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 言 文 复 习 :实 词 实 词 推 断 八技 法 一、高考原题回放 其一、(2021浙江卷)答谢景山书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
2、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
3、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
4、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佛肸(x):人名,与孔子同时。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本句意为:只是您能带头倡导他人。唱,通“倡”,倡导。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解析】复:再次,又。益:更加。悲:感慨。岂:难道
5、。行己:自己立身行事。谬:错误。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答案】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文段翻译】答谢景山书 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
6、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 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
7、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 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
8、?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
9、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 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其二、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儒生,
10、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
11、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
12、也。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答案】C【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防:防备”错误。本句意为: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防:名词,堤防。【参考译文】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
14、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 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
15、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
16、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谲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其实,狂谲、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
17、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谲、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二、考点知识解读 技法一.字形推断法 想一想:“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中“籴”“粜”的含义。籴是买入粮食的意思,粜是卖出粮食的意思,推断依据是:“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冀得一归觐”中“觐”的意思:“觐”虽比较生僻,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18、,可以解释为“拜见”。方法总结:借助字形推断: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可以根据偏旁推断出属类,形旁相同字义有相近之处。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
19、房舍有关。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总之,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牛刀小试: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畴:3.生而眇者不识目 眇:【答案】1.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2.畴:田野。3.眇:瞎子。技法二.通假推断法 想一想:解释画横线文字意思,并说出理由。(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跳蚤。无法理解。(蚤通“早”)(2)复之以掌。(促织)“复”:又。无法理解。(“复通“覆”)(3)傲不可长,欲不可
20、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谏太宗十思疏)“从”:跟随。无法理解。(“从”通“纵”)方法总结:通假推断法又叫字音推断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以另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牛刀小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
21、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答案】1.译文: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析:句中“然”通“燃”。】2.译文: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析:句中“而”通“尔”。】【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
22、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技法三.句式结构观察法 想一想:“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中“亡”的含义。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
23、”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3)追亡逐北。(过秦论)(“亡”与“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六国论)(“族”字义同“灭”字)方法总结: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
24、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牛刀小试:利用句式结构观察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扑: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4.人众车舆,万物殷富。舆:5.你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非,让:6.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 倪:【答案】1.扑:满。【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2.敬:慎重。【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3.以:任用。【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4.舆:众多。【人多车众,物产丰富】5.非,让:指责。【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
