度的大权就是监察权。监察权就是弹劾权。”“
21、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这样就证明了,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孙中山指出:“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孙中山认为:“将国外的规制和本国原有的规制,融合起来,较为完善。”“欧美对于民权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彻底。因为不彻底,所以人民和政府日日相冲突。因为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
22、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造成这种新机器的原理,是要分开权和能。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并评论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13分)【知识点】古代中国 近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答案解析】 答案:(1)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权力独立行使,监察官员的权力受到制
23、约,严格考核监察官的政绩,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每点2分,共12分。)(2)主张:中国古代曾有很好的监察制度;应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建立有“能”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总分8分)孙中山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结合起来,渗透了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在当时特殊国情下,难以实施。(每点2分,三点5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加大
24、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监察制度目的来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的信息来概括孙中山主张;第二小问从孙中山三权分立的思想来源以及对中国民主法治影响及实施结果角度评述。【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题文】J1 J2 I1 I2 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右图为安格斯迈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采用的中国与
25、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根据右图,指出图中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悬殊时段,并分析导致该时段差异巨大的经济、政治因素。【知识点】近代世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答案解析】 答案:最为悬殊时期:十九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2分)原因:中国:统治集团推行的政策,战争频繁、国内政局动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落后、工业比重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5分)西欧:工业革命不断扩展,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模式不断成熟;各国不断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资本主义
26、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形成。(5分)解析:本题属于依据图表读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题,作答时候要围绕材料中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提取,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原因。第一小问从图表坐标轴中明显可以看出在19世纪中后期达到20世纪中叶,中西差距明显拉大;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因素可以从中国当时社会性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时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原因;欧洲因素可以从工业革命开展、殖民扩张掠夺以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形成等角度组织答案。【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答,则按所做的
27、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题文】T1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北宋以来,“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官有其名而不除(差遣)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从元丰三年(1080年)六月开始,宋神宗下令于中书设立“详定官制局”,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有革有因,有损有益,有举诸此而施诸彼,有舍诸彼而受诸此,自事以上,本末次第,各区处而科条之。”同年八月,宋神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元丰五年二月,颁布新的官
28、制条例(“三省六曹条例”)。材料二 清代学者钱大昕评论说:“元丰以前所云尚书、侍郎、给事、谏议,诸卿、监、郎中、员外郎之属皆有其名而不任其职,谓之寄禄官,以为迁叙之阶而已。”“寄禄新格”将旧的文武散阶增减编定为二十四阶。自元丰三年九月推行之日起,寄禄官不再以尚书、侍郎、卿、监等职事官为名,而“以阶易官”,同时取消旧的文武散阶,于是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如阶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阶特进,即为正二品。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概括元丰改制的背景和内容。(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5分)【知识点】
29、古代中国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解析】 答案:(1)背景: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耗竭财力。(5分)内容:“元丰改制”对中枢机构进行了调整,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实际职权;定新官品,定寄禄新格(升迁、俸禄均按新格办理);官称与职守合一。(每点2分,三点5分)(2)使原来繁琐而复杂的品阶制度趋于简化和较为合理,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废除了一大批各色各样的使职差遣官,精简机构;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每点2分,三点5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一中“官既众,事益繁添簿书之拥滞。”官有其名而不除(差遣)者甚众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 ”的信息从“官员多,费用繁杂”的角度概括
30、答案;第二小问改革内容从材料一中“详定官制局”,“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以及材料二中“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的信息来概括作答。 (2)改革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并结合所学官吏改革对机构精简,冗官清除以及财政支出的减少等角度分析作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题文】T2 46.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著派沈家本将一切现任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法律修订馆,连同
31、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篡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门类。沈家本陈言:“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颌,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
32、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1)参政为官权;(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义务有:(1)依法纳税;(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 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5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10分)【知识点】近代中国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答案解析】 答案:(1)原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保证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的合法性;缓和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企图收回治外法权;缓和国内
33、的阶级矛盾,遏制资产阶级革命。(每点2分,三点5分)(2)特点:以西方法律为模式;法律门类齐全;以维护君权为核心。(3分)积极作用:中国法律开始和先进的西方法系衔接;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和历史潮流,是封建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重要一步;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对现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4分)局限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在某些部分还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3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领,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予领事以裁判之权,立权日削,后患方长”的信息来归
34、纳原因。 (2)第一小问特点从“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 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的信息来归纳特点;第二小问评价从法律近代化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的角度回答积极性,从维护封建制度以及保留封建色彩的角度回答消极性。【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题文】T3 47.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英国总理既宣布英国与德国已在战争状态之中,德国人遂宣言此次战祸之发生英国应付其责任。德国总理宣称:假使英国政府能力劝俄罗斯勿预奥地利与塞尔维亚之事,则欧洲战争可幸免。”关于德国人之意见,伦敦时报有下述
35、论调:“假使英国政府果如德国人之言而向俄罗斯声明,则英国政府无异宣言英国将援助德国与奥地利以反对俄罗斯。诚如德国人之言则所有交战之强国均须负责,盖若辈均不曾为与若辈现在所为者相异之事也。例如假使法国而不援助俄罗斯,则法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俄罗斯不关心塞尔维亚之存亡,则俄罗斯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德国不愿援助奥地利,则德国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假使奥地利不致最后通牒于塞尔维亚,则奥地利可以阻止战争之发生。”材料二 在英国的努力下,巴尔干半岛的战事没有蔓延,奥地利和俄国的军事行动最终也得到了控制。在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的两至三年中,英国和德国也重拾友谊,尽管两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该被破坏。而
36、且,很显然,法国和意大利的民众也都对英国表示支持。除了英国的政界,英国的商界人士以及工人阶级对于德国和法国也保持同样的友好态度。并且,他们一直反对英国帮助俄国向欧洲和亚洲扩大势力。另外,英国也帮助了一些小国和中立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挪威、瑞典和丹麦,确保这些国家的统一、中立与和平。阿斯奎斯曾坦言,一次大战与英国的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内阁应该一致反映广大民众的普遍看法,严格保持中立,避免在这场与英国无关的战争中支持任何一方。毫无疑问,只有严守中立才能确保英国的利益。而且,这一态度也帮助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确立了一个更好的立场,那就是,即使战事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程度,英国也能在疲于攻防
37、的作战双方之间有效地进行斡旋。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态度。(7分)【知识点】近代世界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答案解析】 答案:(1)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导致矛盾激化,战争爆发。所有国家都应为一战爆发负责。(8分)(2)英国曾长期坚持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洲大陆寻求盟友;伴随英国利益受到侵犯,20世纪初加入协约国。英国的政策始终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7分)解析:(1)材
38、料一中明显是介绍帝国主义国家利益分配不平衡史实,一战爆发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上争夺殖民地利益的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等以及国家殖民地瓜分的矛盾激化的角度组织答案。 (2)依据材料二中“严格保持中立,避免在这场与英国无关的战争中支持任何一方”说明英国在一战中执行中立政策,结合所学随着一战战争扩大,英国才着手在欧洲大陆寻求盟友,并说明英国对待战争态度是和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题文】T4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
39、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
40、些突出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10分)【知识点】古代中国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案解析】 答案:(1)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严肃慎重。(2点4分,3点5分)(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每点2分,共6分)影响:促进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减少冤案;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恢复,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4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得出立法力求宽简;“国家法令,惟须简约”得出法令要力求稳定;“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得出对死刑严肃慎重。 (2)第一小问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唐朝初年现状从“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法律制度完善、社会稳定以及贞观之治局面形成角度归纳影响。【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