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3253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七单元 单元知识整合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纵向梳理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曲折发展历程和特点1.发展历程:(1)19 世纪 4090 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变为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学习日本走改良

2、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

3、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特点:(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2)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这样的轨迹:技术成果“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

4、“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4)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5)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6)西方文化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项目中国维新思想法国启蒙思想思想主张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反对教权、王权、特权;主张“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三权分立”与“理性王国”历史作用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

5、为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横向对比二、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项目中国维新思想法国启蒙思想主要原因19 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 18 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续表)项目(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增加

6、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民权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为目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民生主义 只提出平均地权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同类比较三、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项目(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影响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相同点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内容: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规定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作用:都推动了中国革

7、命的发展(续表)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性事件同盟会成立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核心或精髓民权主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决的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四、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 1924 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醒过来指导革命和

8、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认识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都与时俱进,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都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续表)1865 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 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 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 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典例 1下面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A.

9、启蒙与救亡并重C.实行民主政治B.推动中国近代化D.实现民族独立易错点:混淆维新派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错因分析: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解析:B题干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过程,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选 B 项;启蒙不是题干材料的共性,排除A 项;洋务派不主 张实行民主政治,主张维护封建制度,排除 C 项;洋务派向西 方学习的目的是

10、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 D 项。即时巩固 1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解析:选 D。由于维新思想同洋务思想有相通之处,陈宝 箴的这种转变既是可能的也是可接受的,故选 D 项;陈宝箴无法代表整个保守势力,也无法说明“中体西用”是否过时,更 不能代表清政府,排除 A、B、C 三项。典例 2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示理解但并不

11、予以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易错点:教条化认识新文化运动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错因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全盘否定,他们往往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造成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乃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策略;第二,传统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包孕性。解析:B“驼背”反映了批判,不赞成“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反映了理性,理性批判与

12、材料中“陈独秀对此虽表示理解但并不予以支持”相符,故选 B 项;A 项与材料中“驼背”不符,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 C 项;材料强调 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非学习西方文明,排除 D 项。即时巩固 2孔范今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解析:选 A。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否定的激进主义倾向,与材料中“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

13、量”相符,故 选 A 项。典例 31912 年 10 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A.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易错点: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错因分析: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解析:B孙中山认为,民主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

14、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故选B 项;纵观孙中山一贯的思想,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认为他的民主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不过实现社会主义的办法,与马克思主张的办法不同,与俄国所实行的办法不同。例如,他不同意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而主张阶级合作;他提出要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病,却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主张节制资本,故A 项错误;C 项是1924 年新三民主义的内容,D 项发生于1912年初,故 C、D 两项错误。即时巩固 3“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 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解析:选 D。材料始终围绕“民生”来阐述,主要讲述了 地方政府怎样解决地方公共需求的问题,要把革命后增长的地 价等收入统归政府,用于地方建设,即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故 选 D 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自主权,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 土地分配问题,排除 B 项;材料虽涉及社会福利问题,但不能 体现完善,排除 C 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