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而形成了森严的宗法制等级秩序,其表现如下:( )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B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C周天子卿、大夫士诸侯D周天子士诸侯卿、大夫2宗法制度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主要是贵族之间( )A权力和财产分配原则B政治交往的原则C处理日常关系的原则D贸易往来的原则3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 )A奴隶制土地国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土地国有制4在原始社会后期,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进步B男子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D产
2、品分配方式的变化5下图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与它有直接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内外服制6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这表明西周时期( )A音乐教育普及B分封制度巩固C冶铁技术发达D等级制度森严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材料表明孔子的基本治国主张是( )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克己复礼”D“天人感应”8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
3、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这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表明( )A分封制遭到破坏B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C禅让制得到恢复D宗法制增进了五国关系9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自然经济的产生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C商品经济的活跃D集体耕作方式的发展10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11我国古代“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形成一种特定的
4、生产与生活格局”。这种“格局”( )A开始于商周时期B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C具有分散开放性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13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分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选官制度上的进步意义是( )A宗法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14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实行招揽人才的政策“远交
5、近攻”的战略部署打击匈奴势力,稳固的后方ABCD15著名学者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实行三公九卿中央官制B废除了宗法制C建立皇帝制度D开创统一中国格局16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D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7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内阁大臣D军机大臣1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实施严刑峻法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
6、D皇权至高无上19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是A三省六部制B三公九卿制C中朝D郡县制20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通常会采取减免贫苦农民的田租,将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犁牛贷种食借给贫民等多种救济措施。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避免因流民问题引发农民起义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D实行“轻徭薄赋”政策21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也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是( )A宰相与御史大夫B刺史与郡守C外戚与宦官D三公与台阁2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A削藩B郡国制C分封制D推恩令23“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
7、因素是(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24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5在改革过程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他迁都洛阳、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等措施大大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材料评价的是( )A司马炎B孝文帝C汉景帝D曹丕26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
8、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与危机27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C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28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2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
9、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30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10、,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4分)(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6分)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1)材
12、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下形成的贵族等级序列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汉景帝时期引发的事件是什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兵足(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不取得老百姓信任难以立足)。” 论语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材料三
1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是?(2分)(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2分)(3)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参考答案1A【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故答案为A项;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排除B项;周天子分封诸侯,而非卿大夫或士,排除C、D项。2A【解析】【分析】【详解】宗法制度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主要解决贵族之间关于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以维护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故排除BCD,A符合
14、题意。故选A。3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其性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故A正确;土地公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都不符合史实,故BCD错误;4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男性开始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BCD项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5A【解析】【详解】族谱体现的是血缘宗法制,故A正确;分封制是周王分封子弟做诸侯的制度,与族谱无关,排除B;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的制度,与族谱无关
15、,排除C;内外服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6D【解析】【详解】天子、诸侯、卿大夫乐器数量和摆放位置有别,这充分体现了等级制度森严,选项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贵族,不能对得出音乐教育普及,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编钟是青铜制品,与冶铁技术无关,排除C。7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材料体现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主张,故A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孔子主张,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其仁爱的主张,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属于孔子主张,强调克制
16、自己的行为并符合礼,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克己复礼”的主张,故C项错误;孔子没有提出“天人感应”说,故D项错误。8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一旦等级制度被破坏,就意味着分封制的破坏。“五国相王”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就是对分封制的严重破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是在秦朝,故B项错误;禅让制是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材料不是体现的禅让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9B【解析】【详解】铁农具和牛耕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其使得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选项B正确;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选项A排除
17、;铁犁牛耕是农业领域的进步,不能直接促进商业发展,排除C;铁农具和牛耕的产生使得生产力提升,集体耕作方式逐渐被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取代,排除D。10C【解析】【详解】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11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小土地分散式经营”指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D正确;这种格局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错误;这种格局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
18、基础之上,故B错误;这种格局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的特征,故C错误。12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重大变革,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是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在文化教育、政治、阶级关系等某一方面的表现,排除A、B、C项。13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在选官制度上的进步意义是否定血缘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皇位世袭也是宗法制,因此不能说宗法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
19、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选官制度方面的意义,与皇权至上无关,故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针对中央对地方的加强控制上说的,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4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而且积极招揽六国人才,在战略上实行“远交近攻”,最终实现了统一,选项A正确;打击匈奴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的措施,错误,选项B、C、D排除。15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
20、D正确;实行三公九卿和建立皇帝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错误;秦始皇没有废除宗法制,故B错误。16C【解析】【详解】示意图为统一货币、文字的内容,根据所学,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文字、货币,排除AB;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没有涉及统一文字、货币,排除D。17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明代的内阁大臣和清代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的官员,不负责监察,故CD错误。18D【解析】【详解】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确立了专制主
21、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符合题意;实施严刑峻法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A不符合题意;BC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9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状态,在三公九卿之外,任用身边的亲臣、近臣组织了中朝,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C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枢机构,故A错误;三公九卿是外朝,故B错误;郡县制是地方官制,故D错误。20C【解析】【分析】【详解】西汉政府在灾荒年减免贫苦农民田租,而且采取将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犁牛贷种食借给贫民等多种救济措施,其根源在于古代中国政府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
22、农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着封建王朝的生存和发展,C正确;A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而非原因探究,排除;B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是对政策本身的描述,不是对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原因的分析,排除。21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是外戚与宦官,故C正确;宰相与御史大夫属于秦朝三公,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刺史与郡守在东汉是地方官员,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三公与台阁不属于“亲近者”,故D错误。22D【解析】【详解】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选D正确;削藩是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选项A排除;郡国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选项B排除;分封制
23、是周朝的措施,选项C排除。23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统治者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光武中兴”,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秦朝建立后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为战国时期的强国思想,排除。C项,为东汉初年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排除。24D【解析】【详解】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答案为D;A是荀子
24、的学说,B是孟子的思想,C是孔子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25B【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提倡与汉族通婚,故材料涉及的是北魏孝文帝,故B符合题意;ACD均非鲜卑族的皇帝,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6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
25、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排除。D项指明清时期,排除。27C【解析】【详解】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故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封建国家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B错误;三国鼎立时期,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D错误。28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
26、,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29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ABC在材料中没有显现,排除。30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推行县制,B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孝文帝改革无关”,联系所学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解答。31(16分)
27、(1)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6分)(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4分)(3)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6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得出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得出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材料“平斗桶权衡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2)根据材料“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
28、水尽赤。”得出刑法严酷;根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得出赋税沉重。(3)本题可以从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及作用和历史发展潮流等角度进行归纳即可。32(14分)(1)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分)(2)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4分)(3)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推恩令(6分)【解析】【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信息“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得出:分封制。“等级序列”,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制度”,依据材料二信息“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
29、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得出:郡县制。“主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3)“制度”,根据材料三信息“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得出:郡国并行制。“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进行削藩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33(10分)(1)取信于民。(2分)(2)“民贵君轻”(2分)(3)都反映民本思想。正确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为后世统治者调整政策、缓和阶级矛盾提供了借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6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不取得老百姓信任难以立足)。”可知孔子认为取信于民,才是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以总结出孟子的思想是民贵君轻。(3)思想:根据材料一“足食(粮食充足),兵足(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信息可以从民本思想角度归纳。意义:根据所学通过民本思想使统治者认识到君民关系,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