25、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6.倪:边际。【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技法四.语法分析法 想一想:“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是用眼睛示意的意思。推断依据:“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是抬高的意思。推断依据:“高”字后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方法总结: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26、副词充当。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牛刀小试:利用语法分析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信义著于四海 2.烟涛微茫信难求 3.楚王贪而信张仪 4.辍耕之垄上【答案】1.“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2.信,状语,确实。3.信,谓语,信任。4.“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技法五.因文定义(语境推断)法 想一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27、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之死)“绐”是欺骗的意思。推断依据:项羽听田父的话向左跑,结果陷入大泽中被汉军追上,所以向左跑是错误的,是田父骗项羽的。所以“绐”是欺骗的意思。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其中“爪牙”的意思是武士。推断依据:此处为褒义,而“谋臣”为文将,“爪牙”本为凶器,在这里是“武士”。方法总结: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固定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牛刀小试:利用因文定义(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何
28、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2.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迫: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4.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苏)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绝食:【答案】1.多:称赞。【他离开东阳回家,过了多年,始终不谈荣辱,士人因此称赞他。】2.迫:接近,迫近。【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紧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通到上党,向南接近洛阳。】3.质:抵押。【有的富人在田籍上并没有登记他们的土地数量,却让别人抵押田契给他达上万亩。】4.绝食:断绝粮食。【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郡内发生大水灾,百姓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
29、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饥民,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要审查他借粮的情况。】技法六.联想推断法 想一想: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中的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相如因持璧却立”中“却”的意思是:退却,退下 相关成语:望而却步。(1)“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与“靡”有关的成语:所向披靡。“靡”的意思是:退下、倒下。(2)“夫晋,何厌之有”与“厌”有关成语:贪得无厌。“厌”的意思是:满足。(3)“赵奢之伦制其兵”与“伦”有关成语:不伦不类。“伦的意思是:类。(4)“使弈秋诲二人弈”与“诲”有关成语:诲人不倦。“诲”的意思是:教导指导。方法总结:1.课本联想法:
30、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2.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3.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牛刀小试:利用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2.令甲卒皆伏,使
31、老弱女子乘城。3.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4.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答案】1.完:保全。【译:当时很多富户都因为犯罪牵累整个宗族,而郑氏数百人都安然无恙。】【析:联系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2.乘:登上。【译: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登上城防守】【析:联系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3.拔:攻取。【译:齐王已死,城邑没有攻下的的只有两座了。】【析: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4.投:扔掉,舍弃。【译:韩轨的将士只得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析:联想到成语
32、“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技法七.邻字帮助法 想一想:“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方法总结: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牛刀小试:利用邻字助推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宥:2.百姓怨望而
33、海内叛矣 望: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擢: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治: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息: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7.益跅tu驰,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跅:【答案】1.宥:宽恕。【虽然受到宽恕,仍然坚持谦逊退让。】2.望:怨恨、不满。【百姓怨恨,天下背叛。】3.擢:提拔。【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4.治:安定。【讨论安定与混乱的根本,寻求先代帝王办事的旧例。】5.息:增长。【万物生息与衰减进退有始有终】6.修:寿命长。【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7.跅:与“弛”同义,放纵。【更加放荡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技法八.常识
