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419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21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学案:第五部分热点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热点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热点提示备考关注1.考查内容: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期,无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等,这些历史巨变,都成为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是高考近年来的长效热点。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各重大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变化表现等内容。2.常见的题型: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都极易引起命题者的关注,对社会转型的考查主要是以41题和42题非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频率较高,多用新材料、新情境命

2、题,纵横联系古今中外对比等知识命题。3.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新情境、新材料、新角度不断呈现。命题时,在内容上多与阶段特征进行联系,多考查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多纵横古今、贯通中外,将中外同期转型的情况进行比较,体现“大历史观”的宏观建构,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1.社会转型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尤其是2020年高考全国I卷中第42题直接考查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而社会转型是阶段特征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学生识记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包括特征、原因、表现等。2.关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时,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重构知识体系。3.借助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这一热点,提炼

3、主干知识,通过古今贯通、中西比较等方式,加强对知识的运用,进一步训练关键能力历史的发展是有时序性的,自古至今缓慢发展的过程中,积聚着“突变”的力量,而这些“突变”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这是历史发展的精彩瞬间、聚变时刻。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支点。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一般指中外历史上重大转折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2.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

4、、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3.社会形态变迁:主要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从文明史观视角看,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工业文明更替,都属于重大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时期(前8前3世纪),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1.主干梳理: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具体表现(1)国家政局: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社会性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

5、向封建社会过渡(3)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民族关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交融(5)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2.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希腊

6、、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希腊民主政治,社会环境宽松,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发达。古罗马法制完备,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3.关键事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变法运动等二、14-16世纪的西方世界,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2.具体表现:(1)政治上: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

7、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政治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3)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3.转型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4.中外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明朝封建统治时期,高度专制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5.关键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三个关键事件均具有标志性

8、意义。三、明末清初(1618世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1.主干梳理:总体特征具体体现转型原因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的呼声越来越大,从内部逐步瓦解着封建制度(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3)文化上:呈现出承古萌新的特征。“承古”一方面是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

9、型图书成就突出,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萌新”: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4)民族关系: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5)对外关系: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殖民活动影响海疆,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

10、展2.中外联系:该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革命开展,加紧对外扩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不断发展。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3.关键事件:李贽等进步思想家、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科技开始落后、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四、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世界市场的拓展1.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2.具体表现:这一时期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变,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1)政治上,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资产

11、阶级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2)经济上,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3)思想上,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所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原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4)对外关系上,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5)科技文化上,突飞猛进。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3.转型原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

12、外联系:该时期,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国已开始明显地落后于西方。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世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主干梳理:总体特征具体表现转型原因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1)政治上: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荷、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2)经济上: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3、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3)国际关系上: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成立;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2.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

14、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3.关键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英法美工业化步伐加快,俄、日、德、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倾销商品,加紧对外扩展和经济掠夺。六、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1.主干梳理:总体特征具体表现转型原因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近代企业兴起

1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迈进(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4)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5)对外关系上:政策上软弱,屈辱外交,形成边疆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2.中外联系:该时期的西方,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进入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时期。3.关键事件: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小农经济逐渐破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辟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重大转

16、折:(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都带有各自的突出特点。(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4)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有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

17、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5)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6)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7)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8)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国转

18、移到俄国。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社会主义由理想首次变成现实;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八、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化全面的展开1.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2.具体表现:(1)政治上: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各阶级掀起救亡运动;民族

19、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2)经济上: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20、;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3.转型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内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是外因。4.中外联系:该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5.关键事件: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生活习俗巨变等。九、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1.主干梳理:总体特征具体表现转型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逐步

21、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2)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革命,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出现大批出色作品(4)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5)科技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提高了新中国的科技实力(6)社会生活上,物

22、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2.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形成。3.关键事件:新中国政治制度创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科技创新成就等。十、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的社会转型1.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2.具体表现:(1)政治上: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提出“依法治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

23、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实践和运用。(2)经济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3)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成为国家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4)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

24、国际组织中。(5)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3.转型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中外联系: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5.关键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邓小平理论等。 (2019全国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 7852 733484195528510 6174 52794119651 22311 9269 102

25、4 11619752 39010 58214 13410 23119803 71210 08014 80011 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 002万吨,1986年达到5 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 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26、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求答项:“总体发展趋势”“基本原因”“主要原因”。限定项:“四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产量”“中国钢铁业”。提示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简析”第二步:获取解读信息。总体发展趋势:由表格中四国各列纵向的数字比较除美国外,总体都增加。由要求分别说明需要区分增长的程度和速度。这是正确答题的关键。由中国的数据变化快速增长;由日本、苏联的数据变化前者是快速增长,增近两倍,后者为稳步增长;而美国总

27、体长期稳步增长,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下降现象。而日本和苏联则是增速放缓。基本原因:根据变化显著的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大力发展经济;日本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苏联和中国都是重视发展重工业。主要原因:由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由中数量增加说明“需求量增加”说明“现代化建设加快”,但表述时按因果关系要颠倒过来表述。由投资大幅增加。由科技水平提高。由中“品种结构继续改善”“特殊品种”“高附加值”“大幅增加”,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原因在于对外开放,发展速度加快。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参考下

28、列答案)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7分)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8分)(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清江南地区

29、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1 5002 000万匹,到1840年增加到4 500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17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

30、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 000万码骤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纺织业发展对中英两国的不同影响。(8分)

31、【解析】本题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明清经济发展与处于工业革命转型时期的英国进行对比,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可知棉纺织业成为家庭副业;据材料一“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可知棉纺织业器具制作出现专门化;据材料一“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可知,棉纺织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据材料一“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可知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棉制品的主要供应地。第二问成因,依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政府大面积推广,棉花广泛种

32、植,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据材料一“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促进贸易发展。 第(2)题据材料二“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可知政府出于同印度竞争的需要;据材料二“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可知政府鼓励和支持棉纺织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扩大海外市场的需要。第(3)题第一问对中国影响,据材料一“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

33、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可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但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二问对英国影响,据材料二“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 000万码骤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可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进一步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从而推动议会改革,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答案:(1)特点:棉纺织业成为家庭副业;棉纺织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棉纺织业器具制作出现专业化;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棉制品的主要供应地。(每点2分,任意3点6分)成因:棉花种植得到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或长途贩运)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社会风尚的变化。(每点2分

34、,任意3点5分)(2)英国海外殖民基地和市场扩大;政府对棉纺织业政策鼓励和支持;英国同印度棉纺织品竞争的需要;工业革命。(每点2分,任意3点6分)(3)对中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使市民阶层壮大,但尚未突破农耕文明。(3分)对英国: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5分)【备选习题】乾隆十八年,田赋收入占清政府总税收之73.5%,至1908年则减到35.1%,全国税收除田赋以外,盐税占15.4%常关税占2.3%,关税占11.3%,厘金占13.6%,杂税占22.3%。这本质上反映了() A.民族工业初步发展B.经济结构的变

35、动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工商税成为主体【解析】选B。据材料“乾隆十八年,田赋收入占清政府总税收之73.5%,至1908年则减到35.1%关税占11.3%,厘金占13.6%,杂税占22.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中国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大量出口,关税收入持续增加,故选B;依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瓦解着自然经济,本质上体现了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体现了中国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排除C;据材料“田赋收入占清政府总税收之73.5%,至1908年则减到35.1%”,可知仍以田税作为主体,排除D。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