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416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7-2018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随堂作业 课后作业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法令出一1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朕”这一称呼由古代本地男子可以共享到皇帝一人专有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2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A总揽全国大权 B政治素质较高C担心官员失职 D企图显示权威答案:A解析:皇帝决定一切政事是

2、皇权高度集中的重要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不符。知识点二君权和相权3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他的做法中不可能包括()A频繁换相 B破格选用人才C设立中朝 D设立三省六部答案:D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采取种种措施削弱丞相的权力和影响力,A、B、C三项皆属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代,汉朝时不可能出现,故本题选D。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

3、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5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朝中央体制,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得知,C项正

4、确;A项中“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6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答案:B解析: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的是刺史制度。7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御史大夫通判御史台军机处A BC D答案:A解析: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北宋集中行政权,在各州设通判,通

5、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元朝时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其中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为了加强兵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知识点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8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这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A世袭 B察举C科考 D按门第选拔答案:B解析:“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官员的选拔依赖郡县官吏的举荐,据此分析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故选B项。世官制(“世袭”)为先秦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A项可排除;科举制(“科考”)始于隋

6、朝,C项可排除;“按门第选拔”与材料不符,D项可排除。9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答案:A解析:依据“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本题选A项。本题易错选C项,随着豪门望族把持朝政,品级评定和人才选拔任用实际上由豪门望族把控,但由材料中的“初衷”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皆与题意不符。10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

7、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答案:C解析:“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等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和隋朝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控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故选C。知识点五行省的设置11元朝赵天

8、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表明行省各级官员是有所分工并互相配合和牵制的,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12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

9、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D项表述精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二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

10、相制度材料三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2)材料二、三叙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1)渠道: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汉武帝以前常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而且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2)丞相权势危及皇权,由任用“布衣”为相到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进一步削弱相权,实质是加强皇权。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11、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12、(2)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独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答案:A解析:注意关键词“本质上”。皇帝制度强调皇权独尊

13、与不容侵犯。B、D为表面现象。C在皇帝制度中并不能体现。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史实不符。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

14、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4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就是中书、门下、尚书的顺序。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

15、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6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

16、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宋朝官制的设置、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旧制度。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置,宰相不专门从三省长官中选出。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置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大权,由此说明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7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学者意在说明()A皇权得到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高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

17、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最高决策权实际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

18、;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D项错误。9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立后,主管军事,中书门下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

19、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御史能够监察百官之首的宰相,但权力和地位低于宰相,故A项错误;B项不够全面,宋代还设御史监察中央官员,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宋代重视制度建设,形成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系,故C项正确;御史监察,可有效加强君权,故D项错误。1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

20、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的政治人才保证了封建统治的持久活力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与史实不符;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研究,且科考以儒家经文为主要内容,错误。故本题选A。1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1、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不能看出其权力不再受中央节制,故C、D两项表述错误。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

22、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

23、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

24、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

25、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解析:本题考查人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依次归纳,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

26、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谕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

27、”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答案:(1)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大臣和皇帝的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2)唐代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监督和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第(1)问需要了解三省的职能,并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第(2)问从材料三中戴胄用“法”来规劝唐太宗,可知唐初君主至少受到当时大臣和法律的制约。回答特点时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三省长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三省长官和君主之间的关系。第(3)问结合特点从三省的分工与牵制两个方面分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防止专权,皇帝一定程度上受三省长官制约,有利于达到总体政治上的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