34、识记法 想一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山陵崩”是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指官员辞职归家。“邪曲之害公也”一句中的“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方法总结: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例:“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释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牛刀小试:
3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答案】翻译: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析】“侯下车”中“下车”涉及文化常识,意思为“初到任”【参考译文】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三、考点训练 来源1.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李象贤传 元虞集 李象贤,讳崇德,长沙
36、醴陵人,世以儒名家,自其父兄以上,多称乡先生。大德中,象贤独以材学辟湖南宪府史。湖南宣慰使和尚者,故丞相楚公阿里海牙之子也,楚公取长沙有功,和尚自幼时总父兵镇长沙,及为帅,颇骄肆。郡有织官,极丝缕文采之良,充贡尚服,和尚辄私取之。廉访佥事李栋以职事将劾治之,和尚惧,使人告李栋于朝,曰“栋立卷强质醴陵民田,实不予直,明年,责民以质取田”。又遣间激怒朝贵故人以事闻。有诏中书省御史台遣人杂问之。使者至,和尚召田主若证佐吓之曰:“不如制使指意,祸且不测!”至庭,皆符告者言。栋分必死,无口可自解。象贤在证中,会迁广东宪史,不得其辞,狱弗具,立遗遽逮至,即具对,使者徒待一语成之,象贤乃直视田主曰:“吾实见
37、汝得钱,且汝手自阅,天其可欺邪!”制使疑 且怒,稍陵辱象贤。象贤曰:“古人有言,名义至重,鬼神难欺,我终不以附会成李公死!”辞气明辨,使者虽盛气讯鞠,辨益明。众色变,言益错愕,使者乃得其情,栋不死。湖湘之间,人人言象贤,而风纪之司,益憎其人矣。象贤今积官至第六品,所至严而能恕,宽而有制,吏畏民爱,廉不自矜,好贤者固深敬,而忮忌者亦无间言。历官皆在州县,未尝有纤介吏责,又为难能焉。史官虞集曰:予在国史,执笔论大人君子,勋伐德业甚盛,而世有卓行奇迹,或以微远不见书,悲夫!栋予故人,身佐宪府,乃质所部民田,虽实与直,犹非是,予不能谓栋说也。呜呼!世之畏威显,诬成人之罪,冤死者何限?奸虐者不足论,彼巽
38、懦不自立,卒自陷于罔人之列,观象贤之事,亦可以少自振乎?悲夫!(有删改)6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象贤独以材学辟湖南宪府史辟:(被)征召 象贤在证中,会迁广东宪史迁:调动官职 B有诏中书省御史台遣人杂问之杂问:会审 使者虽盛气讯鞠,辨益明讯鞠:审讯 C吏畏民爱,廉不自矜自矜:自夸 勋伐德业甚盛勋伐:夸耀 D而忮忌者亦无间言忮忌者:嫉(贤)妒(能)的人 卒自陷于罔人之列罔人:不正直的人 【答案】6.(3分)C 8下列语句中,与“好贤者固深敬”的“深”意思相近的词有()。(3分)及为帅,颇骄肆 极丝缕文采之良,充贡尚服 栋立卷强质醴陵民田 立遣遽逮至,即具对 制使
39、疑且怒,稍陵辱象贤 勋伐德业甚盛 【答案】8.(3分)颇 稍 甚 (每空1分)【参考译文】李象贤,字崇德,长沙醴陵人,世代凭儒者之家出名,从他的父兄以上各辈,大多被称为“乡先生”。大德年间,唯独李象贤凭才华和学识被征召为湖南宪府史。湖南宣慰使和尚,是原来的丞相楚公阿里海牙的儿子,楚公攻取长沙有功,和尚年幼便率领父亲的军队镇守长沙,等到做了统帅,非常骄横放肆。郡里有负责纺织的官员,穷尽上等的华美丝帛,将其充作朝廷的贡品,和尚总是私自占取这些丝织品。廉访佥事李栋凭职责将要弹劾处置他,和尚害怕了,就派人到朝廷状告李栋,说“李栋立下田契强行抵押醴陵百姓的田地,实际上没有给钱,第二年,要求百姓凭契约取回
40、田地”。又暗中派人把这件事告诉朝中的权贵故友,以此来激怒他们。于是朝廷下诏书责令中书省御史台派人会审此事。使者到了,和尚叫来田地主人若姓证人恐吓他说:“不按照制使的意图(说话),将有不测之祸!”(田地主人)到了法庭,(其证言)都符合告发者的话。李栋料想自己必死无疑,有口难辩。李象贤在证人之列,正逢他调任广东宪史,得不到他的证词,案件就不能结案。(使者)立刻派人迅速把他抓来,到庭对质,使者只等他 一句证言就可以结案了,李象贤却直视田地主人说:“我确实看到你得到钱了,而且你亲手数的钱,老天怎么可以欺骗呢!”制使怀疑而且很气愤,重加凌辱象贤。象贤说:“古人有种说法,名节、道义最重要,鬼神很难被欺骗,
41、我终究不会违心说假话置李公于死地!”语气坚决,无可辩驳,使者虽然充满怒气审讯,(象贤的证言却令)分辩出的真相越加清楚。众人(被象贤的证言吓得)脸色都变了,(田地主人)说话也更加惊慌,使者这才了解实情,李栋也没有被处死。湖湘之间,人人都谈论象贤,而主管作风、纪律的官员,更加憎恶(和尚)那样的人了。象贤现在逐步升官到第六品,到任之处管理严格而又能宽恕,宽容而又有节制,官吏敬畏、百姓爱戴,廉洁而不自夸,喜欢贤才(象贤)的人一定很敬重他,而嫉贤妒能的人也说不出什么指摘他的话。(象贤)历任州县长官,不曾受任何问责批评,这更是难能可贵的啊。史官虞集说:我修国史,执笔谈论大人君子,他们的功绩、道德和事业都非
42、常显赫,而世上有的人行为卓越、事迹超凡,(却)因为地位卑微,所处偏远不被记载,可悲啊!李栋是我的朋友,在宪府为官,竟抵押所辖民田,虽然确实给了钱,还是不对,我不能 为他立传。唉!世人惧怕威严、地位显赫的人,(就)捏造事实定人有罪,因此含冤而死的人会有多少啊?奸虐的人不值得谈论,那些懦弱的人不能自持自守,最终自陷于不正直的人之列,(这些人)看了象贤的事迹,也可因之稍稍自我提振吧?悲痛啊!来源2.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心术(宋)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
43、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
44、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45、。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正视 B谨烽燧,严斥堠 斥堠:侦察 C一静可以制百动 制:控制 D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忽视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说“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瞬”,眨眼。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2)吾之所短,
46、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参考答案】(1)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2)我的短处,我掩盖起来搁置一边,敌方却一定要同我较量,怎么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虽”,即使;“并”,吞并;“此也”是判断句;“所以”,的原因;“殆”,懈怠。第二句中,“所短”,短处;“蔽”,掩盖;“置”,搁置一边,放在一边;“强”,一定;“角”,较量。【参考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
47、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
48、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 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付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
49、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 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
50、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