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选择题热点练(三)(15分钟40分)考点1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1.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李世民引用荀子之语,意在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拉拢人心,以身作则,才能上下一心,这体现了对隋朝暴政而亡的反思,故选C;材料体
2、现的是荀子的王道思想,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A;李世民作为唐朝皇帝,维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凸显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排除B;据材料“数次引用”可知,材料凸显的是李世民对君民关系的一种论述,而非实践,排除D。2.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解析】选D。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D正确;宰
3、相权力的变动体现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地方藩镇无关,排除A;中书门下设置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与提高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宰相权力的变化,与宰相出身门阀贵族还是平民无关,排除C。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在亚洲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各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律疏议首篇“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A.法律至上B.礼法并用C.承前启后D.用刑持平【解析】选B。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疏议体现了礼法并
4、用的原则,故选B;材料提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可知唐律遵循伦理道德的原则,排除A;材料只提到唐律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涉及其承前启后的特点,排除C;材料强调德礼与刑罚相配合,无法体现用刑持平的特点,排除D。4.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解析】选D。根据题干“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提倡孝道,道教注重养生、修行,反映唐代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儒、释、道思想互相融合,故D
5、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唐代宗教政策,排除A;“开始”说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唐代儒学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排除C。考点2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5.“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该观点认为宋朝政制()A.造成沉重的财政困难B.引发严重的边疆危机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解析】选D。根据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可知此时宋代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武将割据之弊实行文官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故选D。6.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
6、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解析】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制约,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文官政治的形成正是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与材料主旨决策过程完善无关,排除C。7.宋代时期,温州农村“地不宜漆而器用备”,所用漆
7、原料大多来自浙西山区;平江府洞庭湖山区农户以种桑和柑橘为生,所需树苗皆由外地输入,而“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等地养鱼之风日隆,所需鱼苗由江州远贩而来。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对外贸易已十分发达B.区域间经济分工较明确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村消费以市场为主导【解析】选B。据材料“宋代时期,温州农村地不宜漆而器用备,所用漆原料大多来自浙西山区;平江府洞庭湖山区农户以种桑和柑橘为生,所需树苗皆由外地输入,而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等地养鱼之风日隆,所需鱼苗由江州远贩而来”,可知宋代江浙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间经济分工较明确,故选B。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
8、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寓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宋代()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从唐诗到宋词,文学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无关,A错误;据所学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术就已存在,故C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无关,D错误。考点3其他角度9.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
9、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解析】选A。据材料“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可知元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样有利于适应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故选A;题干体现不出蒙古文化的影响,排除 B;元朝采取不同的措施是适应不同情况不是协同发展,排除C;君主专制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排除D。10.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
10、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惩恶扬善;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解析】选A。根据“为人处世的天理”“惩恶扬善”“规范族人言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开始把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与理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家族控制地方权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新兴市民阶层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是理学强化宗族观念的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